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犯了戒的等,有過失的。第六“劣于己”,比自己差的。第七“與自等”,跟自己相等的。第八“勝于自”,比自己超勝的。第九“富樂”,第十“貧苦”。這十種對象,都是我們布施的對象。對這些對象布施的時候,你該起什麼心呢?《廣論》的後頭略略講了一下,沒有按十種對照了講。但在《略論釋》中卻是把它對起講了,我們也可以參考一下。
《略論釋》:「又實物布施,對境分十:(一)對親應以無貪心施。(二)對仇應以無瞋,具慈心施。(叁)對中庸應以歡躍柔和心施。(四)對具戒功德有情,應以歡喜恭敬心施。(五)對無功德有情,應以悲心施。(六)對卑位有情,應以無輕毀心施。(七)對尊位有情,應以無忌妒心施。(八)對等己有情,應以無較量心施。」
(一)他說對親――自己的親友,有恩的,“應以無貪心施”,那麼對你有恩,對自己要好的了,親友啦,一般對他布施有貪心,父母對孩子都是貪心,給他吃得好,穿得好等等。對這一些親友布施呢,要防止貪心。
(二)對有怨的來說呢,要防止瞋心,要無瞋的心來布施,要慈悲心,慈心。
(叁)對中庸的,即沒有恩,又沒有怨的,那麼以什麼布施呢,“應以歡悅柔和心布施”,歡喜心,不要看他與我不相幹,不要馬兒虎之地、敷衍了事地布施,要歡悅的、柔和的心去布施。
(四)對于持戒功德的那些,以歡喜的恭敬的心布施。
(五)對沒有功德的人呢,應以悲心,他們沒有功德,有過失,將來要受苦的,那以悲心來布施。
(六)對卑位有情,比自己差的,地位比自己低的,以無輕蔑心布施,不要輕蔑他,不要看他不起,“哦,拿去拿去拿去!”這樣子看人不起,這個布施不要。
(七)對于尊位,比自己高的,不要有妒忌心布施。再有一個,不要拍馬屁的心布施。
(八)對自己相等的,應以無較量心,不要跟他較量。
《略論釋》:「(九)及(十)對自他富貧時,應離不知足,而以悲心施。(未登地菩薩有貧時,登地菩薩即無貧時)」
這個他對口的講了這麼多。我們這裏後面還是要講一些,但是沒有對了十個講。《略論釋》,大家回去可以參考一下。
申二 何心惠施
意樂分二。
分的田是十種,就是對象。意樂心分二種。
初當具足何等意樂者,一緣所爲事謂作是念,當依此故圓滿無上菩提資糧,圓滿布施波羅蜜多。
這個意樂心,要具足怎麼樣的意樂心呢?第一“緣所爲事”,爲什麼要做這個事情,所爲就是目的。“謂作是念,當依此故”,以我這個布施等等,要圓滿最上的菩提的資糧,將來好成佛,資糧圓滿就會成佛嘛。爲了圓滿菩提資糧,圓滿布施波羅蜜多而做的。
二緣所施物,謂于自物作他物解,所施之物如取寄存,當念菩薩一切所有,于有情所先已施故。
“緣所施物”,對所施的東西,起怎麼的意樂心呢?“謂于自物作他物解,所施之物如取寄存,當念菩薩一切所有,于有情所先已施故”,那麼所布施的東西呢,不要想著是自己的,要想是他的,好象人家東西寄在我這裏,放在我這裏。因爲說菩薩呢,已經前面講過,一切東西都布施一切有情,已經不是你的了。那麼布施有情呢,爲了利他的事情,等于說一個仆使把主人的東西拿去用,爲了依了主人的意思,去利益衆生去用的,並不是說自己用,這樣子可以的。作他物想。
叁緣行施田,爲善知識,謂于來乞未乞諸田,應念此等滿我布施波羅蜜多,當具如是叁種意樂。
“緣行施田”,這個應施的一個田,就是對象,當他是善知識。“謂于來乞未乞諸田,應念此等滿我布施波羅蜜多”,對于來要的,或者還沒來要的那些田,就是那些對象,應當想這些人呢,是我的善知識。爲什麼?他可以圓滿我的布施波羅蜜多。如果他不來要,我這個布施波羅蜜多,布施哪個去呢?沒有對象就布施不了,這功德也完成不了。正因爲他來了,才能把我的布施波羅蜜才能圓滿,那麼他是我的善知識,要謝謝他。
“當具如是叁種意樂”,所以說布施的時候,我們的意樂要有這叁種:一個是目的,爲了圓滿無上菩提資糧,圓滿布施波羅蜜多;所施的東西,作他物想,我僅僅是把人家東西拿來爲他服務,給他作利人的事情;對于那個來施的人,就是施的田,作善知識想,因爲只有他,才能圓滿我的布施波羅蜜多,沒有他就完成不了。這叁種意樂心。
《攝波羅蜜多論》雲:「乞者現前諸佛子,爲增菩提資糧故,當于自物住他想,于他應起知識想。」
這個《攝波羅蜜多論》,就是把前面的叁個意樂心攝了一個頌。“乞者現前諸佛子”, “乞者現前”,這個受布施的人來了,“諸佛子”面前來了。那麼他要布施,爲什麼布施?“爲增菩提資糧故”,那麼就是目的。正要布施的目的是爲了增菩提資糧。“當于自物住他想”,第二個,這東西呢,我已經布施給一切有情了,我僅是拿來做一切有情的利益的事情,那麼自物作他想,不要說是這是我的,起我慢心。“于他應起知識想”,來要的人呢,他是我的善知識,他圓滿我的波羅蜜多。那麼這個頌呢,把前面叁個意思都包了。
施一一物,念爲如是如是而施,緣所爲事意樂,廣說如《妙手問經》及《攝波羅蜜多論》,應行了知。
你布施,每一個東西布施的時候都要這麼想,爲了這樣而布施的。“緣所爲事”,都要根據前面的意樂心這麼這麼地去布施。“緣所爲事”的意樂,就是說爲什麼目的,這個意樂心。
“緣所爲事”的意樂呢,“廣說如《妙手問經》”,在《妙手問經》及《攝波羅蜜多論》裏邊,廣大的講可以去參考。“應行了知”,應到那裏去參考。就是說爲什麼事情,而這個意樂,爲什麼目的而布施的。這個在《妙手問經》跟《攝波羅蜜多論》裏邊廣講,那麼我們應當去看了,參考。這就是一個我們參考的地方。
如前所說緣田意樂,于一切境皆應起故,是總意樂。
前面說“緣田意樂”,就是說一切來受我布施的人,都是善知識,這是總的意樂。那麼對一切境都要起的,他都是我的善知識,不管哪個來,都是我的善知識。
別意樂者,于諸怨害以慈意樂,于諸有苦以悲意樂,于諸有德以喜意樂,于諸有恩以舍意樂而行惠施。
但是“別意樂”了,還有個別的意樂呢,就是來的人各式各樣的,那麼是別意樂。“于諸怨害以慈意樂”,那麼這就是前面說的,《略論釋》廣講,假使說總的來說,一切來施的人,來受我布施的人都是善知識,這是總的。在個別的來的,各式各樣的人不同了。對怨的,怨害的人,我們在布施的時候怎麼想呢?“以慈意樂”,以慈心的意樂,不要說對他瞋恨心等等。慈悲,慈心,就是說使他高興,使他安樂。
“于諸有苦以悲意樂”,有苦的有情來要東西呢,以悲心意樂,拔苦。
“于諸有德以喜意樂”,于有功德的人隨喜的意樂,恭敬的意樂心。
“于諸有恩以舍意樂”,有恩的,就是有親,前面說的親人了。親人,昂旺堪布說的是“無貪意樂”,無貪就是舍,舍就是遠離貪瞋之心。對親的離貪,對怨的離瞋,就是舍。所以說其他的版本呢,寫“舍”的,好象是合理的。“于諸有恩以舍意樂”,那麼這個字呢,查好之後就改進了(宗宙把它記一下,以後我們第二次印的時候,這些錯的字都要改掉。)“而行惠施”,有恩的,用舍的意樂心而去布施。
又于諸田當住舍心,行善施果,亦當回施乞等有情,特于苦田當住悲愍。
下邊重說。與一切諸田,所有田呢,一般都是舍心,不要起高下心、起分黨的心。就是說,親的起貪心,怨的起瞋心,不親不怨的就是馬馬虎虎的心,都不要,要平等的舍心。“行善施果”,你做善的施,不是惡的施,這個後面要講,布施有好幾種。如果你以毒藥、兵器布施人家,要人家去害人去。這個是惡施,不是善施。那善的施,果報當然是好的。“亦當回施乞等有情”,這個布施的果報,也要回向給那些來要的有情。就是說,不但是東西布施他了,果報善根都回向給他了,自己一無所有。那麼有的人就不行了,“我東西給他嘛,我做好以後,總還得修個果報嘛。”這個心還是有漏心,還是做生意的心,後邊要講,你等于一本萬利嘛。你現在布施他一點東西,將來感到成千上萬倍的果報,那不是做生意嗎?這個心不好,跟菩薩不相稱的。所以說布施的果報,也要布施給那些一切有情、來乞的有情。“特于苦田當住悲愍”,特別是那些苦田,受苦的那些對象,來要求布施的對象,要生悲愍心要可憐他。他在受苦嘛,就要拔苦。
如月稱雲:「施謂離悭貪,于諸器非器,平等心等施,此施施者淨,悲施及施果,二俱施來求,此施無悭悋,善士所稱贊。」
這是月稱論師說的,他說施,什麼叫布施呢?就是把我們心裏的悭貪除掉,就是舍心,那麼這是它的施的體。“于諸器非器”:那些器,這是成器的法器;非器,不好的,就是前面說有功德、沒有功德;成、不成器的人,都是平等心等施,以平等舍心同樣的布施。這是前面宗大師說的。“又于諸田當住舍心”,平等心來布施,相等的,同等的布施。“此施施者淨”,這樣子布施呢,布施的人,這個施者清淨。“悲施及施果,二俱施來求”,我們以悲心布施他東西,布施的果報,這兩個全部布施給來求的人。“此施無悭悋,善士所稱贊”,這樣的布施呢,就沒有悭貪的心,悭悋心都沒有了,這是善士佛菩薩贊歎的。
如果說你布施的東西給他,而布施的果卻是我要求的。甚至于有的居士,他回向文不肯念。他說,我這一念,功德都回向給人家了,我自己白白念了,我就要不回向,專門爲自己回向。經裏後邊的回向文,他就不念。這樣的人太小氣了,那麼果報也極小。這裏月稱論師所說的話呢,要把布施的東西,悲心而布施的東西,跟布施的果報,全部布施給來求的人。這樣的布施才真正把…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