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▪P9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你二乘的見非常深重了,已經實際達到這個最高的二乘的境界了,也感到是極寂滅的涅槃的樂已經得到了,叫他回過來頭,怕是很困難了。因爲我們說有苦才發菩提心,起悲心。聲聞境界,他已經證到寂靜的樂了,苦?什麼叁苦,我們不是說這個滅谛嗎,滅靜妙離,什麼叁苦、災患、都沒有了。叫他怎麼度衆生呢?他自己不感到苦了,他看衆生也不苦了,要回向大乘的話,這是極困難的。

  所以說呢,我們要遣除這個生死邊呢,以智慧來不住生死;要遣除這個寂滅那一邊,聲聞緣覺墮入的那個寂滅的一邊呢,那是要菩提心、大悲心來把他遣除這一邊。所以說,菩提心生了之後,那麼要使你生起空性也比較容易。如果菩提心還沒有生,先生空性慧,就是證實際、見聖谛,見滅谛了,那麼,這個菩提心要生起來,極難。所以說,阿羅漢自己要發動菩提心,極困難。

  我們《法華經》就有,那些聲聞弟子,佛給他勸說之後,《法華經》叁乘會歸一乘的話,結果他們要成佛在什麼時候?不曉得要多少劫以後才能成,供養了多少多少佛,親近多少多少佛,才成佛。那就是時間很慢很慢。所以說,你證到寂滅之後,你再要回心向大,是慢的。我記得日常法師也再叁強調這一點,他只是《華嚴經》跟《法華經》對比,當然《法華經》並不都是聲聞弟子證了阿羅漢之後才回心向大了,也有龍女即身成佛,也有這些。那麼,這個不能偏了一邊說。但是也有這個事實,就是證了寂滅的空性之後,再要發起菩提心要度一切衆生是難的。因爲他證了寂滅,第一個,寂滅是極樂,一切苦都沒有了,他就歡喜呆在那個地方。聲聞就要耽著這個涅槃了,菩薩呢,要不住涅槃,那要菩提心了,要度一切衆生。而證到涅槃之後,再去度衆生,他就感到提不起勁了。衆生有苦他才去度,他已經寂滅了,什麼苦都沒有了,度什麼衆生呢?

  我們說要有出離心,才能菩提心,出離心是自己感到苦,那你推想到衆生也在受苦,那麼菩提心才生得起。自己不受苦,也不容易推想到衆生受什麼苦,這體會不到了,那麼,你菩提心要生——極難。所以,從這一點看,所以說,證了聖谛,證了實際之後,這個異見就是說,二乘之見太深重了,要再去回向大菩提,是極困難了。八地菩薩是相當于阿羅漢的這個空性或者是七地,那麼如果證了阿羅漢之後,要再回小向大,這個,佛要花很大氣力,好好勸說。

  那麼,這個一條如果不把原文一看,那就——我們開始第一次看到也很奇怪了,原文一看,是聲聞菩提跟大覺菩提的問題,這個異見不是其他的外道或者是犯戒的異見了。所以說,這個也不可怪了,沒有什麼。

  

  丁二 辨無律儀戒菩薩戒則不具支

  頌 若不具律儀 菩薩戒缺支 雖有方便儀 難興真作用

  由戒增我執 恃己輕他犯 無悲不勸攝 不嚴責皆非

  這裏就是說,還是重新地強調一下這個律儀戒的重要性。假使沒有律儀戒,這個菩薩戒裏邊不是叁聚嗎,第一種是律儀戒,是打地基的,這個地基沒有,上面的上層建築也建不起來。這個前面已經講過。那麼這裏又說了,假使沒有攝律儀戒,那麼,整個菩薩戒叁聚,那就缺了一聚,缺了一個支分。而偏偏這個支分是基礎的支分,一切沒有基礎的東西那是不可靠的,沙灘上的大廈禁不起風雨的,一陣風一刮就癱下來了。那麼所以說,菩薩戒裏邊重要的一個地基——律儀戒如果沒有的話,那麼菩薩戒第一個是缺了支分。雖然很多方便,度衆生的方便很多,六度四攝都是方便很多,但是作用就起不了。

  就像前面說的,你說你要去度他,但是律儀戒都沒有受,你還要殺人放火,還要偷東西,還要打妄語,你說的話哪個相信你呢?所以說,我們佛弟子,很多人跟我說,好象在現在這個社會上,很多老實話不敢說的,說了要吃虧的。我說,你吃虧就吃虧一點吧。佛弟子如果這個妄語戒不受的話,你說的好話哪個相信呢?你說“我要幫助你,我要度你”,他根本不相信,你跑了去,他害怕得逃掉了,因爲你沒有受律儀戒。當然,我們別的戒是受了,但是這裏是說律儀戒不受的,那麼你這個“菩薩”,人家害怕得不得了。你的話,不相信,你打妄語的,因爲你不受妄語戒的。你說你不殺人,他就怕你,你拿了個刀,他就怕你殺人。你不拿刀,他也害怕你,怕你偷東西。

  總之,你這個律儀戒沒有,性罪也不止的,你說你要去幫助人家,度衆生,人家還是“謝謝你,不要你度好一些,度了之後更倒黴”。爲什麼?你會偷他的東西,會殺他的生命,什麼都會幹,因爲你沒有受律儀戒嘛,哪個要你度呢?

  所以說,沒有這個律儀戒的話,菩薩戒你方便再多,人家不會相信你。不相信你的話,你也起不了作用,“難興真作用”。真正的作用,菩薩戒的度生的作用、利生的作用就起不了了。那就是缺乏一個根本的律儀戒的支分沒有,那前面的都泡湯了,不起作用了。

  那麼,另外一個方面,就是持也持戒了,別解脫戒持得很嚴謹,但是“由戒增我執”。他持戒不是從利益衆生的這個大菩提心出發,他自以爲“我能持戒,我比你高”。我們修行,《五蘊論》 、 《百法》都說的要破我。《五蘊論》破的是人我,補特伽羅我,《百法明門論》講了兩個,還有一個法我。那麼,最起碼的人我要破掉,而你持戒雖然持得好象很仔細,但是我執卻增加了,“我能持戒,你不能持戒。我看不起你,我比你高”等等,自己肚子裏邊就一大坨。那麼,行動上,也就表現出來了,我們這個很容易看到:很好的,他能持戒,卻是他——我慢心高得很。都看不起人家,人家的話半句也聽不進,自己什麼都對,“我是持戒的,我什麼都對的,你們都錯的。”這樣子的人,是不少不少,心是好心,他能持戒,但是持戒卻是增加我執,天變成魔。本來是好事情,成了更壞的事情。不持戒的人,他倒還執著心、我執沒有那麼大,他也不一定做很多的壞事。你背了個持戒的名,卻是我執是特別大,那麼你修行是背道而弛了。

  “恃已輕他犯”,自己認爲沒有犯,人家犯了戒,就百般地呵斥挑剔,實際上,自己犯了很多卻不知道。因爲自己看不到自己,你要照鏡子他又照不來,就是照人家。學的法都是看人家過失,自己的過失都原諒掉了,好象是不足輕重的。人家的過失,一點點就看得像雞蛋裏的骨頭那麼的大,到處說人家都不對,都不行,就是自己好,那個我慢越來越大。這是說一個缺點,這是持戒不能增我執,不能對人家犯戒——輕視人家。人家犯戒,要可憐他。

  “無悲不勸攝 ,不嚴責皆非”,那麼,有些人,他倒是沒有我慢,人家犯戒,“哎呀,不關我的事,這個我管不了。”這個也不對。“無悲不勸攝”,人家犯了戒,你沒有悲心,不去勸他、不攝受他,甚至于“不嚴責”,不嚴厲地呵斥,都是不對。菩薩戒是要菩提心,饒益有情、攝受有情,人家犯了戒,他要墮落了,不關我的事,這個你想對不對呢?該嚴呵斥的就要呵斥,該勸的就要勸。開始是勸,勸了他之後,再不聽的話,就呵斥了。如果你礙于面子,既不勸也不呵斥,那你還是犯菩薩戒。所以說菩薩戒裏邊,海公上師把那些容易犯的那些事情都給我們提出來了,那就是給我們照鏡子。菩薩戒裏邊有兩種,一種是護持自己的,保護自己這個善法的;一個是護持他的,利他的。那麼假使說他犯了戒之後,就得要呵斥。這個呵斥,我們不是說恨他,“你這個犯戒人!”,討厭他,瞋恨他,不是這個心,是慈悲心攝受他。慈悲心攝受他,好好地勸他,不聽的話,那有什麼辦法呢,只好呵斥了。我們說鐵棒喇嘛,藏地的鐵棒喇嘛真的鐵棒棒,你說他打不打人?這是真的打人,他是不是沒有悲心呢?他有悲心,他就是要你好啊。

  我們記得以前我們五臺山的那個時候,有幾個人到拉蔔楞寺去學法。有一個師父,他走路威儀不好。他穿的喇嘛裝,那些鐵棒喇嘛又不知道,以爲他是喇嘛、藏人。他威儀不好,“嘣”一棒子打得他“哇”頭昏腦脹——快要倒下去了。正在第二棒還要打下來呢,他“哇”地叫了一聲,一聽是漢人的聲音,第二棒就不打了。爲什麼啊?他以爲是藏人,漢人就照顧一下了,因爲漢人到藏地來,可能規矩是不太熟悉,他就慈悲一些,就不給你第二棒棍子下來了。如果你藏人的話呢,第二棍還得要來。這一棍子,他跟我說,痛得不得了。鐵棒棒,不是這個木棍子了。木棍子打一棒還夠痛了,鐵棍子打下來了,你這個——打得腦殼,火星都打出來的。那是他挨了一棍子,他說,“第二棍沒挨到,這還好。”所以說,那麼鐵棒喇嘛是廟裏邊故意弄的一些打人的劊子手嗎?不是那個事情,打死不管的,鐵棒喇嘛是打死人不管的,不賠命。那你不規矩才打了,你規矩哪個打你呢?藏人的性格很硬,你說不用這些方式的話,他不調伏。那麼,這就要忍,我們說要責與攝兩門,能夠攝得你聽話的,那就是攝的門來攝受你。如果好好地勸你,攝受你,你不聽的話,責。這個我們漢地也有責攝兩門。責,怎麼責呢?罵了之後,還不聽,怎麼樣呢?打。打了之後還不聽,就鐵棍子“嘣”一記來了。所以,這個我們說都是悲心,慈心悲心的出發點,不要說他們是野蠻了。因爲他們藏人個性強,不用這些方式是調伏不了。調伏難調的,就是要這些方法了。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第十九講

  上一次我們講到戒波羅蜜多,那麼今天是忍辱波羅蜜多。在這個之前,我們把《科頌講記》的很多錯字,那麼我們看到的給大家改一下。在一百二十頁大家看,第叁行(《叁學講錄》九叁頁末2行),他說,“果熟謂現在之根身,及山河大地之器世間,皆異熟果也。”異熟果謂現在之根身;山河大地器世間,這個大家知道,前面講過的,是增上果。他這個筆記上呢,“皆異熟果也”,這個有點問題。這可能是寫筆記的那個居士,可能是他聽錯了,他或者自己聽的是對的,他寫的時候寫錯了。這個大家都知道,山河大地是增上果,不是…

《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