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▪P3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僅僅受了一會兒的快樂,也過了,是個念境。“全無差別”。

  

  如是思惟,若于利敬能破貪著,則于毀訾揚惡名等不生憂悒,以不求于他顯我殊勝,雖不顯揚喜無退故。

  “如是思惟,若于利敬能破貪著,則于毀訾揚惡名等不生憂悒”,你能夠這樣子思惟的話,你就能夠把利養恭敬這方面的貪著可以破掉啦。那麼對這些毀謗啦,對你傳播惡名啦,也不生憂悒,也不生憂愁的心。“以不求于他顯我殊勝,雖不顯揚喜無退故”,另外我並不想求他來恭維我,顯得我特別殊勝。所以呢,他不顯揚我的名稱,甚至于毀謗,我的高興歡喜不會退失的,這些與我無損嘛。這些道理前面都講了,對我毫無關系的,怎麼會退失歡喜的?不會的。

  

  亦如論雲:「能障利養故,若我不喜此,我利置此世,諸惡則堅住。我甯今死殁,不邪命長活,我縱能久住,終是死苦性。夢受百年樂,若至于醒時,與受須臾樂,若至于醒時。醒已此二者,其樂皆不還,壽長短二者,臨終唯如是。設多得利養,長時受安樂,亦如被盜劫,裸體空手行。」

  “亦如論雲”,又引一個《入行論》裏邊的話。“能障利養故,若我不喜此,我利置此世,諸惡則堅住。我甯今死殁,不邪命長活,我縱能久住,終是死苦性”,他說,就是說誹謗等等呢,你就說對我身心無損,但是有影響嘛,人家對我不歡喜,這個利養恭敬就沒有了,障礙我的利養恭敬了。那麼假使爲了這個事情而不歡喜了,但是你要分析一下:“我利置此世”,所有得到的利養,只有這輩子才有的,死了之後要放下的,再怎麼多的利養,臨終一分也帶不走。而“諸惡則堅住”,假使說爲了得不到利養要去鬥,起瞋恨心,做這些不好的手腕去爭取。那麼這些惡,這些造的罪啦,就是瞋恨心造的罪呢,卻是堅住你的身體裏邊,不會離開你的。你生到哪一邊去,就要受這個報的。所以說這樣子一想的話:“我甯今死殁,不邪命長活”,情願沒有利養,馬上就死掉,也不要搞一些邪命來活得很長。爲什麼呢?“我縱能久住”,縱使你這一輩子能活得很長的話。“終是死苦性”,總是離不開苦的,這個死苦是逃不了的。就是沒有死苦之前,如果你懂的這個,前面我們中士道叁苦的話,不是苦苦就是壞苦、行苦,都離不開苦的,你何必要爭取那個久住呢?

  “夢受百年樂,若至于醒時,與受須臾樂,若至于醒時。醒已此二者,其樂皆不還” ,那麼就前面說的,你夢裏邊做了一個夢,受了一百年的快樂,到醒的時候,跟那個做夢,受了一輩子苦,只受一點點的快樂,一歇爾很少時間的快樂。到醒的時候,這兩個:樂與不樂,他的快樂“不還”,不可複得,再不可追悔了。這夢醒過來之後,夢中的快樂,再大也拿不到了,終不能不還,不會再回來了,一去不複還了。夢裏的東西,你怎麼拿的回來呢?

  “壽長短二者,臨終唯如是。設多得利養,長時受安樂,亦如被盜劫,裸體空手行”,壽長也好,壽短也好,這兩種到臨終的時候都是一樣的。前面說的,只是個念境了,只是回憶的事情,這些都過掉了。即使你多得了利養了,受了很長時的安樂,你臨終時候,就像給盜搶劫一樣,什麼都給你扒完了,衣服也扒起走了。“裸體空手行”,你走的時候光身體走的,你不要說財産那些利養,衣服都不給你帶一件去的,哪個帶得走呢?所以說這麼一觀想的話,這些事情都要放開了。

  但是我們學嘛是這麼學,事情來了,脾氣大發起來了,把書都忘到哪裏去了,這個你學了啥用處呢?我們這裏就是有一些人,學了很多年,但是煩惱也沒有動,反而把佛教的東西莊嚴他的煩惱,做了很大的壞事。那麼這些人你學法,就是天變成魔,把佛來莊嚴你的魔,我執大魔,那就是太可惜了,也是太愚癡了。這些要好好醒過來啦。

  

  巳二 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敗

  

  第二破除不喜怨敵富樂,喜其衰損者。

  這是對自己來說了,對方怨家,很多人都有這個心理狀態:怨家好了不高興;怨家倒黴了,很高興。那麼這個也是不對的,不正常。這些要破除,這些心理狀態要破除。

  

  本爲利樂諸有情故發菩提心,今于有情自獲安樂反起瞋恚。

  本來我們這裏講的是上士道,我們都是要發菩提心,要利益衆生成佛的人嘛,你本來發的心,要利樂一切有情,要使他們都成佛這是最大的事,使一切衆生得到最大安樂的。你是這樣子發菩提心的。現在你看到有情,他自己得了小小的安樂,你反而起瞋恨心了,這怎麼說得過去呢?跟你發的願全部是背道而馳了。

  

  又雲惟願一切有情皆當成佛,今見彼等略有下劣利養恭敬,反生憂惱極爲相違。

  又說希望一切衆生都要成佛,而現在看到他,僅僅得到一點很少的下劣的利養恭敬。人家對他供養恭敬,這數字又不大,最下劣的,你生了很大的憂惱嫉妒的心。那麼你想跟你以前說的,要把一切有情都希望他成佛,這個話怎麼說呢?全部相違的了。“極爲相違”,那你自己顛倒了,跟你發的願全部是背道而馳了。

  

  故應于他幾大富樂,斷除嫉姤至心歡喜。

  所以說你這樣一想的話,對你的怨敵,尤其是怨敵,他們有多少的富樂,都要斷除嫉妒的,嫉姤的那些心。不但不要嫉姤,還要歡喜。因爲你本來想他安樂,他自己有安樂了,怎麼嫉妒呢?所以高興,隨喜嘛。

  

  若不爾者,則菩提心利樂有情唯假名故。

  假使你不是這樣做,而起憂郁的心、不歡喜的心,那你說你的菩提心要利益衆生,這是空話。“假名”就是說這是一句虛話,名不副實,虛說的話,是假話嘛。

  

  如雲:「爲樂諸有情,而發菩提心,有情自獲樂,何故反瞋彼。雲令諸有情,成佛叁界供,見下劣利敬,何故起憂惱。若汝所應養,當由汝供給,親友得自活,不喜豈反瞋。不願衆生樂,豈願得菩提,故若憎他富,豈有菩提心。若他從施獲,或利在施家,此俱非汝有,施不施何關。」

  這又引《入行論》裏邊第六卷的話,“爲樂諸有情,而發菩提心,有情自獲樂,何故反瞋彼”,你本來是發起菩提心,要利益一切衆生的。安立衆生于無上的快樂,就是成佛,是這樣子發菩提心的。現在有情,他也不是你的關系,自己他的福報,得到一些安樂,你怎麼反而恨他起來了?本來你要發願,你要負這個擔子,使他成佛,得到最大的安樂。現在他自己不要你花一份的力量,他自己得到一點快樂,你怎麼反起恨起他了呢?這個想起來,確實是一個很違背的事情。

  “雲令諸有情,成佛叁界供,見下劣利敬,何故起憂惱”,你本來發心是,一切有情要他成佛,受叁界的供養,就是叁界的一切有情都要供養他。現在他自己得了一點很下劣的少少的供養,你怎麼起憂惱的心?該歡喜嘛。你發的願要他成佛,受叁界的供嘛。現在他受這麼一點點利養,你怎麼反而懊惱起來呢?

  “若汝所應養,當由汝供給,親友得自活,不喜豈反瞋”,這是打個比喻,假使說你該養的子女,比如子女你該養的,那你要供給他,生活費、教育費,你要供給他的。而這些子女呢,在親友裏邊得到一些幫助,自己生活,自己受了教育了。你應當高興嘛,不要你花氣力了,不高興,還要瞋恨心,這個你太不知趣了。那就是說這些有情,本來你該負這個擔子,使他成佛,使他受叁界供養的。現在他自己搞來一點利養,你怎麼生起氣來了?這個是絕對顛倒的事情。

  “不願衆生樂,豈願得菩提,故若憎他富,豈有菩提心”,你假使說你不願意衆生受安樂的話,那你怎麼說願意他得到菩提成佛呢?菩提是最大的安樂,你小小的安樂還不想衆生得到,你怎麼說要他成佛呢?所以說,你對他得到一點富,就是圓滿的事情,對他一點圓滿的事情,好的事情,起瞋恨心的話,那你還有什麼菩提心呢?早就沒有了。

  “若他從施獲,或利在施家,此俱非汝有,施不施何關”,這些就是說,這些怨敵也好,他們從布施的施主家裏得到的利養,或者這個利養已經供養他了,或者這個利養施主要供養他,還沒有供養,還在施主家裏。這個已經供的,沒有供的,都不是你的東西。他施也好,不施也好,與你有什麼關系呢?一般人就是說,施了之後非常嫉妒,還沒有布施的呢,想盡辦法叫施主不要供養他,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理。這是我愛執在那裏起壞的作用。既然修行了,你是上士道發菩提心的人了,怎麼可以這麼顛倒呢?所以說這些道理,自己經常去思惟,那麼對怨家的好,得到一些盛的事情呢,再也不會起那些憂惱的心了。

  

  怨家衰敗而生歡喜,及暴惡心願其失敗,僅由此心于怨無損,唯令自苦。

  怨家他是衰敗了,倒黴了,你很高興;或者起一個極壞的心,發願使他失敗。他現在很好,你起個惡願,使他失敗。這樣子的心,你起個心,歡喜也好,使他失敗也好,對怨家說毫不相幹,是你心裏起個心理狀態,對他來說也沒有什麼影響。你這個反而,對他說沒有損害,對你說反而生了很多苦惱。爲什麼?他這個很好,你就很氣;他衰敗了,你就歡喜。歡, 喜這個心就是不好的心,要受報的,等于自找苦吃的,“唯令自苦。”

  

  設能損他,然亦俱害,思此過患,當一切種而正滅除。

  即使說你發這個願,也能起作用,對他起損害的作用。但是他受了害了,你自己也受害嘛,你發的惡願要受報嘛。你惡願空的願,報還輕一點。這個願兌現了,你將來報很重,兩個人都受害。這些害處好好地想。“當一切種”,任何情況之下,都要滅除這些不高興的這個瞋心,要滅除它。

  

  如雲:「設怨有不喜,汝有何可樂,僅由汝希願,豈爲損他因。縱由汝願成,他苦汝何喜,若謂滿我心,損失豈過此。彼煩惱漁夫,利鈎之所執,我于地獄镬,定受獄卒煎。」

  “如雲”,這是也是引《入行論》的話,“設怨有不喜,汝有何可樂,僅由汝希願,豈爲損他因”,怨家有不高興的事情,倒黴的事情,你有什麼好快樂的呢?你發的菩提心要使一切衆生得安樂的…
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