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▪P3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堪忍,是故引发安受苦忍极为切要。

  “若于此上更持余苦助道方便,则苦极微而能堪忍”,假使修行的人,在这个苦上,再加上一起其它的以苦为助道的方便。这个下面要讲,苦对我们来说,对道有帮助的,这些方便,如果加上去的话,那么这个苦会更减轻,感得极轻,而能够受得了。“是故引发安受苦忍极为切要”,所以说,我们要如何,这个苦来了,能够安然地忍受这个方便呢,非常重要。这个是每个人都要碰到的,尤其修行的人,他一修行呢,苦就来了,你不忍的话,不是退道,就是谤佛,这就不好。所以引发这些方便呢,很切要。

  

  巳二 引发方便

  

  第二引发方便分二:一有苦生时破除专一执为不喜,二显示其苦理应忍受。  今初

  就是说苦来的时候,不要专门是一个苦来了,心里很不高兴,心里也苦起来了,这个破除。第二个,这个苦你该受,不要一定要说不想受等等,心里放下就是了。

  

  午一 有苦生时破除专一执为不喜

  

  若已生苦有可治者,是则其意无须不喜,若不可治纵不欢喜亦无利益,非但无益且有过患。

  假使苦生出来了,“可治”就是可以补救的,可以使它不生的,那么你这个心不要不喜,你就补救好了。为什么要心里很不欢喜而忧愁呢?假使说这个苦生了,没有办法补救的,没有办法使它不生的,那么你就是不欢喜也毫无用处。就是你无可奈何嘛,你不欢喜有什么用呢?仅仅是增加了你新的苦。这个对你原来的苦,毫不减少一分。不但是没有好处,而且还有坏处。坏处下边要讲的很多。

  

  若太娇爱,虽于微苦亦极难忍,若不娇爱,其苦虽大亦能忍故。

  我们对这个苦不要太娇。有的人小孩子这个父母宠爱惯了的,那就是一点也受不了苦,一点点不高兴,说话重一点点就大发脾气,大哭大闹,这个太娇了嘛。我们对苦一样的,对苦太娇了,一点点小苦,感到它没办法受了,大吵大闹。那么你假使不娇爱的话,即使苦很大,他也忍得了。那么这个也不是宗大师说的,《入行论》里边,也是第六卷。

  

  如云:「若有可治者,有何可不喜,若已无可治,不喜有何益。」

  这个苦能补救的,那你补救嘛,有什么不欢喜呢?假使这个苦来了,没有办法补救的,那你不欢喜有什么好处呢?也徒然的。

  

  又云:「寒热及风雨,病缚捶打等,我不应太娇,若娇苦反增。」

  他又这么说,也是《入行论》,这个每个人都要经过的:天寒了,很冷的时候;太热的时候;或者碰到风雨的时候;或者是害病;或者是缚,做了坏事被人家捆起来;或者追打,被人家打了,这些事情都会碰到的。对这些事情也不要太娇,忍过去就完了。太娇的话,不但苦是免不了,反而增苦,心里的苦更大。那么就是叫我们执为不喜的这个心要破除,不要太娇。

  

  午二 显示其苦理应忍受

  

  第二显示其苦理应忍受分三:一思惟苦之功德,二思惟能忍众苦难行之功德,三从微渐修无难之理。  今初

  “一思惟苦之功德”,这就是苦的助道的,苦有什么助道的方便了。苦还有功德,对我们修行有功德;“思惟能忍众苦难行之功德”;“从微渐修无难之力”,从小小的修起来,将来大的苦也受的。

  那么第一:苦的功德。苦功德有五:苦有五个功德。

  

  未一 思惟苦之功德

  

  功德有五,谓一若无苦,则于苦事不希出离,故有驱意解脱功德。

  第一个,假使世间上没有苦的话,你对这个世间上苦的事情,不苦嘛就不想出离,不想出离就永远在生死里边流转。所以这个苦呢,有驱使我们的心,希望趋向解脱的功德,就使我们趋向解脱的,第一个。

  

  二由苦逼迫坏诸高慢,故有除遣傲慢功德。

  当你受苦的时候,你自己傲慢的心也生不起来了。你自己来受苦了,人家受苦,你飘飘然的我慢贡高,你自己受了大苦了。你什么慢呢?没有什么慢的。所以说有除遣我们傲慢的功德。

  

  三若受猛利大苦受时,则知其苦从不善生,不爱其果,须止其因,故有羞耻作恶功德。

  假使你的苦太厉害了,受的时候受不了。那么你思惟一下,这苦从何而来?因果嘛,决定你造了不善的因。“苦从不善生”,那么你对这个苦不爱,这个苦的果你不欢喜,那么因不要造了。不造因的话,自然苦的果不会来。那么你现在这个苦的果,你受不了了,那你赶快这个因要止住,以后就不会再受苦了。所以说“须止其因”,所以说你受了苦之后,“有羞耻作恶功德”,你自己知道这个苦是造恶来的,要起惭愧心嘛。过去造了很大的恶,现在感这个苦,那以后再也不要做了,起惭愧心。

  

  四由苦逼恼希求安乐,若求安乐须修善因,故有欢喜修善功德。

  你受了苦了,当然想解脱苦,求安乐。安乐就没有苦嘛。那么你因为苦逼恼,要求安乐。我们有的人,希望上西方极乐世界,为什么去呀?娑婆世界苦,西方安乐嘛。当然因为娑婆苦,才求西方的安乐。如果娑婆不苦,你说他去不去?可能不去了。所以说苦,能够驱使我们求安乐,安乐从何而来?“若求安乐须修善因”,一定要造善因,作善的因才能有安乐的果,所以说“有欢喜修善功德”。因为苦了,你要求安乐,安乐从何而求呢?“修善因”,所以说你就欢喜修善的功德,修善这个功德,是苦的功德,就说可以驱使我们修善的因,多做善事。

  

  五由比我心度余有情,知皆是苦,于诸漂流生死海者,能发悲愍。

  自己受苦受不了,要求安乐。那么比度一下,一切有情同我一样,都在生死里边受大苦恼,也希望他们不要受苦,也得安乐嘛。那么就起悲心了,就生起悲愍心来了。悲心一起,菩提心的根本就有了。

  

  以上诸德及此所例诸余功德,自应先知数数修心,谓此诸苦是所愿处。

  这里我们说了很多的功德,“以上”――前面说的功德,跟这里举的那些功德,我们都要好好地拿来修持,对自己要修。要知道这个苦并不是坏事,是我们的所愿处。是我们应当要这个,修行的要这个东西,没有它还修不起。

  

  如云:「无苦无出离,故心应坚忍。」

  假使没有苦的话,你就不想出离了,所以心要坚定,也不要对苦起不忍的心,要忍受。这是对自己说,没有苦的话,出离心生不起来。既然知道出离心的功德,这点苦不要一味的厌离了。来了之后,要坚忍,坚定地忍下去。

  

  又云:「又苦诸功德,谓以厌除慢,悲愍生死者,羞恶而喜善。」

  就是说前面的,苦还有很多的功德。第一个是厌离,自己方面说不要受苦呢,就是厌离这个苦的世界嘛;也可以因为受苦,憍慢心也可以除掉,就是说的遣除傲慢;再同比度他方,其他有情也一样受苦的话,可以生起悲愍心,对于生死流转的人生起悲愍心,这是轮回的一切有情跟我一样都在受苦,那么起悲心,要度他,这个从大悲心慢慢地发展到菩提心。“羞恶而喜善”,一想到我们受苦因为造恶而来的,那么就感惭愧。过去造了很多恶,再也不要造了。那么你要安乐,不受苦,决定要善,造善业。你要求安乐的话,决定要欢喜地去修那些善了。所以说苦有很多功德,不要对苦呢一味的厌离。

  今天就讲这里。

  

  

  

  第八十七讲

  

  上一次,我们讲到忍辱,这个苦应当忍受的一些关系。第一个是思惟苦的功德,那么上一次就把这个《入行论》的一个颂子,苦的功德,能起厌离心,可以除憍慢。对于众生来说,可以起悲愍心,对流转生死的有情,他们也在受苦,起悲愍心。那么不愿意有这个恶果,那就是造的不好的因了,那么就是不要受苦果呢,就要对那个恶因不要造,要惭愧过去造了恶因,该受苦的果。那么要受安乐的果呢,必须要造善的因。那么这是因果方面呢,也可以明白这个道理。这是苦的一些功德。

  

  未二 思惟能忍众苦难行之功德

  

  第二思惟能忍众苦难行之德分二:一思解脱等诸大胜利,二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。  今初

  

  申一 思解脱等诸大胜利

  

  我昔流转生死之时,为求微劣无义欲故,虽知有苦尚能轻蔑非一大苦,作感当来无量苦因,忍受非一无义大苦。

  我们无始以来为了求一些无义的,就是不应当求的五欲,虽然知道很苦呢,他可以“轻蔑”――就是说不顾那些很多的苦,而去追求那些毫无意思的五欲的享受。这个我们看到世间上就有嘛,为了追求五欲,一切苦他敢冒险去干。对一切“非一大苦”――很多的大苦呢,“轻蔑”――不在乎。这样子做了之后,又感了将来很大的苦的因。就是这样子做了这些事情呢,追求五欲当然是恶行,将来感了很多的苦。这样子苦上加苦,过去都做了。“忍受非一无义大苦”,过去为了这样子做,受了很多的苦,但是自己愿意受的。

  

  况我今者,为求引发自他无量利益安乐,尚应故知忍受过前百千俱胝倍数大苦,而修善行,况轻于彼,应数思惟令心坚固。

  过去为了无义的五欲,受了那么的苦。现在我们是为了求自他的无量义利安乐――自他成佛――解脱嘛。假使说为了成佛要受的苦,比前面求五欲的苦,过百千亿俱胝倍的数,这还是该受,为了要修善行嘛。况且我们现在为求自他义利安乐而受的苦呢,比以前求五欲的苦要轻得多,为什么不敢受呢?应当这样子好好地思惟这个道理。使心坚固,坚固什么?坚固该修行的时候,求自他利益,该要受苦。过去无义的苦都愿意去受,现在要成就自他义利的成佛的苦,为什么不受呢?

  

  《入行论》云:「为欲曾千返,受烧等地狱,然于自他利,我悉未能办。」

  为了五欲,曾百千次地受了地狱火烧的苦,燃烧地狱这些地狱的苦,都受过。“然于自他利,我悉未能办”,假如现在真正要发菩提心,要自利利他,却是一点苦也不想受,没有起。

  

  「现无尔许苦,能成诸大利,为除众生苦,于苦唯应喜。」

  现在并没有像以前为了五欲而受的苦那么厉害,而受的…
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