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布施的话,不但前面的过失没有,还能够生起,下一辈子增上生,下世的快乐,产生大富嘛。假使不布施的话,现生就生苦,那前边就说了的,你现世守护的苦;财产呢,给人家拿走的苦;等等。

  这海公上师经常说的,过年了,有个财主在家里算账,这个哪里欠多少钱,哪里要不回来什么等等,一年,晚上睡也睡不着,年三十都睡不了觉。他的院子外面一个茅草小蓬蓬,有两个要饭的老太婆、老头两个。他们呢,过年嘛,要到一些好东西吃了,回来很高兴,又唱又笑,这个过新年了。那个财主很气,他说我那么有钱,过年了不安逸,心里很愁,忧愁。他们呢,啥钱都没有,就那么快乐,这什么原因?他的管家说:“你要他忧愁,很简单。”他就拿一包金子,布一包,往外一丢,朝那个方向一丢。那两个夫妇正在唱得高兴的时候,“啪”一包,包掉来了。赶快去看,哦,一包金子,偷偷地拿回家里来了。拿回家干啥呢?也不唱了,商量:“一包金子来了,我们该怎么呢?”老太婆说盖房子什么东西。老头子:“盖啥房子,我们作生意去,赚大钱。”两个人想的不一样,开始,两个人不一样,意见分歧。后来就争了,争了吵,吵了打起来了。大吵大闹,哎呀。这个财主的管家:你看,他们高兴吧,不高兴了。仅仅一包金子就不高兴了,就苦起来了。那么你那么多财,当然要苦了。那就是说财并不是好事情,不施嘛,现法也苦了。

   “人间诸财如流星”,流星是一下落下去了,保不住的。财产也是保不住的。“定无不舍诸财物”,你要保住,不舍掉的,没有的,哪怕你一直保到死,你死了还舍掉了,带不走一分钱。

  “诸未施财无常灭,由施反成有财库,饶利有情所惠施,诸财无坚亦有实”,你这个财物不舍掉,没有布施的,这是无常的,很快就消灭的。而一布施呢,表面上看到是没有了,但是反成“有财库”,成了个库藏了。你布施之后,感的福报呢,就几万倍的财富会过来,成了一个库藏。不但是没有消灭,成了一大堆财,库藏。“饶利有情所惠施”,那么你饶益有情,你布施东西,他的果报是无穷的。“诸财无坚亦有实”,这个财本来是不坚的,但是你饶益有情的布施了之后,却是实在的,能够感大福报了。

  “若能惠施智者赞,此诸愚夫乐集财,摄持终无不离散,由施恒感诸盛事”,这就说明这个问题,假使你能够布施的话,一切有智慧的,佛菩萨赞叹你。那么愚夫愚妇、凡夫呢,他欢喜守着财富呢,你怎么样摄持,总有一天要散的,“集聚终归散 ,……”嘛,这四句话是最重要的,无时无刻不要忘记掉的。那么你再怎么摄持,总有一天要散掉的。而你布施的话,却感到很好的圆满的事情,这是“诸财无坚亦有实”。

  “由舍不起染污执,悭非圣道生烦恼,若施即是道中尊,圣呵余者为恶道”,由不舍,因为你不舍,起染污执,贪着,悭吝,都来了。“悭非圣道”,悭就是贪的一分,这不是圣道,它要生烦恼的,各式各样的烦恼都会生起来的。假使布施呢,却是道中最好的道。这就是圣道。“圣呵余者为恶道”,不布施,你悭贪这些,有智慧的圣者,他说这是恶道,布施是圣道,这个里边不一样的。

  

  随修大小一切善根,至心回向成办有情,现前究竟广大利乐而行布施,则由依于一一有情得尔许福,速当圆满福德资粮。

  不管你修多大小的善,一切善根了。不管你修那个大的,小的,这一切善根,都至心地回向成办有情,回向一切有情,能够成佛。那么成办一切有情什么?现前的,究竟的广大利乐,现前的增上生,究竟的成佛,这样的广大利乐而回向这个,而行布施。以这样的回向,把一切的大小善根,都来布施。“则由依于一一有情得尔许福”,那么一个有情,每一个有情里边,你得了很多的福,那么无边的有情,你得的福就无边,那么很快地要圆满福德资粮,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。

  

  如《宝鬘论》 云:「如所说福德,假说有色相,尽殑伽沙数,世界难容纳。此是世尊说,正因亦现成,有情界无量,欲利亦复然。」

  它说假使福德是有物质的话,有实相的话(因为福德是看不到的东西),如果它有物质的,那么它“尽殑伽沙数,世界难容纳”,那么你照前边,一切回向成办有情现前究竟大利,这个福德呢,那你是殑伽沙数的世界那么大,也容纳不了你所造的福德的多。那就是福德是无量无边的了,这是佛说的,佛说是教证。“正因亦现成”,是理证,佛说的,佛在哪里说?佛有一本经,叫作《长寿吉祥授请问经》,里边说这个道理,另外一个,《三昧王经》,还有《无尽慧经》等等。把这个道理都说清楚的,这是佛说的教证。

  “正因亦现成”,我们从因上看,也合理的,就是理证。就是说,既然你饶益的有情众生那么多,那么每一个众生身上有多少福加起来,众生无边,那福德也是无边,所以说容纳不了。这个因也是正的,也是现成,可以成立的。也就说理与教,都能够成立的道理。“有情界无量,欲利亦复然”,有情界的数是没有量的,虚空无尽嘛,无尽的世间有情,哪有算的完呢?你想利益他,所得到的福报,当然也是无尽、无量,那么这个道理也是成立的道理。所以说“正因亦现成”,这个因也能成立的。

  

  又能障碍舍心增长,增长悭贪,能令舍心未生不生,已生退失,所有眷属及诸资财,先已有者不应摄持,若他施与亦不应受。

  这里说你所有的眷属也好、乃至资财也好,假使他能够障碍你的私心、舍心增长的,就是障碍舍心不使他增长的;或者呢,增长悭贪,能令舍心呢,舍的心呢,没有生的不生,已经生出的,退失的。那么这些眷属也好,资财也好。已经有的,不要摄持了,赶快散掉。假使人家布施你的,过去没有,人家布施你了,不要受。受了之后,倒霉吗,障碍你的舍心增长,增长悭贪,舍心呢,未生不生,生已退失。那么这些东西是,要不得的,你不要去受了。

  

  《摄波罗蜜多论》云:「由何增长悭悋过,或能不令舍心增,虚诳摄持为障碍,菩萨应当尽断除。若诸能障惠施心,及障真正菩提道,如是财宝或王位,皆非菩萨所应取。」

  “《摄波罗蜜多论》云,由何增长悭悋过,或能不令舍心增,虚诳摄持为障碍,菩萨应当尽断除”,这个什么东西,增长我们的悭贪和过失的?或者呢,不使我们的舍心呢,不给它增长,什么原因呢?就是摄持:“虚诳摄持”,这个摄持呢,虚诳,不是真正的摄持,你心里想摄持,实际上不可靠的。这个摄持,就作了我们障碍了,就是增长我们悭贪了,舍心不能增长了。“菩萨应当尽断除”,那么修菩萨道的人,把这些摄持的障碍呢,赶快要断掉它,完全把他断完。

  “若诸能障惠施心,及障真正菩提道,如是财宝或王位,皆非菩萨所应取”,凡是能够障碍我们布施心的,或者障碍我们证得菩提道的,那么财宝也好,王位也好,什么也好,菩萨都不要去取它。那么当然了,反过来能够帮助我们布施的,帮助我们修行的,那个也可以。但是出家人呢,王位是不要的。一般说出家人呢,财宝王位是不需的。在家的呢,就可以看你什么情况了,但是障碍的,就不要。

  

  如是行时,若由悭心贪着资具,应念能仁舍一切有而证菩提,我亦誓愿随佛学习。

  假使说我们修行的时候,有悭贪的心还没有放下,对这个资具呢,生起贪着了。那这个时候呢,你要想一想,佛他怎么做的,佛是榜样嘛。“能仁”,佛在他作太子的时候,国王,王宫里的一切享受全部舍掉了,太子身也舍掉了,头发剃了去修苦行去了。而这样子一切有的东西都舍完了,证菩提的。那么我也应当发愿,随佛学习,向佛学习,佛是我们榜样嘛,我们多少的向他学习,慢慢地也能够圆满菩提。

  

  我将身财一切善根,于有情所先已惠施,若我今者仍贪资财而受用者,如同诸象为日所逼,入水洗沐至干岸已,于地滚倒,见土沾身仍下水洗,次复如前,如是思已当修无贪。

  那么这里讲个比喻。他说,“我将身财一切善根”,这个行菩萨道的人,你把自己的身体、财产、一切善根,已经发了愿,都要布施一切有情。假使我现在还是贪着资财,而去受用它。那么就像什么呢,这是印度有这些现象,我们是在没有象的地方呢,看不到这些事。就是大象,太阳晒得厉害的时候,赶快去洗澡,阴凉一下。洗澡洗好了之后,到了岸上,它因为身上有湿的,想把地上滚一滚,把湿的滚掉。那知道这一滚呢,身上沾了很多土。沾了很多又打脏了。打脏了,再去洗。洗了之后吗,又滚,滚了又洗,那这样子搞不完了。“如是思已”,这样子,我们假使贪着资财的话,就像一个象一样的,水里洗了又滚,滚了又洗,那就受苦无边了,那么我们赶快要修无贪,不要像象那么笨。

  

  即前论云:「应念诸佛殊胜行,当自立誓思随学,为除贪着摄持故,以善分别观察心。我身已施诸众生,施身果法我亦舍。我若反贪诸外物,如象洗垢非我理。」

  “即前论云”,就是前面的那个论,它又说,“应念诸佛殊胜行,当自立誓思随学,为除贪着摄持故,以善分别观察心”,我们要想佛对那个殊胜的修行,他是我们的榜样嘛,所以说《释迦牟尼传》应当多看。释迦牟尼示现的,在南阎浮提示现的,一个凡夫的身,就是叫我们学他的榜样,所以说应当多看。那么我们要经常忆念到,佛的殊胜的那些修行,自己要誓愿,要随佛学。“为除贪着摄持故”,为了要断除贪着那个资产,摄持它不放。“以善分别观察心”,好好的来观察,分别来观察我,以分别心来观察,就是有分别的智慧了,观察我们这个心,怎么观察呢?

  “我身已施诸众生,施身果法我亦舍。我若反贪诸外物,如象洗垢非我理”,我发了菩提心了,这个身体早已布施给一切众生了,布施这个身体的果报,也布施掉了,什么都布施完了。这样子的人,现在对外边的财物,反而起贪心了。这个就象洗垢一样,洗了又洗,洗了又洗…
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