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看到他东西还在用,甚至于还自己在做事情,并没有把肉割给人家,也没有把东西房子都送给人家,“未见实施”,但是心布施了。“而不信解”,他说你这个话不可靠了,你心里嘛布施了,实际自己还自己在用,不生信解。那么这个样子对不对呢?“不应道理”,这是不对的。
“当知舍心最希有故”,你要知道,舍的心里最希有的。所以能舍,全靠这个舍的心。舍的心没有,你是不会舍的,身口两个舍的动作做不出来的。即使做了,也是勉强的、假的。所以说真正这个舍心呢,是最稀有的。现在他已经把舍心已经生起来了。那是不要说他是欺诳,这是真的,是最希有的。
“于此道理,有起疑惑,不应道理”,对这个菩萨你心怀布施了,而实际呢,为了利他的事情,还在用他的资财,还在用他的身体,这些道理,假使你产生怀疑的,不应当,不应当产生怀疑。这个《集学论》呢,现成的答案。那么宗大师就把这个引出来,使这一类有情,不要产生怀疑。
卯三 布施差别
第三布施差别有三:一总一切依当如何行,二观待别依所有差别,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别。 今初
辰一 总一切依当如何行
初中具六殊胜。
那么这里讲六个殊胜。这个六殊胜我们以前在讲菩萨的种性的时候,六处殊胜,不要混淆。这六个殊胜是另外六个殊胜,讲修菩萨行六度的时候,有六个殊胜。跟前面的种性的六处殊胜,是不一样的。那么我们先把文看了。
一依殊胜者,依菩提心,由此发起而行布施。二物殊胜者,总诸施物无余行施,若于别物而行施时,亦应不忘总施意乐。
“二物殊胜者,总诸施物无余行施”,一切东西全部布施了,“无余”,没有保留的。“若于别物而行施时,亦应不忘总施意乐”,即使你个别的东西在布施的时候,也别忘了总的施,就是一切东西已经全部布施掉了。虽然这个是个别的东西,但是不要忘记其他的也施掉。这个意乐心不要忘掉。
三所为殊胜者,为令一切有情现前安乐、究竟利义而正惠施。
“所为殊胜”,我们为什么要布施?“为令一切有情现前安乐、究竟利义而正惠施”,我们的目的,“所为”,就是目的,是要使一切有情现前得到安乐,究竟得到利义,那就是增上生跟决定胜。“正惠施”,是如法的布施的。
四善巧方便殊胜者,经说无分别智之所摄持,初发业者,当以通达法无性慧之所摄持。
“善巧方便殊胜者,经说无分别智之所摄持”,那么什么叫善巧方便呢?这个经里边说,就是无分别智摄持的布施,那就是前面说的,以空性的慧来摄持布施,那就是三轮体空。“初发业者”,没有证到无分别智呢,“当以通达法无性慧之所摄持”,那么还没有证到地上的证空性的,那么以通达(没有证到)“一切法没有自性”这个智慧来摄持它。
五回向殊胜者,回向施善于大菩提。
回向的不是人天福报,也不是其他的。回向布施的善根要得大菩提,自他都要成佛。
六清净殊胜者,《摄大乘论》说,灭烦恼障及所知障。
什么叫清净殊胜呢?根据《摄大乘论》里边说的,烦恼障、所知障都灭掉了,这是最清净的。这个六个殊胜是从《摄大乘论》里摘下来的。那么把我们的笔记,大家看一看。《摄大乘论》的第七卷,这个我们都学过,可能是学好之后都忘得光光的了,那么这个时候复习一下也好。
《摄大乘论》卷七:「此六种相云何可见,由六种最胜故。一由所依最胜,谓菩提心为所依故。二由事最胜,谓具足现行故。三由处最胜,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。四由方便善巧最胜,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。五由回向最胜,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。六由清净最胜,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。若施是波罗蜜多耶?设波罗蜜多是施耶?有施非波罗蜜多,应作四句。如于其施,如是于余波罗蜜多亦作四句,如应当知。」
“论曰:此六种相云何可见”,六种殊胜的相是什么呢?“由六种最胜故”,有六种最殊胜的东西,叫六种殊胜。
“一由所依最胜”,第一个,所依最胜,就是我们说的“依殊胜”。所依的什么?我们的布施所依就是菩提心嘛,“菩提心为所依故”,依菩提心而布施的,并不是依世间有漏的心,贪,做生意一样的布施一点,希望得到很大的福报的心,这个不是的。是以菩提心利一切众生,成佛的心来发动这个布施的。
“二由事最胜”,这个事情,布施的东西就是说,“为具足现行故”,一切东西全部布施,现行――就是布施,做那个事情。
“三由处最胜,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”,就是这个处所是什么处所呢?一切有情的利益:现在的利益、将来的安乐等等,为他的依处。那么我们这里是“所为”的殊胜。
“四由方便善巧最胜,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”,这个一样的。
“五由回向最胜,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”,这个也一样的,大菩提嘛,无上正等菩提。
“六由清净最胜,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”,烦恼、所知二个障没有了,所集起的,最殊胜的。
那么这个是原文。世亲菩萨的注解,我们来看下去。
《世亲释》:「以何等相施等得名波罗蜜多,由诸世间及声闻等亦有施等,是故决定应说其相。谓六最胜为施等相。所依最胜者,谓菩提心为所依止。事最胜者,谓无有一于内外事具足现行,唯有菩萨能具现行。处最胜者,谓以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为处。方便善巧最胜者,谓三轮清净,是此中所取方便善巧,由无施物施者受者三分别故。如是无分别智所摄施等,得名波罗蜜多。回向最胜者,谓以施等回求无上正等菩提。清净最胜者,谓至佛果施等方净,尔时解脱烦恼所知二种障碍所集起故。」
“释曰”,就是世亲菩萨的解释。“以何等相施等得名波罗蜜多”,以什么的相貌,施、戒、忍辱等等,它叫波罗蜜多呢?这个六度,所以称六度是因为什么的相才称为它是波罗蜜多的?那么有六个相。“由诸世间及声闻等亦有施等”,因为世间上也布施,声闻也布施,乃至外道也有持戒,那么我们这个布施持戒叫波罗蜜多,它还有区别于哪些的?由什么相来区别呢?“是故决定应说其相”,世间的声闻等等都有布施,都有持戒,都有忍辱等等,“是故决定应说其相”,所以别于那些,世间跟声闻的殊胜的地方在哪里?一定要说一下,否则的话,混淆。那么这就是说为什么要说这六个殊胜呢,是有原因的。“谓六最胜为施等相”,他说有六个相,区别于世间的跟声闻的,有六个殊胜为施等相,布施、持戒等等的相。
第一“所依最胜者”,什么所依最胜呢?“谓菩提心为所依止”,所依止是菩提心,叫所依最胜。
第二“事最胜者,谓无有一于内外事具足现行,唯有菩萨能具现行”,没有一个人对内外的事,内身外财。具足的现行布施的,唯有菩萨才能够做到。所以这个布施的事情来说也是最殊胜的。
第三“处最胜者,谓以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为处”,我们的处,就是对象,为什么最殊胜呢?一切有情的利益安乐。这个世间呢,为自己的亲属、友,朋友给他安乐就对了,或者家庭、子女、父母。声闻嘛,也是少数有缘的。而菩萨呢,一切有情,一个也不落的。他们的利益安乐,为他的处,那么是最殊胜的。
第四“方便善巧最胜者,谓三轮清净”,三轮体空,就是无分别智摄受的。能施、所施、施物都是自性空,那么就是要无分别智摄受了。“是此中所取方便善巧,由无施物施者受者三分别故”,施物――施的东西、所施的;能施的人;所施的人,“三无”,这个三个东西分别心都没有,那就是三轮体空。“如是无分别智所摄施等,得名波罗蜜多”,这样子无分别智所摄的布施、持戒等等,这才是波罗蜜多。没有无分别智所摄的,那不能叫波罗蜜多。这是有分别,(那是)一般的。
第五“回向最胜者,谓以施等回求无上正等菩提”,我们回向最高的,把布施、持戒等等的功德,回向要求、要得到佛的果、最高的无上正等菩提。
第六“清净最胜者,谓至佛果施等方净”,一直到成佛之后,这些波罗蜜多,才是真正的干净,清净。所以说,我们说尽管说初地菩萨,布施波罗蜜多圆满,但是真正最清净的,还在佛果。所以说中间,从现在发心的开始,行布施波罗蜜多,持戒六度,一直到成佛,才真正的圆满清净。“尔时解脱烦恼所知二种障碍所集起故”,这个时候,佛才把烦恼障、所知障全部去掉了。这样子修习的布施波罗蜜多、持戒等等才是最清净的。所以说清净最胜呢,到成佛的时候才能达到。因为这个烦恼障、所知障全部灭掉了,就是成佛了。
这个《广论》里边说的,“《摄大乘论》说,灭烦恼障及所知障”,根据《摄大乘论》的就是这个文,我们参考一下可以把原文更清楚一些。
具足六种波罗蜜多者,如行法施,防止声闻独觉作意,是名持戒,于种智法信行堪忍,忍恕他骂,为令法施倍复增长,发起欲乐是名精进,心专一趣不杂小乘,回向此善于大菩提,是名静虑,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,是名般若,具足六种力最强大,此是《八千颂广释》所说。
“具足六种波罗蜜多者”,每一个波罗蜜多都具足其他的五度。那个在《现观》里边专门有一科很详细地讲的。那么这里也附带讲一下。
“如行法施,防止声闻独觉作意,是名持戒”,布施,他本身布施就不说了,它已经是布施了。那布施里边怎么有持戒呢?假使你行法布施,跟人家说法,“防止声闻独觉作意”,二乘的作意不要有,完全是大乘的作意,那就是持戒。菩萨戒最重要的就是不能退到声闻缘觉作意,这个前面说过的。如果退了之后,菩萨戒就没有了,犯了,这个根本就犯了。所以说在法布施的时候,能够防止声闻独觉的作意,完全用这个菩提心的作意来作法布施,这就是持戒,持菩萨戒。
“于种智法信行堪忍,忍恕他骂,为令法施倍复增长”,“于种智法”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