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悭貪心破掉了。否則的話,一本萬利,這個貪心更大。世間上,不知道布施能感那麼大的福報,他不布施,是他不知道了。如果知道了,他會來做生意了。他花一點點的本錢,可以賺那麼多的利潤,他怎麼何樂而不爲呢?他要做了,那就變成做生意了。那麼就不贊歎了,那有悭悋心了。這個布施,果報也不要的,真正地破了悭悋心的,那才是善士所贊歎的。

  

  《無量功德贊》雲:「若見諸貧劣,衆生有求心,無悲希果報,尋余有德器,意壞雖行施,等同諸乞丐,故尊由大悲,布施諸乞者。」

  另外一個,同樣的意思。就是說不要分別那些對象。《無量功德贊》這部書裏說,假使你看到一些窮的、下劣的就是不好的人,又窮,品德又不好。“衆生有求心”,他這些衆生呢,跟你要求,求你布施。“無悲希果報”,那麼你對他呢,沒有悲心,而只求果報。布施這樣的人,他壞得很,沒有什麼大果報的。那麼怎麼辦呢?“尋余有德器”,有功德的大善知識,器就是前面的器、非器,這些好的人,我去布施他,這麼我感大福報了。這是沒有悲心的,只求自己的福報。“意壞雖行施,等同諸乞丐”,那麼你這個心壞掉了。布施心也壞掉了,不是舍心,求福報了。“雖行施”,雖然你還是在布施,布施那些有德的,事情還在做。“等同諸乞丐”,那等于是跟要飯一樣,要求一些果報,果報小的不要,要求大福報。這是要飯的,找那大老板去要,這個跟要飯的人一樣,討口子,沒有什麼意思。“故尊由大悲,布施諸乞者”,所以佛呢,以大悲心、平等地布施一切來求的人,並不是這樣挑挑剔剔地選哪個福報大,就布施哪個。這個我們有沒有?也有呢。當然說客觀的需要,是另外一回事。主觀的願望,不願意布施那些下劣的,要布施那些有德的,在內心來說,也不是好事情,那你希求大果報嘛。假使你希求福報,你因爲是對方有德,純粹是從他有德來供養,那是可以的。但是爲自己能得大福報的心來供養,那就不太好。

  

  次當斷除何等意樂中。

  那麼這裏講了意樂心。下邊就講哪些意樂心要不得的?要斷除的,他也講得很廣。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》也講得很多,但是講的方式不同,內涵是基本上同的,也可以參考。那麼哪一些意樂心要斷除的?這不好的意樂心不要有的。

  

  一無惡見取意樂者,謂念布施全無果報,及念殺害而行惠施以爲正法,或計瑞相吉祥而施,或念唯由布施圓滿,便證世間出世離欲,莫如是施。

  第一種, “無惡見取意樂者”,不要有“惡見取”,就是不正的見,或者邪見,不要有這些見的意樂。什麼叫“惡見取”呢?“爲念布施前後果報”,有的人說,你是壽頭(俚語:豬頭),把東西給人家幹啥,這有什麼果報,沒有的。這樣子不信果報的人,這個是惡見取,不要以這種惡見取意樂心來行布施。

  “及念殺害而行惠施”,還有一種“以爲正法”,還以爲殺了有情之後,拿來布施,以爲這是合法的,正法,這是正法,那是也是邪見。

  “或計瑞相吉祥而施”,或者自己設想一種,要得到一個設想或者一種吉祥的,而布施的。

  “或念唯由布施圓滿,便證世間出世離欲”,這個呢,只要布施波羅蜜多圓滿好了,一切世出世間離欲都能得到,就會證到,這種錯誤的見,也是屬于惡趣見。

  “莫如是施”,不要這樣子的動機來布施。那麼該怎麼樣呢?

  

  二當無高舉意樂者,謂不毀求者,不爲勝他,亦不施已而起憍慢,謂我能施,余則不爾。

  “當無高舉意樂者”,沒有高舉意樂,不要自己擡高自己。“謂不毀求者,不爲勝他,亦不施已而起驕慢,謂我能施余則不爾”,那麼什麼叫沒有高舉心呢?“毀求者”,人家來要,看他不起,汙蔑他。“不爲勝他”,謂我能布施,你不能布施,我比你高。不謂“施已而起驕傲”,不因爲布施之後自以爲有功德,起我慢心。“謂我能施”,你則不能,“余者不爾”,其他的人做不到,那麼這不要有高舉心,這屬于高舉意樂。

  

  《清淨業障經》說:「若諸異生行布施時,于諸悭悋便生不信,他發憤恚而墮地獄,故于布施而爲障礙。」

  “《清淨業障經》”,這引經來證明。“若諸異生行布施時,于諸悭悋便生不信,他發憤恚而墮地獄,故于布施而爲障礙”,異生不是菩薩,他意樂心不好,高舉心嘛。他行布施的時候,就對那些悭貪的人,不布施,他就是要自己擡高自己,說他不好,我能布施,你做不到。“于諸悭悋便生不信”,那些悭悋的人呢,看了他這樣子不高興,就産生不信的心,因爲他而産生不信。“他發憤恚而墮地獄”,那麼看到他的樣子,這樣子起高慢,他很生氣,起瞋心,而墮地獄。“故于布施而爲障礙”, 這個你布施有障,你雖然作了布施,因爲高舉的心,使對方不信、誹謗,起瞋恚心而下地獄,這個好事得了壞事的果。

  

  又說:「守護戒時毀訾犯戒,令多有情起不信心,他由不信而墮惡趣,住忍等時,毀訾安住此等逆品,故障戒等。」

  “又說”,同是這部經說,“守護戒時毀訾犯戒,令多有情起不信心,他由不信而墮惡趣”,你持戒的時候,你自己能持戒,很好。但是“毀訾犯戒”,對那些犯戒人看不起,說他不好。“令多有情起不信心”,這樣來人家受不了了,起個不信心。“他由不信”,因爲他不信呢,墮惡趣了。這個對叁寶起了不信心,那就要墮惡趣,這是說持戒。

  “住忍等時”,住忍辱、精進等這些。“毀訾安住此等逆品”,愚癡的人作忍辱的時候,毀訾那些住在他對立面的的人,就是那些不能安住的人。于此住精進的時候,你毀訾那些不精進的人,那麼這樣子呢,使對方起了不好的心,就是要墮惡趣了。“故障戒等”,那麼這個也是戒、忍、精進等等的一些障,障礙這些的。這裏就是說布施有障,就是生高舉心呢,障礙布施。生高舉心呢,障礙持戒,障礙忍辱等等,六度都可以障,所以要有無高舉心,這個很重要。

  

  故當如《無量功德贊》說而行。

  那麼這樣子不對,該怎麼做呢?他也引一本經來說。照這樣子做才對。

  

  如雲:「汝聞慧大時,未嘗自贊歎,余少德衆生,亦曾高恭敬,自住功德時,取自微惡行。」

  你該怎麼做呢?照這本經的方式做。“汝聞慧大時”,你的多聞、智慧很大的時候,就是你自己有這些功德的時候,“未嘗自贊歎”,不要自己擡高自己,不要自贊,不要自己贊歎自己。“余少德衆生,亦曾高恭敬”,對那些沒有功德的,或者只有微微的功德的人,假使不如你的人呢,那對他還是很恭敬,而“曾高恭敬”,不是小小的恭敬,很高的恭敬。就是對他還是很恭敬,這就是不高舉。“自住功德時,取自微惡行”,自己有一些功德的時候,不要看人家過失,自贊毀他。要看自己,你說你功德已經很大了,過失沒有嗎?還有很多的過失在裏邊嘛。“取自微惡行”,自己觀察,自己還有很多的微微的或者隱在裏邊的惡行,還有。自己觀察自己的不好,不足之處。不要自贊毀他,你這樣子做呢,就不是高舉的意樂心了。這麼正面的,反面的,都舉了一些。這是說一類的。那麼有的注解呢,把它分了幾類,這個好象看文也不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叁當無依止意樂者,謂不望名稱而行惠施。

  “當無依止意樂者”,不要依止,要無依止的意樂,什麼叫無依止呢?“謂不望名稱而行惠施”,這個心裏想,布施的可以得到名稱和什麼地位,以這樣的依止,依止這些來布施的意樂心,不要,要無依止,謂布施之後,不要受人家贊歎,得到布施的名稱。

  

  四當無怯弱意樂者,謂施前歡喜,施時心淨,施後無悔,聞諸菩薩廣大施時,莫自輕蔑恐怖退弱,增長勇悍。

  “當無怯弱意樂者”,不要有怯弱的意樂。“謂施前歡喜,施時心淨,施後無悔,聞諸菩薩廣大施時”,它就是說布施的時候,不要怯弱心,就是要以勇猛的心。布施之前要歡喜,布施的時候心淨,幹淨,就是前面說的不要有什麼不好的心。施後無悔,施了好多東西,不要後悔。“聞諸菩薩廣大施時,莫自輕蔑恐怖退弱,增長勇悍”,聽到菩薩行廣大施的時候,不要自己輕蔑自己:“哎呀,我不行,我做不到。”“恐怖退弱”,退下去了。要“增長勇悍”,要勇氣增長,也要爭取將來能做到廣大施,就是不要有怯弱的心。

  

  五當無背棄意樂者,謂于親怨及諸中庸不隨朋黨,悲心而施。

  對那些親的、怨的、還有中等的人,不要分黨類,都是“悲心而施”,這個叫無背棄的意樂。

  

  六當無望報意樂者,謂非望他報恩而施,觀諸衆生缺乏安樂,愛火所燒,無除苦力本性苦故。

  “當無望報意樂者,謂非望他報恩而施”,不要望他報恩。“觀諸衆生缺乏安樂,愛火所燒,無除苦力本性苦故”,看到衆生缺乏安樂,沒有安樂的東西。“愛火所燒”,心裏貪心很大,自己沒有足夠力量。“本性苦故”,本來這個世間是苦,把這些除苦力量又沒有,那麼以悲心而布施,不是要他報。要報是做生意,我給你一點,我給你一塊錢,你報我十塊錢,這個不好,不是從悲心出發。

  

  七當無希望異熟意樂者,謂不希望後世異熟身財圓滿,觀一切行悉無堅實,無上菩提有勝利故,非破現前希此諸果,是破唯以叁界身財爲所欲得。

  那麼這個不希望異熟的意樂,這個講了有點誤會不要産生,指什麼呢?不希望後世的異熟果,這個身財都圓滿;應當觀一切行都是無常的,都是無堅實的,“集聚終歸散,有命決定死”。這個總是要多觀,這麼要求無上菩提。這些世間圓滿的,都是不可靠的,“悉無堅實”,只有無上菩提,才好。

  這個裏邊,並不是說“非破現前希此諸果”,並不是說,這些果現在不要了,那你增上生怎麼說呢?我們成佛要圓滿的身財,並不說這些果不要了。“是破唯以叁界身財爲所欲得”,是破你只求叁界生死裏面的身財,不求解脫,不求菩提。要求解脫、菩提,也需要有圓滿的身財,但是這…
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