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▪P3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止处苦,二世法处苦,三威仪处苦,四摄法处苦,五乞行处苦,六勤劬处苦,七利他处苦,八所作处苦。

  一依止处苦者,依谓四依,由依此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,出家受具成苾刍分,所谓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,菩萨于此若得麁弊鮮少稽留轻蔑不敬,不生忧悒,不由此缘精进懈废,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依止处苦。」

   “一依止处苦者”,那么什么依止处苦呢?依谓四依,出家人的饮食、卧具、衣服、医药了。“由依此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,出家受具”,我们出家之后成苾刍分,生活就依靠这个四个东西,什么呢。“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病缘、医药、供身、什物”,其它的杂的东西。“菩萨于此若得粗弊鲜少稽留轻蔑不敬,不生忧悒”,假使这些东西得到的不好:粗的、弊的、坏的;很少;或者一下儿不给你,稽留,慢慢地给你;或者给的时候不恭敬你,扔给你,或者是丢给你。对于这样子情况呢。“不由此缘精进懈废,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依止处苦”,那么它里边的注解,你们自己看了。

  

  二世法处苦者,当知世法略有九种,一衰、二毁、三讥、四苦、五坏法坏、六尽法尽、七老法老、八病法病、九死法死。如是世法若总若别,会遇现前能生众苦,此即名为世法处苦。菩萨触对如是众苦思择忍受,不由此缘精进懈废,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世法处苦。

  “二世法处苦者,当知世法略有九种,一衰、二毁、三讥、四苦、五坏法坏、六尽法尽、七老法老、八病法病、九死法死。如是世法若总若别”,或者全部或者是个别的。“会遇现前能生众苦”,那会生很多苦了。“此即名为世法处苦。菩萨触对如是众苦思择忍受,不由此缘精进懈废,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世法处苦。”

  

  三威仪处苦者,当知即是行住坐卧四种威仪,菩萨于中若行若坐,昼夜恒时从诸障法净修其心,终不非时胁着床座草敷叶敷,菩萨于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,不由此缘精进懈废,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威仪处苦。

  “三威仪处苦者,当知即是行住坐卧四种威仪,菩萨于中若行若坐,昼夜恒时从诸障法净修其心”,这是前面讲过的。“终不非时胁着床座草敷叶敷,菩萨于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,不由此缘精进懈废,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威仪处苦。”

  

  四摄法处苦者,当知摄法略有七种,一供事三宝、二供事尊长、三谘受正法、四既谘受已广为他说、五以大音声吟咏赞诵、六独处空闲无倒思惟称量观察、七修习瑜伽作意所摄若止若观。菩萨于此七种摄法,勇猛劬劳所生众苦,悉能忍受,不由此缘精进懈废,如是名为菩萨忍受摄法处苦。

  

  五乞行处苦者,当知此苦略有七种。一者自誓毁形剃须发等,弃舍世俗诸相好故。二者自誓毁色,受持改变坏色衣故。三者进止云为皆不纵任游涉世间,一切行住自兢摄故。四者依他活命舍商农等世间事业,从他所得而存济故。五者尽寿从他求衣服等,于所获得非法珍财久所贮积,不受用故。六者尽寿遮止人间诸欲,离非梵行淫欲法故。七者尽寿遮止人间嬉戏,舍离观听歌舞笑戏倡伎等故。及离与己亲友同龄笑戏欢娱携从等故。如是等类,因乞求行所有艰辛所生众苦,菩萨一切皆能忍受,不由此缘精进懈废,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乞行处苦。

  “五乞行处苦者,当知此苦略有七种。一者自誓毁形剃须发等,弃舍世俗诸相好故”,世间那些相好,不要了。“二者自誓毁色,受持改变坏色衣故,三者进止云为皆不纵任游涉世间,一切行住自兢摄故”,世间上走的地方不乱跑。“四者依他活命舍商农等世间事业,从他所得而存济故。五者尽寿从他求衣服等,于所获得非法珍财久所贮积,不受用故”,总是跟他求,从人家去乞求,不要自己藏起来,藏了很多慢慢地用,这个不如法的。“六者尽寿遮止人间诸欲,离非梵行淫欲法故”,淫欲法永远是离掉,不能做。“七者尽寿遮止人间嬉戏”,人间的开玩笑、那些喜乐,都要放弃。“舍离观听歌舞笑戏倡伎等故,及离与己亲友同龄笑戏欢娱携从等故”,跟亲友、同年龄的人,大家一起玩、笑等等,这些也不能做。“如是等类,因乞求行所有艰辛所生众苦,菩萨一切皆能忍受,不由此缘精进懈废,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乞行处苦。”

  

  六勤劬处苦者,谓诸菩萨勤修善品劬劳因缘,发生种种身心疲恼,悉能忍受,不由此缘精进懈废,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勤劬处苦。

  所以我们说修行的人,也有很多苦。假使你要入定,蚊子苍蝇来叮你,你这个瞋心一起,要把它打死了,那就是不能忍受了。那就该忍的要忍一下。

  

  七利他处苦者,谓诸菩萨修十一种利有情业,如前应知,由彼所生种种忧苦,菩萨一切皆能忍受,不由此缘精进懈废,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利他处苦。

  “七利他处苦者,谓诸菩萨修十一种利有情业,如前应知,由彼所生种种忧苦,菩萨一切皆能忍受”,你心里要饶益他,他不一定接受你,他以为你是恶意,他反而跟你顶起来干,这时候生的忧苦都要忍受。“不由此缘精进懈废,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利他处苦。”

  

  八所作处苦者,谓诸菩萨或是出家,便有营为衣钵等业,或是在家便有无倒商估营农仕王等业,由此发生种种勤苦,菩萨一切皆能忍受,不由此缘精进懈废,如是名为菩萨忍受所作处苦。

  “八所作处苦者,谓诸菩萨或是出家,便有营为衣钵等业”,你要求衣钵,或是在家呢,无倒的,就是无罪的。“或是在家便有无倒商估营农仕王等业,由此发生种种勤苦,菩萨一切皆能忍受,不由此缘精进懈废,如是名为菩萨忍受所作处苦。”

  这就是这里的所说的“处门广释”,那么书上就是这么的。这个基本上是摘录下来的,文字是差了不多的。

  

  辰三 思择法忍

  

  第三引发思胜解忍中胜解之境,略有八种。

  第三种忍的境界有八种。我们前面说的忍有三种,就是安住法思胜解。这个一切法能够真实地思择、观察,起胜解。这个现在的法,就是依了经教的道理,去思惟之后,得到决定的见解,不为他所转,这就叫法思胜解忍。我们胜解的境界呢,有八种。

  

  一净信境者,谓三宝功德;

  一种是“净信境者”,我们说相信的,清净的相信的一个境界是什么呢?三宝功德。我们说净信的是三宝功德。

  

  二现证境者,谓无我真实;

  “二现证境者”,就是证到的,“谓无我真实”,这是补特伽罗无我,法无我这两个,空性了。

  

  三希乐境者,谓诸佛菩萨广大神力,此复有三,谓神通力,六波罗蜜多力及俱生力;

  第三 “希乐境者”,所谓希求的,“谓诸佛菩萨广大神力”,这个神力又分三种:“神通力、六波罗蜜多力及俱生力”。

  

  四五取舍境者,谓诸妙行诸恶行因,及此所招爱非爱果,此分为二;

  第四第五“取舍境者”,哪个该取,哪个该舍的?“谓诸妙行诸恶行因”,因上说妙行要取的,恶行要舍的。果上的:所招的爱果――妙行上的爱果,要的;恶行受的非爱果,是不要的。那么当然,你取舍的,从因上取舍,果上是无可取舍的。果已经现了,你取也没有用了,舍也没有用了。那么在因上呢,要取妙行,不要取恶行。

  

  六七所修境者,谓大菩提是应得义,及菩萨学一切诸道,是能得彼所有方便,此亦分二;

  “六七所修境”,你所修的境界是什么?“谓大菩提是应得义,及菩萨学一切诸道,是能得彼所有方便,此亦分二”,一个是境了,就是我得到的,应得的义,应该得到东西呢,就是大菩提了;那么如何方便得到呢?菩萨修一切道嘛。这是分二个:一个是果;一个是能得果的道。

  

  八闻思随行境者,谓所知境,卓垄巴师说为无常等,然《力种性品》说十二分教等正法,为第八种或应如是。

  “八闻思随行境者,谓所知境”,“闻思随行境”,就是我们闻思那个境界呢,就是要知道的境界。“卓垄巴”,一个祖师呢,认为是无常、苦等等这些道理,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的《力种性品》里说,我们要知道的境界不但是这些,还有十二分教都在里头,所以说,“然《力种性品》”,这是《瑜伽师地论》的三十八卷,“说十二分教等正法”,是我们第八种里边要知道的事,境界。

  

  胜解之理者,谓如实知此诸境已,无所违逆,数数思惟。

  什么叫胜解呢?胜解的道理说这些事情知道之后,要顺了它,“无所违逆”的,“数数思惟”,产生定解,人家不能动摇,就叫胜解。

  

  安受众苦及思择法俱分八类者,如《菩萨地》所说而录,特于思法此说极广。

  “安受众苦及思择法俱分八类者”,前面我们说处所的苦有八种:八个处所。这里法思胜解忍,也说八种。为什么都分八个呢?这个是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的《菩萨地》所说的。那么这个地方对这个“思法”――法思胜解忍呢,讲得极广,《瑜珈师地论》是讲极广。宗大师跟据《瑜伽师地论》来分呢,这两个都分八个。这里我们就参考了,这个参考的东西太多了,我们只能是略略地标一下。就是说这个“法思胜解忍”在我们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四十二卷,有《披寻记》的在二四六零。没有的就找《忍辱品》。

  引法思胜解忍中胜解之境,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四十二《忍品》,《披寻记》(二四六O至二四六一页)。

  

  「云何菩萨法思胜解忍?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能正思择,由善观察胜觉慧故,能于八种生胜解处,善安胜解。」

  有八个处所,这个产生胜解。

  

  「云何八种生胜解处?一、三宝功德处,二、真实义处,三、诸佛菩萨大神力处,四、因处,五、果处,六、应得义处,七、自于彼义得方便处,八、一切所知所应行处。」

  “云何八种生胜解处?一、三宝功德处,二、真实义处,三、诸佛菩萨大神力处,四、因处”,这个因果呢,《广论》就合在一起了。“五、果处,六、应得义处,七、自于彼义得方便处”,这两个在《广论》一起讲了,“八、一切所知所应行处”。

   …
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