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個不屬于我們要破的。你只是執著于叁界生死裏邊的身財――異熟果,這個要破,不要希望這些。
複次八當無邪命意樂,謂念行施爲國王等知其能施,而起敬事,不應慮貧而不行施。
什麼叫“邪命意樂”呢?就是說我布施之後,想國王大臣知道,說我能布施的,對我起恭敬心,叫作個大官等等,這個就不好。“不應慮貧而不行施”,也不要自己考慮,我太窮了,就不布施。
又于乞者無欺诳心,不喜忿恚,心行散亂,乞者來作種種邪行應無厭患,雖見乞者欺詐等過,無宣布心,從別別施生別別果,深忍而施,不爲他動。
這個總的是無邪命意樂,但是說“不應慮”,因爲自己考慮將來要窮了,沒有飯吃了,我現在不布施了。“又于乞者無欺诳心”,對要求的人――來乞的,不要以欺騙的心來布施。或者討厭他,不喜歡。或者忿恨、忿恚,對他生氣。或者心有散亂,就是說心散亂,不求菩提,我們的心都是爲求無上正等菩提,不要散亂。“乞者來作種種邪行應無厭患”,來乞的人,他可能品德不好,做很多的損害的事情,不要討厭他。“雖見乞者欺詐等過,無宣布心”,雖然看他來求的人,帶著欺诳、欺詐的心,他不是好心來的。但是呢,要寬恕他,不要到處去宣播他的壞處。
那麼,我們要怎樣做呢?“從別別施生別別果”,從這個這個的布施,生這樣這樣的果報。這是要“深忍而施”,對因果看清楚,而這樣子呢,深深地忍可這個因果而布施。“不爲他動”,不因爲其他人而搖動你布施的心。這是意樂心,那麼我們還要講點。
申叁 如何行施
如何行施分二。
前面意樂,現在是怎麼做了。
不以何等加行而施者。
不要以什麼樣子的加行而布施。
謂不速與,稽留乃與,令起煩惱,然後乃與,令行非法或違世間道理之業而後施與,先誓與此,後減少給,或給下劣,數恩而與,一時能與而爲漸次少少相給。
就是你給的時候,不要這樣子的加行去給。哪些加行呢?“謂不速與,稽留乃與”,人家有求,很要緊的事情,叫你幫助,布施。“不速與”,不給;“稽留乃與”,拖拖拉拉的,拖一段時間才給,不爽快嘛,馬上不給。“令起煩惱”,他來要的時候,不是歡歡喜喜地布施給他,惹得他起煩惱了,看他發脾氣了。“好,給你給你。”這樣子也不對。“令行非法或違世間道理之業而後施與”,一開始他來求不給,叫他去,他因爲開始沒有得到嘛,或者因此作了非法的事情,或者作了違背時間道理的事情,然後才給,這個也不好。“先誓與此,後減少給”,開始的時候答應他多少,後來他來了要的時候,少給一點,也不好。
這裏我們想起一個事情,出家人。出家人如果外面去買東西,跟一個攤販講好了,說五塊錢一斤買了,講好了。然後第二個攤販叁塊錢一斤,你怎麼辦?不能說五塊錢一斤我不要了,退了。叁塊錢一斤我去買,不行的。講好就講好了,要講信用,出家人這樣子的。
那麼這裏就是說,開始給你多,後來你來要的時候,給你少,也不行。“或給下劣”,開始的時候,我給你一個東西很好的,後來你真正要呢,給你一個差的,或者少的、或者差的都不行。“數恩而與”,給的時候,說我對你什麼好處,什麼好處,說了半天才給他,要他感我的恩。“一時能與而爲漸次少少相給”,本來你一次性能夠給他的,他也需要一次性要用的,他卻是一點點擠牙膏式地慢慢給,這個也不好。
自爲國王奪他妻子而爲惠施,逼取父母奴輩等財而與余者,由能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,自懶惰住教他行施,于來求者呵責嗤笑,旁言輕弄,粗言恐嚇而後給與,違越佛製學處而施,不能如有資財而施,長時積集然後頓施,是爲應斷,故當舍離此等加行。
“自爲國王奪他妻子而爲惠施”,自己作國王的權力嘛,把人家的妻子奪過來,布施人家,這也不好。“逼取父母奴輩等財而與余者,由能損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”,那麼父母,奴俾的這些財産,他們願意當然可以,你逼著他給,給人家的,這個也不好。你“損害他人方便而而行惠施。”
“自懶惰住教他行施”,逼著人家給,損害人家的方便。以損害人家這種方式來給是不好的。人家歡歡喜喜地給那是可以。逼取那是不好,因爲損害人家了,這種方便布施不行。那麼自己懶惰,叫人家去做,行施。自己不願意去做布施,而叫你去布施去,那麼也不好。
“于來求者呵責嗤笑,旁言輕弄,粗言恐嚇而後給與”,對那些來求的人,呵責、譏笑他;或者用各式各樣的話調弄他、輕蔑他、戲弄他;或者是很粗的話恐嚇他,然後再給他,這就是對對方的極不尊重了。以這樣子的態度做了,使人家受了汙辱,然後再給他,這個不好,這些方便加行都不要有。
“違越佛製學處而施”,違背佛的學處――戒律,假使說你是比丘,不能給人家刀槍、毒藥。那麼人家受八關齋戒,晚上不能夠給他吃東西。
“不能如有資財而施,長時積集然後頓施,是爲應斷”,不能你有多少財就布施了,卻是要長時積集,長的時間積集了很多資産,而一下子布施。這個我們說布施呢,有多少布施多少。不要暫時不布施,積了很多財,一下子布施。這個是不對的,“是爲應斷”,這些都要斷。
“故當舍離此等加行”,這些加行,就是布施的加行,這樣的做法要離開、舍離。要離開的,是不對的。
又諸菩薩見積集施,其施有罪;見隨得施,其施無罪。
你要布施,有多少就布施多少,不能積了很多財一起施。菩薩看到,“積集施”,暫時不施,長時積聚,一下子施,有罪的。“見隨得施”,有多少給多少,這個好,無罪。
謂若積集然後頓施,福並無多,及于集時,退卻衆多求資具者,令生嫌恨,後施諸余未求者故。
“謂若積集然後頓施,福並無多”,這個福氣並不多。“及于集時,退卻衆多求資具者,令生嫌恨,後施諸余未求者故”,爲什麼福不大?因爲你在積累時候,人家很多來求的人,你都回頭了,不給。人家來求資具的,你就說我正在積集,不給。明明可以給的,你不給,他也不要你很多。“令生嫌恨”,使他起了嫌恨心。然後一下子施的時候,他也沒有來求,你“啪”,一下給他了。來求的你不給。所以說你這樣的布施,福氣並不大。
《菩薩地》中所說此等極爲重要,謂見集時生長悭等衆多煩惱,護等劬勞,障多善行,多于中間發生損失,不能畢竟惠施事故。
“《菩薩地》中所說此等極爲重要”,這些都是《菩薩地》裏邊講的道理,極重要。有空的可以《菩薩地》多看、參考。“說此等”,尤其指這個長時間積集而布施,這個不好。爲什麼?積集的時候,“生長悭等衆多煩惱”,你正在積集資産時候,雖然你說將來要布施的,但積集的時候,卻生長了很多悭貪、悭悋的一些煩惱。“護等劬勞障多善行”,積集的時候,你還沒布施嘛?要守護,要花很多精神,也有很多修行的事情就障礙了。“多于中間發生損失,不能畢竟惠施事故”,總于中間産生一些意外的損失,不能究竟把這個布施事情做好,就是說積集而後施壞處很多,要有多少是多少。我們再講一點。
當以何等加行而舍者,謂舒顔平視,含笑先言,隨對何田,皆應恭敬。
“當以何等加行而舍”,那麼這個不好的加行不要做,怎樣子加行而布施呢?“謂舒顔平視”,這個話我們經常要說的,“含笑先言”,你布施不要自己我慢貢高:我能施,你是受施的。“舒顔平視”,就是對人很和善的樣子。“舒顔平視”,不是皺起眉頭,斜起眼睛看。“含笑先言”,雖然他給你要東西,但是你帶著笑容,你要先說話,不要他開了口,裝模裝樣不睬人家。“隨對何田,皆應恭敬”,不管那個田,什麼人來要,都要恭敬。
親手應時,于他無損,耐難行苦而行惠施。
要親自布施,“應時”,該時,這個時候要布施,馬上要布施。“于他無損”,布施的時候對他沒損害,自己要耐難行的苦,這樣子去布施。
此等果者,如《谛者品》雲:「由恭敬施感親友等而爲敬重,由舒手施感得承事,由應時施感一切事應時成辦。」
“此等果者,如《谛者品》雲”,這是中觀的。“由恭敬施感親友等而爲敬重,由舒手施感得承事,由應時施感一切事應時成辦”,這有什麼好處?果報極好:“恭敬施”,感到親友等大家敬重你;“舒手施”,感到人家來承事你;“由應時施”,感到一切事情都應時能夠做成功。
又雲:「不損他施感得堅固資財,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屬。」
“又雲:不損他施感得堅固資財”,你不損害他的布施,將來資財堅固,也不爲人家損害。“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屬”,你忍了苦,難行能布施,將來感到知心的眷屬。
《俱舍論》說:「舒手惠施得廣大財。」
舒手行布施呢,得廣大的財富。
堅固資財者,如《俱舍釋》說:「他于資財不能障難,火等無毀。」
什麼叫“堅固資財”呢?其他的人對我資財不能損、不能障礙的。雖“火等無毀”,本來財産是五家所共。這個堅固資財就不共了,水火等不能毀壞;王賊兵也不能搶去。
又助他施加行者。
幫助他施的加行。
謂若自有可施財物,見有悭悋,曾未少施,應往其家,歡喜安慰如是告言,我家現有廣大資財,我爲圓滿布施波羅蜜多,希欲乞者,若有求者與汝會過,莫令空返,可取我財惠施彼等,或是將彼引到我所,我行惠施當生隨喜,彼財無減即便歡喜,能如是行,如是令彼漸種能除悭垢種子,由漸修習自施少財,依下無貪進得中品,依中無貪進得上品。
那麼就是布施的方式。假使說,什麼叫助他行施呢?自己有財可以布施的,看見有人悭悋,“曾未少施”,他悭悋心不肯布施。那麼“應往其家”,你到他家裏去說,要好好的對他說,歡喜安慰告訴他:我家裏很多的資財,我要圓滿波羅蜜多。…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