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▪P3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止處苦,二世法處苦,叁威儀處苦,四攝法處苦,五乞行處苦,六勤劬處苦,七利他處苦,八所作處苦。

  一依止處苦者,依謂四依,由依此故于善說法毗奈耶中,出家受具成苾刍分,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,菩薩于此若得麁弊鮮少稽留輕蔑不敬,不生憂悒,不由此緣精進懈廢,如是名爲菩薩忍受依止處苦。」

   “一依止處苦者”,那麼什麼依止處苦呢?依謂四依,出家人的飲食、臥具、衣服、醫藥了。“由依此故于善說法毗奈耶中,出家受具”,我們出家之後成苾刍分,生活就依靠這個四個東西,什麼呢。“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病緣、醫藥、供身、什物”,其它的雜的東西。“菩薩于此若得粗弊鮮少稽留輕蔑不敬,不生憂悒”,假使這些東西得到的不好:粗的、弊的、壞的;很少;或者一下兒不給你,稽留,慢慢地給你;或者給的時候不恭敬你,扔給你,或者是丟給你。對于這樣子情況呢。“不由此緣精進懈廢,如是名爲菩薩忍受依止處苦”,那麼它裏邊的注解,你們自己看了。

  

  二世法處苦者,當知世法略有九種,一衰、二毀、叁譏、四苦、五壞法壞、六盡法盡、七老法老、八病法病、九死法死。如是世法若總若別,會遇現前能生衆苦,此即名爲世法處苦。菩薩觸對如是衆苦思擇忍受,不由此緣精進懈廢,如是名爲菩薩忍受世法處苦。

  “二世法處苦者,當知世法略有九種,一衰、二毀、叁譏、四苦、五壞法壞、六盡法盡、七老法老、八病法病、九死法死。如是世法若總若別”,或者全部或者是個別的。“會遇現前能生衆苦”,那會生很多苦了。“此即名爲世法處苦。菩薩觸對如是衆苦思擇忍受,不由此緣精進懈廢,如是名爲菩薩忍受世法處苦。”

  

  叁威儀處苦者,當知即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,菩薩于中若行若坐,晝夜恒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,終不非時脅著床座草敷葉敷,菩薩于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,不由此緣精進懈廢,如是名爲菩薩忍受威儀處苦。

  “叁威儀處苦者,當知即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,菩薩于中若行若坐,晝夜恒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”,這是前面講過的。“終不非時脅著床座草敷葉敷,菩薩于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,不由此緣精進懈廢,如是名爲菩薩忍受威儀處苦。”

  

  四攝法處苦者,當知攝法略有七種,一供事叁寶、二供事尊長、叁谘受正法、四既谘受已廣爲他說、五以大音聲吟詠贊誦、六獨處空閑無倒思惟稱量觀察、七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。菩薩于此七種攝法,勇猛劬勞所生衆苦,悉能忍受,不由此緣精進懈廢,如是名爲菩薩忍受攝法處苦。

  

  五乞行處苦者,當知此苦略有七種。一者自誓毀形剃須發等,棄舍世俗諸相好故。二者自誓毀色,受持改變壞色衣故。叁者進止雲爲皆不縱任遊涉世間,一切行住自兢攝故。四者依他活命舍商農等世間事業,從他所得而存濟故。五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,于所獲得非法珍財久所貯積,不受用故。六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,離非梵行淫欲法故。七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,舍離觀聽歌舞笑戲倡伎等故。及離與己親友同齡笑戲歡娛攜從等故。如是等類,因乞求行所有艱辛所生衆苦,菩薩一切皆能忍受,不由此緣精進懈廢,如是名爲菩薩忍受乞行處苦。

  “五乞行處苦者,當知此苦略有七種。一者自誓毀形剃須發等,棄舍世俗諸相好故”,世間那些相好,不要了。“二者自誓毀色,受持改變壞色衣故,叁者進止雲爲皆不縱任遊涉世間,一切行住自兢攝故”,世間上走的地方不亂跑。“四者依他活命舍商農等世間事業,從他所得而存濟故。五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,于所獲得非法珍財久所貯積,不受用故”,總是跟他求,從人家去乞求,不要自己藏起來,藏了很多慢慢地用,這個不如法的。“六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,離非梵行淫欲法故”,淫欲法永遠是離掉,不能做。“七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”,人間的開玩笑、那些喜樂,都要放棄。“舍離觀聽歌舞笑戲倡伎等故,及離與己親友同齡笑戲歡娛攜從等故”,跟親友、同年齡的人,大家一起玩、笑等等,這些也不能做。“如是等類,因乞求行所有艱辛所生衆苦,菩薩一切皆能忍受,不由此緣精進懈廢,如是名爲菩薩忍受乞行處苦。”

  

  六勤劬處苦者,謂諸菩薩勤修善品劬勞因緣,發生種種身心疲惱,悉能忍受,不由此緣精進懈廢,如是名爲菩薩忍受勤劬處苦。

  所以我們說修行的人,也有很多苦。假使你要入定,蚊子蒼蠅來叮你,你這個瞋心一起,要把它打死了,那就是不能忍受了。那就該忍的要忍一下。

  

  七利他處苦者,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業,如前應知,由彼所生種種憂苦,菩薩一切皆能忍受,不由此緣精進懈廢,如是名爲菩薩忍受利他處苦。

  “七利他處苦者,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業,如前應知,由彼所生種種憂苦,菩薩一切皆能忍受”,你心裏要饒益他,他不一定接受你,他以爲你是惡意,他反而跟你頂起來幹,這時候生的憂苦都要忍受。“不由此緣精進懈廢,如是名爲菩薩忍受利他處苦。”

  

  八所作處苦者,謂諸菩薩或是出家,便有營爲衣缽等業,或是在家便有無倒商估營農仕王等業,由此發生種種勤苦,菩薩一切皆能忍受,不由此緣精進懈廢,如是名爲菩薩忍受所作處苦。

  “八所作處苦者,謂諸菩薩或是出家,便有營爲衣缽等業”,你要求衣缽,或是在家呢,無倒的,就是無罪的。“或是在家便有無倒商估營農仕王等業,由此發生種種勤苦,菩薩一切皆能忍受,不由此緣精進懈廢,如是名爲菩薩忍受所作處苦。”

  這就是這裏的所說的“處門廣釋”,那麼書上就是這麼的。這個基本上是摘錄下來的,文字是差了不多的。

  

  辰叁 思擇法忍

  

  第叁引發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,略有八種。

  第叁種忍的境界有八種。我們前面說的忍有叁種,就是安住法思勝解。這個一切法能夠真實地思擇、觀察,起勝解。這個現在的法,就是依了經教的道理,去思惟之後,得到決定的見解,不爲他所轉,這就叫法思勝解忍。我們勝解的境界呢,有八種。

  

  一淨信境者,謂叁寶功德;

  一種是“淨信境者”,我們說相信的,清淨的相信的一個境界是什麼呢?叁寶功德。我們說淨信的是叁寶功德。

  

  二現證境者,謂無我真實;

  “二現證境者”,就是證到的,“謂無我真實”,這是補特伽羅無我,法無我這兩個,空性了。

  

  叁希樂境者,謂諸佛菩薩廣大神力,此複有叁,謂神通力,六波羅蜜多力及俱生力;

  第叁 “希樂境者”,所謂希求的,“謂諸佛菩薩廣大神力”,這個神力又分叁種:“神通力、六波羅蜜多力及俱生力”。

  

  四五取舍境者,謂諸妙行諸惡行因,及此所招愛非愛果,此分爲二;

  第四第五“取舍境者”,哪個該取,哪個該舍的?“謂諸妙行諸惡行因”,因上說妙行要取的,惡行要舍的。果上的:所招的愛果――妙行上的愛果,要的;惡行受的非愛果,是不要的。那麼當然,你取舍的,從因上取舍,果上是無可取舍的。果已經現了,你取也沒有用了,舍也沒有用了。那麼在因上呢,要取妙行,不要取惡行。

  

  六七所修境者,謂大菩提是應得義,及菩薩學一切諸道,是能得彼所有方便,此亦分二;

  “六七所修境”,你所修的境界是什麼?“謂大菩提是應得義,及菩薩學一切諸道,是能得彼所有方便,此亦分二”,一個是境了,就是我得到的,應得的義,應該得到東西呢,就是大菩提了;那麼如何方便得到呢?菩薩修一切道嘛。這是分二個:一個是果;一個是能得果的道。

  

  八聞思隨行境者,謂所知境,卓壟巴師說爲無常等,然《力種性品》說十二分教等正法,爲第八種或應如是。

  “八聞思隨行境者,謂所知境”,“聞思隨行境”,就是我們聞思那個境界呢,就是要知道的境界。“卓壟巴”,一個祖師呢,認爲是無常、苦等等這些道理,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《力種性品》裏說,我們要知道的境界不但是這些,還有十二分教都在裏頭,所以說,“然《力種性品》”,這是《瑜伽師地論》的叁十八卷,“說十二分教等正法”,是我們第八種裏邊要知道的事,境界。

  

  勝解之理者,謂如實知此諸境已,無所違逆,數數思惟。

  什麼叫勝解呢?勝解的道理說這些事情知道之後,要順了它,“無所違逆”的,“數數思惟”,産生定解,人家不能動搖,就叫勝解。

  

  安受衆苦及思擇法俱分八類者,如《菩薩地》所說而錄,特于思法此說極廣。

  “安受衆苦及思擇法俱分八類者”,前面我們說處所的苦有八種:八個處所。這裏法思勝解忍,也說八種。爲什麼都分八個呢?這個是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《菩薩地》所說的。那麼這個地方對這個“思法”――法思勝解忍呢,講得極廣,《瑜珈師地論》是講極廣。宗大師跟據《瑜伽師地論》來分呢,這兩個都分八個。這裏我們就參考了,這個參考的東西太多了,我們只能是略略地標一下。就是說這個“法思勝解忍”在我們《瑜伽師地論》的四十二卷,有《披尋記》的在二四六零。沒有的就找《忍辱品》。

  引法思勝解忍中勝解之境,見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四十二《忍品》,《披尋記》(二四六O至二四六一頁)。

  

  「雲何菩薩法思勝解忍?謂諸菩薩于一切法能正思擇,由善觀察勝覺慧故,能于八種生勝解處,善安勝解。」

  有八個處所,這個産生勝解。

  

  「雲何八種生勝解處?一、叁寶功德處,二、真實義處,叁、諸佛菩薩大神力處,四、因處,五、果處,六、應得義處,七、自于彼義得方便處,八、一切所知所應行處。」

  “雲何八種生勝解處?一、叁寶功德處,二、真實義處,叁、諸佛菩薩大神力處,四、因處”,這個因果呢,《廣論》就合在一起了。“五、果處,六、應得義處,七、自于彼義得方便處”,這兩個在《廣論》一起講了,“八、一切所知所應行處”。

   …
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