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▪P3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人家这个人虽是你怨家,但是也是众生之一。他不高兴了,不舒服了,你怎么开心呢?这个你怎么好高兴的呢?仅仅你发一个愿,也害不了他嘛。他好,你发愿他倒霉,这个愿也害不了他,他有他的因果嘛,不是你发个愿就成功的。

  “纵由汝愿成”,即使他的因果跟你的愿合了,你或者用一些方法,使他倒霉了。“他苦汝何喜”,他是受苦了,你将来还要受报,你有什么高兴的?他苦,你不受报,也不值得欢喜。何况你自己还要受报,毫无可喜之处。“若为满我愿,损失岂过此”,假使你说我高兴,为什么不高兴呀?满我愿了嘛。我就是要他倒霉,现在他倒霉了,我怎么不高兴呢,满愿了嘛。“损失岂过此”,你将来受的损失,因为你发的恶愿,因为你使他倒霉,而他真的倒霉,那么你这个损失就将来到恶趣去了。哪有这个力量再比这个恶念还大的呢?就是这个恶念,就可以使得你受这个极大的损失到恶趣去,比他受得苦还重的多。

  “彼烦恼渔夫,利钩之所执,我于地狱镬,定受狱卒煎”,这是打个比喻,渔夫呢,一个很能干的渔夫,把这个钓鱼的钩里边摆一个很小的虫,这个鱼贪婪这个虫,就上钩了。这一上钩的话,渔夫把那个鱼抓了之后呢,到锅去煮了吃了。这个样子,这个烦恼,就是瞋恨心的烦恼。这个瞋恨心的烦恼就像这个渔夫的钩一样,如果我被这个烦恼的钩钩住了,那么我跟这个鱼一样,给钩鱼的钩子钩住之后,鱼是到人的锅子里煮,而我被烦恼这个钩住之后,要地狱里的这个锅子去煮了,油煎去了。所以说“我于地狱镬”,假使被烦恼的钩子钩住了,决定要到地狱里去,这个油锅里去烧了。“定受狱卒煎”,那些狱卒就把你,把自己丢到油锅子去煎了。油煎,受这个苦去了,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比喻。这个烦恼,瞋心烦恼就像渔夫的钩一样,不能上钩的,一上钩的话就到地狱的油锅去煎去了。

  

  如是若于障碍我乐及我亲乐为作非乐,并于怨家所有盛事,一向视为不可乐相,由此生忧,忧增发瞋。

  假使说障碍我的快乐,或者我的亲友的快乐,或者做一些不快乐的事,不好的事情,使我们不快乐。或者说怨家有什么好的,你这些事情呢,对你说都是不可快乐的,这是你不高兴的。因为不高兴生忧愁。因为忧愁嘛,接着就发瞋恨心,那么这是不好的一面。

  

  若能破其一向不喜,则止其忧,由忧息故,瞋则不生。

  假使说这种情况之下,你能根据前面的道理,把他的不欢喜,一向不欢喜的,就是我们无始以来就这么样子不欢喜的,你如果能够现在以这个道理,以正的道理来分析,把他一向不欢喜的心扭转过来,而“则止其忧”,扭过之后,忧的心就止住了。忧一息呢,这以后的瞋恨心也不会心起来了。瞋恨心不生的话,油锅里去煎的,地狱油锅煎呢,也不会去了嘛。这对你有大好处。

  

  故应以前所显正理,于此破其一向不喜,由众多门灭除瞋恚,以其过失最重大故。

  所以说应当把前面我们说的一些道理呢,来破除他一向不欢喜的那个心理状态。“由众多门”,多方面地把这个瞋心灭除掉,因为这个瞋恨心的过失是最大的,前面说过,断善根的嘛,这是最大的。

  

  能灭教授亦即上说佛子正理,要与烦恼而兴驳难,向内摧坏第一仇敌瞋恚之理。

  怎么样子灭除瞋恚呢?就是前面讲的那些,佛子就是那些菩萨的道理。我们这些发了菩提心的人该怎么想的?该怎么做的?以这些道理,跟烦恼“兴驳难”,就是说自己心里面跟烦恼斗。这个斗就是辩论――问难,跟烦恼讲道理,把它辩倒嘛。“向内摧坏第一仇敌瞋恚之理”,在内心里面把我们最大的仇人,就是瞋恨心,把它要摧灭。这个道理要把它好好地思惟。

  

  是故若能以观察慧善为思择,以多正理而正破除,则能遮止多类瞋恚,由众多门发生堪忍,能得坚固微妙习气,以是由其无垢正理,于正教义获定解故。

  这里就是说我们修行不能离开观察慧。像这些问题,如果离开观察慧,一味地把心止住,你怎么能解决这些问题?所以说一定要,假使我们能够以观察的慧,前面怎么观察,怎么思惟,好好地思惟、抉择,以很多的道理,各式各样的道理,来破除这个瞋恚心,遮止很多的各式各样的瞋心,从这一方面生的、那边生的,各式各样的、变化无穷的,多方面都能止住它。而多方面呢,产生堪忍的心。你这样子能够获得微妙习气。这个微妙的习气,坚固的不动摇的,就养成功了。怎么样子的,“以是由其无垢正理”,为什么能得微妙习气能够坚固地养成呢?也就是成佛的习气。这些都是无垢的正理,就是佛教里边的,就是最纯净的道理,以正教义去抉择,得到定解。就是以善的观察慧,好好地抉择佛的正理、教义,得到一个无垢的正理,得到决定的解,非常重要。

  

  有舍观慧思择修者,即舍此等菩萨一切广大妙行,当知即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无上障碍,犹如毒蛇应当远离。

  那么这回到有些人的修行,只要求止,就是前面说的支那堪布:把心定下来就好了,不要思惟的。那么这样子的人,舍了这个观察慧,不要去思择修的人,那么这些菩萨的妙行――广大妙行都舍掉了,这个瞋恨心也不制住它了,也不去分析了,不去灭除它了。“当知”,这样子做呢,“即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无上障碍”,是自己,对于一切有情也是:暇满的身要去修行,得到最心要的话是最大的障碍,一定要靠思择修的。这些障碍呢,就是放弃了思择修,“犹如毒蛇”,这个很厉害了,像毒蛇一样的,对我们的修行有害的,所以说应当远离。这也是回顾到,前面那些支那堪布之类的,不要思择修,一味地把心止住,以为就是最高的修法,那是这里把它的危害性讲了很多。

  

  

 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二

  

  辰二 安受苦忍

  

  前边是耐怨害苦,怨家对你一些损害要忍得住。这里呢,我们生活上或者修行上,必然会碰到一些苦,要忍得过。就像我们前一段时间这么大热的天,还要作佛事,还要修行,上殿等等,这些苦要受。不受的话,避免了小苦,而将来要感得很大的苦,划不来。

  

  第二引发安受苦忍分三:一必须安受苦之理,二引发此之方便,三处门广释。  今初

  这个引发安受苦忍分三种:“一必定安受苦之理”,为什么必定要去受它?要安忍、安受,这些苦为什么要忍得住,要受?“二引发此之方便”,以什么方便安忍?“三处门广释”,这个广解,好几个地方多方面来解释这个道理。

  

  巳一 必须安受苦之理

  

  如《入行论》云:「乐因唯少许,苦因极繁多。」

  “如《入行论》云”,也是第六卷的,讲忍辱品都在第六卷。“乐因唯少许,苦因极繁多”,快乐的因极少,有漏之苦,实际上总的来说呢,三界是没有快乐的。即使你说有乐受呢,也极少,刹那变坏的,而苦的因呢,极繁多。因为我们有烦恼,做的事都是感苦的。苦因极多,乐因极少。

  

  我等恒有众苦随逐,故以苦为道不可不知,若不尔者,如《集学论》说,或生瞋恚或于修道而生怯弱,即能障碍修善行故。

  “我等恒有众苦随逐”,正因为乐因少,苦因多,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上的人,都是经常有些苦跟着我们跑的。

  “故以苦为道不可不知,若不尔者,如《集学论》说,或生瞋恚或于修道而生怯弱,即能障碍修善行故”,所以说以苦为道,这个道理下边要广讲。本来我们说为什么修行呢?世间上有苦才修行,没有苦你为什么修呢?不是很好吗?不要修了嘛。“以苦为道” ,第一观苦谛嘛,“不可不知”,所以修行,以苦来作道的这个道理呢,不可不知道的,就是要安忍嘛。苦本来是助道的,下边要广讲的。假使你这个道理不去管它,“若不尔者”,就像《集学论》里边说的话,因为有一点苦呢,生瞋恨心或者修道就退了,怯弱心,“哎呀这个修道那么苦?”不干了,退了。这样子障碍你的修行,“即能障碍修善行故”。

  

  此复有苦是由他起,亦有诸苦,无论于道若修不修由宿业起。又有一类如下所说,由修善行始得发起,若不修善则不发生。

  那么就分析了,这些苦有的是其它原因生的,不是自己来的。也有些苦是因为管你修道也好,修也好,不修也好,因为你宿业感得那个报,必定要受的。还有一类呢,就是说你不修行就没有苦,一修行呢,苦就来了。假使说我们前一段时间很热,你说不修行,你不赶法会,你在自己家里,空调室坐在那里,那你很舒服,一点也不感到难受。在这里呢,我们说还有些人昏倒的,受苦的,这苦我们是消业障,不要害怕。你说不参加这些呢,或者不修行呢,你是没有受苦嘛,一修行就苦了,这个有的嘛。不修行的人倒是蛮好,一修行苦就来了,这样子是不是修行不好?不要修好了,这就不对了。那么他这里就给你一一都分析了。假使不修善的话,这个苦就不发生的,一修行反而起来了,他就分析这样子的苦。

  

  如是若由宿业及现前缘增上力故决定起者,此等暂时无能遮止,起已必须安然忍受。

  那么就这有两种:一种是宿业感的;或者呢,现在其他的缘,这个力量而生起的苦,决定要生的。那么你这个事情呢,你也没有办法遮止的。起了之后呢,你只好忍下去。你不忍怎么办呢?过去造了业的,现在那些缘现前了,你不忍也没办法嘛。忍也好,不忍也好,苦总是来了嘛。

  

  若不能忍则反于此原有苦上,由自分别更生心苦极难堪忍。

  这些苦,你说你不要受,你摆脱不了,那心里就非常难受。不但是身苦,加了一个心苦,苦上加苦,那就极难堪了,不好受了。

  

  若能安忍虽根本苦未能即退,然不缘此更生内心忧虑等苦。

  假使说你能够忍,感到这是宿业所感的,不受也没有用的,总是要受的,那么心里就坦然。那么心里的忧恼就没有了。那么这个苦呢,毕竟暂时一方面的,内心的苦就没有了。

  

  若于此上更持余苦助道方便,则苦极微而能…
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