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说人家破坏你的名称利养的话,不但不要恨他,还要感激他,使我免了受很多的苦嘛。这样子一观察,人家破坏你的称誉等等,不但不要生气,还要很高兴,感谢他。
未二 破除不忍作毁等三
第二破除不忍作毁等三者。
这是赞叹,人家诽谤你、粗恶语骂你等等,这也是八风里的另外一方面。这些方面呢,做了之后,人家做呢,你不忍。心里忍不住,要不高兴,要发脾气。这个也分三点来看。
心非有体非他能害,若直害身间损于心,毁等于身亦不能损,既于身心二俱无损故应欢喜,如是思已断除忧悒,忧悒若灭,瞋不生故。
人家诽谤我,骂――粗恶语骂等等。骂心里很生气,但是我们分析一下,这个心是无形的,没有体的,你没有形的东西,怎么能害呢?害不了的嘛。假使说你害了身体了,你心执了这个身体,那么间接地也害了心了。但是说,这个毁谤也好,骂也好,对我们的身体也没有什么损害,他骂了半天,身上不痛不痒的,有什么损害呢?那么身体没有损害,那么心当然也没有损害了。假使身受了害了,心执着那个身,他感到痛苦,那么身心受害。现在心他也害不了,无形的;身体那些毁谤,那些辱骂的话,对身体毫无损失,身心都没有受害,那你还要气什么?要欢喜啊。这样子思惟之后,那么心里不高兴的、忧悒的心应当要断除了。忧悒的心灭除以后,那你瞋恨心就生不起来了。我们人家毁谤呢,都要生瞋恨心。应当这样子观想,瞋恨心就不会生了。
亦如《论》云:「意非有形故,谁亦不能坏,由耽着于身,故身为苦损。毁訾及粗语,并其恶名称,于身若无害,心汝何故瞋。」
就是上面的意思一样的。他说意就是心,它是没有形体的。那么无形的东西,害不了的。谁也不能损坏,哪个也破坏不了,他是无形的。有形的东西可以破坏,无形的你怎么破坏呢?所以心是没有形状的,没有形体的,损害不了的。假使你说,因为心执了那个身体,那么身体受了苦了,心里就要不高兴,要生烦恼,生瞋恨心了。但是我们看一看,毁谤也好,骂你也好,粗恶语对你说不好的话,或者恶名称说你,讥毁你不好的,说你怎么坏,这个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害处呢?不痒不痛,什么都没有感觉。那么既然对你身体没有害处,你这心里生什么气呢?既害不了心,又害不了身,他来毁谤,你生什么气呢?对你毫无损害,生气是毫无道理的。
下边举几个例,他们西藏的那些大德们的这些话来证明:
霞惹瓦云:「若于康垄巴、内邬苏巴、照巴三人,任说何语,与向土石,全无差别,故得安乐,后时诸人耳根薄弱,故无安乐。」
霞惹瓦说,“若于康垄巴、内邬苏巴、照巴三人,任说何语,与向土石,全无差别,故得安乐”,他就举了三个善知识:康垄巴、内邬苏巴、照巴,他们三个人,你给他说什么话,毁谤也好,什么也好,等于说跟土、石头说话一样,毫无反应,他就不听你那些话。所以说他们心里总是安乐的、不会生气的。
“后时诸人耳根薄弱,故无安乐”,后来的人就不行了,这个耳根很脆弱,听了一些话就要生气了,所以说他不安乐,心里得不到安乐了。人家说什么,你不要去理他,不当一回事,既不害身,又不害心,你有什么不高兴呢?所以他举了三个例,这三位善知识,你给他说什么好,就像给石头、泥巴说话一样,他们对你毫无差别。根本不管你说什么的,他们心里很坦然很安乐。那么其他人就不行了。
若对馨敦说某作是言,答曰:「暗中可骂国王,汝犯离间应当忏悔。」
假使有人对一个善知识馨敦,他说:“某年某人说你什么什么。”说挑拨离间话。他就回答说:“在背后头,不要说这些人,国王都可以骂的。你现在说什么?你搞离间嘛,你赶快忏悔吧,不要说这些话了。”就是他不听他的。这位大德也跟前面一样,你说什么,他不听你的,还叫你好好忏悔,你犯离间语嘛。
有谓慧金刚瑜伽师云:「人说我等为伏后者。」答云:「人不于人作言说事,又于何事。」次云:「速断离间。」
有人对一个善知识――慧金刚瑜伽师,这么说:“有人说我们是个伏后者。”“伏后者”,一个西藏的土话,西藏古代一种土话,问了拉卜楞寺的格西,他们说,伏后者这些人呢,说话是不准的,一会儿说好,一会儿说坏,等于说有点挑拨心的这些人。他就给慧金刚瑜伽师说:“有些人说我们是这样的人。”这就是等于挑拨离间。他就怎么回答呢?“人跟人碰到了,总是要说闲话的。不说话,他做啥事情呢?”就是一般凡夫,说话也是说些是非话。但是这个是非呢,却是离间语,他马上接上去就说:“速断离间。”你这个说了,说离间了,犯罪的,赶快断掉吧,不要这么做。那就是不听的。反正大善知识呢,听人家说话呢,说你毁谤也好,什么也好,他根本就不分,不去管他那些。他们心里能够观想,所以说心安乐。
若作是念,由毁訾等则余补特伽罗于我不喜故不欢喜,若余不喜我,于我有损可为实尔,然此于自全无所损,故应断除不欢喜心。
“若作是念,由毁訾等则余补特伽罗于我不喜故不欢喜”,有人说了,固然你骂我也好、毁谤我也好,对我没有损害,但是影响是有啊。他这么一说的话,其余一些有情,补特伽罗本来对我很欢喜的、很恭敬的,现在听了他的话,对我就不高兴了,不睬我了。这个恭敬利养都没有了。这样子对我有损害,所以我心里不欢喜么。
“若余不喜我,于我有损可为实尔,然此于自全无所损,故应断除不欢喜心”,这个话好象有道理。人家对我不欢喜,这个就是对我有损害了。但是再分析一下,人家对你不欢喜,对你有什么害处?假使说人家对你不欢喜了,你就受了很大的损失了,那么你可以不欢喜。但是人家对你不欢喜,跟你毫不相干,就像前面的善知识一样的,管你什么不欢喜,说不好的话,他心里毫不动摇。没有什么不欢喜的,对我没损害嘛。那么既然对你毫无所损的话,你应该断除不欢喜的心,不要不欢喜。损害嘛不欢喜,不损害为什么不欢喜呢?
如云:「余不喜于我,此于现后世,俱不损于我,何故我不乐。」
人家不欢喜,对我不欢喜,这个事情对我的现世也好,后世来说也好,对我毫无损害。现世对我毫无损害,后世也对我也毫无关系。那么你为什么不欢喜?“何故我不乐”,我为什么要不快乐呢?
若作是念,虽他不喜无损于我,然由依此,即能障碍从他人所获得利养,故于毁訾毁谤传恶名者而发憎愤,所得利养须置现世,瞋他之恶随逐而行,故无利养速疾死没,与以邪命长时存活,前者为胜。
“若作是念”,他又进一层说,固然是对你没有损害。但是“虽他不喜无损于我”,人家不欢喜,对我来说,身心都没有受损害。“然由依此,即能障碍从他人所获得利养,故于毁訾毁谤传恶名者而发憎愤”,他们又说,虽然说他对我们不欢喜,对我来说不关痛痒的。但是影响是有的,因为人家不欢喜我,这个就障碍了人家对我的恭敬利养。因为不欢喜之后,人家就不供养我了,也不恭敬了。所以对那些毁谤的、毁骂的、给我传恶名声的人了,要生起我的不高兴,发脾气,要生瞋恨心了。那么说,说了半天还是有影响的,不利的,总是有不利的因素在里边。他就是说到这个利养就没有了。那么下边就进一步给你分析。
“所得利养须置现世,瞋他之恶随逐而行,故无利养速疾死没,与以邪命长时存活,前者为胜”,你所得的利养,即使说没人毁谤你,你得了很多利养。这个利养呢,带不到后世去的,总在这一辈子。这一辈子你就是不失这个利养呢,到死掉还是要放掉的,不能带后世去的。但是“瞋他之恶随逐而行”,你对他瞋心一起的话,就是跟了你跑的。你到后世去,这个报你要受的。那么一个是只在现世,一个是后世要受报。这个两个想想,哪个好?所以说“无利养速疾死没”,这两种情况,假使说你没有利养的,甚至于你就饿死了,很快就死掉了;另外一种呢,得到利养,邪命,你因为慎恨心等等、妒嫉等等,利养是得到了,邪命的利养得到了,而且(还)活得很长。但是这两个比起来呢,“前者为胜”,即使没有利养,很快死掉,没造罪,下一辈子增上生,如果你这一辈子,以邪命得了利养了,虽然活得很长,看起来福报很大,但是你下辈子要受报。那么这个比起来呢,还是没有利养很快死掉还好一些。你这个邪命呢,得到很长的存活呢,反而不如前面那个好。
设获利养长时存活,然于死亡终无免脱终须有死,至临终时,先经百年受用安乐,与唯一年受用安乐,二者相等,唯为念境。
这个,一个方面看,这是后世看,这一辈子来看,假使你得到利养了,也活得很长。你就满意了,满你的愿了,但是你总是要死的吧?这个死的时候,你是免不了的。临终的时候,哪怕你受了一百年的利养的安乐,或者只有一年的受享安乐,这两个呢相等的。为什么?时间长,时间短,在临终的时候,只一个回忆,只一个念境。念境就是说,这么想一想就是说:一百年,一百年过了;一年,一年过了。长了、短了,没什么差别。都是个念境,都是一个回忆而已,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。就是死的时候,都是一个回忆。
尔时苦乐无差别故,譬如梦中受乐百年与唯须臾领受安乐,二睡醒时,乐与不乐全无差别。
“尔时苦乐无差别故”,这个时的这个,苦也好,乐也好。临终的时候,一百年的享受,跟一年的享受,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。他打个比喻。“譬如梦中受乐百年与唯须臾领受安乐,二睡醒时,乐与不乐全无差别”,等于说你梦里边享受了一百年,另外一个梦苦了一辈子,最后享受了一会儿功夫。等到你醒过来的时候,一个苦、一个不苦(一个乐),醒过来了毫无差别,一样的。这是梦境的差别,醒过来也什么差别。醒过来,你享受的乐也过了,只是个念境;受的苦,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