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犯了戒的等,有过失的。第六“劣于己”,比自己差的。第七“与自等”,跟自己相等的。第八“胜于自”,比自己超胜的。第九“富乐”,第十“贫苦”。这十种对象,都是我们布施的对象。对这些对象布施的时候,你该起什么心呢?《广论》的后头略略讲了一下,没有按十种对照了讲。但在《略论释》中却是把它对起讲了,我们也可以参考一下。
《略论释》:「又实物布施,对境分十:(一)对亲应以无贪心施。(二)对仇应以无瞋,具慈心施。(三)对中庸应以欢跃柔和心施。(四)对具戒功德有情,应以欢喜恭敬心施。(五)对无功德有情,应以悲心施。(六)对卑位有情,应以无轻毁心施。(七)对尊位有情,应以无忌妒心施。(八)对等己有情,应以无较量心施。」
(一)他说对亲――自己的亲友,有恩的,“应以无贪心施”,那么对你有恩,对自己要好的了,亲友啦,一般对他布施有贪心,父母对孩子都是贪心,给他吃得好,穿得好等等。对这一些亲友布施呢,要防止贪心。
(二)对有怨的来说呢,要防止瞋心,要无瞋的心来布施,要慈悲心,慈心。
(三)对中庸的,即没有恩,又没有怨的,那么以什么布施呢,“应以欢悦柔和心布施”,欢喜心,不要看他与我不相干,不要马儿虎之地、敷衍了事地布施,要欢悦的、柔和的心去布施。
(四)对于持戒功德的那些,以欢喜的恭敬的心布施。
(五)对没有功德的人呢,应以悲心,他们没有功德,有过失,将来要受苦的,那以悲心来布施。
(六)对卑位有情,比自己差的,地位比自己低的,以无轻蔑心布施,不要轻蔑他,不要看他不起,“哦,拿去拿去拿去!”这样子看人不起,这个布施不要。
(七)对于尊位,比自己高的,不要有妒忌心布施。再有一个,不要拍马屁的心布施。
(八)对自己相等的,应以无较量心,不要跟他较量。
《略论释》:「(九)及(十)对自他富贫时,应离不知足,而以悲心施。(未登地菩萨有贫时,登地菩萨即无贫时)」
这个他对口的讲了这么多。我们这里后面还是要讲一些,但是没有对了十个讲。《略论释》,大家回去可以参考一下。
申二 何心惠施
意乐分二。
分的田是十种,就是对象。意乐心分二种。
初当具足何等意乐者,一缘所为事谓作是念,当依此故圆满无上菩提资粮,圆满布施波罗蜜多。
这个意乐心,要具足怎么样的意乐心呢?第一“缘所为事”,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,所为就是目的。“谓作是念,当依此故”,以我这个布施等等,要圆满最上的菩提的资粮,将来好成佛,资粮圆满就会成佛嘛。为了圆满菩提资粮,圆满布施波罗蜜多而做的。
二缘所施物,谓于自物作他物解,所施之物如取寄存,当念菩萨一切所有,于有情所先已施故。
“缘所施物”,对所施的东西,起怎么的意乐心呢?“谓于自物作他物解,所施之物如取寄存,当念菩萨一切所有,于有情所先已施故”,那么所布施的东西呢,不要想着是自己的,要想是他的,好象人家东西寄在我这里,放在我这里。因为说菩萨呢,已经前面讲过,一切东西都布施一切有情,已经不是你的了。那么布施有情呢,为了利他的事情,等于说一个仆使把主人的东西拿去用,为了依了主人的意思,去利益众生去用的,并不是说自己用,这样子可以的。作他物想。
三缘行施田,为善知识,谓于来乞未乞诸田,应念此等满我布施波罗蜜多,当具如是三种意乐。
“缘行施田”,这个应施的一个田,就是对象,当他是善知识。“谓于来乞未乞诸田,应念此等满我布施波罗蜜多”,对于来要的,或者还没来要的那些田,就是那些对象,应当想这些人呢,是我的善知识。为什么?他可以圆满我的布施波罗蜜多。如果他不来要,我这个布施波罗蜜多,布施哪个去呢?没有对象就布施不了,这功德也完成不了。正因为他来了,才能把我的布施波罗蜜才能圆满,那么他是我的善知识,要谢谢他。
“当具如是三种意乐”,所以说布施的时候,我们的意乐要有这三种:一个是目的,为了圆满无上菩提资粮,圆满布施波罗蜜多;所施的东西,作他物想,我仅仅是把人家东西拿来为他服务,给他作利人的事情;对于那个来施的人,就是施的田,作善知识想,因为只有他,才能圆满我的布施波罗蜜多,没有他就完成不了。这三种意乐心。
《摄波罗蜜多论》云:「乞者现前诸佛子,为增菩提资粮故,当于自物住他想,于他应起知识想。」
这个《摄波罗蜜多论》,就是把前面的三个意乐心摄了一个颂。“乞者现前诸佛子”, “乞者现前”,这个受布施的人来了,“诸佛子”面前来了。那么他要布施,为什么布施?“为增菩提资粮故”,那么就是目的。正要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增菩提资粮。“当于自物住他想”,第二个,这东西呢,我已经布施给一切有情了,我仅是拿来做一切有情的利益的事情,那么自物作他想,不要说是这是我的,起我慢心。“于他应起知识想”,来要的人呢,他是我的善知识,他圆满我的波罗蜜多。那么这个颂呢,把前面三个意思都包了。
施一一物,念为如是如是而施,缘所为事意乐,广说如《妙手问经》及《摄波罗蜜多论》,应行了知。
你布施,每一个东西布施的时候都要这么想,为了这样而布施的。“缘所为事”,都要根据前面的意乐心这么这么地去布施。“缘所为事”的意乐,就是说为什么目的,这个意乐心。
“缘所为事”的意乐呢,“广说如《妙手问经》”,在《妙手问经》及《摄波罗蜜多论》里边,广大的讲可以去参考。“应行了知”,应到那里去参考。就是说为什么事情,而这个意乐,为什么目的而布施的。这个在《妙手问经》跟《摄波罗蜜多论》里边广讲,那么我们应当去看了,参考。这就是一个我们参考的地方。
如前所说缘田意乐,于一切境皆应起故,是总意乐。
前面说“缘田意乐”,就是说一切来受我布施的人,都是善知识,这是总的意乐。那么对一切境都要起的,他都是我的善知识,不管哪个来,都是我的善知识。
别意乐者,于诸怨害以慈意乐,于诸有苦以悲意乐,于诸有德以喜意乐,于诸有恩以舍意乐而行惠施。
但是“别意乐”了,还有个别的意乐呢,就是来的人各式各样的,那么是别意乐。“于诸怨害以慈意乐”,那么这就是前面说的,《略论释》广讲,假使说总的来说,一切来施的人,来受我布施的人都是善知识,这是总的。在个别的来的,各式各样的人不同了。对怨的,怨害的人,我们在布施的时候怎么想呢?“以慈意乐”,以慈心的意乐,不要说对他瞋恨心等等。慈悲,慈心,就是说使他高兴,使他安乐。
“于诸有苦以悲意乐”,有苦的有情来要东西呢,以悲心意乐,拔苦。
“于诸有德以喜意乐”,于有功德的人随喜的意乐,恭敬的意乐心。
“于诸有恩以舍意乐”,有恩的,就是有亲,前面说的亲人了。亲人,昂旺堪布说的是“无贪意乐”,无贪就是舍,舍就是远离贪瞋之心。对亲的离贪,对怨的离瞋,就是舍。所以说其他的版本呢,写“舍”的,好象是合理的。“于诸有恩以舍意乐”,那么这个字呢,查好之后就改进了(宗宙把它记一下,以后我们第二次印的时候,这些错的字都要改掉。)“而行惠施”,有恩的,用舍的意乐心而去布施。
又于诸田当住舍心,行善施果,亦当回施乞等有情,特于苦田当住悲愍。
下边重说。与一切诸田,所有田呢,一般都是舍心,不要起高下心、起分党的心。就是说,亲的起贪心,怨的起瞋心,不亲不怨的就是马马虎虎的心,都不要,要平等的舍心。“行善施果”,你做善的施,不是恶的施,这个后面要讲,布施有好几种。如果你以毒药、兵器布施人家,要人家去害人去。这个是恶施,不是善施。那善的施,果报当然是好的。“亦当回施乞等有情”,这个布施的果报,也要回向给那些来要的有情。就是说,不但是东西布施他了,果报善根都回向给他了,自己一无所有。那么有的人就不行了,“我东西给他嘛,我做好以后,总还得修个果报嘛。”这个心还是有漏心,还是做生意的心,后边要讲,你等于一本万利嘛。你现在布施他一点东西,将来感到成千上万倍的果报,那不是做生意吗?这个心不好,跟菩萨不相称的。所以说布施的果报,也要布施给那些一切有情、来乞的有情。“特于苦田当住悲愍”,特别是那些苦田,受苦的那些对象,来要求布施的对象,要生悲愍心要可怜他。他在受苦嘛,就要拔苦。
如月称云:「施谓离悭贪,于诸器非器,平等心等施,此施施者净,悲施及施果,二俱施来求,此施无悭悋,善士所称赞。」
这是月称论师说的,他说施,什么叫布施呢?就是把我们心里的悭贪除掉,就是舍心,那么这是它的施的体。“于诸器非器”:那些器,这是成器的法器;非器,不好的,就是前面说有功德、没有功德;成、不成器的人,都是平等心等施,以平等舍心同样的布施。这是前面宗大师说的。“又于诸田当住舍心”,平等心来布施,相等的,同等的布施。“此施施者净”,这样子布施呢,布施的人,这个施者清净。“悲施及施果,二俱施来求”,我们以悲心布施他东西,布施的果报,这两个全部布施给来求的人。“此施无悭悋,善士所称赞”,这样的布施呢,就没有悭贪的心,悭悋心都没有了,这是善士佛菩萨赞叹的。
如果说你布施的东西给他,而布施的果却是我要求的。甚至于有的居士,他回向文不肯念。他说,我这一念,功德都回向给人家了,我自己白白念了,我就要不回向,专门为自己回向。经里后边的回向文,他就不念。这样的人太小气了,那么果报也极小。这里月称论师所说的话呢,要把布施的东西,悲心而布施的东西,跟布施的果报,全部布施给来求的人。这样的布施才真正把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