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奉行那個法,他是禁語。禁語不說話,人家跟他說話,他不說。不說的話,但是他心裏難過,還要比,手比,那不是在說話一樣嗎?所以,那個時候我跟他鬧個笑話,我說,“你九年不說話,你要成就什麼?”啞巴一輩子不說話,他成就什麼呢?(笑)那比你成就還高得很。這個不是單是嘴上悶住了,你要心裏靜下去,不想說話了,這才是真功夫。你把嘴蒙倒,那個手比、弄,那還不是在說話?啞巴說話就是拿手說的。所以,寂靜還是相當得苦。
閉關,我經常聽海公上師說,有人閉關,閉叁年關,不到叁個月,翻了窗子跑了,爲什麼呢?門挂了鎖,跑不出去,爬窗子翻出去,逃掉了。他是不耐寂靜,太靜了難過的。這個有一個現成的,菲律賓有一個地方,一個廟,很好的一個廟。一個居士他說“你要不要去?”我說:“我沒工夫去。”我說:“你們隨便找兩個,海外不是法師很多嗎?”他說找不到。臺灣來了兩個法師,他們請他去住,開始很好。他那裏什麼都現成的,燒飯有人燒,衣服有人洗,地有人掃,茶杯,茶有人泡。你只要坐著用功好了,有居士來,給他開示就可以。結果,臺灣去了兩個法師,開始去——他們那裏不大有人,因爲他們菲律賓,都是海外的人,都是工作很忙,只有星期天偶爾來幾個人。佛教徒本來也不是太多,再加上他這個地方非常保密,經過那個門口有警衛,有警察守門。那個地區沒有事的人不准進去。那麼,他們兩個出家人住在裏邊就感到很寂寞了,開始就閱藏,看藏經。藏經看了一個星期,看不懂,這個沒有興趣了。那麼怎麼辦呢?禮拜,拜拜拜,拜到後來也單調得很。最後,念佛什麼的。搞了幾天都提不上勁,最後,睡覺。一天沒有事就睡,睡到後頭也難過。最後叁個星期以後跑掉了,不要住了。在這樣子地方還嫌難,那你山上一個人,什麼都沒有,恐怕你住不了。所以說不要想著閉關是好事情,你沒有那個功夫,你閉不了關。叁天沒人跟你說話,你就難過死了。
“思惟觀察”,觀察這個教義,不懂的你要把它拼命地把它思惟,把它觀察,這個也是一個苦事。我記得我們一個出家人,叫他背《俱舍頌》。背了幾句,“煩死人了!叫我背書,我要發脾氣!”要發脾氣來了,最後拿起個包,逃掉了。這個學法還是有苦的,你不要以爲學法是很舒服的。法的味道來了,那是很好,法喜充滿這是好事情。但是,開始的時候,你要學法,搞不懂,也是很難的事情。
“如理治心”,心把它不要外邊亂散亂出去,把心收住。這也是個難事情。
“修習止觀等苦能忍”,修止觀,坐在那裏動也不要動,響也不要響,專門觀察。這個叫你一天修幾個小時恐怕也是感到苦惱的事情。但是,修得有效的人,越修越愛修。但是,還沒有上路的人,感到是個苦事情。不要說這個止觀,把你腿子盤起來,坐個兩叁個小時,有的人吃不消。他說:“你們這裏念經太長了,要叁個小時。我們顯教一個小時不到,站起念的。”你這叁個小時,腿子盤了難過,不要說你修定,單是盤盤腿子都吃不消。那麼,這些都是苦。但是,這些苦你不忍的話,修行不能成就的。
丁四 在家士農工商等苦能忍
在家的要工作,讀書的,或者做工的,做農的,做商的,都有他們的苦。我記得我在溫州的時候,他們做生意的人晚上睡不好的,他們經常要打聽什麼信息,一天到晚通電話。買貨進貨或者賣貨,你差一點點時間,價錢跌了,那要蝕本的。這個是緊張得很的,做生意也不是很舒服的。弄得不好還要破産,還要坐監。
丁五 爲利他故,種種勞慮,愁憂譏謗,追求诤持,身心疲勞等苦能忍
“爲利他故,種種勞慮”,你要行菩薩道,那就是更苦了,種種勞慮,“愁憂譏謗”,你倒做了很多的好事,人家譏毀你,說你騙人,裝模裝樣等等。這些都要忍。“追求诤持”,追求的苦,“诤持”就是說兩個意見不同,大家互相相持不下的情況。“身心疲勞等苦能忍”,你在利他的時候,自己修行固然有很多的苦,利他的苦比自己修行還要厲害。對方他是不是聽你教導,甚至于你好心去攝受他,他反過來說你害他等等都會有。那麼這些都要忍,就是“安受衆苦忍”。
頌 若持戒求法 衣食等劣少 威儀諸劬勞 四依杜多行
又利衰毀譽 苦樂稱譏等 供事師叁寶 求法處靜寂
如理調治心 止觀諸禅定 在家習士農 工商事王等
利他諸勞慮 愁憂受謗毀 追求于財法 不染之忿诤
身疲心厭倦 若退若難行 當觀苦性空 而果報決定
“若持戒求法,衣食等劣少。”你持戒的人,我們說持戒,廣化的圓老,他以前是個榜樣,他確實是個很樸素的,他穿的衣服是墨色衣,自己染的,染的顔色一塊黑、一塊淡的,這個樣子的。那麼,幾個年輕的,在藏經樓跟他學律的,也照他的樣子了,也是墨色衣穿起。但是,一個是內外如一,一個就是不一樣了。有一位他就是外邊麼,墨色衣,但是裏邊,最新式的,照相機,什麼機都有。那麼,這個樣子,就是內外不一樣了。墨色衣是簡單了,不要去追求那些華麗的衣服了。你現在披了個墨色衣,裏邊,什麼華麗的,最現代化的什麼東西都有,照相機等等。我們說照相機好象出家人沒有這個必要要,除非是常住裏邊有法會,有紀念的事情,照一下,也可以請外邊人照。不必自己拿個照相機。我總看到很多的場合裏邊,出家人拿個照相機,歪了個身體,趴在那裏,東照西照的,實在威儀不好看。不要說照相,我們在溫州有一個會長,他年輕,買了一個摩托車,大家都到處說他閑話。因爲他第一個坐摩托車的出家人,騎自行車的,第一個大概說閑話的也不少,現在好象多了,就不大說了。而他第一個坐摩托車,大家到處說,碰到就說,“這個人騎摩托車”,什麼什麼的。出家人總不要享受,因爲什麼?摩托車到現在說是一個享受,自行車不是享受了,大衆化了,就不說了。摩托車,還是比較高級的,他就要說話。出家人不能享受,出家人生活要簡單。所以,你一享受,就會有譏嫌,要說話。
“衣食等劣少”,持戒求法的人,修行的人,穿的衣服,吃的東西都要粗一點,少一點,不要太豐富,不要太好。我記得在廈門的時候,一個居士,他是很有名的一個老居士。他就跑到廈門來,他是廈門佛教會的什麼。看到廈門的僧人的衣服穿得布料很好,他就說了,“現在的出家人,穿那麼好料的衣服。”他就譏嫌了,因爲他是老一輩。實際上,衣服是海外的那些居士供養的,也不是自己買的。但是,你穿在身上,那些比較老一輩的,知見比較是嚴格一點的人,就看到不像了。“出家人穿那麼好的料!”但是還有一些人故意買最好的料作衣服的,那就更要譏嫌了。所以,出家人衣服要粗、要劣、要少。
“威儀諸劬勞”,威儀要正,不能歪,不能憑,不能靠。這些都是辛苦事情。
“四依杜多行”,四依更難。糞掃衣、常乞食、樹下坐、陳棄藥,這個最簡單的生活。那麼,十二頭陀,一般人還做不到。所以,這個出家人的要求,那是普通人看了認爲不是人的生活。我們說,真正修行就要這樣子做。反正我們看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,都必定經過這個苦行的,海外的那個什麼叫果智和尚——廣欽老人的,他就是修苦行的。過去的虛雲和尚也修苦行的,等等。反正有些成就的人都經過苦行,而釋迦牟尼佛傳法的迦葉尊者頭陀第一,就是修苦行的。那就是說,佛教要修行,苦行是必要的,釋迦牟尼自己六年苦行,經過這個,最後成道。
“又利衰毀譽,苦樂稱譏等。”還有,就是世間八法,這個要忍。
“供事師叁寶”,供養師父叁寶。做香燈師就是供養佛。假使有個法會,一千個燈,一千個杯子,其他什麼東西,洗起來,端起來,供起來,相當辛苦。但是,你要想到這個福報卻無量無邊,不要嫌辛苦啊。有的人就不愛當的,發脾氣,那就是失福了。辛苦是辛苦,但是福氣也是很大。那麼,供養師父一樣,有的師父年紀大了,或者有病,那是很麻煩。但是,你要知道,念恩的話,使自己培福的話,那就是該做。我們記得悟達國師,他敬重一個老的出家人。這個出家人的病是癞病(傳染病),這是很髒的病,大小便什麼東西都要收拾。很多人不願意看這個病,不願意看都跑了。而這個悟達國師年輕的時候,他悲心大,他說大家不看這個人,很可憐,我去看。這個病人,不但是身上髒,脾氣也怪,一點不對要罵。這個東西一般人是受不了,但是他受得了。受得了,過了叁年。好了之後,後來得救就是靠這一位。他是羅漢示現的,最後悟達國師的人面瘡就是他解救的。所以說,劬勞,辛苦是辛苦,但是好報是有的。
“求法處靜寂”。你要求法,求法的苦惱。要在靜處修行,那是也有它一定的難受的地方。
“如理調治心”。要治心,你要是行動裝模裝樣的還好做,把心要調伏,那是很困難的。這是都有苦的。
“止觀諸禅定”。修止觀,你不要想腿子一盤就入定了,哪有那麼容易。你要調心調順,把這個心調下來,要能夠觀察起來,這也是個辛苦事情。等等,這些苦都要能忍。
“在家習士農,工商事王等。”那麼,在家的佛弟子,他要士農工商,做勞動。在家勞動我們也看看,相當辛苦。
(22B)有的人做夜工,什麼日夜地幹。這個,不要說其他的,我們上海一個鄰居,他是做司機的。他們交班本來是半天一交,因爲半天一交經常碰到正在快要交班的時候有生意來了,他要貪。因爲每天賺的錢不太多,總還想多賺一點,他就去接了這個生意。等到這個客送好再回去,過了時間,大家兩方面都不滿意。結果他們是開一天一夜,一天包給他,那麼第二天就包給他。那就是工作連續二十四小時,那是相當苦了。你不要看他司機賺錢好象多一點,實際上我所了解的那個人相當苦。二十四小時的工作不算,他收入也並不是很豐富,不像我們想象的,司機是賺了大錢的。這個是在家人…
《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