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利他诸劳虑,愁忧受谤毁,追求于财法,不染之忿诤。”那么,我们说利他有各式各样的,就是做利生的事情,你要劬劳,要花工夫,要动脑筋。你不能说利他,马马虎虎利他。你要把事情搞好的话,就说我们利他,造一个殿,你看要花多少脑筋,起了多少矛盾?这个都要花代价的。
“愁忧受谤毁”,有的时候做了好事,人家毁谤你。这个也不稀奇,佛功德圆满,外道还要毁谤。我们凡夫在利他的时候不受毁谤也是不可能的,绝对会有。我们的定公上师,上海道场办起来了,广利众生。但是,在肃反的时候就吃冤枉了,受了二十年冤狱。开始是死刑,后来是无期,总算是文革之后就放出来了。为了利生,你想想看,要受那么大的苦。
那么,还有是“追求于财法”。你要利生,要追求财,追求法。那么,这个时候,必定挨一些忿诤,但是这个忿诤不是染污的,不是烦恼的。
“身疲心厌倦,若退若难行,当观苦性空。”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?观一切法自性空,苦也是自性空。“而果报决定”,不要说苦性空,一切都空掉了。你虽然现在受的苦,它是自性空,但是果报,这个作用是有的。你现在做了利生的事情,受了很多辛苦,将来这些众生都能成就,自己也得极大的福报。这个不要忘记掉,作用是有的。
这个里边,我们看看,参考一下海公上师有没有更大的发挥。差不多,这个利衰毁誉那一段我们参考一下。
于世八法能忍者,八法即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。八法又名八风。八法就能成就方面说,以世间即八法所成立;八风就能破坏方面说,谓如风能摧毁树木房屋等。宗喀巴大师谓禅家修行不在境上修(不在玄妙上修),而在八法上修,可知八法在修行上最宜注意也。
由此推之,八法现前,如能觉照,自不为所动。如利乐之境现前,当观可畏而不贪着;衰苦之境现前,当观无常而不烦恼;誉称最易动心,故最难忍,宜于此处特别加意防范;至于毁讥若来,当作宿业观,自能平心静气,可以消除众愆。若修二无我观,须于此八法上用功,何以故?断我法二执,除忍八法外,无下手处故。33
《讲记》一百五十八页第四行,“由此推之,八法现前如能觉照”,世间八法了,这个还在前头,一百五十七页,最后一行,哪个八法?“八法即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”,这个八个法,又叫八风。八法,就成就方面说,“以世间即八法所成立”,世间就是八法成立的。在破坏方面说,像风能够吹坏树木房屋一样,这个八法也破坏人的成就的。
“宗喀巴大师谓禅家修行不在境上修,而在八法上修,可知八法在修行上最宜注意也。”宗大师说,不但是宗大师,我们汉地也这样子,修行的人不要在境上修。我今天修定看到什么了,气功师看的最多,一下子看到观音菩萨,一下子看到什么,一下子看到自己怎么样子。不在这个地方看,要看“利衰毁誉称讥苦乐”这个八个法能不能吹动你,要看这个地方修。
“由此推之,八法现前如能觉照,自不为所动。”能够观察这个八法,不为他所推动的话。
“如利乐之境现前”,假使一个有利的,快乐的事情现前的时候,你不要去贪着,这是顺的境。一般说,利养来了,欢喜的事情来了,就心里高兴——不要高兴。不但不要高兴,可怕,要观可畏。为什么可畏?你一贪着的话,将来受苦报,这个是很苦的。
那么,“衰苦之境现前”,倒霉的事情来了,“当观无常而不烦恼”。一般说倒霉事情来了,就要不是灰心丧意,就是起烦恼,起瞋心,要斗争去。那么,这个时候,你要观一切法无常,不要起烦恼。
“誉称最易动心”,赞叹、名誉最能够动心,“故最难忍”。一般人这样子,都这样子,你说他好,他跟你很好;你骂他一句,他就当你仇人。人都是欢喜赞叹,不欢喜毁谤的。那么,这一关是最难过,在这个地方应当特别地加意防严。
“至于毁讥若来,当作宿业观自能平心静气。”人家讥毁你,你说就是过去的业报。自己过去造了恶业,那么天然的,人家要毁谤你。没有关系,这是重报轻受,这个一观,就停下去了。不但是可以不起烦恼,还可以消业。
“若修二无我观,须于此八法上用功。”假使要修人无我——补特伽罗无我、法无我的话,就要在这个地方下工夫。“何以故?断二我执法执,除忍八法外无下手处故。”你要断补特伽罗我执,断法执,除了在这个八个法里边能够忍下去的话,就没有地方下手了。
这个就差不多了,我们就补充这一点。
丙三 得法忍
“得法忍”,《广论》跟这个里边内容不一样。但是,海公上师这里是他的口诀、心得,还更高一层。那么,我们把这个看了之后,然后把《广论》的再看一看。
“得法忍”,得法忍在《广论》里边,叫观察法要有忍,这里是“功德忍”、“证得忍”、“修行方便忍”、“自他神通忍”。这是讲成就方面来说,要有忍。《广论》上面说,自己学的时候要有忍。
颂 功德多闻等 于道有契证 当深隐勿扬 重宝防窥窃
修行诸方便 自他神通等 显示不显示 依戒观器行
丁一 功德忍
“功德多闻等”,功德,什么功德?闻思修的这些功德,还有持戒这些。这些功德要忍。我们说有的人他话很多,碰到人就说,“我怎么样我怎么样。我今天跑哪里去了,很辛苦!这个殿都是我造的,这个房子的材料是我买的什么。”都是报功。那报功,就把功德全部暴露于人家,那么,把功德报给人家听,你的功德就少下去了。要忍,这个我们海公上师就说,酿酒一样,酒你摆在坛子里要封起来的。如果你漏了气,这个酒就不好了。密封的,一点不漏气的,你打开来之后,这是最好的酒。当然我不是要吃酒,就是打个比喻。“功德多闻等”,或是建设三宝等等,不要去到处宣传。不忍的话,会遭毁谤。人家总不耐你的。我们说,妒忌,不耐他荣。人家有好事,一般人都妒忌,都不欢喜。最好好事是我,坏事是你,你有好事么,我就心里不安。为什么?你有好事,你就超过我了,就显不出我的高度来了,那就是要毁谤来了。所以说,有功德,最好是忍下去,不要去到处宣传。一宣传,就遭一些麻烦,而且厉害的话,还破坏自己的成就。因为你功德一宣传的话,走了气,成就就困难了。
丁二 证得忍
“于道有契证,当深隐勿扬。”这个更重要。你道里边,假使开了悟,或者有一些小小的证到什么了,一定要保密。这个,经书里经常用这个比喻:乌龟,“如龟藏六”,乌龟把他的六个东西都藏在龟壳子里边,就是他的头,四个脚,一个尾巴。全都缩在里头,那些野干,它想吃乌龟,乌龟把它全部缩进去了,不动。那这个硬壳子它咬不动,它只好走了。等了半天它不出来,就要走。如果乌龟把头伸出来,它就把头咬掉了。所以说,你神通也是要“如龟藏六”,要跟乌龟把六个东西藏起来一样,要深隐,深深地隐在里头,也不能就在壳的外边,稍微平那个壳,它牙齿还咬得到你。你要一直缩到里边去,壳的硬壳子在外边,肉在里头,那才咬你不到。这个功德就要这么隐藏,不要宣扬。戒律里也有,那些神通功德的人不能向人说的。你向人家宣说的话,不但是不要说是成就没有了,还犯戒。
“当深隐勿扬,重宝防窥窃。”你有宝,你不要露眼。你拿个钞票,一大墩,马路上来点钞票,好多,几十万钞票一大堆。好,你去点钞票,还没有点完,人家给你刀、什么的都来了,把你抢起走了。那么,你功德也是这样,你功德要好好地隐藏,一露眼的话,第一个魔就是要不高兴了。你有功德么,你将来要出三界了,他就要给你捣乱了。人也有妒忌心,你越是功德大,他越是妒忌你。人,都欢喜抬高自己,贬低人家,假使你功德比他高,他就没有光彩,他的归依弟子就要跑掉了,他只好毁谤,把你压下去。这是造罪。所以说,我们的功德不要宣扬。一宣扬的话,不但你自己找一些麻烦,也使人家造罪,这就不好。
丁三 修行方便忍
修行的方便,如何次第,观机而说。有些秘密的修法,不能逢人便说。他不是那个机,告诉他之后,他给你搞错了,或者是到处宣传,给外道知道了,那是麻烦。是那个机,就该说。
丁四 自他神通忍
神通也是,显神通,我们说能不能显?在别解脱戒里边不准显,菩萨戒里边却要显,“不作摈责神通等”,这个是菩萨戒里有这么一条。那么,该显的时候要显。但是,显是不给你知道。海公上师就说,藏地经常打卦,打卦并不是真的打卦,打卦是迷信,他是神通。他知道你将来要有什么事情,他就借打卦来跟你说,“你将来怎么怎么,现在该怎么怎么避免。”那是把自己的神通隐了,利他的事情,菩萨戒里利他的要做。那么,很多的就是由梦中使他知道。
我们经常说这个公案:有一个国王出家了,他的师父在那里修行很好。后来有人报告他,他的邻国要侵犯他的国家,派了大兵来侵犯他国家。这个国王虽然是出了家,这个世间的心还存在。他感到侵犯他的国家,他就不忍,他就向他的师父告假。师父说,“干什么?”他说,他国家被邻国侵犯,他要回去组织军队跟他打,把他打退了以后再来。他的师父明明知道这个事情不对,但是他这股心很强,也不能说“你不要去”,显神通告诉跟他说,因为去不利,对他不利。那么,显神通也不能显,怎么办呢?他就这样子,“哦,你要去,好好好,你今天好好休息一天,明天早上准备去”,晚上就叫他休息。休息之后,晚上他入梦境,给他显示神通。晚上这个国王他梦到,他已经回去了,回去整顿部队,部队整顿好了就开战。一战,打败了。打败之后给五花大绑绑起来,后边插了个令箭,准备绑到刑场要杀头了。这个时候他想起不对头了,该还是师父那里修行好,就大叫师父救命了。这么一叫救命,师父来了,说,“你喊什么?”他醒过来了,哦,…
《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