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別,四正修行時應如何修,五此等攝義。 今初
卯一 精進自性
緣善所緣勇悍爲相,《入行論》雲:「進謂勇于善。」《菩薩地》說爲攝善法及利有情,其心勇悍無有顛倒,及此所起叁門動業。
這引了兩個,什麼叫精進?就是說“緣善所緣”,我們心呢,緣的是善所緣境。緣惡的、不善的,你努力不叫精進,可以叫懈怠,爲什麼?好事沒有做,就懈怠。所以說有的人做壞事,做得很努力,算不算精進呢?不叫精進,精進是對善說的。善的事情勇悍去做,精進。壞的事情再怎麼勇悍,是懈怠。因爲從好的方面說,你好的事沒有做,就叫懈怠。這個精進呢,就是說對著善的所緣境,很勇敢地去幹,這是精進,這是自性。
舉兩個經論。一個是《入行論》,什麼叫精進呢?它說“進謂勇于善”,這是沒有離開善法。對于善法,勇猛地去幹的,叫精進。《菩薩地》說,“攝善法及利有情”,也是善法,“其心勇悍無有顛倒,及此所起叁門動業”,這個我們就看看《瑜伽師地論》四十二卷。如果有《披尋記》的,二四六九。有廣本的呢,也好找,四十二卷的《精進品第十二》,一個大題目。那麼我們看文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四十二:「雲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?嗢柁南曰:
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
如是九種相 名略說精進
謂九種相精進,名爲菩薩精進波羅蜜多。一者自性精進,二者一切精進,叁者難行精進,四者一切門精進,五者善士精進,六者一切種精進,七者遂求精進,八者此世他世樂精進,九者清淨精進。」
精進有多少呢?它講了很多,自性精進、一切精進、難行精進、一切門精進等等。我們就看第一個,自性精進。
「雲何菩薩自性精進?謂諸菩薩其心勇悍,堪能攝受無量善法,利益安樂一切有情,熾然無間無有顛倒,及此所起身語意動,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。」
“雲何菩薩自性精進?謂諸菩薩其心勇悍,堪能攝受無量善法”,也是善,總是精進是對善法來說的。“利益安樂一切有情”,也是善事。“熾燃無間,無有顛倒,及此所起身語意動,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”。這個我們看看注解。
《披尋記》卷四十二:「此中自性,由二相顯,一由意樂,二由加行。言意樂者,謂心勇悍,乃至無有顛倒。由心勇悍,能熟自佛法,是故說言攝受無量善法;能熟他有情,是故說言利益安樂一切有情。言加行者,謂此所起身語意動,此即前說精進意樂。身語意叁有所造作,是名爲動。」
什麼叫自性呢?分兩個,一個是意樂,一個是加行。什麼叫意樂?“謂諸菩薩其心勇悍,堪能攝受無量善法,利益安樂一切有情,熾燃無間,無有顛倒”,到此爲止,這是意樂心。他的心勇悍,他勇悍的心要做什麼事情呢,意樂什麼事情呢?要“攝受無量善法”,要“利益安樂一切有情”,要“熾然無間”的,沒有顛倒地去做,這是從意樂上說。
加行,“及此所起身語意動”,他所起的身語意的“動”,什麼叫“動”?身語意叁,所有造作叫動,就是造的業,身語意業。那麼這個叫做精進的自性。
這裏也是很重要,沒有顛倒的,就是沒有錯的。如果你顛倒了,也不叫精進,所以說不要錯是最重要的。那麼怎樣子不顛倒呢?你一定要學嘛,你不學的話,怎麼知道哪個顛倒,哪個不顛倒?所以說我們佛教裏邊是提倡要學的,除非禅宗,他不立文字呢,但是要嚴格地依靠他的成就的師父,沒有成就的(已經開悟的)師父,你去跟他學的話,成就不了的。所以禅宗也是,一個是上根利器的人才能修,一個是說你沒有如量的思也修不了。
那麼這是精進自性。
卯二 趣入修習精進方便
第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者。謂應多思精進勝利不進過患,此若串習精進起故。
你怎麼樣子趣入精進,有什麼方便去修精進呢?那就是兩個:精進有什麼好處?不精進有什麼壞處?這樣的道理你懂了之後,成了定解,那自然會精進起來了。當然都要有好處,不想生壞處嘛。如果不修,你就有壞處;你修了你得好處,那自然就精進起了。
其勝利者,《勸發增上意樂會》雲:「能除諸苦及冥暗,是能永斷惡趣本,諸佛所贊聖精進,此是恒常應依止。此世所有諸工巧,及出世間諸巧業,若發精進非難得,智者誰厭精進力。若有趣佛菩提者,彼見昏睡諸過失,常發精進而安住,我爲策彼而說此。」
“其勝利者”,那麼有什麼好處呢?《勸發增上意樂會》這一本書、一本經雲:“能除諸苦及冥暗,是能永斷惡趣本,諸佛所贊聖精進,此是恒常應依止”,能夠除我們種種的苦惱、冥暗(無明、糊塗);能夠永遠斷掉惡趣的本,永遠斷掉惡趣根本拔掉,這是都靠精進。諸佛所贊歎的聖者的精進,就是不顛倒的精進了。這個是“恒常應依止”,永遠依靠它,精進是不能離開的。
“此世所有諸工巧,及出世間諸巧業,若發精進非難得,智者誰厭精進力”,世間來說一切工巧技藝,要精進的;出世間的一切,也是要靠精進的。只要有精進的話,這些世出世間的巧藝(工藝)都不難得。所以說有智慧的人,哪個厭離精進呢?都要求精進的。
“若有趣佛菩提者,彼見昏睡諸過失,常發精進而安住,我爲策彼而說此”,假使你要修行的人,要修佛道的人,佛菩提道的人,那麼看到昏睡(懈怠),這是睡眠,這些過失,那麼就要常發精進,安住在精進裏邊。“我爲策彼而說此”,佛就說,我因爲策勵那些不太精進的人,就說這個話,說精進的好處。
《莊嚴經論》亦雲:「資糧善中進第一,謂依此故彼後得,精進現得勝樂住,及世出世諸成就。精進能得叁有財,精進能得善清淨,精進度越薩迦耶,精進得佛妙菩提。」
“《莊嚴經論》亦雲:資糧善中進第一”,資糧道裏邊呢,資糧的善(一切善),一切資糧(善的資糧)裏邊精進是第一個的。“謂依此故彼後得”,有了精進之後,一切的善法,都隨應而得,沒有精進的話,這些善法都得不到。所以它是第一個,這是最第一的。“精進現得勝樂住,及世出世諸成就”,有精進的話,可以現世得現法樂住――得定,殊勝的現法樂住。那麼世出世間的一切成就都靠精進而來的。
“精進能得叁有財,精進能得善清淨,精進度越薩迦耶,精進得佛妙菩提”,“精進能得叁有財”,叁有的財這是世間法;“精進能得善清淨”,善清淨是下士道,精進的話能夠成就下士道;“精進能度薩迦耶”,這是中士道,這是出生死了,把我這個有色身的我去掉了。我,薩迦耶見的我去掉了,補特伽羅空得到就出生死了;“精進得佛妙菩提”,上士道,成佛。
那麼精進的好處呢,世出世間一切成就,都靠精進而來的。
又雲:「具進受用無能勝,具進煩惱不能勝,具進厭患不能勝,具進少得不能勝。」
有精進的人,“受用無能勝”,一切受用不能勝過他,就是說他可以放棄一切受用;“具進煩惱不能勝”,有精進的人,都能降伏一切煩惱;“具進厭患不能勝”,有精進的人不會厭煩的,做一個事情疲厭了,不想搞了,不會;“具進少得不能勝”,不會得少爲足,具進的人,他要得圓滿才好,少少的一點就滿足了,不會。所以精進呢,它是一個這麼大的好處。
《菩薩地》 亦雲:「唯有精進是能修證菩薩善法最勝之因,余則不爾,故諸如來稱贊精進,能證無上正等菩提。」
這個菩薩地裏面說,只有精進,是能夠修證的菩薩的善法,最殊勝的一個因。要證到菩薩的一切善法呢,最殊勝的因是精進。其它的不是最殊勝的,因爲靠精進才能得一切善法,沒有精進思惟善法哪裏來的呢?“故諸如來稱贊精進”,所以說一切佛都贊歎精進,能夠證到無上的正等菩提。這是四十二卷裏的文。在《披尋記》:二四七二。
《攝波羅蜜多論》亦雲:「若具無厭大精進,不得不證皆非有。」
假使你有極大的精進力,不厭足的,就是說不以得少爲足的,不疲厭的大精進,那麼你一切法乃至成佛,得不到、證不到,這是不可能的,決定能得到。
又雲:「非人皆喜饒利彼,能得一切叁摩地,晝夜諸時不空度,功德資糧無劣少,獲得諸義過人法,如青蓮華極增長。」
這個精進的人,一切非人都歡喜饒益他的。這裏《略論釋》 舉個例,說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作一個太子,叫舉善太子,他去做生意。他去做生意的時候,乘了大船。他帶了很多寶漂海去做生意。結果船翻了,寶都丟到海裏去了。那麼這個太子就不甘心,這個寶就失掉了,不甘心。他就是跑到岸上呢,用一個瓢呢,把這個海水一瓢瓢往岸上面潑過去,目的呢要把這個海水舀幹了,再下去取寶。這當然我們說極難了,但是他有精進力,他就不害怕,就是雖然一瓢瓢很少呢,他是有這個勇氣。這個事情給一個夜叉看到了,夜叉是非人,他贊歎:“唉,這個人了不得。”他馬上告訴龍王,有一個要把海水舀幹了要找寶。龍王也很佩服這個人,就把寶從海底裏拿出來還給他。這是說精進的感動非人。
我們中國也有一個公案,愚公移山。他帶了一家人要把前面那大山,要把它挖掉,一鏟鏟地把它挖掉,結果也是護法神看到了,感歎,把山把它搬起走了。這個我們跟印度同樣有這個公案,都是贊歎精進的。那麼中國人也贊歎精進,但是我們中國呢,還沒有提高到成佛的高度。那麼就是說“非人皆喜饒利彼”,非人看到精進的人呢,都歡喜要幫助他。像這樣困難的事情,我們說是做不到的,但是這些夜叉、神,他們的力量大,就幫他做到了。
“能得一切叁摩地”,你要精進好了,一切叁摩地,什麼首楞嚴叁摩地,什麼金剛喻定等等,都能得到。精進的力量極大,只要好好地精進修,一切叁摩地都能得到。“晝夜諸時不空度”,精進的人晝夜六時沒有空度的,哪怕睡覺的時候,悎寤瑜伽還在修。“功德資糧無劣少”,因爲他精進,他的功德資糧就…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