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▪P3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苦并没那么多。而这个苦受了,却不是下地狱了,而能成自他利的,自他利,成佛的大利,为除众生的苦。这样子的苦,当然应当是欢喜地去忍受。过去为了五欲毫无意义的,地狱的苦百千次地去受,现在为了自他成佛,受一点点的小苦,为什么不受呢?这个应当要欢喜地去受。

  

  思惟往昔于自他利俱无所成,尚能忍受尔许难行,今为引发极大利义,于诸微苦何故不忍。

  他就是说过去,对自他利毫无关系的,既不成自利,又不成他利的,那些为追求享受五欲等等,而能够忍受很多的难行。现在我们的目的不一样了,还要引发极大的义利,自他成佛,而少少的小苦,为什么都忍不下去呢?

  

  故虽有苦,然有此利,我实善得,如是思惟令心高起。

  所以说虽然你修行成佛,要受一些苦。但是它的利益极大,这个收获也是极高,那么你为什么不做呢?这些苦该受嘛。如是这样子思惟呢,“令心高起”,就是心抬高了,不要低下去、低沉、不想受苦呀,退怯的心就去掉了。他是多方面思惟。

  

  又由恶友之所诳惑,尚能趣向无义恶途,忍诸苦行,谓跳三尖矛及炙五火等。

  我们过去,恶友的欺骗,这些恶友是外道,就像*轮功一样的。受了他们欺骗之后,能够趣向无义的恶途,去修他们的无益苦行,忍受很多的苦。对他们外道里边,要跳三尖矛的,还有五火炙身的,*轮功就是这样子:天安门自焚,自杀。这样的苦,糊里糊涂就受了。

  

  又为世间微劣事故,能强忍受务农,徇利战竞等事,非一大苦,如是思已当于苦行而发无畏。

  又为世间的一些小小的事情,能够忍,勉强地去忍那些种地,为了做生意――徇利、战争、竞争等等,这些事情都有很大的苦,但是利益又不多,但是我们过去也做了。“如是思已当于苦行而发无畏”,现在要做这么大的好的事情,一点小苦都不想受,怎么讲得过去呢?所以说应当于苦行呢,要发起无畏的心,要敢于忍辱。这是从多方面看呢,过去为了没有意思的事情,尚且肯忍很多的苦去做。现在为成佛的――自他成佛的事情,为什么不愿意去忍一点小小的苦,不敢去做呢?

  

  申二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

  

 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者,如有一人是应杀犯,若截手指能免杀罪发大欢喜,如是若由人间小苦,总能脱离无边生死,别能永断那洛迦等恶趣众苦,极为善哉。

  我们说现在受的苦,将来可以遮止无量的大苦。就说以现在的小苦,而换了将来的很大的苦可以不受了。这个还是个胜利,还是个好处嘛。就是说打个比喻,一个人是“应杀犯”,就是该杀头的犯――死犯。假使说你叫他把手指割下来,就免了他的杀罪,那么他绝对是生大欢喜心。本来是要杀头的,现在就割一个手指好了,就把他放掉了,他自己欢喜。就是说我们本来生死边要受很大的苦的,现在为了成佛,稍稍受一点小苦,而以后生死的大苦就不受了,那不是很好的一个极大欢喜的好事情吗?“如是若有人间小苦”,修行之后人间受点小苦,而能够脱离将来的一切无边的生死的大苦,尤其是能够永远断掉这个地狱的那些恶趣的那些众苦,那么这个是很划得来的。“极为善哉”,这是好事情嘛。

  

  若能善思现前久远二苦差别,则于难行能生心力全无所畏。

  假使说你能够好好地思惟,善巧地思惟,现前的、永久的两苦的差别。现前受小小的苦,可以免除将来永久的大苦,这两个差别你好好地思惟一下的话,那么你修的难行,修现在的苦行、难行,当然能够生起来了,心里一点也没有畏惧。这就是多方面地鼓励我们不要害怕。那么他又引这个《入行论》的第六卷的文。

  

  如云:「若截杀人手,能脱岂非善,若以人间苦,离狱岂非善。」

  他说假使一个杀人犯,他只要把手割掉了,就能够免脱他的死罪,那不是个好事情吗?“岂非善”,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?这是比喻,现在我们说,假使人间修行受一点点苦,而能够将来永远脱离生死流转的,尤其是地狱的大苦,这也不是极好的事情吗?这是很聪明的事情嘛。这样子观想,就对现在的小苦不要害怕。

  

  未三 从微渐修无难之理

  

  从微渐修无所难者。

  一般人就这么想:这个小苦固然受起来不困难,熬得住,大苦却是受不了啊。那么我们说这个不要害怕,只要慢慢锻炼好了。小的苦开始能受,将来锻炼到大苦也能受,也不会害怕的。

  

  如云:「若习不易成,此事定非有,故修忍小苦,大苦亦能忍。」

  假使说你锻炼锻炼,不容易成功,就是说你小苦锻炼锻炼,将来对大苦能受,这个锻炼不成的,这样的事情呢,“定非有”,是不可能的!所以说你“故修忍小苦”,你只要能够忍受小的苦,尽量去修习。那么将来呢,慢慢地大苦也是能忍的。就是这个道理呢,假使说练了小苦,大苦忍不到,不能忍的,这个事情不会有的。从小的锻炼起,将来大的同样能忍。这里边他们引了一段文。

  

  《父子集会经》广说云:「世尊有三摩地,名于诸法安乐行,若谁证得彼三摩地,彼菩萨缘一切法,唯受乐受,不受苦受」,乃至「若以有情地狱之苦逼恼于彼,亦能随时正住安乐之想」云等。

  他说有一个三摩地,它叫“于诸法安乐行”,他这个三摩地,得到这个定之后,这个菩萨不管缘一切法,缘哪一个法,只有得到乐受,不会感到苦受的。乃至他入了有情地狱(八大地狱)里边去,它的苦恼对他来说呢,也好象是住在安乐里边一样,就是地狱的苦都不在乎。那么我们可以回忆一下,提婆达多他造了三个五逆罪嘛:一个是出佛身血;一个是破僧;再一个是,一个莲花色比丘尼罗汉给他打死了。这样子下地狱――无间地狱,但是佛派阿难去看他的时候,他说他跟三禅的乐一样,那就是得到这个三摩地。无间地狱的苦,对他说很安乐,那么锻炼到这个地方,这样子的程度,一切苦还怕什么呢?都是安乐,所以说不要害怕。

  

  若被忍甲受苦意乐,杂诸小苦渐次修习,则忍苦力渐能增广。

  假使你披了一个“忍甲”,就是说打仗要披一个甲,就是能够抵抗敌人的刀剑。这个是忍受的铠甲披起来,那么你自己有受苦的意乐心。这样子锻炼的话,“杂诸小苦”,先修小苦,慢慢的大苦一点点杂进去锻炼。渐次地修习的话,则忍苦的力量“渐能增广”,以后大的苦也不会害怕。就是说只要锻炼的话,大苦也忍得了的。

  

  《集学论》亦云:「此中若修小苦为先,则于大苦及极大苦而能串习。譬如一切有情由串习力,于诸苦上妄起乐想,如是若于一切苦上,安住乐想而渐串习,则亦能住安乐之想。」

  这个道理一样的,他说只要开始从小苦修起来,那么将来呢,是大苦乃至极大的苦,无间地狱的苦,都能够锻炼出来。比如一个人,他有串习力,他一个习惯的力量――串习的力量,他在苦上他起一个快乐的想。就像我们世间上,为了追求一个事情,他以为很快乐,结果受了很大的苦,他也不在乎。“如是若于一切苦上”,那么我们也作安乐地想,而这样子练习的话,将来也对于极大的苦,也能感到是安乐,不苦。就是前面说那个三摩地一样的,得了那个三摩地,再大的苦他也感到很安乐,不在乎。

  

  又生此想,复如《猛利请问经》云:「应当舍离,如树棉心。」

  你要生这个心的话,应当舍离这个如树棉的心。树棉的心,格西他们说是树棉,棉花树的叶子。这个叶子很软的,随风飘的,东风来就朝西吹了,西风来朝那边吹了,就是没有坚定的。就是说你心如果这样软的话,没有坚强的毅力的话,那是锻炼不出来的。所以说应当舍离像树棉心一样,不坚定的这个心要去掉的。

  

  《华严》亦云:「童女,汝为摧伏一切烦恼故,应当发起难行之心。」

  这个《华严经》也有,他说,对一个童女说:“你假使要摧伏一切烦恼的话呢,应当要发起难行的心,坚强的心。”

  

  谓须心力最极坚稳,非心微薄之所能成,故若先发坚强志力,则诸大苦亦成助伴,譬如勇士入阵战时见自出血,以此反能助其勇志。

  “谓须心力最极坚稳,非心微薄之所能成”,所以说,你这个里边就是说,要摧伏烦恼了,也要心里最极坚稳,坚定。不是微薄的心――就是不坚定的心,随风飘的心,这是做不到的。“故若先发坚强志力,则诸大苦亦成助伴”,假使你能够先发坚强的志力――毅力的话,大苦不但不会使你退,还帮助你成了个助伴,成为助道的因缘。下边打个比喻,“譬如勇士入阵战时,见自出血,以此反能助其勇志”,假如一个勇士,打战的勇敢的一个人,他在入阵跟敌人交锋的时候,看见自己身上出了血了。这个是一个苦事嘛,但是这个苦呢,“助伴”:增加更增他的勇气。他看了出血之后,他这个复仇的心更厉害。他并不退弱,反而能够“助其勇志”:尽力地消灭对方。就是说,世间上也有这样子的,真正你心坚定的话,就是受点苦,不但不可以阻止你,而且成了一个助道的因缘。

  

  若先未闻如是之法,虽闻云我不能行此自轻蔑者,则苦虽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缘,譬如怯夫,虽见他血亦自惊倒。

   “若先未闻如是之法,虽闻云我不能行此自轻蔑者,则苦虽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缘”,假使这些道理,前面讲的道理,你没有听过,你虽然说:“我不能行,我做不到的。”这个你自己自卑之感的、自己轻蔑的人,那么这样的人呢,就是前面道理不知道。他说自己做不到。即使碰到很小的苦,也使他退道了。他也有个比喻,“譬如怯夫”:一个胆小的人,“虽见他血亦自惊倒”,打仗的时候,看见人家出血了,不是他身上的,他也没有受伤,这就吓得昏倒了。那么这样子的人,没有用的,就是前面那个,这些道理没有学过,自己轻蔑说我做不到的这些人,那是毫无用处。这个话呢,还是《入行论》里边有的。

  

  如云:「有若见自血,反增其坚勇,有虽见他血,亦惊慌闷绝,此由心坚固,怯弱…
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