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个不属于我们要破的。你只是执着于三界生死里边的身财――异熟果,这个要破,不要希望这些。
复次八当无邪命意乐,谓念行施为国王等知其能施,而起敬事,不应虑贫而不行施。
什么叫“邪命意乐”呢?就是说我布施之后,想国王大臣知道,说我能布施的,对我起恭敬心,叫作个大官等等,这个就不好。“不应虑贫而不行施”,也不要自己考虑,我太穷了,就不布施。
又于乞者无欺诳心,不喜忿恚,心行散乱,乞者来作种种邪行应无厌患,虽见乞者欺诈等过,无宣布心,从别别施生别别果,深忍而施,不为他动。
这个总的是无邪命意乐,但是说“不应虑”,因为自己考虑将来要穷了,没有饭吃了,我现在不布施了。“又于乞者无欺诳心”,对要求的人――来乞的,不要以欺骗的心来布施。或者讨厌他,不喜欢。或者忿恨、忿恚,对他生气。或者心有散乱,就是说心散乱,不求菩提,我们的心都是为求无上正等菩提,不要散乱。“乞者来作种种邪行应无厌患”,来乞的人,他可能品德不好,做很多的损害的事情,不要讨厌他。“虽见乞者欺诈等过,无宣布心”,虽然看他来求的人,带着欺诳、欺诈的心,他不是好心来的。但是呢,要宽恕他,不要到处去宣播他的坏处。
那么,我们要怎样做呢?“从别别施生别别果”,从这个这个的布施,生这样这样的果报。这是要“深忍而施”,对因果看清楚,而这样子呢,深深地忍可这个因果而布施。“不为他动”,不因为其他人而摇动你布施的心。这是意乐心,那么我们还要讲点。
申三 如何行施
如何行施分二。
前面意乐,现在是怎么做了。
不以何等加行而施者。
不要以什么样子的加行而布施。
谓不速与,稽留乃与,令起烦恼,然后乃与,令行非法或违世间道理之业而后施与,先誓与此,后减少给,或给下劣,数恩而与,一时能与而为渐次少少相给。
就是你给的时候,不要这样子的加行去给。哪些加行呢?“谓不速与,稽留乃与”,人家有求,很要紧的事情,叫你帮助,布施。“不速与”,不给;“稽留乃与”,拖拖拉拉的,拖一段时间才给,不爽快嘛,马上不给。“令起烦恼”,他来要的时候,不是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,惹得他起烦恼了,看他发脾气了。“好,给你给你。”这样子也不对。“令行非法或违世间道理之业而后施与”,一开始他来求不给,叫他去,他因为开始没有得到嘛,或者因此作了非法的事情,或者作了违背时间道理的事情,然后才给,这个也不好。“先誓与此,后减少给”,开始的时候答应他多少,后来他来了要的时候,少给一点,也不好。
这里我们想起一个事情,出家人。出家人如果外面去买东西,跟一个摊贩讲好了,说五块钱一斤买了,讲好了。然后第二个摊贩三块钱一斤,你怎么办?不能说五块钱一斤我不要了,退了。三块钱一斤我去买,不行的。讲好就讲好了,要讲信用,出家人这样子的。
那么这里就是说,开始给你多,后来你来要的时候,给你少,也不行。“或给下劣”,开始的时候,我给你一个东西很好的,后来你真正要呢,给你一个差的,或者少的、或者差的都不行。“数恩而与”,给的时候,说我对你什么好处,什么好处,说了半天才给他,要他感我的恩。“一时能与而为渐次少少相给”,本来你一次性能够给他的,他也需要一次性要用的,他却是一点点挤牙膏式地慢慢给,这个也不好。
自为国王夺他妻子而为惠施,逼取父母奴辈等财而与余者,由能损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,自懒惰住教他行施,于来求者呵责嗤笑,旁言轻弄,粗言恐吓而后给与,违越佛制学处而施,不能如有资财而施,长时积集然后顿施,是为应断,故当舍离此等加行。
“自为国王夺他妻子而为惠施”,自己作国王的权力嘛,把人家的妻子夺过来,布施人家,这也不好。“逼取父母奴辈等财而与余者,由能损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”,那么父母,奴俾的这些财产,他们愿意当然可以,你逼着他给,给人家的,这个也不好。你“损害他人方便而而行惠施。”
“自懒惰住教他行施”,逼着人家给,损害人家的方便。以损害人家这种方式来给是不好的。人家欢欢喜喜地给那是可以。逼取那是不好,因为损害人家了,这种方便布施不行。那么自己懒惰,叫人家去做,行施。自己不愿意去做布施,而叫你去布施去,那么也不好。
“于来求者呵责嗤笑,旁言轻弄,粗言恐吓而后给与”,对那些来求的人,呵责、讥笑他;或者用各式各样的话调弄他、轻蔑他、戏弄他;或者是很粗的话恐吓他,然后再给他,这就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了。以这样子的态度做了,使人家受了污辱,然后再给他,这个不好,这些方便加行都不要有。
“违越佛制学处而施”,违背佛的学处――戒律,假使说你是比丘,不能给人家刀枪、毒药。那么人家受八关斋戒,晚上不能够给他吃东西。
“不能如有资财而施,长时积集然后顿施,是为应断”,不能你有多少财就布施了,却是要长时积集,长的时间积集了很多资产,而一下子布施。这个我们说布施呢,有多少布施多少。不要暂时不布施,积了很多财,一下子布施。这个是不对的,“是为应断”,这些都要断。
“故当舍离此等加行”,这些加行,就是布施的加行,这样的做法要离开、舍离。要离开的,是不对的。
又诸菩萨见积集施,其施有罪;见随得施,其施无罪。
你要布施,有多少就布施多少,不能积了很多财一起施。菩萨看到,“积集施”,暂时不施,长时积聚,一下子施,有罪的。“见随得施”,有多少给多少,这个好,无罪。
谓若积集然后顿施,福并无多,及于集时,退却众多求资具者,令生嫌恨,后施诸余未求者故。
“谓若积集然后顿施,福并无多”,这个福气并不多。“及于集时,退却众多求资具者,令生嫌恨,后施诸余未求者故”,为什么福不大?因为你在积累时候,人家很多来求的人,你都回头了,不给。人家来求资具的,你就说我正在积集,不给。明明可以给的,你不给,他也不要你很多。“令生嫌恨”,使他起了嫌恨心。然后一下子施的时候,他也没有来求,你“啪”,一下给他了。来求的你不给。所以说你这样的布施,福气并不大。
《菩萨地》中所说此等极为重要,谓见集时生长悭等众多烦恼,护等劬劳,障多善行,多于中间发生损失,不能毕竟惠施事故。
“《菩萨地》中所说此等极为重要”,这些都是《菩萨地》里边讲的道理,极重要。有空的可以《菩萨地》多看、参考。“说此等”,尤其指这个长时间积集而布施,这个不好。为什么?积集的时候,“生长悭等众多烦恼”,你正在积集资产时候,虽然你说将来要布施的,但积集的时候,却生长了很多悭贪、悭悋的一些烦恼。“护等劬劳障多善行”,积集的时候,你还没布施嘛?要守护,要花很多精神,也有很多修行的事情就障碍了。“多于中间发生损失,不能毕竟惠施事故”,总于中间产生一些意外的损失,不能究竟把这个布施事情做好,就是说积集而后施坏处很多,要有多少是多少。我们再讲一点。
当以何等加行而舍者,谓舒颜平视,含笑先言,随对何田,皆应恭敬。
“当以何等加行而舍”,那么这个不好的加行不要做,怎样子加行而布施呢?“谓舒颜平视”,这个话我们经常要说的,“含笑先言”,你布施不要自己我慢贡高:我能施,你是受施的。“舒颜平视”,就是对人很和善的样子。“舒颜平视”,不是皱起眉头,斜起眼睛看。“含笑先言”,虽然他给你要东西,但是你带着笑容,你要先说话,不要他开了口,装模装样不睬人家。“随对何田,皆应恭敬”,不管那个田,什么人来要,都要恭敬。
亲手应时,于他无损,耐难行苦而行惠施。
要亲自布施,“应时”,该时,这个时候要布施,马上要布施。“于他无损”,布施的时候对他没损害,自己要耐难行的苦,这样子去布施。
此等果者,如《谛者品》云:「由恭敬施感亲友等而为敬重,由舒手施感得承事,由应时施感一切事应时成办。」
“此等果者,如《谛者品》云”,这是中观的。“由恭敬施感亲友等而为敬重,由舒手施感得承事,由应时施感一切事应时成办”,这有什么好处?果报极好:“恭敬施”,感到亲友等大家敬重你;“舒手施”,感到人家来承事你;“由应时施”,感到一切事情都应时能够做成功。
又云:「不损他施感得坚固资财,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属。」
“又云:不损他施感得坚固资财”,你不损害他的布施,将来资财坚固,也不为人家损害。“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属”,你忍了苦,难行能布施,将来感到知心的眷属。
《俱舍论》说:「舒手惠施得广大财。」
舒手行布施呢,得广大的财富。
坚固资财者,如《俱舍释》说:「他于资财不能障难,火等无毁。」
什么叫“坚固资财”呢?其他的人对我资财不能损、不能障碍的。虽“火等无毁”,本来财产是五家所共。这个坚固资财就不共了,水火等不能毁坏;王贼兵也不能抢去。
又助他施加行者。
帮助他施的加行。
谓若自有可施财物,见有悭悋,曾未少施,应往其家,欢喜安慰如是告言,我家现有广大资财,我为圆满布施波罗蜜多,希欲乞者,若有求者与汝会过,莫令空返,可取我财惠施彼等,或是将彼引到我所,我行惠施当生随喜,彼财无减即便欢喜,能如是行,如是令彼渐种能除悭垢种子,由渐修习自施少财,依下无贪进得中品,依中无贪进得上品。
那么就是布施的方式。假使说,什么叫助他行施呢?自己有财可以布施的,看见有人悭悋,“曾未少施”,他悭悋心不肯布施。那么“应往其家”,你到他家里去说,要好好的对他说,欢喜安慰告诉他:我家里很多的资财,我要圆满波罗蜜多。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