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▪P3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堪忍,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極爲切要。

  “若于此上更持余苦助道方便,則苦極微而能堪忍”,假使修行的人,在這個苦上,再加上一起其它的以苦爲助道的方便。這個下面要講,苦對我們來說,對道有幫助的,這些方便,如果加上去的話,那麼這個苦會更減輕,感得極輕,而能夠受得了。“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極爲切要”,所以說,我們要如何,這個苦來了,能夠安然地忍受這個方便呢,非常重要。這個是每個人都要碰到的,尤其修行的人,他一修行呢,苦就來了,你不忍的話,不是退道,就是謗佛,這就不好。所以引發這些方便呢,很切要。

  

  巳二 引發方便

  

  第二引發方便分二:一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爲不喜,二顯示其苦理應忍受。  今初

  就是說苦來的時候,不要專門是一個苦來了,心裏很不高興,心裏也苦起來了,這個破除。第二個,這個苦你該受,不要一定要說不想受等等,心裏放下就是了。

  

  午一 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爲不喜

  

  若已生苦有可治者,是則其意無須不喜,若不可治縱不歡喜亦無利益,非但無益且有過患。

  假使苦生出來了,“可治”就是可以補救的,可以使它不生的,那麼你這個心不要不喜,你就補救好了。爲什麼要心裏很不歡喜而憂愁呢?假使說這個苦生了,沒有辦法補救的,沒有辦法使它不生的,那麼你就是不歡喜也毫無用處。就是你無可奈何嘛,你不歡喜有什麼用呢?僅僅是增加了你新的苦。這個對你原來的苦,毫不減少一分。不但是沒有好處,而且還有壞處。壞處下邊要講的很多。

  

  若太嬌愛,雖于微苦亦極難忍,若不嬌愛,其苦雖大亦能忍故。

  我們對這個苦不要太嬌。有的人小孩子這個父母寵愛慣了的,那就是一點也受不了苦,一點點不高興,說話重一點點就大發脾氣,大哭大鬧,這個太嬌了嘛。我們對苦一樣的,對苦太嬌了,一點點小苦,感到它沒辦法受了,大吵大鬧。那麼你假使不嬌愛的話,即使苦很大,他也忍得了。那麼這個也不是宗大師說的,《入行論》裏邊,也是第六卷。

  

  如雲:「若有可治者,有何可不喜,若已無可治,不喜有何益。」

  這個苦能補救的,那你補救嘛,有什麼不歡喜呢?假使這個苦來了,沒有辦法補救的,那你不歡喜有什麼好處呢?也徒然的。

  

  又雲:「寒熱及風雨,病縛捶打等,我不應太嬌,若嬌苦反增。」

  他又這麼說,也是《入行論》,這個每個人都要經過的:天寒了,很冷的時候;太熱的時候;或者碰到風雨的時候;或者是害病;或者是縛,做了壞事被人家捆起來;或者追打,被人家打了,這些事情都會碰到的。對這些事情也不要太嬌,忍過去就完了。太嬌的話,不但苦是免不了,反而增苦,心裏的苦更大。那麼就是叫我們執爲不喜的這個心要破除,不要太嬌。

  

  午二 顯示其苦理應忍受

  

  第二顯示其苦理應忍受分叁:一思惟苦之功德,二思惟能忍衆苦難行之功德,叁從微漸修無難之理。  今初

  “一思惟苦之功德”,這就是苦的助道的,苦有什麼助道的方便了。苦還有功德,對我們修行有功德;“思惟能忍衆苦難行之功德”;“從微漸修無難之力”,從小小的修起來,將來大的苦也受的。

  那麼第一:苦的功德。苦功德有五:苦有五個功德。

  

  未一 思惟苦之功德

  

  功德有五,謂一若無苦,則于苦事不希出離,故有驅意解脫功德。

  第一個,假使世間上沒有苦的話,你對這個世間上苦的事情,不苦嘛就不想出離,不想出離就永遠在生死裏邊流轉。所以這個苦呢,有驅使我們的心,希望趨向解脫的功德,就使我們趨向解脫的,第一個。

  

  二由苦逼迫壞諸高慢,故有除遣傲慢功德。

  當你受苦的時候,你自己傲慢的心也生不起來了。你自己來受苦了,人家受苦,你飄飄然的我慢貢高,你自己受了大苦了。你什麼慢呢?沒有什麼慢的。所以說有除遣我們傲慢的功德。

  

  叁若受猛利大苦受時,則知其苦從不善生,不愛其果,須止其因,故有羞恥作惡功德。

  假使你的苦太厲害了,受的時候受不了。那麼你思惟一下,這苦從何而來?因果嘛,決定你造了不善的因。“苦從不善生”,那麼你對這個苦不愛,這個苦的果你不歡喜,那麼因不要造了。不造因的話,自然苦的果不會來。那麼你現在這個苦的果,你受不了了,那你趕快這個因要止住,以後就不會再受苦了。所以說“須止其因”,所以說你受了苦之後,“有羞恥作惡功德”,你自己知道這個苦是造惡來的,要起慚愧心嘛。過去造了很大的惡,現在感這個苦,那以後再也不要做了,起慚愧心。

  

  四由苦逼惱希求安樂,若求安樂須修善因,故有歡喜修善功德。

  你受了苦了,當然想解脫苦,求安樂。安樂就沒有苦嘛。那麼你因爲苦逼惱,要求安樂。我們有的人,希望上西方極樂世界,爲什麼去呀?娑婆世界苦,西方安樂嘛。當然因爲娑婆苦,才求西方的安樂。如果娑婆不苦,你說他去不去?可能不去了。所以說苦,能夠驅使我們求安樂,安樂從何而來?“若求安樂須修善因”,一定要造善因,作善的因才能有安樂的果,所以說“有歡喜修善功德”。因爲苦了,你要求安樂,安樂從何而求呢?“修善因”,所以說你就歡喜修善的功德,修善這個功德,是苦的功德,就說可以驅使我們修善的因,多做善事。

  

  五由比我心度余有情,知皆是苦,于諸漂流生死海者,能發悲愍。

  自己受苦受不了,要求安樂。那麼比度一下,一切有情同我一樣,都在生死裏邊受大苦惱,也希望他們不要受苦,也得安樂嘛。那麼就起悲心了,就生起悲愍心來了。悲心一起,菩提心的根本就有了。

  

  以上諸德及此所例諸余功德,自應先知數數修心,謂此諸苦是所願處。

  這裏我們說了很多的功德,“以上”――前面說的功德,跟這裏舉的那些功德,我們都要好好地拿來修持,對自己要修。要知道這個苦並不是壞事,是我們的所願處。是我們應當要這個,修行的要這個東西,沒有它還修不起。

  

  如雲:「無苦無出離,故心應堅忍。」

  假使沒有苦的話,你就不想出離了,所以心要堅定,也不要對苦起不忍的心,要忍受。這是對自己說,沒有苦的話,出離心生不起來。既然知道出離心的功德,這點苦不要一味的厭離了。來了之後,要堅忍,堅定地忍下去。

  

  又雲:「又苦諸功德,謂以厭除慢,悲愍生死者,羞惡而喜善。」

  就是說前面的,苦還有很多的功德。第一個是厭離,自己方面說不要受苦呢,就是厭離這個苦的世界嘛;也可以因爲受苦,憍慢心也可以除掉,就是說的遣除傲慢;再同比度他方,其他有情也一樣受苦的話,可以生起悲愍心,對于生死流轉的人生起悲愍心,這是輪回的一切有情跟我一樣都在受苦,那麼起悲心,要度他,這個從大悲心慢慢地發展到菩提心。“羞惡而喜善”,一想到我們受苦因爲造惡而來的,那麼就感慚愧。過去造了很多惡,再也不要造了。那麼你要安樂,不受苦,決定要善,造善業。你要求安樂的話,決定要歡喜地去修那些善了。所以說苦有很多功德,不要對苦呢一味的厭離。

  今天就講這裏。

  

  

  

  第八十七講

  

  上一次,我們講到忍辱,這個苦應當忍受的一些關系。第一個是思惟苦的功德,那麼上一次就把這個《入行論》的一個頌子,苦的功德,能起厭離心,可以除憍慢。對于衆生來說,可以起悲愍心,對流轉生死的有情,他們也在受苦,起悲愍心。那麼不願意有這個惡果,那就是造的不好的因了,那麼就是不要受苦果呢,就要對那個惡因不要造,要慚愧過去造了惡因,該受苦的果。那麼要受安樂的果呢,必須要造善的因。那麼這是因果方面呢,也可以明白這個道理。這是苦的一些功德。

  

  未二 思惟能忍衆苦難行之功德

  

  第二思惟能忍衆苦難行之德分二:一思解脫等諸大勝利,二思能遮止無量大苦所有勝利。  今初

  

  申一 思解脫等諸大勝利

  

  我昔流轉生死之時,爲求微劣無義欲故,雖知有苦尚能輕蔑非一大苦,作感當來無量苦因,忍受非一無義大苦。

  我們無始以來爲了求一些無義的,就是不應當求的五欲,雖然知道很苦呢,他可以“輕蔑”――就是說不顧那些很多的苦,而去追求那些毫無意思的五欲的享受。這個我們看到世間上就有嘛,爲了追求五欲,一切苦他敢冒險去幹。對一切“非一大苦”――很多的大苦呢,“輕蔑”――不在乎。這樣子做了之後,又感了將來很大的苦的因。就是這樣子做了這些事情呢,追求五欲當然是惡行,將來感了很多的苦。這樣子苦上加苦,過去都做了。“忍受非一無義大苦”,過去爲了這樣子做,受了很多的苦,但是自己願意受的。

  

  況我今者,爲求引發自他無量利益安樂,尚應故知忍受過前百千俱胝倍數大苦,而修善行,況輕于彼,應數思惟令心堅固。

  過去爲了無義的五欲,受了那麼的苦。現在我們是爲了求自他的無量義利安樂――自他成佛――解脫嘛。假使說爲了成佛要受的苦,比前面求五欲的苦,過百千億俱胝倍的數,這還是該受,爲了要修善行嘛。況且我們現在爲求自他義利安樂而受的苦呢,比以前求五欲的苦要輕得多,爲什麼不敢受呢?應當這樣子好好地思惟這個道理。使心堅固,堅固什麼?堅固該修行的時候,求自他利益,該要受苦。過去無義的苦都願意去受,現在要成就自他義利的成佛的苦,爲什麼不受呢?

  

  《入行論》雲:「爲欲曾千返,受燒等地獄,然于自他利,我悉未能辦。」

  爲了五欲,曾百千次地受了地獄火燒的苦,燃燒地獄這些地獄的苦,都受過。“然于自他利,我悉未能辦”,假如現在真正要發菩提心,要自利利他,卻是一點苦也不想受,沒有起。

  

  「現無爾許苦,能成諸大利,爲除衆生苦,于苦唯應喜。」

  現在並沒有像以前爲了五欲而受的苦那麼厲害,而受的…
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