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成佛的法,能夠“信行堪忍”,能夠相信,能夠做起來,忍――堪忍的心有。“忍恕他罵”,同時呢,人家不信的人來罵,你也能忍下去,原諒他,“恕”就是寬恕他,那麼這就是忍。在你行法施的時候,對一些種智的法――成佛的法,能夠信的下去,做的起來,這是忍。那麼你假使人家罵你的話,人家不信你的話,罵你,你能夠忍辱,寬恕他,這就是行菩薩的忍辱。

  “爲令法施倍複增長,發起欲樂是名精進”,爲了使這個法施,“倍複增長”,能夠成倍地增長,發起這個欲樂心,這個就是精進。

  “心專一趣不雜小乘,回向此善于大菩提,是名靜慮”,靜慮是專心一趣嘛,我們現在心專趣大乘的方面,回向這個法施的善根呢,回向大菩提,不夾雜一點點聲聞緣覺的欲樂心,那麼這就是禅定――靜慮,能夠心專趣大乘了。

  “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,是名般若”,叁輪體空,就在做法施的時候,你知道能施的人自性空;所施的法自性空;聽聞法的、受布施的、聽聞法施的那個也是自性空,“悉如幻化”,但是緣起,這個現象,這個名言量是有的,這個就叫般若。

  “具足六種力最強大”,一個波羅蜜多裏邊有六種,如果能夠具足六種的,這個波羅蜜多,在布施來說,具足這六種,那力量最大。單是一種這力量是不夠;二種、叁種小一點;六種具足是最大。那麼這六個波羅蜜多裏邊,都可以具足六種。那麼這樣修的話,力量是最大。“此是《八千頌廣釋》所說”,《八千頌》是《小品般若》。它的《廣釋》,這是西藏的一部書,裏邊講的。《小品般若》,《現觀》嘛,也根據《般若經》來的,所以《現觀》裏邊也講了一個度就攝六度。那麼這個裏邊呢,宗大師采取的,是《八千頌廣釋》裏邊摘下來的。

  

  辰二 觀待別依所有差別

  

  第二者,總之經說在家菩薩應修財施,出家菩薩應行法施。

  總的來說,根據經裏所說的,在家的菩薩呢,應該修財布施。因爲在家的人法學的少嘛,法布施他做不到。那麼他做生意,或者是經營其他的事業,錢是有的了,那麼主要是財施。出家菩薩呢,應行法施,出家菩薩是專門學法的,不做生意的,乞食,那裏來的錢呢,受銀錢戒的,受銀錢戒的沒有錢的,那麼他應該法施。

  那麼這裏說,這個經上是什麼意思?我們要想一想,如果出家菩薩,財施是不做的,法施也做不來,你這個出家菩薩有什麼用呢?所以出了家之後,絕對要好好學法的,你不學法,你混,法施都沒有,財施也沒有,你幹啥嗎?現在要提高警惕!雖然說的是布施,但是要警策我們,要學法嘛。有了法才能布施,你法學了不好、不正的法,乃至于邪法布施,那是有害的,而且有罪的,所以要學,還要學好。

  

  《菩薩別解脫經》雲:「舍利子,若有在家菩薩,以七珍寶充滿殑伽沙數諸佛國土,供養如來應正等覺,舍利子,若有出家菩薩,開示宣說一四句頌,此所生福極多于彼。舍利子,如來未許出家菩薩修諸財施。」

  這裏就是說引一部經,他來說明在家出家布施的差別。這個《菩薩別解脫經》裏邊這麼說。佛對舍利弗說了,他說:“舍利子”,假使有在家菩薩要作財施,“以七珍寶充滿殑伽沙數諸佛國土”,諸佛國土的數字有恒河沙數那麼多,“供養如來應正等覺”――供佛。那麼,“舍利子”,這樣子的功德當然很大了。但是,“舍利子,若有出家菩薩,開示宣說一四句頌,此所生福極多于彼”,但是出家菩薩如果對其他的人,法施一個偈――四句頌,那麼他生的福德呢,比那個在家的菩薩,七寶充滿了殑伽數的諸佛國土來供養佛還要多,而且不是多一點點,“極多于彼”。那麼就是說法布施功德極大嘛。財布施僅僅是滿足我們的生活需要,法布施可以長養法身慧命,將來能夠解脫成佛,所以說這個從這個果上來看,也是它的要大的多嘛,當然它的福報極大了,這個《金剛經》裏邊也講了很多。

  “舍利子,如來未許出家菩薩修諸財施”,佛跟舍利子說,佛是不許出家的菩薩修財施的。因爲菩薩要布施嘛,但是他出家的菩薩,只能法布施,不能財施,這是經裏邊明文。宗大師要解釋一下,根據《集學論》說。

  

  《集學論》說,此中密意障礙聞等,謂遮出家特集財寶而行布施,若無妨害自善所作,由宿福力多所獲得,當行財施。

  經上說出家菩薩不能行財施,那麼《集學論》把它解釋,這個裏邊有密義的,密義什麼呢?就是說出家的菩薩,他爲了要財施,障礙聞思修,聞思修就不去聽了,不去聞了,不去修了。他爲了財寶呢,到處去追求,把修行放下了。這樣子的做法呢,不對的。所以說不要去做財施了。

  “若無妨害自善所作”,假使你這個財來處呢,並不是要你放下聞思修去追求,特別去追求的。“由宿福力多所獲得”,過去你培了很多福,自然的得到的財富,那麼這個情況之下可以財施。就是說出家菩薩,佛說明是不能做財施。但這個裏邊有密義的,就說你要妨礙自己的修行,去追求財富來布施呢,這是不允許的。但是你過去福報很大,你有很多的財富自然而來的,不要去妨礙自己的聞思修而得到的,這個可以用財施。我們說登地以上的菩薩,他天然的大富,因爲他布施波羅蜜多圓滿嘛,他的果報就是說大富嘛,這樣子的菩薩即使出家,他可以財施嘛。他這個財寶受過去的業報所感的,不需要追求的,那麼財布施也可以。

  

  霞惹瓦雲:「我不爲汝說施功德,我是宣說攝持過患。」

  “霞惹瓦雲”,這個是西藏的一個大德,他說:“我不爲汝說施功德,我是宣說攝持過患”,他對他的弟子們說,我不爲你們說布施的功德,因爲你貪著布施嘛,什麼都要做了。“我是宣說攝持過患”,我只對你說攝持財寶有什麼壞處,那不要攝持了,就布施了,布施功德呢,這是什麼意思呢?

  

  是于出家辛勤追求,集積財寶而行布施,令其淨戒多生瘡尤不喜之語。

  所以說對出家的菩薩,他要去追求資財,妨礙自己的淨戒――戒定慧,“多生瘡尤”,生了很多的過失。這些人呢,他這個施,智者不歡喜。所以說,不跟你說布施功德。一說功德,你就追求財寶去布施了。只說攝持的過患,不要攝持,財寶攝持了有什麼壞處,那你就不會去追求了。這是對出家的菩薩,他叫他不要去追求財寶,不要去攝持那些財寶,是這麼說的。這個就是一貫的意思。

  

  辰叁 布施自性所有差別

  

  施性差別有叁。

  下邊講布施的差別有叁種: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。

  

  巳一 法施

  

  法施者,謂無顛倒開示正法,如理教誨工巧等明,世間無罪事業邊際,令受學處。

  法布施的內涵就是這些,第一個是說正法,“無倒”――無顛倒的開示正法,這個就很重要。對于人家開示正法很好,但是不要顛倒,有的人很歡喜給人家說法,但是說的呢,就是自己一套,是不是經上的,合不合乎經所說的,也不管了。自己滔滔不絕地說了一套,又顛倒。那就是,不是法施,是放毒。你把毒放出來,人家吃了就吸毒了。就是把你的毒吸進去了,受害了。那麼要無顛倒的,這個才能說法。這個就是說自己要考慮。我們要把帕繃喀大師的話要回憶一下,“經不能自己看了通達,一定要有傳承的。”自己看了很多書,自以爲什麼都懂了,滔滔不絕地跟人家講,講錯了,這個不是法施,是放毒。當然講對的也有了,那麼功過參半也不太好。既然要法施,要利益人家,就不要顛倒。

  “如理教誨工巧等明”,世間上的工巧明等等,你如法地去教誨他,教他做。因爲菩薩嘛,使他不受貧困,也好嘛。他自己有個技術,可以生活。工巧明也可以,造佛像也是工巧明嘛。

  “世間無罪事業邊際”,世間上的工作很多,事業邊際,各式各樣的,但是要無罪的。像現在那些煙廠、酒廠、跳舞廳,這些有罪的,不能做。還有這個飯館子,吃活的東西,我聽他們說,把活的蝦擺在桌子上,然後很燙的油一澆,當下蹦死了。大家看著,活活的燙死,這樣的席,吃不得。即使不是當下殺的,是他養了很多的蛇、貓,你吃了呢,殺了很多的活的,也不好,這些都有罪的。那麼要無罪事業,這個可以教他們。“令受學處”,那麼告訴他道理,如何去受學處、律儀,這些都是作爲法施的內涵的。

  

  巳二 無畏施

  

  無畏施者,謂從王賊等人間怖畏,獅虎鯨等非人怖畏,水及火等大種怖畏救護有情。

  叁種怖畏。一種是人間的怖畏:王、賊這是要害人的。王嘛,犯了王法的話,要抓來殺、財産充公;賊嘛,謀財害命,要奪取財産甚至于要害人命的,人間的怖畏。非人怖畏:獅子、老虎,這是非人,是野獸,不是人;鯨嘛,海裏的大魚嘛;包括那些凶的鬼神,等等非人的怖畏。四大種的怖畏,水火等災。這些,從怖畏裏邊把他救出來,這叫無畏施。

  

  巳叁 財施

  

  財施要廣講,所以擺在後頭。

  

  財施分二:一實舍財施,二唯意樂施。

  二種:一種真的東西來布施;一種單是觀想,只是意樂,就是發心,這是意樂,心裏布施。

  

  午一 實舍財施

  

  初中分叁:一舍財道理,二若不能舍當如何行,叁習近對治布施障礙。

  

  未一 舍財道理

  

  初中分四:一惠施何田,二何心惠施,叁如何行施,四施何等物。  今初

  這一些科判,我們看上去就知道了,就不去講它了。

  

  申一 惠施何田

  

  略有十種,一諸親友于自有恩,二諸怨敵謂作損害,叁中庸者俱無恩怨,四有德者謂具戒等,五有過者謂戒犯等,六劣于己,七與自等,八勝于自,九者富樂,十者貧苦。

  第一個我們對布施的對象,叫什麼田,等于種子種到什麼田下去,那麼有十種。第一 “親友”,“于自有恩”的,對自己有恩的親友,這一種。第二“怨敵”,對我們有損害的。第叁“中庸”,即不有恩,也沒有怨。第四“有德”,“謂具戒等”,有戒定慧功德的。第五“有過”…
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