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▪P3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之所致。」

  有的人,看见自己身上出血了,受了伤了,反而增加他的勇气,更坚定去杀敌人。有的人――胆小鬼呢,见他出血了,“亦惊慌闷绝”,就看到了昏倒了,动也动不来了,慌掉了。这个什么原因呢?“由心坚固”,前面那个是由心坚固;一个是心怯弱,他胆小所造成的。

  在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时候,不是到处武斗嘛。好多地方都是拿长矛,什么刀了,尤其长矛最多,两方面就是搏斗的。有个人他就是参加一边的,当他们把长矛钢盔交给他的时候,他的那个手在发抖了。这个怎么打呢?他就已经慌掉了,根本不能。这因为他从来是这个家庭里娇生惯养的,从来没经过这些事情,一看、一碰到这个、一看这个场面呢,吓得就动也动不来了。那么这个,真正修行人这样人不行的。

  

  巳三 处门广释

  

  处门广释者。若须安忍所生苦者,为当忍受由何生苦。

  哪一方面生的苦?我们是安忍生苦,就是要对那些所生的苦呢,能够安忍下来。那么那些苦是哪一方面的苦,我们要安忍呢?“处”就是哪个地方生出来的苦呢?

  

  此分八处。

  这个八处的苦呢,这是从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四十二卷里边来的,等一下我们可以翻一下,先把文消了。此处分八种。

  

  一依止处者,所谓衣服饮食坐具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,是能增长梵行之依,此等诸物若得粗鮮,他不恭敬,稽留乃与,不应忧郁,当忍由此所生众苦。

  第一依止处。“所谓衣服饮食坐具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”,就是比丘,出家人用的四事嘛: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医药,还有那个用的杂的东西。“是能增长梵行之依”,我们修梵行要依靠这些东西。“此等诸物若得粗鮮,他不恭敬,稽留乃与,不应忧郁”,我们得到东西呢,假使说衣服,给你很差的,饮食也给你极粗的,“鮮”――又臭又少;给你的时候呢,不是恭恭敬敬给你的,很看不起的样子,扔给你的。或者呢你去要,你乞食么,托钵了,你来了,他一下儿不给你,他管他搞他自己的,等了好久,才总算给你一点饭,打发你走了,“稽留乃与”。这样子碰到这种情况呢,苦嘛,这是苦嘛。这是第一个依止处的苦,我们依止这个东西,靠修梵行的。那么这些苦呢,不要忧郁,不要因为这样子就不高兴了。“当忍由此所生众苦”,这样的苦要忍下去。

  

  二世法处者,衰、毁、讥、苦、坏法坏、尽法尽、老法老、病法病、死法死,如是九种是为世法,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众苦,应善思择而忍受之。

  第二世法处:世间法。“衰毁讥苦”――就是世间八法:利衰誉毁称讥苦乐,这个好的四个方面去掉了,丢下是倒霉的四个:衰、毁、讥、苦,那么是四种。“坏法坏、尽法尽”,该要坏的法,坏掉了,是个苦;该尽的法,尽了;要老的法,老了;要病的法,病了;要死的法,死了。这是世间的苦法。“如是九种是为世法,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众苦,应善思择而忍受之”,这些世间的苦事情,或者一切全部受,或者受一部分,这样的苦应当好好地思惟,能够忍受它。

  

  三威仪处者,行住坐卧是四威仪,第一第三昼夜恒时,从诸障法净修其心,由此生苦悉当忍受,终不非时胁着床座草敷叶敷。

  第三种 “威仪处者”,行住坐卧是四个威仪。“第一第三、昼夜恒时,从诸障法净修其心,由此生苦悉当忍受”,就是前面讲的:第一个就是经行,行,经行。第二个是安住。就是我们修这个经行、安住,轮番地这样子修。“昼夜恒时”,不是坐就是行――经行了。“从诸障法净修其心”,就是前面讲过的,一开头讲的。这样子修行,当然要生苦了,这些苦要忍得下去。“终不非时胁着床座草敷叶敷”,“终不非时”,不该睡的时候,胁就不要碰到床、卧具,这些不要碰到,不要懒,不要睡觉。该经行的时候经行,该打坐的时候就打坐。这是前面说的,这个修行的方式。这一些当然有一定的苦,要忍受。

  

  四摄法处者,㈠供事三宝,㈡供事尊长㈢谘受诸法,㈣既谘受已为他广说,㈤大音赞诵,㈥独处空闲无倒思惟,㈦修习瑜伽作意所摄若止若观,为七摄法,于此劬劳所生众苦悉当忍受。

  “摄法处者”,摄法处里边又分了七种,七个摄法:(一)“供事三宝”;(二)“供事尊长”,就是上师、师承等等;(三)“谘受诸法”,这个对上师、尊长之前听闻正法;(四)“既谘受已”,自己问清楚了,讲清楚了,自己懂了,“为他广说”,要为人家说法,你自己懂了不算数,要利益众生;(五)“大音赞诵”,以大音声来赞叹,背诵那些法;(六)“独处空闲无倒思惟”,如理思惟,在空闲地方静下来,静处如理地去思惟那些道理;(七)“修习瑜伽作意所摄若止若观”,修习瑜伽作意,就是去修禅定,禅定里边,就包括止观两种:或者修止,或者修观。这个是七种摄法,“七摄法”。这个七摄法里边,当然你修的时候,有一定的辛苦。“于此劬劳所生众苦悉当忍受”。

  

  五乞活处者,㈠剃须发等誓受毁形,㈡受持裁染坏色之衣,㈢从其一切世间游涉兢摄住故,别行余法,㈣舍务农等从他所得而存济故,依他存活,㈤不应受用集所获故,尽寿从他求衣服等,㈥断秽行故,尽寿遮止人间诸欲,㈦舍离歌舞笑戏等故,及离与诸亲友同龄欢娱等故,尽寿遮止人间嬉戏,为七乞活,由依此等所生众苦应当忍受。

  “五乞活处者”,你要乞食,这样的生活也有很多的苦,他也分了七个:

  (一)“剃须发等誓受毁形”,一般人:头发、须认为是美观的,这个做头发的做得很好看;这个须,他们男士就是,男人的美呢,他有须,这个认为是美观的。但是出家呢,头发、须都要剃掉,“毁形”,把形毁坏了,不好看了。

  (二)“受持裁染坏色之衣”,一般人欢喜穿漂亮的衣服,鲜的衣服,但是出家,要受割截的,就是一块一块拼起来的;染的呢,坏的――就是不鲜的颜色的,坏色的衣,穿这个。就是不要美观,不要去给世间上那些人要求美观,引诱人家来看等等,这都是不好的心。

  (三)“从其一切世间游涉兢摄住故,别行余法”,世间上一切要跑的地方都不去,“摄住”。然后呢,行我们出家人的法。

  (四)“舍务农等从他所得而存济故”,就不是劳动。农、商这些事情都放下了。而“从他所得”,乞求,乞求来成活。这乞求不是懒汉,就是你不要傲慢。你吃东西,要从人家那里讨来吃,那就折服我慢。“依他存活”,依着他存活。他就是我们的施主,我要报他恩,好好修行。如果自己赚了钱的,我也不吃你的,我自己吃自己的。我为什么给你回向呢?他就这样来了。

  (五)“不应受用集所获故,尽寿从他求衣服等”,长时积聚的东西,不要用。而尽形寿呢,需要的时候跟人家要。不要先存了很多,然后自己可以自己取,这个不符合出家人的一些作风。

  (六)“断秽行故,尽寿遮止人间诸欲”,“断秽行”――就是非梵行,男女的事情了。这事情是很卑鄙的事情。尽形寿遮止人间的那些淫欲的事情。

  (七)“舍离歌舞笑嘻戏等故,及离与诸亲友同龄欢娱等故,尽寿遮止人间嬉戏,为七乞活”,就是说人间的一些歌舞伎乐、嘻笑等等都放弃了;还有亲友,同等年龄的互相娱乐等等,也放弃。那么我们这里出了家之后,如果说欢喜跟那些年青的串寮,聊天,冲壳子,那也属于这一类的,要制止的。这些一类谈笑欢喜,这都是不符合出家生活的,所以说呢要遮止人间的嬉戏的事情。

  这七种呢,乞活处。凡是出家人,求乞的人,这些苦呢,应当要受。“由依此等所生众苦应当忍受。”

  

  六勤劬处者,勤修善品,劬劳因缘所生众苦悉当忍受。

  你修善法了,修行了,那么你很精进,当然也产生一些疲劳,这些因缘生的苦要受。

  

  七利有情处者,谓十一事,从此生苦皆应忍受。

  “利有情处”,前面说的利乐有情:饶益有情戒十一个事情。从这个饶益有情里边,当然不会一帆风顺,里边还会生很多的苦,这些苦都要忍受。

  

  八现所作处者,谓出家者,便有营为衣钵等业,诸在家者,则有无罪营农经商仕王等业,从此生苦悉当忍受。

  “现所作处者”,现在要做的事情,分二边。

  出家的,“便有营为衣钵等业”,出家的他们没有钱嘛,要求衣求钵,都要去花时间、花功夫去做;

  在家的:“则有无罪营农经商仕王等业”,做农(农作)、做生意、开厂,或者做官、做王,这些事情要无罪的。所以说同样经农、经商这些,有罪的:打渔、打猎,这是有罪的不能做的。要无罪的、符合戒律的、不违戒的,那些在家的可以做。但是这个里面做的时候,当然也会生很多辛苦,那么都要忍受。这里说的菩萨当然是在家菩萨、出家菩萨一起说了。

  

  如是八处所生众苦,随何苦起,皆应别别精进不废正趣菩提,已正趣入不令成其退转障碍,令意全无不喜而转。

  “如是八处所生众苦,随何苦起,皆应别别精进不废正趣菩提”,这些八个地方所生的苦,随你哪一方面所起的,都要个别个别的,随哪一个处生嘛,哪一个地方精进,要受了。别别的精进不懈。这苦生起来之后,忍受,而能够精进的不懈,“不废”,不是退下去了。“正趣菩提”,要向了菩提方面走。“已正趣入不令成其退转障碍”,已经进入的不要退堕。不要是因为这个苦,成了退堕的障碍。“令意全无不喜而转”,使我们的心里面,没有一点点不欢喜的心生起来。就是很欢喜地,容易忍受这些苦。

  这里边我们就看一看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四十二卷,那就是《披寻记》呢,二四五五页。那么但是论文的嘛,就是四十二卷。大家找到了,我们就看一下,二四五五页的。广化(版)的更好找了,没有注解的,一看就看到了,四十二卷的,在后头一点。他就是菩萨的一切苦里边,又分了八种。

  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四十二:「云何名为一切事苦?当知此苦略有八种,一依…
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