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善戒了,最限制的性罪,十条。那就是说,即使说天人或者是非人,他们受了菩萨戒,他们不能受别解脱戒,但是他们受的是大小乘共的那个性戒,他们受了,这是他们的律仪戒。
那么,假使受了别解脱戒的人,他有两份。别解脱戒,就是他原来受的别解脱戒,比丘戒也好,沙弥戒也好,只是律仪戒的一个支分,另外呢还有共同的,就是十善的那个,大小乘共的那个性戒的,这个两部分。所以说,在菩萨戒里边律仪戒不就是我们的别解脱戒,而也不离开我们的别解脱戒。这个要这么理解。所以说,要单单地说,我们的别解脱戒就是菩萨律仪戒的话,那菩萨戒受了之后,尽未来际一直到成佛为止,中间不舍戒的,只要你不犯戒,或者自己不舍的话,这个戒是死了之后还有的。而别解脱戒,命终就舍戒。那么,你说假使律仪戒是别解脱戒的话,那你命终之后这个戒就没有了,你这个菩萨戒,律仪戒就没有了吗?不会没有,这个性戒还在。
所以说这个呢,我们别解脱戒在律仪戒里边仅仅是一个支分,但是是一个重要的支分。如果你是一个能受戒的人,你要受菩萨戒之前,你一定先受别解脱戒。假使是比丘,我们三坛大戒就是这样子,先受沙弥戒,后受大戒——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然后再受菩萨戒,一层一层上去。
那么,这就是说菩萨戒的三聚净戒第一个是律仪戒,这个律仪戒一般人误会就是别解脱戒,又是又不是,这个要搞清楚。
戊二 摄善法戒
《瑜伽》云:摄善法戒者,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已,所有一切为大菩提,由身语意积集诸善,总说名为摄善法戒。
第二,是摄善法戒。摄善法戒,就是说“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已,所有一切为大菩提,由身语意积集诸善,总说名为摄善法戒。”就是说受了菩萨戒之后,他要积集六度的那些善法了,这个就是他的摄善法戒。这是从自身上说的,这六度的功德没有生的生起来,生的、已经生了的不要给它失掉,还要成倍地增长。这是说摄善法戒,对自身来成就自己的功德的。
戊三 饶益有情戒
即四摄法: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
那么最后,饶益有情戒是利他,跟自己的功德不相干了,纯粹是利他。“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”这个是为了使一切有情引出他们现在将来的利益,要做这些事情,那么要自己要做这四种。
那么,整个的一个菩萨戒里面包含的支分就是有这个三种:律仪戒,摄善法戒,跟饶益有情戒。这个我们在《五字真言》呢,每天都在念,“摄善法戒摄六度,其中总有三十四”,还有最后十二个饶益有情戒。每天念就是要激发我们的持戒的心,假使受过菩萨戒的,就要检查自己,到底犯不犯?不要念过算数,念的时候心不在焉,就是唱歌一样唱过了就完了。念的时候随文入观,检查自己,一天三次地检查。本来我们比丘是早晚还要——早上诵略戒,晚上忏悔检查自己的持犯。那么,你们沙弥,应当也要晚上自己检查一下,这沙弥几条戒哪些犯了,哪些没有犯,要看一看。
我们说这是戒的问题,那么,戒是——什么叫戒?戒的自性是什么?是不是说戒是不恼害他。不恼害他,恼害他的事情不做。那发动恼害的心所,思心所也不做那些事情,这个是戒的自性。并不是说从对象说的,一切有情都不恼害他,不是说有情没有受到恼害,要使一切有情不受苦,我的戒波罗蜜才圆满,这也不是这回事。不恼害的心达到圆满了,戒波罗蜜就圆满了,对象不是一个要点。固然我们的戒波罗蜜是不恼害众生为重点,但不是一定要一切众生不受恼害,我的戒波罗蜜才圆满。只要我这个不恼害的心圆满了,一点没有欠缺地圆满之后,戒波罗蜜多就圆满。
我们这里还讲一下,这个遮戒,在我们这个别解脱戒里边呢,性戒遮戒都有的。那么这里为什么说它属于遮戒里边呢?因为性戒在十善戒里边已经包了,这里重点呢,每一个佛弟子他自己受的别解脱戒,他的遮戒是不一样的。那么,你说受了比丘戒的,他的遮戒就很多,他同样受了菩萨戒,律仪戒里边他的遮戒就特别多。假使单受一个居士戒的,那他遮戒就一条。所以,这里从他的遮戒上说,多少。而性戒,前面讲了,那是都包在前头了,并不是说别解脱里边没有性戒,是有的。
下边说这个颂子,摄前面的话。
颂 戒相说性遮 性为十恶等 遮言三聚戒 如来金口制
律仪摄七众 各各别解脱 不得别解脱 大戒筑无基
瑜伽虚空藏 重戒总十八 摄善三十四 饶益戒十二
“戒相说性遮”,戒的相是两种,总的说,两种——性戒、遮戒。“性为十恶等”,性戒就是防止做十恶,所以最粗的那个,最限制的那些性戒就是十恶。“遮言三聚戒”,遮戒呢,三聚戒,遮戒里说,分别说,菩萨的三聚戒。这是“如来金口制”,佛亲自制的戒。我们说戒,是佛制的,等觉菩萨不能制,那么现在的人,更不能制。那么,有些人要提倡改戒的,那就是不允许的。佛的戒只有佛能制,为什么只有佛能制?佛是洞察一切三界因果,就是实地里边把一切因果看得仔仔细细,丝毫不苟地看清楚了,然后来制戒。如果你有一点点不清楚的话,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没有看清楚,他就不敢制戒。所以说,我们凡夫,无明是满的,你怎么敢改戒呢?根本没有资格改。所以说,佛的制戒,他有开遮持犯,因地制宜,都有他的灵活性,不需要你再来补充,也不需要你来篡改。
我最近接到一封信,这个人很好,他是重视戒的,但是他因为没有学戒,他就说了一句话。他说,现在很多戒,根据时代的不同,应当进行改革。这个话,我就把它重点来说了,戒律不能改革。戒律只能要学得好一点,把开遮持犯灵活地能应用,这是佛的智慧,早就给我们讲好的,在什么地方,什么时代,该怎么开,怎么遮,都有这个方法。如果你灵活应用得好的话,什么时候,只要有佛法在世的时候,你持戒是不会成问题的。当然,我们说在这个末法时期持戒是困难重重,很多居士他受了五戒之后,写信来,各式各样的问题都出来了,家里有家里的问题,父母不同意,要他吃荤等等。他厂里边,单位里边,有的时候宴会,非吃酒不可,等等的问题。
我们佛教徒不吃酒都不敢说,这个不吃酒,国家也提倡不吃酒,医药方面也提倡不吃酒。为什么我们那么卑鄙,不敢说一个不吃酒呢?这个我们自己佛教徒好象对自己的佛教感到不好意思,信了一个好象是不体面的教。这个,自己对佛教不认识,不要做这么自卑的行动,不吃酒就不吃酒,我们不吃的,就好了。当然,某些场合,不能直接说,你来一个方便,你说,“我吃了要头痛的,难过得很,不吃了。”总之一句话,应当是自己可以。但我们说在解放初期是不行的,你说你是佛教徒的话,你这一辈子的前途就没有了,什么好的工作都不会给你了。那么,现在不是这么回事了,现在宗教自由,确实自由了,那么,你可以说了。
这个戒,是佛的亲口所制,是不能随便改动。那么,现在要改戒的人很多,我们说这个呢,要好好地把佛的戒律学一道再说。没有学过戒,大笔一挥就要把它改动了,这个好象是不大合情理的。
“律仪摄七众,各各别解脱。”律仪戒,利七众的,有七种不一样。各式各样的解脱,每一条有每一条的解脱,每一众弟子有他的解脱。
“不得别解脱,大戒筑无基。”那这里就是说别解脱戒跟上面的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的关系。那么,假使别解脱戒(律仪戒)没有的话,那么,上面的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就没有基础,那是空中楼阁了,就搞不起来了。那么这个我们在后头菩萨戒颂里边就有,假使别解脱戒不持的话,你不持不杀戒的,你不持这个不偷盗的戒的,你说你要帮忙。假使一个人他很困难,他是一个什么老板或者什么人。他有困难,你去帮忙,假使你这个人会杀人,会偷东西,他就害怕了,你来帮忙,他怕你把他杀了,东西财产都偷完了,他还能要你帮忙吗?赶快逃也来不及。所以说,你这个别解脱戒不持的话,你说要做好事,人家都不会相信你。你这个最起码的道德品质都没有,你说你要帮助人家了,哪个相信呢?不相信的。所以说,你没有别解脱戒的话,你要说你要行菩萨道,说饶益有情,人家不但不相信你,你也做不好。所以说“大戒筑无基”,大戒没有地基了,那你怎么造得起来呢?造不起的。
“瑜伽虚空藏,重戒总十八,摄善三十四,饶益戒十二。”这是讲数字了,瑜伽菩萨戒重戒是有四条。那么虚空藏菩萨戒里边,国王的罪有五条,大臣的五条,初发心的八条,一共有十八条,重复的把它去掉,两个经——《瑜伽》的跟《虚空藏》的一共是十八条重罪、根本罪。摄善法戒有三十四,这个我们每天念了。饶益有情戒是十二条,有些地方是十一条,这是开合的不同。这是戒相,戒相就是说重的根本戒十八条;那么轻的,饶益有情戒跟摄善法戒,三十四跟一十二。
下边一条是颇费解的,这是破邪见(分二)。
丙三 破邪见
(一),辨定共道共与律仪戒;(二),辨无律仪戒,菩萨戒则不具支。
丁一 辨定共道共与律仪戒
这个好讲,定共戒跟道共戒是怎么的。下面颂。
颂 定共得定生 道共得果向 如法受便生 唯制律仪戒
“定共得定生”,得了定之后,就得一个静虑律仪。这个静虑律仪,只要你这个定没有失掉,他很多的事情,坏事不会做。得了定之后,我们说怎么得定呢?要去掉欲界的恶不善法,那就是欲界的贪、瞋、昏沉睡眠、掉举恶作、疑,等等,五盖。那些除掉之后,然后得定。那么,这些已经除掉了,这些坏事都不会做了,只要你定没有退掉,定力没有失掉,那么这些事情,自然就不做。得了定的人,他自然有这个戒律,是从定上生出来的,防止那些非、恶的功能。那么,是定共戒。但是定共戒会退,只要你的禅定退了之后,这个戒也没有了。那么,我们经常说,外道他碰到五欲境界之…
《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