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假使说希欲求的,要求的人。凡有求者,就是说,我有很多资产,希望圆满波罗蜜多,我希望有人来求。假使有求的人你碰到了,叫他不要空返。不要回头他没有,你拿我的财去布施好了。或者呢,叫他引到我这里来,我行布施,我来布施。“当生随喜”,那么这样子做呢,他的财没有损失,他就欢喜,这样子做了。这样子做的话,使他渐渐地把悭悋的种子减少,能够修习,自己慢慢地、少少地也布施了。以少少的布施,下品的无贪,慢慢进入中品的无贪,最后由中品无贪进入上品,他也能大布施了。

  

  如是若自亲教、轨范、弟子、助伴,是悭贪性不能惠施,或虽非悭,然无资财,与彼资财,令于三宝树修布施,自己不作,由此因缘自所生福弥更弘多,令余一类调伏烦恼,圆满一类善法乐欲,摄受有情,成熟有情。

  假使自己的和尚、阿阇黎,或者弟子、助伴,他们是悭贪的心不能惠施。或者虽然不是悭贪,没有财物,那么你就把资财给他,令他们在三宝面前修布施。“自己不作,由此因缘”,虽然自己没做,钱给他们去做。但是这个因缘呢,自己所得福德更多。同时使他们一类“调伏烦恼”,也能够“圆满一类善法乐欲”,“摄受有情”,也“成熟有情”,他们也可以去做这个事情。“调伏烦恼”,自己悭悋,你帮他布施,他的悭悋也会减少。

  

  如是若自现无资财,应以工巧事业之处集财惠施,或于他所宣正法语,令诸贫者及悭悋者悉乐惠施,或诸求者教往俱信富饶之家,躬诣其所随力随能助其惠施。

  假使说现在自己没有钱,你“工巧事业之处”,告诉他。自己“工巧事业”,自己去做工,或者是干什么事情,把财积聚起来,那么来布施了。“或于他所”,在其他的地方,你讲正法,令那些穷的人,及悭贪的人,将来听了正法之后,都愿意布施。“或诸求者”,或者有求的人,你叫他到有信心的、有富的、富饶之家那里去,同时自己也亲自跟着去,随力随能去帮助他一起布施。

  

  又于施物择胜妙施,及将所备可施财物圆满惠施。

  布施的时候,要最好的,最胜的来布施,将所有的可意东西、财物,圆满的惠施,不要选一点藏起来,那些不要的布施掉,要圆满的布施。这个讲了布施加行的问题。

  好,时间到。

  

  

  第八十二讲

  

  上一次,我们讲到布施的时候:怎样子的加行不能做的;该怎么样做的加行要做的。

  那么就是不该做的:就是说人家来要的时候,不马上给,耽搁一段时间再给他;或使他起烦恼,或者再给他;或者令他做一些不合法的事情,或者违背世间道理的事情,做之后再给;或者先说要给他多的,后来少给一点;或者给的不好的东西给人家;或者要看他是给我什么好处,再给,给多少,等于说做生意一样的;一次能给的,他不全部给他,一点一点的少少地给;或者自己作国王,有地位的、有权力的人,把人家的妻、子,拿来去送人;或者自己父母,或者奴婢的那些财产,他们不愿意,你逼了他去给人家。这些因为有损害人家的方法去布施的都不好。

  自己懒惰不想做,叫人家去做,去布施;对来求的人,呵斥他,耻笑他,或者去调弄他,或者恐吓于他,然后再给;或者跟佛的戒律不和而给;不能自己有多少给多少,而长时的积聚,然后一次性地给,这些都不应该做的。

  该怎么做呢?要“舒颜平视”,就是很高兴的样子。“含笑先言”,随便对哪一方面来要求布施的,都要恭敬;要亲手地给他;应时地给他;与他没有损害;那么要耐得烦,难行的苦;这样子去布施,那么这才是……。

  假使自己有财可以布施的,看见人家有人悭贪,不布施,那么你就到他家里去,很欢喜地告诉他:我家里有很多的钱,我要圆满波罗蜜多,假使有要的人来,那就给了。假使你碰到那些要求的人,那你不要叫他空回去。就是说,你自己这里没有呢,到我这里拿,我会给他。或者叫他引到我这里来。那么就是说你拿我的财给他也可以,或者他把那个要求的人带到我这里,那么我也可以给他。那么使对方,他虽然不布施,但是不要他的钱,他也欢喜去做,这样慢慢做呢,他的悭贪之心,就可以除掉。自己也可以慢慢地锻练布施的能力。

  假使自己的和尚阿阇黎、或者弟子、或者同伴,他们比较心悭贪的,不能惠施的。或者虽然不是悭贪,没有钱可以布施。你就把钱给他,在三宝面前修布施。自己不做,让他们去做。这样子虽然自己没有做,自己生的福报更多。

  假使自己要布施没有钱,自己用自己世间的那些工巧,做一些事情去积聚一些财富,来布施。或者呢,其他地方给他说法,使其他悭贪的人,他也乐意布施。或者有人来求布施,你自己没有,叫他到有钱的人家去,自己也跟着去,帮助他一起布施。布施的时候,要选最好的,所有布施的东西,圆满的布施。不要藏一点,把好的藏起来,其它的布施,这个都不圆满。

  

  

 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一

  

  申四 施何等物

  

  第四施何等物分二:一略示应舍不应舍物,二广释。  今初

  今天我们开始要施什么东西:哪一些该舍,哪一些不该舍?先是略地说,后来广地说,那讲了很多了。

  

  酉一 略示应舍不应舍物

  

  谓由施此物,能令现前离恶趣因,引生乐受究竟利益,能令断恶或立善处。

  “略示”,就是原则性的,这样子的情况之下,布施是好的。就是说我布施这个东西之后,能够现前不造恶趣的因,把恶趣的因离开了,就不造罪了。“引生乐受究竟利益”,不但是不造恶趣因,将来不会到恶趣去。而且产生乐受,究竟的利益可以得到,将来能得到究竟利益。“能令断恶或立善处”,能够断了这个恶,安立在善的地方,这样子布施就对的,要布施。

  

  又于现前虽无安乐,然于究竟能生义利,是则菩萨当施于他。

  有的时候布施,现前没有什么好处,现在损失了一些东西,但是将来果报,能生义利,可以感大富,或者可以成佛的资粮,那么这样子也要布施。

  

  若由施此,现生逼恼后亦无义,或虽现乐于后有害,不应施他。

  假使说布施了之后,“现生逼恼”,假使布施不该施的:手、脚之类的、或者是有些钱,自己要用的。那么布施之后,“现生逼恼”,现生受苦。布施“后亦无义”,布施给人家,他也不是自己用,他是做坏事去的,那么对你说,虽然现在布施了,对你将来还没有什么好处,那你就不要布施。“或虽现乐”,虽然你现在布施之后,以后无益,那么也不要布施。这是原则性这样子。

  

  酉二 广释

  

  第二分二:一广释内物可舍不舍,二广释外物可舍不舍。  今初

  内物:自身;外物:财。

  

  戍一 广释内物可舍不舍

  

  若知不舍内物道理,与此相违知是应舍,故当先说不舍道理。

  这里是两方面说的,先是不舍,为什么内物不要舍?这个道理懂了之后,那么跟它相反的,就是该舍的。所以说先说哪些情况之下不应舍?这个知道之后,不是那些情况之下就得要舍,这个也知道了。所以说先说不舍的道理,反过来就是该舍道理,你可以推想而知了。

  

  此中分三,初就时门不应舍者,

  从时间的方面来看,不应该布施的。

  

  菩萨身等虽已至心先施有情,然乃至未广大悲意乐,不厌乞求肉等难行,纵有求者亦不应舍。《集学论》云:「由何能令精进厌患,谓由少力而持重物,或由长夜而发精进,或由胜解尚未成熟而行难行。」如施肉等,此虽将身已施有情,然于非时,唯应遮止不令现行。

  就是说时间还没成熟,不应当舍。就是“时门”,就时间来说,没有成熟的时候不应当舍。菩萨他是一切已经布施一切有情了,他的身、财全部布施了。“虽已至心”,发菩提心的时候,已经诚心诚意地布施一切有情,但是他现在还没有到高层次的菩萨。“然乃至未广大悲意乐”,这个大悲的意乐,还没有广大的生起的时候,“不厌乞求肉等难行”。这个在大悲意乐广大之后,对人家来乞求肉、头目脑髓,这些难行就不厌离了,但是现在还没有广大生起大悲意乐,那么对人家来乞求肉等呢,他要生疲厌的。“纵有求者亦不应舍”,纵使有人来求呢,这个时候不要舍,不要马上把肉割给人家。因为这一割呢,对你要退心的,所以说时机没有成熟不要做。

  宗大师引《集学论》的话来作依据,“《集学论》云:由何能令精进厌患”,那些事情可以使精进厌患?厌患就要退了。“谓由少力而持重物”,力量不够却要去拿很重的东西。就像小孩子还没有长大,只有不到十岁的,你就要拿几百斤的东西,当然拿不动的。他勉强去拿就害病了,压坏了,将来长不高了,所以说这样子要避免。“或由长夜而发精进”,不断地发精进,不休息的,这样子太长了时间,他要厌患。“或由胜解尚未成熟而行难行”,你胜解心还没有成熟,就是广大的大悲的意乐心还没有生起来,这个决定的信心还没有生起来,你要勉强做布施身等难行,那就是会厌疲的。

  “如施肉等,此虽将身已施有情”,但是像施肉这些,虽然你发心的时候,早把这个身体布施一切有情,但是还没到这个时候,就是说大悲的意乐还没有扩大,胜解还没有成熟。那么非时去行呢,“唯应遮止不令现行”,那这样做呢,要使精进厌患,要退的。所以这样子的情况之下,要遮止,不要去布施,“不令现行”,不要使他真地去这么做。

  

  若不尔者,能使菩萨厌诸有情,由此失坏菩提心种,故即失坏极大果聚。

  假使勉强去做,“能使菩萨厌诸有情”,这个菩萨做是勉强做,他对有情产生厌患的心:“这个有情好象是太过份了,什么东西,自己受得那么苦,他拿去没什么大用处。”这样子就坏失菩提心种,把自己的菩提心的种子就坏掉了。那么这样子,菩提心一坏呢,广大的果聚,成佛的那些果全部都坏掉了。所以这样子情况之下,不要做。不做是对的,做了是不好的…
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