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▪P3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仅仅受了一会儿的快乐,也过了,是个念境。“全无差别”。

  

  如是思惟,若于利敬能破贪着,则于毁訾扬恶名等不生忧悒,以不求于他显我殊胜,虽不显扬喜无退故。

  “如是思惟,若于利敬能破贪着,则于毁訾扬恶名等不生忧悒”,你能够这样子思惟的话,你就能够把利养恭敬这方面的贪着可以破掉啦。那么对这些毁谤啦,对你传播恶名啦,也不生忧悒,也不生忧愁的心。“以不求于他显我殊胜,虽不显扬喜无退故”,另外我并不想求他来恭维我,显得我特别殊胜。所以呢,他不显扬我的名称,甚至于毁谤,我的高兴欢喜不会退失的,这些与我无损嘛。这些道理前面都讲了,对我毫无关系的,怎么会退失欢喜的?不会的。

  

  亦如论云:「能障利养故,若我不喜此,我利置此世,诸恶则坚住。我宁今死殁,不邪命长活,我纵能久住,终是死苦性。梦受百年乐,若至于醒时,与受须臾乐,若至于醒时。醒已此二者,其乐皆不还,寿长短二者,临终唯如是。设多得利养,长时受安乐,亦如被盗劫,裸体空手行。」

  “亦如论云”,又引一个《入行论》里边的话。“能障利养故,若我不喜此,我利置此世,诸恶则坚住。我宁今死殁,不邪命长活,我纵能久住,终是死苦性”,他说,就是说诽谤等等呢,你就说对我身心无损,但是有影响嘛,人家对我不欢喜,这个利养恭敬就没有了,障碍我的利养恭敬了。那么假使为了这个事情而不欢喜了,但是你要分析一下:“我利置此世”,所有得到的利养,只有这辈子才有的,死了之后要放下的,再怎么多的利养,临终一分也带不走。而“诸恶则坚住”,假使说为了得不到利养要去斗,起瞋恨心,做这些不好的手腕去争取。那么这些恶,这些造的罪啦,就是瞋恨心造的罪呢,却是坚住你的身体里边,不会离开你的。你生到哪一边去,就要受这个报的。所以说这样子一想的话:“我宁今死殁,不邪命长活”,情愿没有利养,马上就死掉,也不要搞一些邪命来活得很长。为什么呢?“我纵能久住”,纵使你这一辈子能活得很长的话。“终是死苦性”,总是离不开苦的,这个死苦是逃不了的。就是没有死苦之前,如果你懂的这个,前面我们中士道三苦的话,不是苦苦就是坏苦、行苦,都离不开苦的,你何必要争取那个久住呢?

  “梦受百年乐,若至于醒时,与受须臾乐,若至于醒时。醒已此二者,其乐皆不还” ,那么就前面说的,你梦里边做了一个梦,受了一百年的快乐,到醒的时候,跟那个做梦,受了一辈子苦,只受一点点的快乐,一歇尔很少时间的快乐。到醒的时候,这两个:乐与不乐,他的快乐“不还”,不可复得,再不可追悔了。这梦醒过来之后,梦中的快乐,再大也拿不到了,终不能不还,不会再回来了,一去不复还了。梦里的东西,你怎么拿的回来呢?

  “寿长短二者,临终唯如是。设多得利养,长时受安乐,亦如被盗劫,裸体空手行”,寿长也好,寿短也好,这两种到临终的时候都是一样的。前面说的,只是个念境了,只是回忆的事情,这些都过掉了。即使你多得了利养了,受了很长时的安乐,你临终时候,就像给盗抢劫一样,什么都给你扒完了,衣服也扒起走了。“裸体空手行”,你走的时候光身体走的,你不要说财产那些利养,衣服都不给你带一件去的,哪个带得走呢?所以说这么一观想的话,这些事情都要放开了。

  但是我们学嘛是这么学,事情来了,脾气大发起来了,把书都忘到哪里去了,这个你学了啥用处呢?我们这里就是有一些人,学了很多年,但是烦恼也没有动,反而把佛教的东西庄严他的烦恼,做了很大的坏事。那么这些人你学法,就是天变成魔,把佛来庄严你的魔,我执大魔,那就是太可惜了,也是太愚痴了。这些要好好醒过来啦。

  

  巳二 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败

  

  第二破除不喜怨敌富乐,喜其衰损者。

  这是对自己来说了,对方怨家,很多人都有这个心理状态:怨家好了不高兴;怨家倒霉了,很高兴。那么这个也是不对的,不正常。这些要破除,这些心理状态要破除。

  

  本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菩提心,今于有情自获安乐反起瞋恚。

  本来我们这里讲的是上士道,我们都是要发菩提心,要利益众生成佛的人嘛,你本来发的心,要利乐一切有情,要使他们都成佛这是最大的事,使一切众生得到最大安乐的。你是这样子发菩提心的。现在你看到有情,他自己得了小小的安乐,你反而起瞋恨心了,这怎么说得过去呢?跟你发的愿全部是背道而驰了。

  

  又云惟愿一切有情皆当成佛,今见彼等略有下劣利养恭敬,反生忧恼极为相违。

  又说希望一切众生都要成佛,而现在看到他,仅仅得到一点很少的下劣的利养恭敬。人家对他供养恭敬,这数字又不大,最下劣的,你生了很大的忧恼嫉妒的心。那么你想跟你以前说的,要把一切有情都希望他成佛,这个话怎么说呢?全部相违的了。“极为相违”,那你自己颠倒了,跟你发的愿全部是背道而驰了。

  

  故应于他几大富乐,断除嫉姤至心欢喜。

  所以说你这样一想的话,对你的怨敌,尤其是怨敌,他们有多少的富乐,都要断除嫉妒的,嫉姤的那些心。不但不要嫉姤,还要欢喜。因为你本来想他安乐,他自己有安乐了,怎么嫉妒呢?所以高兴,随喜嘛。

  

  若不尔者,则菩提心利乐有情唯假名故。

  假使你不是这样做,而起忧郁的心、不欢喜的心,那你说你的菩提心要利益众生,这是空话。“假名”就是说这是一句虚话,名不副实,虚说的话,是假话嘛。

  

  如云:「为乐诸有情,而发菩提心,有情自获乐,何故反瞋彼。云令诸有情,成佛三界供,见下劣利敬,何故起忧恼。若汝所应养,当由汝供给,亲友得自活,不喜岂反瞋。不愿众生乐,岂愿得菩提,故若憎他富,岂有菩提心。若他从施获,或利在施家,此俱非汝有,施不施何关。」

  这又引《入行论》里边第六卷的话,“为乐诸有情,而发菩提心,有情自获乐,何故反瞋彼”,你本来是发起菩提心,要利益一切众生的。安立众生于无上的快乐,就是成佛,是这样子发菩提心的。现在有情,他也不是你的关系,自己他的福报,得到一些安乐,你怎么反而恨他起来了?本来你要发愿,你要负这个担子,使他成佛,得到最大的安乐。现在他自己不要你花一份的力量,他自己得到一点快乐,你怎么反起恨起他了呢?这个想起来,确实是一个很违背的事情。

  “云令诸有情,成佛三界供,见下劣利敬,何故起忧恼”,你本来发心是,一切有情要他成佛,受三界的供养,就是三界的一切有情都要供养他。现在他自己得了一点很下劣的少少的供养,你怎么起忧恼的心?该欢喜嘛。你发的愿要他成佛,受三界的供嘛。现在他受这么一点点利养,你怎么反而懊恼起来呢?

  “若汝所应养,当由汝供给,亲友得自活,不喜岂反瞋”,这是打个比喻,假使说你该养的子女,比如子女你该养的,那你要供给他,生活费、教育费,你要供给他的。而这些子女呢,在亲友里边得到一些帮助,自己生活,自己受了教育了。你应当高兴嘛,不要你花气力了,不高兴,还要瞋恨心,这个你太不知趣了。那就是说这些有情,本来你该负这个担子,使他成佛,使他受三界供养的。现在他自己搞来一点利养,你怎么生起气来了?这个是绝对颠倒的事情。

  “不愿众生乐,岂愿得菩提,故若憎他富,岂有菩提心”,你假使说你不愿意众生受安乐的话,那你怎么说愿意他得到菩提成佛呢?菩提是最大的安乐,你小小的安乐还不想众生得到,你怎么说要他成佛呢?所以说,你对他得到一点富,就是圆满的事情,对他一点圆满的事情,好的事情,起瞋恨心的话,那你还有什么菩提心呢?早就没有了。

  “若他从施获,或利在施家,此俱非汝有,施不施何关”,这些就是说,这些怨敌也好,他们从布施的施主家里得到的利养,或者这个利养已经供养他了,或者这个利养施主要供养他,还没有供养,还在施主家里。这个已经供的,没有供的,都不是你的东西。他施也好,不施也好,与你有什么关系呢?一般人就是说,施了之后非常嫉妒,还没有布施的呢,想尽办法叫施主不要供养他,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理。这是我爱执在那里起坏的作用。既然修行了,你是上士道发菩提心的人了,怎么可以这么颠倒呢?所以说这些道理,自己经常去思惟,那么对怨家的好,得到一些盛的事情呢,再也不会起那些忧恼的心了。

  

  怨家衰败而生欢喜,及暴恶心愿其失败,仅由此心于怨无损,唯令自苦。

  怨家他是衰败了,倒霉了,你很高兴;或者起一个极坏的心,发愿使他失败。他现在很好,你起个恶愿,使他失败。这样子的心,你起个心,欢喜也好,使他失败也好,对怨家说毫不相干,是你心里起个心理状态,对他来说也没有什么影响。你这个反而,对他说没有损害,对你说反而生了很多苦恼。为什么?他这个很好,你就很气;他衰败了,你就欢喜。欢, 喜这个心就是不好的心,要受报的,等于自找苦吃的,“唯令自苦。”

  

  设能损他,然亦俱害,思此过患,当一切种而正灭除。

  即使说你发这个愿,也能起作用,对他起损害的作用。但是他受了害了,你自己也受害嘛,你发的恶愿要受报嘛。你恶愿空的愿,报还轻一点。这个愿兑现了,你将来报很重,两个人都受害。这些害处好好地想。“当一切种”,任何情况之下,都要灭除这些不高兴的这个瞋心,要灭除它。

  

  如云:「设怨有不喜,汝有何可乐,仅由汝希愿,岂为损他因。纵由汝愿成,他苦汝何喜,若谓满我心,损失岂过此。彼烦恼渔夫,利钩之所执,我于地狱镬,定受狱卒煎。」

  “如云”,这是也是引《入行论》的话,“设怨有不喜,汝有何可乐,仅由汝希愿,岂为损他因”,怨家有不高兴的事情,倒霉的事情,你有什么好快乐的呢?你发的菩提心要使一切众生得安乐的…
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