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布施的話,不但前面的過失沒有,還能夠生起,下一輩子增上生,下世的快樂,産生大富嘛。假使不布施的話,現生就生苦,那前邊就說了的,你現世守護的苦;財産呢,給人家拿走的苦;等等。
這海公上師經常說的,過年了,有個財主在家裏算賬,這個哪裏欠多少錢,哪裏要不回來什麼等等,一年,晚上睡也睡不著,年叁十都睡不了覺。他的院子外面一個茅草小蓬蓬,有兩個要飯的老太婆、老頭兩個。他們呢,過年嘛,要到一些好東西吃了,回來很高興,又唱又笑,這個過新年了。那個財主很氣,他說我那麼有錢,過年了不安逸,心裏很愁,憂愁。他們呢,啥錢都沒有,就那麼快樂,這什麼原因?他的管家說:“你要他憂愁,很簡單。”他就拿一包金子,布一包,往外一丟,朝那個方向一丟。那兩個夫婦正在唱得高興的時候,“啪”一包,包掉來了。趕快去看,哦,一包金子,偷偷地拿回家裏來了。拿回家幹啥呢?也不唱了,商量:“一包金子來了,我們該怎麼呢?”老太婆說蓋房子什麼東西。老頭子:“蓋啥房子,我們作生意去,賺大錢。”兩個人想的不一樣,開始,兩個人不一樣,意見分歧。後來就爭了,爭了吵,吵了打起來了。大吵大鬧,哎呀。這個財主的管家:你看,他們高興吧,不高興了。僅僅一包金子就不高興了,就苦起來了。那麼你那麼多財,當然要苦了。那就是說財並不是好事情,不施嘛,現法也苦了。
“人間諸財如流星”,流星是一下落下去了,保不住的。財産也是保不住的。“定無不舍諸財物”,你要保住,不舍掉的,沒有的,哪怕你一直保到死,你死了還舍掉了,帶不走一分錢。
“諸未施財無常滅,由施反成有財庫,饒利有情所惠施,諸財無堅亦有實”,你這個財物不舍掉,沒有布施的,這是無常的,很快就消滅的。而一布施呢,表面上看到是沒有了,但是反成“有財庫”,成了個庫藏了。你布施之後,感的福報呢,就幾萬倍的財富會過來,成了一個庫藏。不但是沒有消滅,成了一大堆財,庫藏。“饒利有情所惠施”,那麼你饒益有情,你布施東西,他的果報是無窮的。“諸財無堅亦有實”,這個財本來是不堅的,但是你饒益有情的布施了之後,卻是實在的,能夠感大福報了。
“若能惠施智者贊,此諸愚夫樂集財,攝持終無不離散,由施恒感諸盛事”,這就說明這個問題,假使你能夠布施的話,一切有智慧的,佛菩薩贊歎你。那麼愚夫愚婦、凡夫呢,他歡喜守著財富呢,你怎麼樣攝持,總有一天要散的,“集聚終歸散 ,……”嘛,這四句話是最重要的,無時無刻不要忘記掉的。那麼你再怎麼攝持,總有一天要散掉的。而你布施的話,卻感到很好的圓滿的事情,這是“諸財無堅亦有實”。
“由舍不起染汙執,悭非聖道生煩惱,若施即是道中尊,聖呵余者爲惡道”,由不舍,因爲你不舍,起染汙執,貪著,悭吝,都來了。“悭非聖道”,悭就是貪的一分,這不是聖道,它要生煩惱的,各式各樣的煩惱都會生起來的。假使布施呢,卻是道中最好的道。這就是聖道。“聖呵余者爲惡道”,不布施,你悭貪這些,有智慧的聖者,他說這是惡道,布施是聖道,這個裏邊不一樣的。
隨修大小一切善根,至心回向成辦有情,現前究竟廣大利樂而行布施,則由依于一一有情得爾許福,速當圓滿福德資糧。
不管你修多大小的善,一切善根了。不管你修那個大的,小的,這一切善根,都至心地回向成辦有情,回向一切有情,能夠成佛。那麼成辦一切有情什麼?現前的,究竟的廣大利樂,現前的增上生,究竟的成佛,這樣的廣大利樂而回向這個,而行布施。以這樣的回向,把一切的大小善根,都來布施。“則由依于一一有情得爾許福”,那麼一個有情,每一個有情裏邊,你得了很多的福,那麼無邊的有情,你得的福就無邊,那麼很快地要圓滿福德資糧,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。
如《寶鬘論》 雲:「如所說福德,假說有色相,盡殑伽沙數,世界難容納。此是世尊說,正因亦現成,有情界無量,欲利亦複然。」
它說假使福德是有物質的話,有實相的話(因爲福德是看不到的東西),如果它有物質的,那麼它“盡殑伽沙數,世界難容納”,那麼你照前邊,一切回向成辦有情現前究竟大利,這個福德呢,那你是殑伽沙數的世界那麼大,也容納不了你所造的福德的多。那就是福德是無量無邊的了,這是佛說的,佛說是教證。“正因亦現成”,是理證,佛說的,佛在哪裏說?佛有一本經,叫作《長壽吉祥授請問經》,裏邊說這個道理,另外一個,《叁昧王經》,還有《無盡慧經》等等。把這個道理都說清楚的,這是佛說的教證。
“正因亦現成”,我們從因上看,也合理的,就是理證。就是說,既然你饒益的有情衆生那麼多,那麼每一個衆生身上有多少福加起來,衆生無邊,那福德也是無邊,所以說容納不了。這個因也是正的,也是現成,可以成立的。也就說理與教,都能夠成立的道理。“有情界無量,欲利亦複然”,有情界的數是沒有量的,虛空無盡嘛,無盡的世間有情,哪有算的完呢?你想利益他,所得到的福報,當然也是無盡、無量,那麼這個道理也是成立的道理。所以說“正因亦現成”,這個因也能成立的。
又能障礙舍心增長,增長悭貪,能令舍心未生不生,已生退失,所有眷屬及諸資財,先已有者不應攝持,若他施與亦不應受。
這裏說你所有的眷屬也好、乃至資財也好,假使他能夠障礙你的私心、舍心增長的,就是障礙舍心不使他增長的;或者呢,增長悭貪,能令舍心呢,舍的心呢,沒有生的不生,已經生出的,退失的。那麼這些眷屬也好,資財也好。已經有的,不要攝持了,趕快散掉。假使人家布施你的,過去沒有,人家布施你了,不要受。受了之後,倒黴嗎,障礙你的舍心增長,增長悭貪,舍心呢,未生不生,生已退失。那麼這些東西是,要不得的,你不要去受了。
《攝波羅蜜多論》雲:「由何增長悭悋過,或能不令舍心增,虛诳攝持爲障礙,菩薩應當盡斷除。若諸能障惠施心,及障真正菩提道,如是財寶或王位,皆非菩薩所應取。」
“《攝波羅蜜多論》雲,由何增長悭悋過,或能不令舍心增,虛诳攝持爲障礙,菩薩應當盡斷除”,這個什麼東西,增長我們的悭貪和過失的?或者呢,不使我們的舍心呢,不給它增長,什麼原因呢?就是攝持:“虛诳攝持”,這個攝持呢,虛诳,不是真正的攝持,你心裏想攝持,實際上不可靠的。這個攝持,就作了我們障礙了,就是增長我們悭貪了,舍心不能增長了。“菩薩應當盡斷除”,那麼修菩薩道的人,把這些攝持的障礙呢,趕快要斷掉它,完全把他斷完。
“若諸能障惠施心,及障真正菩提道,如是財寶或王位,皆非菩薩所應取”,凡是能夠障礙我們布施心的,或者障礙我們證得菩提道的,那麼財寶也好,王位也好,什麼也好,菩薩都不要去取它。那麼當然了,反過來能夠幫助我們布施的,幫助我們修行的,那個也可以。但是出家人呢,王位是不要的。一般說出家人呢,財寶王位是不需的。在家的呢,就可以看你什麼情況了,但是障礙的,就不要。
如是行時,若由悭心貪著資具,應念能仁舍一切有而證菩提,我亦誓願隨佛學習。
假使說我們修行的時候,有悭貪的心還沒有放下,對這個資具呢,生起貪著了。那這個時候呢,你要想一想,佛他怎麼做的,佛是榜樣嘛。“能仁”,佛在他作太子的時候,國王,王宮裏的一切享受全部舍掉了,太子身也舍掉了,頭發剃了去修苦行去了。而這樣子一切有的東西都舍完了,證菩提的。那麼我也應當發願,隨佛學習,向佛學習,佛是我們榜樣嘛,我們多少的向他學習,慢慢地也能夠圓滿菩提。
我將身財一切善根,于有情所先已惠施,若我今者仍貪資財而受用者,如同諸象爲日所逼,入水洗沐至幹岸已,于地滾倒,見土沾身仍下水洗,次複如前,如是思已當修無貪。
那麼這裏講個比喻。他說,“我將身財一切善根”,這個行菩薩道的人,你把自己的身體、財産、一切善根,已經發了願,都要布施一切有情。假使我現在還是貪著資財,而去受用它。那麼就像什麼呢,這是印度有這些現象,我們是在沒有象的地方呢,看不到這些事。就是大象,太陽曬得厲害的時候,趕快去洗澡,陰涼一下。洗澡洗好了之後,到了岸上,它因爲身上有濕的,想把地上滾一滾,把濕的滾掉。那知道這一滾呢,身上沾了很多土。沾了很多又打髒了。打髒了,再去洗。洗了之後嗎,又滾,滾了又洗,那這樣子搞不完了。“如是思已”,這樣子,我們假使貪著資財的話,就像一個象一樣的,水裏洗了又滾,滾了又洗,那就受苦無邊了,那麼我們趕快要修無貪,不要像象那麼笨。
即前論雲:「應念諸佛殊勝行,當自立誓思隨學,爲除貪著攝持故,以善分別觀察心。我身已施諸衆生,施身果法我亦舍。我若反貪諸外物,如象洗垢非我理。」
“即前論雲”,就是前面的那個論,它又說,“應念諸佛殊勝行,當自立誓思隨學,爲除貪著攝持故,以善分別觀察心”,我們要想佛對那個殊勝的修行,他是我們的榜樣嘛,所以說《釋迦牟尼傳》應當多看。釋迦牟尼示現的,在南閻浮提示現的,一個凡夫的身,就是叫我們學他的榜樣,所以說應當多看。那麼我們要經常憶念到,佛的殊勝的那些修行,自己要誓願,要隨佛學。“爲除貪著攝持故”,爲了要斷除貪著那個資産,攝持它不放。“以善分別觀察心”,好好的來觀察,分別來觀察我,以分別心來觀察,就是有分別的智慧了,觀察我們這個心,怎麼觀察呢?
“我身已施諸衆生,施身果法我亦舍。我若反貪諸外物,如象洗垢非我理”,我發了菩提心了,這個身體早已布施給一切衆生了,布施這個身體的果報,也布施掉了,什麼都布施完了。這樣子的人,現在對外邊的財物,反而起貪心了。這個就象洗垢一樣,洗了又洗,洗了又洗…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