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成佛的法,能够“信行堪忍”,能够相信,能够做起来,忍――堪忍的心有。“忍恕他骂”,同时呢,人家不信的人来骂,你也能忍下去,原谅他,“恕”就是宽恕他,那么这就是忍。在你行法施的时候,对一些种智的法――成佛的法,能够信的下去,做的起来,这是忍。那么你假使人家骂你的话,人家不信你的话,骂你,你能够忍辱,宽恕他,这就是行菩萨的忍辱。
“为令法施倍复增长,发起欲乐是名精进”,为了使这个法施,“倍复增长”,能够成倍地增长,发起这个欲乐心,这个就是精进。
“心专一趣不杂小乘,回向此善于大菩提,是名静虑”,静虑是专心一趣嘛,我们现在心专趣大乘的方面,回向这个法施的善根呢,回向大菩提,不夹杂一点点声闻缘觉的欲乐心,那么这就是禅定――静虑,能够心专趣大乘了。
“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,是名般若”,三轮体空,就在做法施的时候,你知道能施的人自性空;所施的法自性空;听闻法的、受布施的、听闻法施的那个也是自性空,“悉如幻化”,但是缘起,这个现象,这个名言量是有的,这个就叫般若。
“具足六种力最强大”,一个波罗蜜多里边有六种,如果能够具足六种的,这个波罗蜜多,在布施来说,具足这六种,那力量最大。单是一种这力量是不够;二种、三种小一点;六种具足是最大。那么这六个波罗蜜多里边,都可以具足六种。那么这样修的话,力量是最大。“此是《八千颂广释》所说”,《八千颂》是《小品般若》。它的《广释》,这是西藏的一部书,里边讲的。《小品般若》,《现观》嘛,也根据《般若经》来的,所以《现观》里边也讲了一个度就摄六度。那么这个里边呢,宗大师采取的,是《八千颂广释》里边摘下来的。
辰二 观待别依所有差别
第二者,总之经说在家菩萨应修财施,出家菩萨应行法施。
总的来说,根据经里所说的,在家的菩萨呢,应该修财布施。因为在家的人法学的少嘛,法布施他做不到。那么他做生意,或者是经营其他的事业,钱是有的了,那么主要是财施。出家菩萨呢,应行法施,出家菩萨是专门学法的,不做生意的,乞食,那里来的钱呢,受银钱戒的,受银钱戒的没有钱的,那么他应该法施。
那么这里说,这个经上是什么意思?我们要想一想,如果出家菩萨,财施是不做的,法施也做不来,你这个出家菩萨有什么用呢?所以出了家之后,绝对要好好学法的,你不学法,你混,法施都没有,财施也没有,你干啥吗?现在要提高警惕!虽然说的是布施,但是要警策我们,要学法嘛。有了法才能布施,你法学了不好、不正的法,乃至于邪法布施,那是有害的,而且有罪的,所以要学,还要学好。
《菩萨别解脱经》云:「舍利子,若有在家菩萨,以七珍宝充满殑伽沙数诸佛国土,供养如来应正等觉,舍利子,若有出家菩萨,开示宣说一四句颂,此所生福极多于彼。舍利子,如来未许出家菩萨修诸财施。」
这里就是说引一部经,他来说明在家出家布施的差别。这个《菩萨别解脱经》里边这么说。佛对舍利弗说了,他说:“舍利子”,假使有在家菩萨要作财施,“以七珍宝充满殑伽沙数诸佛国土”,诸佛国土的数字有恒河沙数那么多,“供养如来应正等觉”――供佛。那么,“舍利子”,这样子的功德当然很大了。但是,“舍利子,若有出家菩萨,开示宣说一四句颂,此所生福极多于彼”,但是出家菩萨如果对其他的人,法施一个偈――四句颂,那么他生的福德呢,比那个在家的菩萨,七宝充满了殑伽数的诸佛国土来供养佛还要多,而且不是多一点点,“极多于彼”。那么就是说法布施功德极大嘛。财布施仅仅是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,法布施可以长养法身慧命,将来能够解脱成佛,所以说这个从这个果上来看,也是它的要大的多嘛,当然它的福报极大了,这个《金刚经》里边也讲了很多。
“舍利子,如来未许出家菩萨修诸财施”,佛跟舍利子说,佛是不许出家的菩萨修财施的。因为菩萨要布施嘛,但是他出家的菩萨,只能法布施,不能财施,这是经里边明文。宗大师要解释一下,根据《集学论》说。
《集学论》说,此中密意障碍闻等,谓遮出家特集财宝而行布施,若无妨害自善所作,由宿福力多所获得,当行财施。
经上说出家菩萨不能行财施,那么《集学论》把它解释,这个里边有密义的,密义什么呢?就是说出家的菩萨,他为了要财施,障碍闻思修,闻思修就不去听了,不去闻了,不去修了。他为了财宝呢,到处去追求,把修行放下了。这样子的做法呢,不对的。所以说不要去做财施了。
“若无妨害自善所作”,假使你这个财来处呢,并不是要你放下闻思修去追求,特别去追求的。“由宿福力多所获得”,过去你培了很多福,自然的得到的财富,那么这个情况之下可以财施。就是说出家菩萨,佛说明是不能做财施。但这个里边有密义的,就说你要妨碍自己的修行,去追求财富来布施呢,这是不允许的。但是你过去福报很大,你有很多的财富自然而来的,不要去妨碍自己的闻思修而得到的,这个可以用财施。我们说登地以上的菩萨,他天然的大富,因为他布施波罗蜜多圆满嘛,他的果报就是说大富嘛,这样子的菩萨即使出家,他可以财施嘛。他这个财宝受过去的业报所感的,不需要追求的,那么财布施也可以。
霞惹瓦云:「我不为汝说施功德,我是宣说摄持过患。」
“霞惹瓦云”,这个是西藏的一个大德,他说:“我不为汝说施功德,我是宣说摄持过患”,他对他的弟子们说,我不为你们说布施的功德,因为你贪着布施嘛,什么都要做了。“我是宣说摄持过患”,我只对你说摄持财宝有什么坏处,那不要摄持了,就布施了,布施功德呢,这是什么意思呢?
是于出家辛勤追求,集积财宝而行布施,令其净戒多生疮尤不喜之语。
所以说对出家的菩萨,他要去追求资财,妨碍自己的净戒――戒定慧,“多生疮尤”,生了很多的过失。这些人呢,他这个施,智者不欢喜。所以说,不跟你说布施功德。一说功德,你就追求财宝去布施了。只说摄持的过患,不要摄持,财宝摄持了有什么坏处,那你就不会去追求了。这是对出家的菩萨,他叫他不要去追求财宝,不要去摄持那些财宝,是这么说的。这个就是一贯的意思。
辰三 布施自性所有差别
施性差别有三。
下边讲布施的差别有三种: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。
巳一 法施
法施者,谓无颠倒开示正法,如理教诲工巧等明,世间无罪事业边际,令受学处。
法布施的内涵就是这些,第一个是说正法,“无倒”――无颠倒的开示正法,这个就很重要。对于人家开示正法很好,但是不要颠倒,有的人很欢喜给人家说法,但是说的呢,就是自己一套,是不是经上的,合不合乎经所说的,也不管了。自己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套,又颠倒。那就是,不是法施,是放毒。你把毒放出来,人家吃了就吸毒了。就是把你的毒吸进去了,受害了。那么要无颠倒的,这个才能说法。这个就是说自己要考虑。我们要把帕绷喀大师的话要回忆一下,“经不能自己看了通达,一定要有传承的。”自己看了很多书,自以为什么都懂了,滔滔不绝地跟人家讲,讲错了,这个不是法施,是放毒。当然讲对的也有了,那么功过参半也不太好。既然要法施,要利益人家,就不要颠倒。
“如理教诲工巧等明”,世间上的工巧明等等,你如法地去教诲他,教他做。因为菩萨嘛,使他不受贫困,也好嘛。他自己有个技术,可以生活。工巧明也可以,造佛像也是工巧明嘛。
“世间无罪事业边际”,世间上的工作很多,事业边际,各式各样的,但是要无罪的。像现在那些烟厂、酒厂、跳舞厅,这些有罪的,不能做。还有这个饭馆子,吃活的东西,我听他们说,把活的虾摆在桌子上,然后很烫的油一浇,当下蹦死了。大家看着,活活的烫死,这样的席,吃不得。即使不是当下杀的,是他养了很多的蛇、猫,你吃了呢,杀了很多的活的,也不好,这些都有罪的。那么要无罪事业,这个可以教他们。“令受学处”,那么告诉他道理,如何去受学处、律仪,这些都是作为法施的内涵的。
巳二 无畏施
无畏施者,谓从王贼等人间怖畏,狮虎鲸等非人怖畏,水及火等大种怖畏救护有情。
三种怖畏。一种是人间的怖畏:王、贼这是要害人的。王嘛,犯了王法的话,要抓来杀、财产充公;贼嘛,谋财害命,要夺取财产甚至于要害人命的,人间的怖畏。非人怖畏:狮子、老虎,这是非人,是野兽,不是人;鲸嘛,海里的大鱼嘛;包括那些凶的鬼神,等等非人的怖畏。四大种的怖畏,水火等灾。这些,从怖畏里边把他救出来,这叫无畏施。
巳三 财施
财施要广讲,所以摆在后头。
财施分二:一实舍财施,二唯意乐施。
二种:一种真的东西来布施;一种单是观想,只是意乐,就是发心,这是意乐,心里布施。
午一 实舍财施
初中分三:一舍财道理,二若不能舍当如何行,三习近对治布施障碍。
未一 舍财道理
初中分四:一惠施何田,二何心惠施,三如何行施,四施何等物。 今初
这一些科判,我们看上去就知道了,就不去讲它了。
申一 惠施何田
略有十种,一诸亲友于自有恩,二诸怨敌谓作损害,三中庸者俱无恩怨,四有德者谓具戒等,五有过者谓戒犯等,六劣于己,七与自等,八胜于自,九者富乐,十者贫苦。
第一个我们对布施的对象,叫什么田,等于种子种到什么田下去,那么有十种。第一 “亲友”,“于自有恩”的,对自己有恩的亲友,这一种。第二“怨敌”,对我们有损害的。第三“中庸”,即不有恩,也没有怨。第四“有德”,“谓具戒等”,有戒定慧功德的。第五“有过”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