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▪P4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「又此胜解,由二因缘,于彼诸处能善安立。一、长时串习故,二、证善净智故。是名菩萨法思胜解忍。又八种胜解之境。」

  详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三十八,《披寻记》(二一九四页)。

  就是这里单单讲了一个标题。详细的哪里讲呢?详细的在二一九四,大家翻一翻,二一九四。这个讲得极广,我们只好大概翻一翻,没有《披寻记》的,翻到三十八卷的《力种性品》第八。那么里边就是讲的。这个《初持瑜伽处力种性品》,第八品里边开头的一点点。

  

  《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力种性品第八》:「云何菩萨具多胜解?谓诸菩萨于其八种胜解依处,具足成就净信为先,决定喜乐。一者于三宝功德胜解依处,具足成就净信为先,决定喜乐,谓于佛法僧真实功德,具多胜解。」

  对于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起决定的胜解,不会摇动了。

  

  「二者于佛菩萨威力胜解依处,具足成就净信为先,决定喜乐,谓于如前所说威力,具多胜解。」

  什么叫“威力”呢?这个我们要看,二一一七,是三十七卷。没有的就查三十七卷。这个《菩萨地》《初持瑜伽处威力品》,就在前头,当下就是。

  

  《初持瑜伽处威力品》:「云何诸佛菩萨威力?当知略有三种。一者圣威力,谓佛菩萨得定自在,依定自在随其所欲一切事,成心调柔故,善修心故,是名圣威力。二者法威力,谓诸胜法有广大果有大胜利,是名法威力。此中法者,即是六种波罗蜜多,所谓布施乃至般若。如是诸法有大威力,名法威力。三者俱生威力,谓佛菩萨先集广大福德资粮,证得俱生甚希奇法,是名俱生威力。」

  那么下边呢,什么叫神通威力,六神通讲了很多,我们不能全部念,六神通讲过了。它讲得极多,佛菩萨的很多神通都讲了。漏尽通、宿命通……都讲了。这个回去看。“法威力”在哪里呢?《披寻记》二零四六。单是《瑜伽师地论》,这个你们好找,比较简单,没有那么多的注解。

  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:「云何法威力?谓布施威力乃至般若威力。此布施等诸法威力,应知一一略有四相,一者断所对治相,二者资粮成熟相,三者饶益自他相,四者与当来果相。」

  每一个都有:布施四相、持戒四相,讲了很多。最后又翻到什么叫“俱生威力”。云何菩萨具生威力,《披寻记》二一五三,广本的好找。这个因为它没有好远,“法威力”过了,就是般若的四个相过了之后,就是俱生威力。

  

  《披寻记》:「云何诸佛菩萨俱生威力?谓性能忆念诸本生事,为欲利益诸有情故,不由思择,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大苦悉能堪忍,为欲利益诸有情故欣乐领受,能办有情利益事苦,为欲利益诸有情故,上生第四睹史多天,尽睹史多寿量而住。」

  那就是“八相成道”的事情,就讲了很多。这是威神力的事情,那么一大篇,我们就大概指一个方向就完了。那么还有下去,这个再回到二四六零,那么八种功德处,这个大威力处讲过了,还第二个真实义处。真实义处呢,有《披寻记》的,请你们翻到二零四三,假使广本的就是三十六卷的后头。《菩萨地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》。

  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:「云何真实义?谓略有二种。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,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。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,应知总名真实义。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有四种,一者世间极成真实,二者道理极成真实,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,四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。」

  “世间极成真实”,世间上认为是公认的事情,这种道理;“道理极成真实”,根据因明的比量推出来的;“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”,阿罗汉的境界;“所知障净智”,佛的境界。这四种真实呢,广讲,极好。我们以前在开始学的时候,就是有本书,专门讲这个《真实义品》的,把这个摘下来专门研究的。当然我们不能再把这个讲了,这个讲起来又是一本书了。那么指个方向呢,大家回去看了。

  下边就是说因处果处。因处果处呢,这里边要广讲的:有多少因,有多少果,这个讲的很多,那么只好回去看了。那么大概我们方向指一指就算了。这个就是法思胜解忍,有那么多的内涵。

  

  卯四 修忍时如何行

  

  修此等时如何行者。谓随修一能堪忍时,皆令具足六种殊胜,具足六种波罗蜜多,唯除令他安立于忍,是忍施外余如前说。

  “修此等时如何行者”,那么这个修的时候怎么修呢?“谓随修一能堪忍时,皆令具足六种殊胜”,这个六种殊胜我们前面讲过的,都要用的。每一个波罗密都要用的,六种殊胜。而且每一个波罗蜜多都具足六个波罗蜜多,这也要用的。前面都讲了,这里略了。那么忍辱的波罗蜜多,具足六种呢,其它的跟前面讲的一样的,去看一看好了。就是一个布施,怎么叫忍辱的布施呢?是自己安忍,也令他安忍,“安立于忍”,令他也能够忍,这个叫忍的布施。这是特殊的,那么其他的一样,就看前面,“余如前说”。

  

  卯五 此等摄义

  

  第五此等摄义者,谓应随念发菩提心,为行依止而修行者,是欲安立一切有情于漏尽忍所有根本,故须令此渐次增广,大地诸忍作所愿境而勤修习。

  我们要总地来说,摄拢来说,我们要怎么样子呢?“谓应随念发菩提心”,菩提心不能忘掉,菩提心是我们行动的依止,依菩提心而依止,我们来修,修行。那么这里忍辱呢,要安立一切有情于最高的忍――漏尽忍,漏尽忍就成佛,这是最高的忍。“所有根本”,要得到漏尽忍呢,下边要修很多的法,忍的法,这些所有的那些根本法都要修起来。“故须令此渐次增广”,最根本的、底的慢慢扩大,最高漏尽忍,一点点修上去。“大地诸忍作所愿境而勤修习”,我们初修的人,或者初学的人,初修还谈不上。三大阿僧祗劫尽了,才是初修的,我们现在还没进去了,还谈不上,只是学一下。那么要大地的诸忍,地上菩萨的忍,作我们的所愿境,就是我们将来要达到那么的高度。现在所说起步很低,而将来呢,地上菩萨的忍,都要做到。以这样子的,作我们发愿的目的。“而勤修习”,好好地去修。

  

  诸初发业所应学忍善了知已,如理修学。

  那么当下“初发业”,开始修的那些人,你要该做到的,该学的那要好好地了知。了知之后,“如理修学”,先要懂了之后才修学。所以说我们佛教呢,是个理智的宗教。也不说宗教,理智的。自己懂了之后才能修,盲修瞎炼,道理不懂,一股蛮劲。固然这个很可赞叹,但是呢,如果我们说要不错的道,圆满的道,圆满不圆满能不能达到究竟的果位,是这个分别,而错与不错却是大有差别。如果错的道,你拼命地去干的话,着魔。所以这个,我们努力呢,要努力在点子上,要不错的道。如何不错?非要学习不可。经过学习之后,才能了知哪是错的,哪是对的。错的、对的知道之后,然后你努力有方向。这个方向进去呢,慢慢地就是扩大了,可以成佛了。如果你错的道修了,那不但成不了佛,成魔了。这个区别很大,所以说要先:“所应学忍善了知已”,善巧地如法地了知之后,来如理的修学,不是蛮干。这一点要知道,佛教里边,绝不蛮干的。那么这个学是很重要的,不学那是蛮修瞎练的,非常危险。

  

  如于所说有所违越,应当精勤而令还出,若修此时舍而不修,恒为非一大罪所染,于余生中亦极难修,最为殊胜诸菩萨行。

  “如于所说有所违越,应当精勤而令还出”,假使你做错了,违越了,违犯了,那么要好好地努力使它还出,还净,把它纠正过来了。“若修此时舍而不修,恒为非一大罪所染,于余生中亦极难修,最为殊胜诸菩萨行”,你该修这个忍辱的时候“舍而不修”,那么经常会很大的罪所染污。我们说菩萨戒里边很多有不忍产生的“自赞毁他”等等这些罪,都是忍不住了产生的大罪,所以说你“舍而不修”的话,将来你就可能犯很多的大罪,染污了,那就犯了戒了。一方面,现世“大罪所染”。“于余生中”,这个等流果下去,到以后“亦极难修”,极为殊胜的“诸菩萨行”,这些菩萨道,最殊胜的菩萨道。因为这一辈子不修,将来的等流果也不想修,也会退。那么这个是将来呢,一个修法的障碍。现世造大罪,将来不能修。所以这个呢,现在开始就要好好修,不要舍而不修。

  

  若能视为胜道扼要,诸能行者现前修行,未能行者亦能于上净修意乐,则如《妙手问经》所说,以少功力及微小苦,而能圆满波罗蜜多。

  这是前面说的反面呢,它的过患不要做了。假使正面来说,你认为这一些前面说的是殊胜的道的一个扼要,就是心要。已经能做到的,当下就修起来。还没有做得到的,那么就这个上面呢,就这个事情呢,发了一个净修的意乐,就是将来要修。清净的将来要修的意乐心把它生起来,那么将来才能生了,才能修了。意乐心不生的话,将来也不能修。这个所以说,你认为这是圣道的扼要的话呢,那能修的呢,能行的呢,当前就要修起来。做不到的呢,发一个意乐心,清净的意乐心,将来要修起来。这样子做的话,那么就像《妙手问经》里所说的,只要花一点点的气力,受一点点小苦,而很快地圆满波罗蜜多,这是一个最善巧的方法,应当照这个做起来。

  到此为止,忍辱度就讲完了。讲得不少,这个对我们说很有用处,很多的道理,如果我们能够把它串习思惟的话,很多的事情可以免掉了。修行的时候,一些痛苦、同修之间的矛盾等等,都会解除掉。大家就六和相亲了,不会再有什么。如果你还做不到的话,那你好好地思惟,多多地思惟,多多地串习,慢慢把它力量增强之后,自然会达到这个殊胜的境界。那么我们要求也不太高啦,能够在一个修学团体里边,大家没有矛盾,和合相亲地修,这个是很低的要求,应当能够做到。

  

  

  

  学习精进

  

  寅四 学习精进

  

  学习精进波罗蜜多分五:一精进自性,二趣入修习精进方便,三精进差…
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