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教的根本滅壞了的,就是說你自己的聖教,滅壞了的。
又雲:「如翻鞍牛縛尾而跳鞍反擊腿,若緩秋落始得安樂,若于怨害而不緩息,爲其對敵反漸不安。」
這個打比喻來說,牛,這個西藏怎麼搞的,我不知道。可能牛背東西的。牛的鞍子它翻了,它翻到泥巴裏去了。那麼牛就跳起來了,一跳的話,這個鞍子綁在牛的後頭就打它的腿。你越跳得高麼,腿打得更厲害。那麼你該怎麼辦呢?“若緩秋落”,就是說,綁這個鞍子的,在牛屁股上一個帶子,把它解掉了,這個鞍子離開了,你再跳,再不會打到腿了,“始得安樂”,那就是得到安樂了。
同樣的,“若于怨害而不緩息”,“怨害”等于說你是鞍子,你不給它解下來。“爲其對敵”,你和它對起幹,“反漸不安”,反而自己感到不安,就說一個鞍子,你不解掉它,你越跳好了,跳得打到腿,越跳越痛,你把它解掉就完了。冤家要解掉,怨害不緩息的話,你要給它作對的話,那麼自己自討沒趣,就不安樂了。下邊還有一段。
未二 顯示理應悲愍
第二理應悲愍者。
不應瞋恚,應起悲心。
謂當至心作是思惟,一切有情無始生死,無未爲我作父母等親屬友善,又是無常命速分離,常爲叁苦之所苦惱,爲煩惱魔之所狂魅,滅壞自己現後利義,我當哀愍,何可瞋恚及報怨害。
這裏說不但不要起瞋心,還要可憐他。要至心地,就是誠心誠意地,不是浮浮的,故意地,假情假義地想一下。至心地這麼思惟,一切有情無始以來,都做過我的父母、親屬、朋友。他們的現在呢,“無常命速分離”,他們是在受無常的苦,命根很容易壞掉。而且叁界裏邊,經常地受叁苦,受苦惱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沒有一個不受的。不是壞苦就是苦苦,不是苦苦就是行苦,都要受。同時“爲煩惱魔之所狂魅”,受了煩惱魔的驅使亂幹,等于說著了魔,發狂一樣的。“滅壞自己現後利義”,把自己現在的、後世的利義都破壞掉了,因爲著了魔了。這樣子的人,“我當哀愍”,我只有可憐他,救他都來不及。“何可瞋恚及報怨害”,怎麼可以恨他?還要報他的怨呢?那就是說不但不要起瞋恨心,報怨的心,還要起悲愍心啊。
今天時間到這裏。
第八十六講
上一次我們講了忍辱波羅蜜多。那麼接下去,忍辱波羅蜜多有叁種:一種是耐怨害忍;第二種安受苦忍;最後思擇法忍。上一次,我們第一個講到二百九十四頁,今天我們接下去。
午二 破除不忍障利作毀
破除不忍障利等叁作毀等叁分二:一破除不忍障譽等叁,二破除不忍作毀等叁,
這個裏邊就是說,對八風裏邊的稱贊、利啦,這些東西,這個又有叁種情況,它的障有叁種,分叁種來看。對這個不忍,他作違害,給你誹謗等等心不忍,那麼也分叁種。看他的分析。
未一 破除不忍障譽等叁
初中分叁:一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,二思惟有過失之理,叁故于破此應當歡喜。 今初
第一種叁種呢,“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”,貪人家的贊歎、稱譽等等,對我並沒有什麼好處;第二種,不但沒有好處,還有過失;(叁)人家來破壞你的名譽,不但不要生瞋恨心,應當生歡喜心。
申一 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
若他贊我稱我稱譽,全無現法延壽無病等,及無後世獲福德等二種利益。
就是說現世的,人家稱贊我、贊歎我、或者稱譽我,那麼對于現世來說,有沒有好處呢?人家來贊歎、贊譽,對現在自己既不能延壽,也不能無病,這些好處沒有。後世也不能得到什麼福報,得什麼福德。這兩種現在的利益、後世的利益都沒有,那麼這有什麼好處呢?贊歎了半天,對我毫無好處。
故彼失壞若不喜者則無屋用,沙屋傾塌愚童涕哭與我今者等無有異,應自呵責而不貪著。
所以說這些稱贊也好、贊歎也好,它們假使失壞了,有人來破壞,假使你對這個事情生不歡喜的心,那麼就很愚癡。就像個什麼呢?就像個小孩子,堆一個沙的屋子,這個沙屋子根本不能起屋子的用的。屋子是可以住,可以擋風雨。沙的屋子僅僅是一個行相,像一個屋子而已,什麼作用都沒的。但是這個屋子,假使給它搞毀了,塌下來了,這小孩子就大哭,這個毫無意思的。現在這個贊歎、名譽這些東西,也沒什麼作用。現世即不能延壽無病,來世也不能得什麼福德,那麼人家破壞你的名譽、贊歎,于此不值得什麼不高興的。否則的話,你要不高興的話,就像小孩子沒有智慧的,把沙屋子打塌了,大哭大鬧的一樣,這是太愚癡了。所以應當自己呵責,不要貪著這些事情。
那麼下邊引經據典,《入行論》裏邊第六卷裏邊有這麼說。
如雲:「贊稱及承事,非福非長壽,非力非無病,非令身安樂,我若識自利,彼利自者何。」
這個就是說,人家的贊歎、承事(就是伺侯),這個人有我愛執,總是歡喜贊歎,歡喜人家來承事,給我做事情。這個有什麼好處呢?他這些贊歎也好、承事也好,既不能增加我的福報,又不能使我長壽,也不能增加我的勢力,也不能使我無病,反而糟蹋一些福德。也不能身安樂,下一輩子也不能安樂,這一輩子也沒有什麼好處。假使我知道,認識到什麼叫自利的話,那麼這些贊歎啦,這些東西,它對我有什麼好處呢?自利你說現世是長壽、無病、增加勢力、增加福氣等等,這才是;下一輩子得到福德。這麼對我有利。這些贊歎對我現世、後世,有什麼利益呢?一點利益也沒有。那人家對你贊歎失掉了,有什麼值得不歡喜呢?
又雲:「若沙屋傾塌,兒童極痛哭,如是失贊譽,我心如愚童。」
他就說打個比喻,小孩子把沙堆屋子,假使人家把這個屋子搗毀了,他就大哭。這個屋子也沒有用的,既不能住人也不能擺東西,現世後世毫無用處,有什麼值得大哭呢?因爲小孩子愚癡嘛,才這麼哭。現在我的這些贊歎也好,什麼也好,就像沙屋子一樣,失掉了,有什麼值得不歡喜呢?如果你不歡喜的話,就像這個愚癡的小孩一樣,大哭大鬧的,這個毫無意思的,這是愚癡透頂的事情,那麼是不值得的。
這是第一個,現世後世都沒有利益。
申二 思惟有過失之理
第二贊譽等者,于諸非義令心散亂,壞滅厭離,令嫉有德,退失善事,如是思已則于彼等令心厭離。
不但是沒有利益,這些事情使我還要産生一些過失。這些贊歎也好,稱譽也好,好象很舒服,“于諸非義令心散亂”,你人家一贊歎呢,你心就散亂到那些非義,不好的地方去了。那麼不該想的地方你想下去。“壞滅厭離”,厭離心就給你失掉了。一贊歎呢,飄飄然了,就不厭離了,很高興嘛。“令嫉有德”,你贊歎我,我高興,那麼其他的人,有道德的,人家贊歎他的話,你要妒嫉。這些都是過失,都是煩惱。“退失善事”,一些好的事情退失了,那就做不成了。這樣子思考以後,那麼這些贊歎等等,要厭離它,不要去貪著。不但沒有好處,反而使自己生過失很多。
如雲:「贊等令我散,彼壞厭離心,嫉姤諸有德,破壞圓滿事。」
這也是《入行論》裏邊的。他說贊歎、稱譽等等,使我心散亂到不合理地方去了;又破壞我的厭離心;還要使我妒嫉那些有功德的人。因爲自己要贊歎呢,對于贊歎人家呢,就要妒嫉了。“破壞圓滿事”,破壞人家的圓滿,人家好了,你妒嫉,要破壞他;也破壞自己的善根福德。破壞圓滿事,自他都破壞。
這是第二個:不但是沒有利益,還有很大的壞處。那你何必要貪著這些贊歎等等呢?這個關很難過,一般人都歡喜人贊歎。人家說你不好就生氣,贊歎就高興。最好人家贊歎、承事等等。
申叁 故于破此應當歡喜
第叁如是令我退失譽稱及利敬者,是于惡趣救護于我,斬除貪縛遮趣苦門,如佛加被,如是思已,應由至心滅瞋生喜。
那麼這樣子把破壞我的名譽,破壞我的贊歎、稱譽等等,使我退失了人家的贊歎,也失去了利養恭敬。一贊歎,利養恭敬就來了;不贊歎,名譽壞掉了,恭敬利養也就沒有了。這樣子好不好呢?這是等于說,因爲一贊歎,一利養恭敬的話,就自己生了很多的不善的事情。那麼這樣子,你把它破壞了之後,等于說惡趣裏把我救出來了。我不造惡嘛,惡趣就不會去了。把那個貪福,把那個貪著這些利養、贊歎的這些煩惱去掉了。那麼惡趣的門也遮掉了,進不去了。等于佛的加持一樣,他們破壞我的名譽,等于佛來加持我,使我不到惡趣去,使我把貪的那些煩惱去掉。這樣子一思惟呢,不但是不要生氣,瞋恚心不要生,還要生歡喜心。這個對我有好處,不要說破壞你名譽,使你失去利養,就是非常生氣。
如雲:「故若有現前,壞我譽等者,彼豈非于我,救護墮惡趣。我爲求解脫,無須利敬縛,若有解我縛,我何反瞋彼。我欲趣衆苦,如佛所加被,閉門而不放,我何反瞋彼。」
他的意思就是前面的意思,假使有人現前來破我的名稱利養等等,他等于說把我從惡趣裏救出來。因爲我名聲一多了,肯定要生很多的貪著,這些不好的心要生出來。甚至于不好的行動,妒嫉人家,要破壞人家圓滿的事情。這些做了之後,要墮惡趣的。那麼破壞了我的名譽之後,等于說把我從惡趣裏救出來了。我本來是要求解脫的,也不需要名稱利養。這個名利恭敬對我有什麼好處呢?我們是修行的人,求解脫的。名稱利養是把我們捆起來的,這個縛就是這個繩子,根本不需要的。有人把我這個繩子解掉了,還要恨他幹啥嗎?應當歡喜,要感謝他。他把我的名稱利養的、名利恭敬的繩子給我解了,惡趣給我遮了,那好感激他,我爲什麼反而恨他呢?
等于說“我欲趣衆苦”,等于說這些屋子裏邊要生很大的苦的,而自己愚癡,要求進了這個屋子裏面去。這個破壞我名利的人呢,就像佛一樣地加持我,把這個門關住,不放我進去,那麼我可以不受苦嘛,爲什麼還要恨他呢?這就是…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