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▪P4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「又此勝解,由二因緣,于彼諸處能善安立。一、長時串習故,二、證善淨智故。是名菩薩法思勝解忍。又八種勝解之境。」

  詳見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叁十八,《披尋記》(二一九四頁)。

  就是這裏單單講了一個標題。詳細的哪裏講呢?詳細的在二一九四,大家翻一翻,二一九四。這個講得極廣,我們只好大概翻一翻,沒有《披尋記》的,翻到叁十八卷的《力種性品》第八。那麼裏邊就是講的。這個《初持瑜伽處力種性品》,第八品裏邊開頭的一點點。

  

  《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力種性品第八》:「雲何菩薩具多勝解?謂諸菩薩于其八種勝解依處,具足成就淨信爲先,決定喜樂。一者于叁寶功德勝解依處,具足成就淨信爲先,決定喜樂,謂于佛法僧真實功德,具多勝解。」

  對于佛法僧叁寶的功德起決定的勝解,不會搖動了。

  

  「二者于佛菩薩威力勝解依處,具足成就淨信爲先,決定喜樂,謂于如前所說威力,具多勝解。」

  什麼叫“威力”呢?這個我們要看,二一一七,是叁十七卷。沒有的就查叁十七卷。這個《菩薩地》《初持瑜伽處威力品》,就在前頭,當下就是。

  

  《初持瑜伽處威力品》:「雲何諸佛菩薩威力?當知略有叁種。一者聖威力,謂佛菩薩得定自在,依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,成心調柔故,善修心故,是名聖威力。二者法威力,謂諸勝法有廣大果有大勝利,是名法威力。此中法者,即是六種波羅蜜多,所謂布施乃至般若。如是諸法有大威力,名法威力。叁者俱生威力,謂佛菩薩先集廣大福德資糧,證得俱生甚希奇法,是名俱生威力。」

  那麼下邊呢,什麼叫神通威力,六神通講了很多,我們不能全部念,六神通講過了。它講得極多,佛菩薩的很多神通都講了。漏盡通、宿命通……都講了。這個回去看。“法威力”在哪裏呢?《披尋記》二零四六。單是《瑜伽師地論》,這個你們好找,比較簡單,沒有那麼多的注解。

  

  《瑜伽師地論》:「雲何法威力?謂布施威力乃至般若威力。此布施等諸法威力,應知一一略有四相,一者斷所對治相,二者資糧成熟相,叁者饒益自他相,四者與當來果相。」

  每一個都有:布施四相、持戒四相,講了很多。最後又翻到什麼叫“俱生威力”。雲何菩薩具生威力,《披尋記》二一五叁,廣本的好找。這個因爲它沒有好遠,“法威力”過了,就是般若的四個相過了之後,就是俱生威力。

  

  《披尋記》:「雲何諸佛菩薩俱生威力?謂性能憶念諸本生事,爲欲利益諸有情故,不由思擇,于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悉能堪忍,爲欲利益諸有情故欣樂領受,能辦有情利益事苦,爲欲利益諸有情故,上生第四睹史多天,盡睹史多壽量而住。」

  那就是“八相成道”的事情,就講了很多。這是威神力的事情,那麼一大篇,我們就大概指一個方向就完了。那麼還有下去,這個再回到二四六零,那麼八種功德處,這個大威力處講過了,還第二個真實義處。真實義處呢,有《披尋記》的,請你們翻到二零四叁,假使廣本的就是叁十六卷的後頭。《菩薩地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》。

  

  《瑜伽師地論》:「雲何真實義?謂略有二種。一者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,二者依盡所有性諸法一切性。如是諸法真實性一切性,應知總名真實義。此真實義品類差別複有四種,一者世間極成真實,二者道理極成真實,叁者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,四者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。」

  “世間極成真實”,世間上認爲是公認的事情,這種道理;“道理極成真實”,根據因明的比量推出來的;“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”,阿羅漢的境界;“所知障淨智”,佛的境界。這四種真實呢,廣講,極好。我們以前在開始學的時候,就是有本書,專門講這個《真實義品》的,把這個摘下來專門研究的。當然我們不能再把這個講了,這個講起來又是一本書了。那麼指個方向呢,大家回去看了。

  下邊就是說因處果處。因處果處呢,這裏邊要廣講的:有多少因,有多少果,這個講的很多,那麼只好回去看了。那麼大概我們方向指一指就算了。這個就是法思勝解忍,有那麼多的內涵。

  

  卯四 修忍時如何行

  

  修此等時如何行者。謂隨修一能堪忍時,皆令具足六種殊勝,具足六種波羅蜜多,唯除令他安立于忍,是忍施外余如前說。

  “修此等時如何行者”,那麼這個修的時候怎麼修呢?“謂隨修一能堪忍時,皆令具足六種殊勝”,這個六種殊勝我們前面講過的,都要用的。每一個波羅密都要用的,六種殊勝。而且每一個波羅蜜多都具足六個波羅蜜多,這也要用的。前面都講了,這裏略了。那麼忍辱的波羅蜜多,具足六種呢,其它的跟前面講的一樣的,去看一看好了。就是一個布施,怎麼叫忍辱的布施呢?是自己安忍,也令他安忍,“安立于忍”,令他也能夠忍,這個叫忍的布施。這是特殊的,那麼其他的一樣,就看前面,“余如前說”。

  

  卯五 此等攝義

  

  第五此等攝義者,謂應隨念發菩提心,爲行依止而修行者,是欲安立一切有情于漏盡忍所有根本,故須令此漸次增廣,大地諸忍作所願境而勤修習。

  我們要總地來說,攝攏來說,我們要怎麼樣子呢?“謂應隨念發菩提心”,菩提心不能忘掉,菩提心是我們行動的依止,依菩提心而依止,我們來修,修行。那麼這裏忍辱呢,要安立一切有情于最高的忍――漏盡忍,漏盡忍就成佛,這是最高的忍。“所有根本”,要得到漏盡忍呢,下邊要修很多的法,忍的法,這些所有的那些根本法都要修起來。“故須令此漸次增廣”,最根本的、底的慢慢擴大,最高漏盡忍,一點點修上去。“大地諸忍作所願境而勤修習”,我們初修的人,或者初學的人,初修還談不上。叁大阿僧祗劫盡了,才是初修的,我們現在還沒進去了,還談不上,只是學一下。那麼要大地的諸忍,地上菩薩的忍,作我們的所願境,就是我們將來要達到那麼的高度。現在所說起步很低,而將來呢,地上菩薩的忍,都要做到。以這樣子的,作我們發願的目的。“而勤修習”,好好地去修。

  

  諸初發業所應學忍善了知已,如理修學。

  那麼當下“初發業”,開始修的那些人,你要該做到的,該學的那要好好地了知。了知之後,“如理修學”,先要懂了之後才修學。所以說我們佛教呢,是個理智的宗教。也不說宗教,理智的。自己懂了之後才能修,盲修瞎煉,道理不懂,一股蠻勁。固然這個很可贊歎,但是呢,如果我們說要不錯的道,圓滿的道,圓滿不圓滿能不能達到究竟的果位,是這個分別,而錯與不錯卻是大有差別。如果錯的道,你拼命地去幹的話,著魔。所以這個,我們努力呢,要努力在點子上,要不錯的道。如何不錯?非要學習不可。經過學習之後,才能了知哪是錯的,哪是對的。錯的、對的知道之後,然後你努力有方向。這個方向進去呢,慢慢地就是擴大了,可以成佛了。如果你錯的道修了,那不但成不了佛,成魔了。這個區別很大,所以說要先:“所應學忍善了知已”,善巧地如法地了知之後,來如理的修學,不是蠻幹。這一點要知道,佛教裏邊,絕不蠻幹的。那麼這個學是很重要的,不學那是蠻修瞎練的,非常危險。

  

  如于所說有所違越,應當精勤而令還出,若修此時舍而不修,恒爲非一大罪所染,于余生中亦極難修,最爲殊勝諸菩薩行。

  “如于所說有所違越,應當精勤而令還出”,假使你做錯了,違越了,違犯了,那麼要好好地努力使它還出,還淨,把它糾正過來了。“若修此時舍而不修,恒爲非一大罪所染,于余生中亦極難修,最爲殊勝諸菩薩行”,你該修這個忍辱的時候“舍而不修”,那麼經常會很大的罪所染汙。我們說菩薩戒裏邊很多有不忍産生的“自贊毀他”等等這些罪,都是忍不住了産生的大罪,所以說你“舍而不修”的話,將來你就可能犯很多的大罪,染汙了,那就犯了戒了。一方面,現世“大罪所染”。“于余生中”,這個等流果下去,到以後“亦極難修”,極爲殊勝的“諸菩薩行”,這些菩薩道,最殊勝的菩薩道。因爲這一輩子不修,將來的等流果也不想修,也會退。那麼這個是將來呢,一個修法的障礙。現世造大罪,將來不能修。所以這個呢,現在開始就要好好修,不要舍而不修。

  

  若能視爲勝道扼要,諸能行者現前修行,未能行者亦能于上淨修意樂,則如《妙手問經》所說,以少功力及微小苦,而能圓滿波羅蜜多。

  這是前面說的反面呢,它的過患不要做了。假使正面來說,你認爲這一些前面說的是殊勝的道的一個扼要,就是心要。已經能做到的,當下就修起來。還沒有做得到的,那麼就這個上面呢,就這個事情呢,發了一個淨修的意樂,就是將來要修。清淨的將來要修的意樂心把它生起來,那麼將來才能生了,才能修了。意樂心不生的話,將來也不能修。這個所以說,你認爲這是聖道的扼要的話呢,那能修的呢,能行的呢,當前就要修起來。做不到的呢,發一個意樂心,清淨的意樂心,將來要修起來。這樣子做的話,那麼就像《妙手問經》裏所說的,只要花一點點的氣力,受一點點小苦,而很快地圓滿波羅蜜多,這是一個最善巧的方法,應當照這個做起來。

  到此爲止,忍辱度就講完了。講得不少,這個對我們說很有用處,很多的道理,如果我們能夠把它串習思惟的話,很多的事情可以免掉了。修行的時候,一些痛苦、同修之間的矛盾等等,都會解除掉。大家就六和相親了,不會再有什麼。如果你還做不到的話,那你好好地思惟,多多地思惟,多多地串習,慢慢把它力量增強之後,自然會達到這個殊勝的境界。那麼我們要求也不太高啦,能夠在一個修學團體裏邊,大家沒有矛盾,和合相親地修,這個是很低的要求,應當能夠做到。

  

  

  

  學習精進

  

  寅四 學習精進

  

  學習精進波羅蜜多分五:一精進自性,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,叁精進差…
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