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▪P9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就奉行那个法,他是禁语。禁语不说话,人家跟他说话,他不说。不说的话,但是他心里难过,还要比,手比,那不是在说话一样吗?所以,那个时候我跟他闹个笑话,我说,“你九年不说话,你要成就什么?”哑巴一辈子不说话,他成就什么呢?(笑)那比你成就还高得很。这个不是单是嘴上闷住了,你要心里静下去,不想说话了,这才是真功夫。你把嘴蒙倒,那个手比、弄,那还不是在说话?哑巴说话就是拿手说的。所以,寂静还是相当得苦。

  闭关,我经常听海公上师说,有人闭关,闭三年关,不到三个月,翻了窗子跑了,为什么呢?门挂了锁,跑不出去,爬窗子翻出去,逃掉了。他是不耐寂静,太静了难过的。这个有一个现成的,菲律宾有一个地方,一个庙,很好的一个庙。一个居士他说“你要不要去?”我说:“我没工夫去。”我说:“你们随便找两个,海外不是法师很多吗?”他说找不到。台湾来了两个法师,他们请他去住,开始很好。他那里什么都现成的,烧饭有人烧,衣服有人洗,地有人扫,茶杯,茶有人泡。你只要坐着用功好了,有居士来,给他开示就可以。结果,台湾去了两个法师,开始去——他们那里不大有人,因为他们菲律宾,都是海外的人,都是工作很忙,只有星期天偶尔来几个人。佛教徒本来也不是太多,再加上他这个地方非常保密,经过那个门口有警卫,有警察守门。那个地区没有事的人不准进去。那么,他们两个出家人住在里边就感到很寂寞了,开始就阅藏,看藏经。藏经看了一个星期,看不懂,这个没有兴趣了。那么怎么办呢?礼拜,拜拜拜,拜到后来也单调得很。最后,念佛什么的。搞了几天都提不上劲,最后,睡觉。一天没有事就睡,睡到后头也难过。最后三个星期以后跑掉了,不要住了。在这样子地方还嫌难,那你山上一个人,什么都没有,恐怕你住不了。所以说不要想着闭关是好事情,你没有那个功夫,你闭不了关。三天没人跟你说话,你就难过死了。

  “思惟观察”,观察这个教义,不懂的你要把它拼命地把它思惟,把它观察,这个也是一个苦事。我记得我们一个出家人,叫他背《俱舍颂》。背了几句,“烦死人了!叫我背书,我要发脾气!”要发脾气来了,最后拿起个包,逃掉了。这个学法还是有苦的,你不要以为学法是很舒服的。法的味道来了,那是很好,法喜充满这是好事情。但是,开始的时候,你要学法,搞不懂,也是很难的事情。

  “如理治心”,心把它不要外边乱散乱出去,把心收住。这也是个难事情。

  “修习止观等苦能忍”,修止观,坐在那里动也不要动,响也不要响,专门观察。这个叫你一天修几个小时恐怕也是感到苦恼的事情。但是,修得有效的人,越修越爱修。但是,还没有上路的人,感到是个苦事情。不要说这个止观,把你腿子盘起来,坐个两三个小时,有的人吃不消。他说:“你们这里念经太长了,要三个小时。我们显教一个小时不到,站起念的。”你这三个小时,腿子盘了难过,不要说你修定,单是盘盘腿子都吃不消。那么,这些都是苦。但是,这些苦你不忍的话,修行不能成就的。

  

  丁四 在家士农工商等苦能忍

  在家的要工作,读书的,或者做工的,做农的,做商的,都有他们的苦。我记得我在温州的时候,他们做生意的人晚上睡不好的,他们经常要打听什么信息,一天到晚通电话。买货进货或者卖货,你差一点点时间,价钱跌了,那要蚀本的。这个是紧张得很的,做生意也不是很舒服的。弄得不好还要破产,还要坐监。

  

  丁五 为利他故,种种劳虑,愁忧讥谤,追求诤持,身心疲劳等苦能忍

  “为利他故,种种劳虑”,你要行菩萨道,那就是更苦了,种种劳虑,“愁忧讥谤”,你倒做了很多的好事,人家讥毁你,说你骗人,装模装样等等。这些都要忍。“追求诤持”,追求的苦,“诤持”就是说两个意见不同,大家互相相持不下的情况。“身心疲劳等苦能忍”,你在利他的时候,自己修行固然有很多的苦,利他的苦比自己修行还要厉害。对方他是不是听你教导,甚至于你好心去摄受他,他反过来说你害他等等都会有。那么这些都要忍,就是“安受众苦忍”。

  

  颂 若持戒求法 衣食等劣少 威仪诸劬劳 四依杜多行

  又利衰毁誉 苦乐称讥等 供事师三宝 求法处静寂

  如理调治心 止观诸禅定 在家习士农 工商事王等

  利他诸劳虑 愁忧受谤毁 追求于财法 不染之忿诤

  身疲心厌倦 若退若难行 当观苦性空 而果报决定

  “若持戒求法,衣食等劣少。”你持戒的人,我们说持戒,广化的圆老,他以前是个榜样,他确实是个很朴素的,他穿的衣服是墨色衣,自己染的,染的颜色一块黑、一块淡的,这个样子的。那么,几个年轻的,在藏经楼跟他学律的,也照他的样子了,也是墨色衣穿起。但是,一个是内外如一,一个就是不一样了。有一位他就是外边么,墨色衣,但是里边,最新式的,照相机,什么机都有。那么,这个样子,就是内外不一样了。墨色衣是简单了,不要去追求那些华丽的衣服了。你现在披了个墨色衣,里边,什么华丽的,最现代化的什么东西都有,照相机等等。我们说照相机好象出家人没有这个必要要,除非是常住里边有法会,有纪念的事情,照一下,也可以请外边人照。不必自己拿个照相机。我总看到很多的场合里边,出家人拿个照相机,歪了个身体,趴在那里,东照西照的,实在威仪不好看。不要说照相,我们在温州有一个会长,他年轻,买了一个摩托车,大家都到处说他闲话。因为他第一个坐摩托车的出家人,骑自行车的,第一个大概说闲话的也不少,现在好象多了,就不大说了。而他第一个坐摩托车,大家到处说,碰到就说,“这个人骑摩托车”,什么什么的。出家人总不要享受,因为什么?摩托车到现在说是一个享受,自行车不是享受了,大众化了,就不说了。摩托车,还是比较高级的,他就要说话。出家人不能享受,出家人生活要简单。所以,你一享受,就会有讥嫌,要说话。

  “衣食等劣少”,持戒求法的人,修行的人,穿的衣服,吃的东西都要粗一点,少一点,不要太丰富,不要太好。我记得在厦门的时候,一个居士,他是很有名的一个老居士。他就跑到厦门来,他是厦门佛教会的什么。看到厦门的僧人的衣服穿得布料很好,他就说了,“现在的出家人,穿那么好料的衣服。”他就讥嫌了,因为他是老一辈。实际上,衣服是海外的那些居士供养的,也不是自己买的。但是,你穿在身上,那些比较老一辈的,知见比较是严格一点的人,就看到不像了。“出家人穿那么好的料!”但是还有一些人故意买最好的料作衣服的,那就更要讥嫌了。所以,出家人衣服要粗、要劣、要少。

  “威仪诸劬劳”,威仪要正,不能歪,不能凭,不能靠。这些都是辛苦事情。

  “四依杜多行”,四依更难。粪扫衣、常乞食、树下坐、陈弃药,这个最简单的生活。那么,十二头陀,一般人还做不到。所以,这个出家人的要求,那是普通人看了认为不是人的生活。我们说,真正修行就要这样子做。反正我们看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,都必定经过这个苦行的,海外的那个什么叫果智和尚——广钦老人的,他就是修苦行的。过去的虚云和尚也修苦行的,等等。反正有些成就的人都经过苦行,而释迦牟尼佛传法的迦叶尊者头陀第一,就是修苦行的。那就是说,佛教要修行,苦行是必要的,释迦牟尼自己六年苦行,经过这个,最后成道。

  “又利衰毁誉,苦乐称讥等。”还有,就是世间八法,这个要忍。

  “供事师三宝”,供养师父三宝。做香灯师就是供养佛。假使有个法会,一千个灯,一千个杯子,其他什么东西,洗起来,端起来,供起来,相当辛苦。但是,你要想到这个福报却无量无边,不要嫌辛苦啊。有的人就不爱当的,发脾气,那就是失福了。辛苦是辛苦,但是福气也是很大。那么,供养师父一样,有的师父年纪大了,或者有病,那是很麻烦。但是,你要知道,念恩的话,使自己培福的话,那就是该做。我们记得悟达国师,他敬重一个老的出家人。这个出家人的病是癞病(传染病),这是很脏的病,大小便什么东西都要收拾。很多人不愿意看这个病,不愿意看都跑了。而这个悟达国师年轻的时候,他悲心大,他说大家不看这个人,很可怜,我去看。这个病人,不但是身上脏,脾气也怪,一点不对要骂。这个东西一般人是受不了,但是他受得了。受得了,过了三年。好了之后,后来得救就是靠这一位。他是罗汉示现的,最后悟达国师的人面疮就是他解救的。所以说,劬劳,辛苦是辛苦,但是好报是有的。

  “求法处静寂”。你要求法,求法的苦恼。要在静处修行,那是也有它一定的难受的地方。

  “如理调治心”。要治心,你要是行动装模装样的还好做,把心要调伏,那是很困难的。这是都有苦的。

  “止观诸禅定”。修止观,你不要想腿子一盘就入定了,哪有那么容易。你要调心调顺,把这个心调下来,要能够观察起来,这也是个辛苦事情。等等,这些苦都要能忍。

  “在家习士农,工商事王等。”那么,在家的佛弟子,他要士农工商,做劳动。在家劳动我们也看看,相当辛苦。

  (22B)有的人做夜工,什么日夜地干。这个,不要说其他的,我们上海一个邻居,他是做司机的。他们交班本来是半天一交,因为半天一交经常碰到正在快要交班的时候有生意来了,他要贪。因为每天赚的钱不太多,总还想多赚一点,他就去接了这个生意。等到这个客送好再回去,过了时间,大家两方面都不满意。结果他们是开一天一夜,一天包给他,那么第二天就包给他。那就是工作连续二十四小时,那是相当苦了。你不要看他司机赚钱好象多一点,实际上我所了解的那个人相当苦。二十四小时的工作不算,他收入也并不是很丰富,不像我们想象的,司机是赚了大钱的。这个是在家人…

《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