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别,四正修行时应如何修,五此等摄义。 今初
卯一 精进自性
缘善所缘勇悍为相,《入行论》云:「进谓勇于善。」《菩萨地》说为摄善法及利有情,其心勇悍无有颠倒,及此所起三门动业。
这引了两个,什么叫精进?就是说“缘善所缘”,我们心呢,缘的是善所缘境。缘恶的、不善的,你努力不叫精进,可以叫懈怠,为什么?好事没有做,就懈怠。所以说有的人做坏事,做得很努力,算不算精进呢?不叫精进,精进是对善说的。善的事情勇悍去做,精进。坏的事情再怎么勇悍,是懈怠。因为从好的方面说,你好的事没有做,就叫懈怠。这个精进呢,就是说对着善的所缘境,很勇敢地去干,这是精进,这是自性。
举两个经论。一个是《入行论》,什么叫精进呢?它说“进谓勇于善”,这是没有离开善法。对于善法,勇猛地去干的,叫精进。《菩萨地》说,“摄善法及利有情”,也是善法,“其心勇悍无有颠倒,及此所起三门动业”,这个我们就看看《瑜伽师地论》四十二卷。如果有《披寻记》的,二四六九。有广本的呢,也好找,四十二卷的《精进品第十二》,一个大题目。那么我们看文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四十二:「云何菩萨精进波罗蜜多?嗢柁南曰:
自性一切难 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
如是九种相 名略说精进
谓九种相精进,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多。一者自性精进,二者一切精进,三者难行精进,四者一切门精进,五者善士精进,六者一切种精进,七者遂求精进,八者此世他世乐精进,九者清净精进。」
精进有多少呢?它讲了很多,自性精进、一切精进、难行精进、一切门精进等等。我们就看第一个,自性精进。
「云何菩萨自性精进?谓诸菩萨其心勇悍,堪能摄受无量善法,利益安乐一切有情,炽然无间无有颠倒,及此所起身语意动,当知是名菩萨所行精进自性。」
“云何菩萨自性精进?谓诸菩萨其心勇悍,堪能摄受无量善法”,也是善,总是精进是对善法来说的。“利益安乐一切有情”,也是善事。“炽燃无间,无有颠倒,及此所起身语意动,当知是名菩萨所行精进自性”。这个我们看看注解。
《披寻记》卷四十二:「此中自性,由二相显,一由意乐,二由加行。言意乐者,谓心勇悍,乃至无有颠倒。由心勇悍,能熟自佛法,是故说言摄受无量善法;能熟他有情,是故说言利益安乐一切有情。言加行者,谓此所起身语意动,此即前说精进意乐。身语意三有所造作,是名为动。」
什么叫自性呢?分两个,一个是意乐,一个是加行。什么叫意乐?“谓诸菩萨其心勇悍,堪能摄受无量善法,利益安乐一切有情,炽燃无间,无有颠倒”,到此为止,这是意乐心。他的心勇悍,他勇悍的心要做什么事情呢,意乐什么事情呢?要“摄受无量善法”,要“利益安乐一切有情”,要“炽然无间”的,没有颠倒地去做,这是从意乐上说。
加行,“及此所起身语意动”,他所起的身语意的“动”,什么叫“动”?身语意三,所有造作叫动,就是造的业,身语意业。那么这个叫做精进的自性。
这里也是很重要,没有颠倒的,就是没有错的。如果你颠倒了,也不叫精进,所以说不要错是最重要的。那么怎样子不颠倒呢?你一定要学嘛,你不学的话,怎么知道哪个颠倒,哪个不颠倒?所以说我们佛教里边是提倡要学的,除非禅宗,他不立文字呢,但是要严格地依靠他的成就的师父,没有成就的(已经开悟的)师父,你去跟他学的话,成就不了的。所以禅宗也是,一个是上根利器的人才能修,一个是说你没有如量的思也修不了。
那么这是精进自性。
卯二 趣入修习精进方便
第二趣入修习精进方便者。谓应多思精进胜利不进过患,此若串习精进起故。
你怎么样子趣入精进,有什么方便去修精进呢?那就是两个:精进有什么好处?不精进有什么坏处?这样的道理你懂了之后,成了定解,那自然会精进起来了。当然都要有好处,不想生坏处嘛。如果不修,你就有坏处;你修了你得好处,那自然就精进起了。
其胜利者,《劝发增上意乐会》云:「能除诸苦及冥暗,是能永断恶趣本,诸佛所赞圣精进,此是恒常应依止。此世所有诸工巧,及出世间诸巧业,若发精进非难得,智者谁厌精进力。若有趣佛菩提者,彼见昏睡诸过失,常发精进而安住,我为策彼而说此。」
“其胜利者”,那么有什么好处呢?《劝发增上意乐会》这一本书、一本经云:“能除诸苦及冥暗,是能永断恶趣本,诸佛所赞圣精进,此是恒常应依止”,能够除我们种种的苦恼、冥暗(无明、糊涂);能够永远断掉恶趣的本,永远断掉恶趣根本拔掉,这是都靠精进。诸佛所赞叹的圣者的精进,就是不颠倒的精进了。这个是“恒常应依止”,永远依靠它,精进是不能离开的。
“此世所有诸工巧,及出世间诸巧业,若发精进非难得,智者谁厌精进力”,世间来说一切工巧技艺,要精进的;出世间的一切,也是要靠精进的。只要有精进的话,这些世出世间的巧艺(工艺)都不难得。所以说有智慧的人,哪个厌离精进呢?都要求精进的。
“若有趣佛菩提者,彼见昏睡诸过失,常发精进而安住,我为策彼而说此”,假使你要修行的人,要修佛道的人,佛菩提道的人,那么看到昏睡(懈怠),这是睡眠,这些过失,那么就要常发精进,安住在精进里边。“我为策彼而说此”,佛就说,我因为策励那些不太精进的人,就说这个话,说精进的好处。
《庄严经论》亦云:「资粮善中进第一,谓依此故彼后得,精进现得胜乐住,及世出世诸成就。精进能得三有财,精进能得善清净,精进度越萨迦耶,精进得佛妙菩提。」
“《庄严经论》亦云:资粮善中进第一”,资粮道里边呢,资粮的善(一切善),一切资粮(善的资粮)里边精进是第一个的。“谓依此故彼后得”,有了精进之后,一切的善法,都随应而得,没有精进的话,这些善法都得不到。所以它是第一个,这是最第一的。“精进现得胜乐住,及世出世诸成就”,有精进的话,可以现世得现法乐住――得定,殊胜的现法乐住。那么世出世间的一切成就都靠精进而来的。
“精进能得三有财,精进能得善清净,精进度越萨迦耶,精进得佛妙菩提”,“精进能得三有财”,三有的财这是世间法;“精进能得善清净”,善清净是下士道,精进的话能够成就下士道;“精进能度萨迦耶”,这是中士道,这是出生死了,把我这个有色身的我去掉了。我,萨迦耶见的我去掉了,补特伽罗空得到就出生死了;“精进得佛妙菩提”,上士道,成佛。
那么精进的好处呢,世出世间一切成就,都靠精进而来的。
又云:「具进受用无能胜,具进烦恼不能胜,具进厌患不能胜,具进少得不能胜。」
有精进的人,“受用无能胜”,一切受用不能胜过他,就是说他可以放弃一切受用;“具进烦恼不能胜”,有精进的人,都能降伏一切烦恼;“具进厌患不能胜”,有精进的人不会厌烦的,做一个事情疲厌了,不想搞了,不会;“具进少得不能胜”,不会得少为足,具进的人,他要得圆满才好,少少的一点就满足了,不会。所以精进呢,它是一个这么大的好处。
《菩萨地》 亦云:「唯有精进是能修证菩萨善法最胜之因,余则不尔,故诸如来称赞精进,能证无上正等菩提。」
这个菩萨地里面说,只有精进,是能够修证的菩萨的善法,最殊胜的一个因。要证到菩萨的一切善法呢,最殊胜的因是精进。其它的不是最殊胜的,因为靠精进才能得一切善法,没有精进思惟善法哪里来的呢?“故诸如来称赞精进”,所以说一切佛都赞叹精进,能够证到无上的正等菩提。这是四十二卷里的文。在《披寻记》:二四七二。
《摄波罗蜜多论》亦云:「若具无厌大精进,不得不证皆非有。」
假使你有极大的精进力,不厌足的,就是说不以得少为足的,不疲厌的大精进,那么你一切法乃至成佛,得不到、证不到,这是不可能的,决定能得到。
又云:「非人皆喜饶利彼,能得一切三摩地,昼夜诸时不空度,功德资粮无劣少,获得诸义过人法,如青莲华极增长。」
这个精进的人,一切非人都欢喜饶益他的。这里《略论释》 举个例,说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作一个太子,叫举善太子,他去做生意。他去做生意的时候,乘了大船。他带了很多宝漂海去做生意。结果船翻了,宝都丢到海里去了。那么这个太子就不甘心,这个宝就失掉了,不甘心。他就是跑到岸上呢,用一个瓢呢,把这个海水一瓢瓢往岸上面泼过去,目的呢要把这个海水舀干了,再下去取宝。这当然我们说极难了,但是他有精进力,他就不害怕,就是虽然一瓢瓢很少呢,他是有这个勇气。这个事情给一个夜叉看到了,夜叉是非人,他赞叹:“唉,这个人了不得。”他马上告诉龙王,有一个要把海水舀干了要找宝。龙王也很佩服这个人,就把宝从海底里拿出来还给他。这是说精进的感动非人。
我们中国也有一个公案,愚公移山。他带了一家人要把前面那大山,要把它挖掉,一铲铲地把它挖掉,结果也是护法神看到了,感叹,把山把它搬起走了。这个我们跟印度同样有这个公案,都是赞叹精进的。那么中国人也赞叹精进,但是我们中国呢,还没有提高到成佛的高度。那么就是说“非人皆喜饶利彼”,非人看到精进的人呢,都欢喜要帮助他。像这样困难的事情,我们说是做不到的,但是这些夜叉、神,他们的力量大,就帮他做到了。
“能得一切三摩地”,你要精进好了,一切三摩地,什么首楞严三摩地,什么金刚喻定等等,都能得到。精进的力量极大,只要好好地精进修,一切三摩地都能得到。“昼夜诸时不空度”,精进的人昼夜六时没有空度的,哪怕睡觉的时候,悎寤瑜伽还在修。“功德资粮无劣少”,因为他精进,他的功德资粮就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