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看到他東西還在用,甚至于還自己在做事情,並沒有把肉割給人家,也沒有把東西房子都送給人家,“未見實施”,但是心布施了。“而不信解”,他說你這個話不可靠了,你心裏嘛布施了,實際自己還自己在用,不生信解。那麼這個樣子對不對呢?“不應道理”,這是不對的。
“當知舍心最希有故”,你要知道,舍的心裏最希有的。所以能舍,全靠這個舍的心。舍的心沒有,你是不會舍的,身口兩個舍的動作做不出來的。即使做了,也是勉強的、假的。所以說真正這個舍心呢,是最稀有的。現在他已經把舍心已經生起來了。那是不要說他是欺诳,這是真的,是最希有的。
“于此道理,有起疑惑,不應道理”,對這個菩薩你心懷布施了,而實際呢,爲了利他的事情,還在用他的資財,還在用他的身體,這些道理,假使你産生懷疑的,不應當,不應當産生懷疑。這個《集學論》呢,現成的答案。那麼宗大師就把這個引出來,使這一類有情,不要産生懷疑。
卯叁 布施差別
第叁布施差別有叁:一總一切依當如何行,二觀待別依所有差別,叁布施自性所有差別。 今初
辰一 總一切依當如何行
初中具六殊勝。
那麼這裏講六個殊勝。這個六殊勝我們以前在講菩薩的種性的時候,六處殊勝,不要混淆。這六個殊勝是另外六個殊勝,講修菩薩行六度的時候,有六個殊勝。跟前面的種性的六處殊勝,是不一樣的。那麼我們先把文看了。
一依殊勝者,依菩提心,由此發起而行布施。二物殊勝者,總諸施物無余行施,若于別物而行施時,亦應不忘總施意樂。
“二物殊勝者,總諸施物無余行施”,一切東西全部布施了,“無余”,沒有保留的。“若于別物而行施時,亦應不忘總施意樂”,即使你個別的東西在布施的時候,也別忘了總的施,就是一切東西已經全部布施掉了。雖然這個是個別的東西,但是不要忘記其他的也施掉。這個意樂心不要忘掉。
叁所爲殊勝者,爲令一切有情現前安樂、究竟利義而正惠施。
“所爲殊勝”,我們爲什麼要布施?“爲令一切有情現前安樂、究竟利義而正惠施”,我們的目的,“所爲”,就是目的,是要使一切有情現前得到安樂,究竟得到利義,那就是增上生跟決定勝。“正惠施”,是如法的布施的。
四善巧方便殊勝者,經說無分別智之所攝持,初發業者,當以通達法無性慧之所攝持。
“善巧方便殊勝者,經說無分別智之所攝持”,那麼什麼叫善巧方便呢?這個經裏邊說,就是無分別智攝持的布施,那就是前面說的,以空性的慧來攝持布施,那就是叁輪體空。“初發業者”,沒有證到無分別智呢,“當以通達法無性慧之所攝持”,那麼還沒有證到地上的證空性的,那麼以通達(沒有證到)“一切法沒有自性”這個智慧來攝持它。
五回向殊勝者,回向施善于大菩提。
回向的不是人天福報,也不是其他的。回向布施的善根要得大菩提,自他都要成佛。
六清淨殊勝者,《攝大乘論》說,滅煩惱障及所知障。
什麼叫清淨殊勝呢?根據《攝大乘論》裏邊說的,煩惱障、所知障都滅掉了,這是最清淨的。這個六個殊勝是從《攝大乘論》裏摘下來的。那麼把我們的筆記,大家看一看。《攝大乘論》的第七卷,這個我們都學過,可能是學好之後都忘得光光的了,那麼這個時候複習一下也好。
《攝大乘論》卷七:「此六種相雲何可見,由六種最勝故。一由所依最勝,謂菩提心爲所依故。二由事最勝,謂具足現行故。叁由處最勝,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爲依處故。四由方便善巧最勝,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。五由回向最勝,謂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。六由清淨最勝,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。若施是波羅蜜多耶?設波羅蜜多是施耶?有施非波羅蜜多,應作四句。如于其施,如是于余波羅蜜多亦作四句,如應當知。」
“論曰:此六種相雲何可見”,六種殊勝的相是什麼呢?“由六種最勝故”,有六種最殊勝的東西,叫六種殊勝。
“一由所依最勝”,第一個,所依最勝,就是我們說的“依殊勝”。所依的什麼?我們的布施所依就是菩提心嘛,“菩提心爲所依故”,依菩提心而布施的,並不是依世間有漏的心,貪,做生意一樣的布施一點,希望得到很大的福報的心,這個不是的。是以菩提心利一切衆生,成佛的心來發動這個布施的。
“二由事最勝”,這個事情,布施的東西就是說,“爲具足現行故”,一切東西全部布施,現行――就是布施,做那個事情。
“叁由處最勝,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爲依處故”,就是這個處所是什麼處所呢?一切有情的利益:現在的利益、將來的安樂等等,爲他的依處。那麼我們這裏是“所爲”的殊勝。
“四由方便善巧最勝,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”,這個一樣的。
“五由回向最勝,謂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”,這個也一樣的,大菩提嘛,無上正等菩提。
“六由清淨最勝,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”,煩惱、所知二個障沒有了,所集起的,最殊勝的。
那麼這個是原文。世親菩薩的注解,我們來看下去。
《世親釋》:「以何等相施等得名波羅蜜多,由諸世間及聲聞等亦有施等,是故決定應說其相。謂六最勝爲施等相。所依最勝者,謂菩提心爲所依止。事最勝者,謂無有一于內外事具足現行,唯有菩薩能具現行。處最勝者,謂以一切有情利益安樂爲處。方便善巧最勝者,謂叁輪清淨,是此中所取方便善巧,由無施物施者受者叁分別故。如是無分別智所攝施等,得名波羅蜜多。回向最勝者,謂以施等回求無上正等菩提。清淨最勝者,謂至佛果施等方淨,爾時解脫煩惱所知二種障礙所集起故。」
“釋曰”,就是世親菩薩的解釋。“以何等相施等得名波羅蜜多”,以什麼的相貌,施、戒、忍辱等等,它叫波羅蜜多呢?這個六度,所以稱六度是因爲什麼的相才稱爲它是波羅蜜多的?那麼有六個相。“由諸世間及聲聞等亦有施等”,因爲世間上也布施,聲聞也布施,乃至外道也有持戒,那麼我們這個布施持戒叫波羅蜜多,它還有區別于哪些的?由什麼相來區別呢?“是故決定應說其相”,世間的聲聞等等都有布施,都有持戒,都有忍辱等等,“是故決定應說其相”,所以別于那些,世間跟聲聞的殊勝的地方在哪裏?一定要說一下,否則的話,混淆。那麼這就是說爲什麼要說這六個殊勝呢,是有原因的。“謂六最勝爲施等相”,他說有六個相,區別于世間的跟聲聞的,有六個殊勝爲施等相,布施、持戒等等的相。
第一“所依最勝者”,什麼所依最勝呢?“謂菩提心爲所依止”,所依止是菩提心,叫所依最勝。
第二“事最勝者,謂無有一于內外事具足現行,唯有菩薩能具現行”,沒有一個人對內外的事,內身外財。具足的現行布施的,唯有菩薩才能夠做到。所以這個布施的事情來說也是最殊勝的。
第叁“處最勝者,謂以一切有情利益安樂爲處”,我們的處,就是對象,爲什麼最殊勝呢?一切有情的利益安樂。這個世間呢,爲自己的親屬、友,朋友給他安樂就對了,或者家庭、子女、父母。聲聞嘛,也是少數有緣的。而菩薩呢,一切有情,一個也不落的。他們的利益安樂,爲他的處,那麼是最殊勝的。
第四“方便善巧最勝者,謂叁輪清淨”,叁輪體空,就是無分別智攝受的。能施、所施、施物都是自性空,那麼就是要無分別智攝受了。“是此中所取方便善巧,由無施物施者受者叁分別故”,施物――施的東西、所施的;能施的人;所施的人,“叁無”,這個叁個東西分別心都沒有,那就是叁輪體空。“如是無分別智所攝施等,得名波羅蜜多”,這樣子無分別智所攝的布施、持戒等等,這才是波羅蜜多。沒有無分別智所攝的,那不能叫波羅蜜多。這是有分別,(那是)一般的。
第五“回向最勝者,謂以施等回求無上正等菩提”,我們回向最高的,把布施、持戒等等的功德,回向要求、要得到佛的果、最高的無上正等菩提。
第六“清淨最勝者,謂至佛果施等方淨”,一直到成佛之後,這些波羅蜜多,才是真正的幹淨,清淨。所以說,我們說盡管說初地菩薩,布施波羅蜜多圓滿,但是真正最清淨的,還在佛果。所以說中間,從現在發心的開始,行布施波羅蜜多,持戒六度,一直到成佛,才真正的圓滿清淨。“爾時解脫煩惱所知二種障礙所集起故”,這個時候,佛才把煩惱障、所知障全部去掉了。這樣子修習的布施波羅蜜多、持戒等等才是最清淨的。所以說清淨最勝呢,到成佛的時候才能達到。因爲這個煩惱障、所知障全部滅掉了,就是成佛了。
這個《廣論》裏邊說的,“《攝大乘論》說,滅煩惱障及所知障”,根據《攝大乘論》的就是這個文,我們參考一下可以把原文更清楚一些。
具足六種波羅蜜多者,如行法施,防止聲聞獨覺作意,是名持戒,于種智法信行堪忍,忍恕他罵,爲令法施倍複增長,發起欲樂是名精進,心專一趣不雜小乘,回向此善于大菩提,是名靜慮,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,是名般若,具足六種力最強大,此是《八千頌廣釋》所說。
“具足六種波羅蜜多者”,每一個波羅蜜多都具足其他的五度。那個在《現觀》裏邊專門有一科很詳細地講的。那麼這裏也附帶講一下。
“如行法施,防止聲聞獨覺作意,是名持戒”,布施,他本身布施就不說了,它已經是布施了。那布施裏邊怎麼有持戒呢?假使你行法布施,跟人家說法,“防止聲聞獨覺作意”,二乘的作意不要有,完全是大乘的作意,那就是持戒。菩薩戒最重要的就是不能退到聲聞緣覺作意,這個前面說過的。如果退了之後,菩薩戒就沒有了,犯了,這個根本就犯了。所以說在法布施的時候,能夠防止聲聞獨覺的作意,完全用這個菩提心的作意來作法布施,這就是持戒,持菩薩戒。
“于種智法信行堪忍,忍恕他罵,爲令法施倍複增長”,“于種智法”…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