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悭贪心破掉了。否则的话,一本万利,这个贪心更大。世间上,不知道布施能感那么大的福报,他不布施,是他不知道了。如果知道了,他会来做生意了。他花一点点的本钱,可以赚那么多的利润,他怎么何乐而不为呢?他要做了,那就变成做生意了。那么就不赞叹了,那有悭悋心了。这个布施,果报也不要的,真正地破了悭悋心的,那才是善士所赞叹的。
《无量功德赞》云:「若见诸贫劣,众生有求心,无悲希果报,寻余有德器,意坏虽行施,等同诸乞丐,故尊由大悲,布施诸乞者。」
另外一个,同样的意思。就是说不要分别那些对象。《无量功德赞》这部书里说,假使你看到一些穷的、下劣的就是不好的人,又穷,品德又不好。“众生有求心”,他这些众生呢,跟你要求,求你布施。“无悲希果报”,那么你对他呢,没有悲心,而只求果报。布施这样的人,他坏得很,没有什么大果报的。那么怎么办呢?“寻余有德器”,有功德的大善知识,器就是前面的器、非器,这些好的人,我去布施他,这么我感大福报了。这是没有悲心的,只求自己的福报。“意坏虽行施,等同诸乞丐”,那么你这个心坏掉了。布施心也坏掉了,不是舍心,求福报了。“虽行施”,虽然你还是在布施,布施那些有德的,事情还在做。“等同诸乞丐”,那等于是跟要饭一样,要求一些果报,果报小的不要,要求大福报。这是要饭的,找那大老板去要,这个跟要饭的人一样,讨口子,没有什么意思。“故尊由大悲,布施诸乞者”,所以佛呢,以大悲心、平等地布施一切来求的人,并不是这样挑挑剔剔地选哪个福报大,就布施哪个。这个我们有没有?也有呢。当然说客观的需要,是另外一回事。主观的愿望,不愿意布施那些下劣的,要布施那些有德的,在内心来说,也不是好事情,那你希求大果报嘛。假使你希求福报,你因为是对方有德,纯粹是从他有德来供养,那是可以的。但是为自己能得大福报的心来供养,那就不太好。
次当断除何等意乐中。
那么这里讲了意乐心。下边就讲哪些意乐心要不得的?要断除的,他也讲得很广。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也讲得很多,但是讲的方式不同,内涵是基本上同的,也可以参考。那么哪一些意乐心要断除的?这不好的意乐心不要有的。
一无恶见取意乐者,谓念布施全无果报,及念杀害而行惠施以为正法,或计瑞相吉祥而施,或念唯由布施圆满,便证世间出世离欲,莫如是施。
第一种, “无恶见取意乐者”,不要有“恶见取”,就是不正的见,或者邪见,不要有这些见的意乐。什么叫“恶见取”呢?“为念布施前后果报”,有的人说,你是寿头(俚语:猪头),把东西给人家干啥,这有什么果报,没有的。这样子不信果报的人,这个是恶见取,不要以这种恶见取意乐心来行布施。
“及念杀害而行惠施”,还有一种“以为正法”,还以为杀了有情之后,拿来布施,以为这是合法的,正法,这是正法,那是也是邪见。
“或计瑞相吉祥而施”,或者自己设想一种,要得到一个设想或者一种吉祥的,而布施的。
“或念唯由布施圆满,便证世间出世离欲”,这个呢,只要布施波罗蜜多圆满好了,一切世出世间离欲都能得到,就会证到,这种错误的见,也是属于恶趣见。
“莫如是施”,不要这样子的动机来布施。那么该怎么样呢?
二当无高举意乐者,谓不毁求者,不为胜他,亦不施已而起憍慢,谓我能施,余则不尔。
“当无高举意乐者”,没有高举意乐,不要自己抬高自己。“谓不毁求者,不为胜他,亦不施已而起骄慢,谓我能施余则不尔”,那么什么叫没有高举心呢?“毁求者”,人家来要,看他不起,污蔑他。“不为胜他”,谓我能布施,你不能布施,我比你高。不谓“施已而起骄傲”,不因为布施之后自以为有功德,起我慢心。“谓我能施”,你则不能,“余者不尔”,其他的人做不到,那么这不要有高举心,这属于高举意乐。
《清净业障经》说:「若诸异生行布施时,于诸悭悋便生不信,他发愤恚而堕地狱,故于布施而为障碍。」
“《清净业障经》”,这引经来证明。“若诸异生行布施时,于诸悭悋便生不信,他发愤恚而堕地狱,故于布施而为障碍”,异生不是菩萨,他意乐心不好,高举心嘛。他行布施的时候,就对那些悭贪的人,不布施,他就是要自己抬高自己,说他不好,我能布施,你做不到。“于诸悭悋便生不信”,那些悭悋的人呢,看了他这样子不高兴,就产生不信的心,因为他而产生不信。“他发愤恚而堕地狱”,那么看到他的样子,这样子起高慢,他很生气,起瞋心,而堕地狱。“故于布施而为障碍”, 这个你布施有障,你虽然作了布施,因为高举的心,使对方不信、诽谤,起瞋恚心而下地狱,这个好事得了坏事的果。
又说:「守护戒时毁訾犯戒,令多有情起不信心,他由不信而堕恶趣,住忍等时,毁訾安住此等逆品,故障戒等。」
“又说”,同是这部经说,“守护戒时毁訾犯戒,令多有情起不信心,他由不信而堕恶趣”,你持戒的时候,你自己能持戒,很好。但是“毁訾犯戒”,对那些犯戒人看不起,说他不好。“令多有情起不信心”,这样来人家受不了了,起个不信心。“他由不信”,因为他不信呢,堕恶趣了。这个对三宝起了不信心,那就要堕恶趣,这是说持戒。
“住忍等时”,住忍辱、精进等这些。“毁訾安住此等逆品”,愚痴的人作忍辱的时候,毁訾那些住在他对立面的的人,就是那些不能安住的人。于此住精进的时候,你毁訾那些不精进的人,那么这样子呢,使对方起了不好的心,就是要堕恶趣了。“故障戒等”,那么这个也是戒、忍、精进等等的一些障,障碍这些的。这里就是说布施有障,就是生高举心呢,障碍布施。生高举心呢,障碍持戒,障碍忍辱等等,六度都可以障,所以要有无高举心,这个很重要。
故当如《无量功德赞》说而行。
那么这样子不对,该怎么做呢?他也引一本经来说。照这样子做才对。
如云:「汝闻慧大时,未尝自赞叹,余少德众生,亦曾高恭敬,自住功德时,取自微恶行。」
你该怎么做呢?照这本经的方式做。“汝闻慧大时”,你的多闻、智慧很大的时候,就是你自己有这些功德的时候,“未尝自赞叹”,不要自己抬高自己,不要自赞,不要自己赞叹自己。“余少德众生,亦曾高恭敬”,对那些没有功德的,或者只有微微的功德的人,假使不如你的人呢,那对他还是很恭敬,而“曾高恭敬”,不是小小的恭敬,很高的恭敬。就是对他还是很恭敬,这就是不高举。“自住功德时,取自微恶行”,自己有一些功德的时候,不要看人家过失,自赞毁他。要看自己,你说你功德已经很大了,过失没有吗?还有很多的过失在里边嘛。“取自微恶行”,自己观察,自己还有很多的微微的或者隐在里边的恶行,还有。自己观察自己的不好,不足之处。不要自赞毁他,你这样子做呢,就不是高举的意乐心了。这么正面的,反面的,都举了一些。这是说一类的。那么有的注解呢,把它分了几类,这个好象看文也不是这个意思。
三当无依止意乐者,谓不望名称而行惠施。
“当无依止意乐者”,不要依止,要无依止的意乐,什么叫无依止呢?“谓不望名称而行惠施”,这个心里想,布施的可以得到名称和什么地位,以这样的依止,依止这些来布施的意乐心,不要,要无依止,谓布施之后,不要受人家赞叹,得到布施的名称。
四当无怯弱意乐者,谓施前欢喜,施时心净,施后无悔,闻诸菩萨广大施时,莫自轻蔑恐怖退弱,增长勇悍。
“当无怯弱意乐者”,不要有怯弱的意乐。“谓施前欢喜,施时心净,施后无悔,闻诸菩萨广大施时”,它就是说布施的时候,不要怯弱心,就是要以勇猛的心。布施之前要欢喜,布施的时候心净,干净,就是前面说的不要有什么不好的心。施后无悔,施了好多东西,不要后悔。“闻诸菩萨广大施时,莫自轻蔑恐怖退弱,增长勇悍”,听到菩萨行广大施的时候,不要自己轻蔑自己:“哎呀,我不行,我做不到。”“恐怖退弱”,退下去了。要“增长勇悍”,要勇气增长,也要争取将来能做到广大施,就是不要有怯弱的心。
五当无背弃意乐者,谓于亲怨及诸中庸不随朋党,悲心而施。
对那些亲的、怨的、还有中等的人,不要分党类,都是“悲心而施”,这个叫无背弃的意乐。
六当无望报意乐者,谓非望他报恩而施,观诸众生缺乏安乐,爱火所烧,无除苦力本性苦故。
“当无望报意乐者,谓非望他报恩而施”,不要望他报恩。“观诸众生缺乏安乐,爱火所烧,无除苦力本性苦故”,看到众生缺乏安乐,没有安乐的东西。“爱火所烧”,心里贪心很大,自己没有足够力量。“本性苦故”,本来这个世间是苦,把这些除苦力量又没有,那么以悲心而布施,不是要他报。要报是做生意,我给你一点,我给你一块钱,你报我十块钱,这个不好,不是从悲心出发。
七当无希望异熟意乐者,谓不希望后世异熟身财圆满,观一切行悉无坚实,无上菩提有胜利故,非破现前希此诸果,是破唯以三界身财为所欲得。
那么这个不希望异熟的意乐,这个讲了有点误会不要产生,指什么呢?不希望后世的异熟果,这个身财都圆满;应当观一切行都是无常的,都是无坚实的,“集聚终归散,有命决定死”。这个总是要多观,这么要求无上菩提。这些世间圆满的,都是不可靠的,“悉无坚实”,只有无上菩提,才好。
这个里边,并不是说“非破现前希此诸果”,并不是说,这些果现在不要了,那你增上生怎么说呢?我们成佛要圆满的身财,并不说这些果不要了。“是破唯以三界身财为所欲得”,是破你只求三界生死里面的身财,不求解脱,不求菩提。要求解脱、菩提,也需要有圆满的身财,但是这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