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▪P3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之所致。」

  有的人,看見自己身上出血了,受了傷了,反而增加他的勇氣,更堅定去殺敵人。有的人――膽小鬼呢,見他出血了,“亦驚慌悶絕”,就看到了昏倒了,動也動不來了,慌掉了。這個什麼原因呢?“由心堅固”,前面那個是由心堅固;一個是心怯弱,他膽小所造成的。

  在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時候,不是到處武鬥嘛。好多地方都是拿長矛,什麼刀了,尤其長矛最多,兩方面就是搏鬥的。有個人他就是參加一邊的,當他們把長矛鋼盔交給他的時候,他的那個手在發抖了。這個怎麼打呢?他就已經慌掉了,根本不能。這因爲他從來是這個家庭裏嬌生慣養的,從來沒經過這些事情,一看、一碰到這個、一看這個場面呢,嚇得就動也動不來了。那麼這個,真正修行人這樣人不行的。

  

  巳叁 處門廣釋

  

  處門廣釋者。若須安忍所生苦者,爲當忍受由何生苦。

  哪一方面生的苦?我們是安忍生苦,就是要對那些所生的苦呢,能夠安忍下來。那麼那些苦是哪一方面的苦,我們要安忍呢?“處”就是哪個地方生出來的苦呢?

  

  此分八處。

  這個八處的苦呢,這是從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四十二卷裏邊來的,等一下我們可以翻一下,先把文消了。此處分八種。

  

  一依止處者,所謂衣服飲食坐具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,是能增長梵行之依,此等諸物若得粗鮮,他不恭敬,稽留乃與,不應憂郁,當忍由此所生衆苦。

  第一依止處。“所謂衣服飲食坐具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”,就是比丘,出家人用的四事嘛: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,還有那個用的雜的東西。“是能增長梵行之依”,我們修梵行要依靠這些東西。“此等諸物若得粗鮮,他不恭敬,稽留乃與,不應憂郁”,我們得到東西呢,假使說衣服,給你很差的,飲食也給你極粗的,“鮮”――又臭又少;給你的時候呢,不是恭恭敬敬給你的,很看不起的樣子,扔給你的。或者呢你去要,你乞食麼,托缽了,你來了,他一下兒不給你,他管他搞他自己的,等了好久,才總算給你一點飯,打發你走了,“稽留乃與”。這樣子碰到這種情況呢,苦嘛,這是苦嘛。這是第一個依止處的苦,我們依止這個東西,靠修梵行的。那麼這些苦呢,不要憂郁,不要因爲這樣子就不高興了。“當忍由此所生衆苦”,這樣的苦要忍下去。

  

  二世法處者,衰、毀、譏、苦、壞法壞、盡法盡、老法老、病法病、死法死,如是九種是爲世法,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衆苦,應善思擇而忍受之。

  第二世法處:世間法。“衰毀譏苦”――就是世間八法:利衰譽毀稱譏苦樂,這個好的四個方面去掉了,丟下是倒黴的四個:衰、毀、譏、苦,那麼是四種。“壞法壞、盡法盡”,該要壞的法,壞掉了,是個苦;該盡的法,盡了;要老的法,老了;要病的法,病了;要死的法,死了。這是世間的苦法。“如是九種是爲世法,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衆苦,應善思擇而忍受之”,這些世間的苦事情,或者一切全部受,或者受一部分,這樣的苦應當好好地思惟,能夠忍受它。

  

  叁威儀處者,行住坐臥是四威儀,第一第叁晝夜恒時,從諸障法淨修其心,由此生苦悉當忍受,終不非時脅著床座草敷葉敷。

  第叁種 “威儀處者”,行住坐臥是四個威儀。“第一第叁、晝夜恒時,從諸障法淨修其心,由此生苦悉當忍受”,就是前面講的:第一個就是經行,行,經行。第二個是安住。就是我們修這個經行、安住,輪番地這樣子修。“晝夜恒時”,不是坐就是行――經行了。“從諸障法淨修其心”,就是前面講過的,一開頭講的。這樣子修行,當然要生苦了,這些苦要忍得下去。“終不非時脅著床座草敷葉敷”,“終不非時”,不該睡的時候,脅就不要碰到床、臥具,這些不要碰到,不要懶,不要睡覺。該經行的時候經行,該打坐的時候就打坐。這是前面說的,這個修行的方式。這一些當然有一定的苦,要忍受。

  

  四攝法處者,㈠供事叁寶,㈡供事尊長㈢谘受諸法,㈣既谘受已爲他廣說,㈤大音贊誦,㈥獨處空閑無倒思惟,㈦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,爲七攝法,于此劬勞所生衆苦悉當忍受。

  “攝法處者”,攝法處裏邊又分了七種,七個攝法:(一)“供事叁寶”;(二)“供事尊長”,就是上師、師承等等;(叁)“谘受諸法”,這個對上師、尊長之前聽聞正法;(四)“既谘受已”,自己問清楚了,講清楚了,自己懂了,“爲他廣說”,要爲人家說法,你自己懂了不算數,要利益衆生;(五)“大音贊誦”,以大音聲來贊歎,背誦那些法;(六)“獨處空閑無倒思惟”,如理思惟,在空閑地方靜下來,靜處如理地去思惟那些道理;(七)“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”,修習瑜伽作意,就是去修禅定,禅定裏邊,就包括止觀兩種:或者修止,或者修觀。這個是七種攝法,“七攝法”。這個七攝法裏邊,當然你修的時候,有一定的辛苦。“于此劬勞所生衆苦悉當忍受”。

  

  五乞活處者,㈠剃須發等誓受毀形,㈡受持裁染壞色之衣,㈢從其一切世間遊涉兢攝住故,別行余法,㈣舍務農等從他所得而存濟故,依他存活,㈤不應受用集所獲故,盡壽從他求衣服等,㈥斷穢行故,盡壽遮止人間諸欲,㈦舍離歌舞笑戲等故,及離與諸親友同齡歡娛等故,盡壽遮止人間嬉戲,爲七乞活,由依此等所生衆苦應當忍受。

  “五乞活處者”,你要乞食,這樣的生活也有很多的苦,他也分了七個:

  (一)“剃須發等誓受毀形”,一般人:頭發、須認爲是美觀的,這個做頭發的做得很好看;這個須,他們男士就是,男人的美呢,他有須,這個認爲是美觀的。但是出家呢,頭發、須都要剃掉,“毀形”,把形毀壞了,不好看了。

  (二)“受持裁染壞色之衣”,一般人歡喜穿漂亮的衣服,鮮的衣服,但是出家,要受割截的,就是一塊一塊拼起來的;染的呢,壞的――就是不鮮的顔色的,壞色的衣,穿這個。就是不要美觀,不要去給世間上那些人要求美觀,引誘人家來看等等,這都是不好的心。

  (叁)“從其一切世間遊涉兢攝住故,別行余法”,世間上一切要跑的地方都不去,“攝住”。然後呢,行我們出家人的法。

  (四)“舍務農等從他所得而存濟故”,就不是勞動。農、商這些事情都放下了。而“從他所得”,乞求,乞求來成活。這乞求不是懶漢,就是你不要傲慢。你吃東西,要從人家那裏討來吃,那就折服我慢。“依他存活”,依著他存活。他就是我們的施主,我要報他恩,好好修行。如果自己賺了錢的,我也不吃你的,我自己吃自己的。我爲什麼給你回向呢?他就這樣來了。

  (五)“不應受用集所獲故,盡壽從他求衣服等”,長時積聚的東西,不要用。而盡形壽呢,需要的時候跟人家要。不要先存了很多,然後自己可以自己取,這個不符合出家人的一些作風。

  (六)“斷穢行故,盡壽遮止人間諸欲”,“斷穢行”――就是非梵行,男女的事情了。這事情是很卑鄙的事情。盡形壽遮止人間的那些淫欲的事情。

  (七)“舍離歌舞笑嘻戲等故,及離與諸親友同齡歡娛等故,盡壽遮止人間嬉戲,爲七乞活”,就是說人間的一些歌舞伎樂、嘻笑等等都放棄了;還有親友,同等年齡的互相娛樂等等,也放棄。那麼我們這裏出了家之後,如果說歡喜跟那些年青的串寮,聊天,沖殼子,那也屬于這一類的,要製止的。這些一類談笑歡喜,這都是不符合出家生活的,所以說呢要遮止人間的嬉戲的事情。

  這七種呢,乞活處。凡是出家人,求乞的人,這些苦呢,應當要受。“由依此等所生衆苦應當忍受。”

  

  六勤劬處者,勤修善品,劬勞因緣所生衆苦悉當忍受。

  你修善法了,修行了,那麼你很精進,當然也産生一些疲勞,這些因緣生的苦要受。

  

  七利有情處者,謂十一事,從此生苦皆應忍受。

  “利有情處”,前面說的利樂有情:饒益有情戒十一個事情。從這個饒益有情裏邊,當然不會一帆風順,裏邊還會生很多的苦,這些苦都要忍受。

  

  八現所作處者,謂出家者,便有營爲衣缽等業,諸在家者,則有無罪營農經商仕王等業,從此生苦悉當忍受。

  “現所作處者”,現在要做的事情,分二邊。

  出家的,“便有營爲衣缽等業”,出家的他們沒有錢嘛,要求衣求缽,都要去花時間、花功夫去做;

  在家的:“則有無罪營農經商仕王等業”,做農(農作)、做生意、開廠,或者做官、做王,這些事情要無罪的。所以說同樣經農、經商這些,有罪的:打漁、打獵,這是有罪的不能做的。要無罪的、符合戒律的、不違戒的,那些在家的可以做。但是這個裏面做的時候,當然也會生很多辛苦,那麼都要忍受。這裏說的菩薩當然是在家菩薩、出家菩薩一起說了。

  

  如是八處所生衆苦,隨何苦起,皆應別別精進不廢正趣菩提,已正趣入不令成其退轉障礙,令意全無不喜而轉。

  “如是八處所生衆苦,隨何苦起,皆應別別精進不廢正趣菩提”,這些八個地方所生的苦,隨你哪一方面所起的,都要個別個別的,隨哪一個處生嘛,哪一個地方精進,要受了。別別的精進不懈。這苦生起來之後,忍受,而能夠精進的不懈,“不廢”,不是退下去了。“正趣菩提”,要向了菩提方面走。“已正趣入不令成其退轉障礙”,已經進入的不要退墮。不要是因爲這個苦,成了退墮的障礙。“令意全無不喜而轉”,使我們的心裏面,沒有一點點不歡喜的心生起來。就是很歡喜地,容易忍受這些苦。

  這裏邊我們就看一看《瑜伽師地論》的四十二卷,那就是《披尋記》呢,二四五五頁。那麼但是論文的嘛,就是四十二卷。大家找到了,我們就看一下,二四五五頁的。廣化(版)的更好找了,沒有注解的,一看就看到了,四十二卷的,在後頭一點。他就是菩薩的一切苦裏邊,又分了八種。

  

  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四十二:「雲何名爲一切事苦?當知此苦略有八種,一依…
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