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想趕快結束,解決這個問題。你想快,欲速則不達,反而慢了。所以說發心要極猛,越是猛的心成佛也快。你心不猛的話,成佛就慢,這個是必然的。
爲何義故,如是擐甲發勤精進,其中有二。
巳二 攝善法精進
攝善法精進者,謂爲正引發六種波羅蜜多故,修彼加行。
我們爲什麼要擐甲發這樣子的精進呢,爲什麼事情要發這樣子長時間的精進呢?這個爲了兩個事情了,有二:一是攝善法精進者,就是修六波羅蜜多,修它的加行,這是自利爲主的,圓滿自己的功德。
巳叁 饒益有情精進
饒益有情精進者,謂于十一事,如其所應而發精進。
饒益有情精進,利他爲主的。就是前面說的,十一個饒益有情的事情。“如其所應”,該怎麼做就怎麼做,發精進心。這裏就是說,擐甲精進,攝善法精進,饒益有情精進,雖然是叁個,但是擐甲精進呢,目的還是爲了後邊兩個。要爲了後邊兩個的事情,就要發長時期的,不怕一切苦的精進的心,這個盔甲要披起來。
辰二 發生精進之方便
第二發生精進之方便者。如前所說,二種資糧一切白法,由依此故生住增長,故修精進極爲重要。
發精進的方便就是前面說的:要知道精進的好處;不精進就懈怠了。那麼福德、智慧這兩個資糧,一切的善法都依這個精進而能夠生起,而能夠住持增長。前面這個也講過了,沒有精進,一切白法都搞不成的。有了精進,白法能夠生起來,能夠繼續下去,最後不斷地增長,所以說修精進是極重要的事情。
此亦唯見寂天菩薩論說,易解便修最圓滿故,當說此宗。
這個裏邊,寂天菩薩論裏邊說的,最容易理解,最容易方便我們修行,是最圓滿的說法。所以我們這裏解釋的,就是以寂天菩薩的那個宗旨來講這個精進的事情。那麼下邊就分了講。
巳一 舍離障礙精進違緣
此中分四:一舍離障礙精進違緣,二修積順緣護助資糧,叁依上二緣發勤精進,四由此身心堪能之理。
“一舍離障礙精進違緣”,障礙精進的違緣,要把它舍離,如何舍離?“二修積順緣護助資糧”,修精進的順緣,“修積順緣,護助資糧”,違緣去掉要順緣,怎樣把它積起順緣來的一些資糧。“叁依上二緣發勤精進”,“四由此身心堪能之理”。這個下面要細講。
初中分二:一明所治品,二修斷彼方便。 今初
怎麼去掉違緣的障礙呢?“一明所治品,二修斷彼方便”,障礙是啥東西呢?
午一 明所治品
不入道者略有二類,一雖見能修而不趣入,二怯弱不入,謂我豈能如是修習。
“不入道者略有二類”,不能夠精進入道的有二種:“一雖見能修而不趣入”,雖然看到能夠修,但是不想去修。“二怯弱不入”,他也想去,但是害怕,不敢修,“謂我豈能如是修習”,他說我這樣子的能力的人,這樣子艱苦的怎麼能修得起呢?這樣子起了這個怯弱的心呢,就不敢修了。
雖尚有余能不能修未嘗思擇而不趣者,然此是說求解脫者,彼非此說。
這兩種:一種是雖然看到能修而不想修;一個想修但怯弱不敢進取。另外還有一種:能不能修他也沒考慮過,他就不去修。當然還有這一種,就是能修不能修,沒有經過思惟抉擇過而不修的。我們這裏說的呢,是說已經抉擇過,知道要修的那些人來說的,求解脫的人來說的。那幺這個不加抉擇,不求解脫這種說法呢,我們這裏不談了。“彼非此說”,這個第叁種不是我們要說的,那就不去管他了。這裏說要求解脫的,經過抉擇的,這兩種我們要說一下。
初中分二,一推延懈怠,謂念後時有暇能修,二雖非如是,然于庸常諸下劣事,貪著覆蔽。
“初中分二”,就是第一個,他雖能修,但是不想修。那麼有兩種,一是懈怠,“推延懈怠,謂念後時有暇能修”,他是懈怠,他知道這個該修的,但是現在不修。爲什麼?今天不修明天好修,明天不修後天好修,年輕不修老來能修,都往後推。那麼就以後反正有時間好修,現在不必,這是一種。
第二種,“雖非如是,然于庸常諸下劣事,貪著覆蔽”,雖然他不是推,但是對一些普通的、世間上的一些無所謂的事情,沒啥關鍵的事情,也可以說不好的事情,他貪著了,把他覆蔽掉了,把修行的事情就耽誤掉了。這是知道要該修,因這些事情耽誤,也修不起了。
如《入行論》雲:「說其所治品,一懈怠,二耽惡事,叁自輕而退屈。」
精進的對立面,就是所治品,它的違緣有叁種。一個是懈怠;一個是說對下劣的一些不好的事情,把它執著了,修習善法就耽擱掉了。最後一種“自輕而退屈”,怯弱,自己感到自己沒有這個堪忍性,而退。
能生懈怠之因者,謂諸懶惰味著微樂,愛睡眠樂,不厭生死。
爲什麼要生懈怠呢?有的人就是說,經常說修行修不起來,總是妄想很多。不知道精進,不精進就是懈怠。懈怠的因在那裏呢?這裏很明確地指出來了:一個是懶惰;一個對世間上的一些小小的快樂放不下;一個愛睡覺,總是念了兩句經瞌睡來了,就要睡覺去了。再一個,不厭生死,對生死的苦沒有深切的感受,對生死無所謂,那麼就何必那麼著急修行呢?假使你感到生死苦,就像關在監牢裏,快殺頭那樣子害怕。那麼你不修也不會的,擋也擋不住的。
如雲:「一懶惰受樂味,二愛習近睡眠,叁不厭生死苦,當生諸懈怠。」
生懈怠的原因呢,就是說懶惰,貪著世間的一些小小的快樂,“受樂味”;“愛習近睡眠”,歡喜睡覺,就是沒有時間的要打瞌睡,要睡覺;最後就是對生死的苦不知道厭離。這樣子就生懈怠了。
有釋前二句文,謂明如何生起之相。
這裏說的是評說的,懈怠的因有那麼多。那麼有的人解釋說前兩句就是懶惰,受樂味,愛習睡眠,這是這樣子生起懈怠的那個行相。那麼這兩種解釋也都可以用。
午二 修斷彼之方便
修斷彼方便分叁,初破除推延懈怠者,略有叁種,謂一已得之身速當壞滅,二命終之後墮諸惡趣,叁如此人身極難再得。
“修斷彼方便分叁”,這是所治品,要對治的,我們要如何斷它呢?方便分叁個。“初破除推延懈怠者”,這個精進的對立面就是懈怠。那麼懈怠分叁種,一種是推延,今天不修有明天,今年不修有明年,乃至這世不修有下輩子。這樣子推下去就沒有底了。推延的懈怠大概又分叁種:
“謂一已得之身速當壞滅”,要對治這個懈怠的方式方法呢,可以有叁種方法來對治。“一已得之身速當壞滅”,現在我們得到這個暇滿人生,你不要說它靠得住,年輕不修老來修,但是什麼時候這個身體壞了,誰都不知道。“速當壞滅”,說壞就壞的。不是我們前面說了,“病法病、死法死”,你說死一定老來死嗎?不見得,有的人很年輕就死掉了。所以說“速當壞滅”,不要把它看得可以推。
“二命終之後墮諸惡趣”,死掉之後,又投人天那關系也不大。但是死了之後,沒有修善的話,你要墮惡趣去受苦去的。那你想一想惡趣的苦就害怕了,趕快要修,不能懈怠了。
“叁如此人身極難再得”,這是人身難得。你說這一輩子不修,下一輩子再修。但是這個暇滿人身一旦失掉之後,第二次再得的話,極難。這個我們在講下士道的時候,講了很多。回憶一下呢,就感到這個人身是可貴了。這一次失掉,下一次修,那就極難。像我們對正法一樣的,好容易碰到正法,跑掉了不要聽,下一世再要碰到,恐怕也極難。這是因果法,法爾如此嘛。你有法不要聽,那麼你感的果就是,要聽法的時候也聽不到了。
由修此叁能除執爲有暇懈怠,引發恒覺無暇之心,此叁于前下士之時,已廣宣說。
你這個叁種方便修了之後,能夠除掉“現在我很有暇,可以懈怠”――這個心可以除掉。引發什麼呢?引發“經常感到無暇”――這個有暇的身是極難得的,一般都是無暇的。那無暇就不能修了,乘這個有暇身你就趕快修了,引發這樣子的精進心了。這個叁種去除懈怠的方便,在下士道裏頭已經廣泛地講過了,再回憶一下都知道了,前面都講過了,這裏略略地提一下。
二破除貪著惡劣事業者。
修倒想修,但是現在一些不好的事情,並沒有大義利的事情,世間的事情把你執住了,你把它貪著放不下,這個正法就修不起來了。
應觀正法,是能出生現後無邊喜樂之因,無義狂談,掉等散亂,是能失壞現前大利,引發當來無義衆苦無依之處,修習對治而正滅除。
現世的一些不好的事情,尤其是貪著。他後面又舉了,啥東西呢:“無義狂談”,充殼子,沒有什麼意思的話拼命地說,說不完的說,掉舉散亂等等,這些呢,一般人都會墮入這個漩渦裏去的。那麼出家人也歡喜充殼子,這也是不好的。這是無義的,耽擱我們修行的。所以這些事情,我們要怎麼對治呢?應該觀察正法是能夠出生現在、後來無邊的喜樂的緣,一個因素。你要修正法的話,現世能夠産生很大的喜樂,後世産生更大的喜樂。增上生、決定勝都是由正法而來的。
而我們說現世的下劣的事情,像那些無義的狂談、掉舉等等的散亂這些,是能失壞“現前大利”,現前我們好容易得到個暇滿的身體,能修大利的,修增上生、決定勝的那個大利的身體,你把它耽擱掉了,失壞了,把這個現前大利就失掉了。“引發當來無義衆苦無依之處”,現世大利修不起了,暇滿身就浪費掉了,下一輩子就要去受苦了,因爲沒有修行幺,“無義衆苦”,那些――我們假使修行,爲了度衆生的苦――那是有義的,就是受了是該受的。而這個你造了惡業,受的苦呢,無義的。你本來不要造的,你自己無緣無故造了惡業了,受了這個苦,對自己沒好處,對衆生更沒好處,這叫無義的。那麼將來你要受很多無義的苦。“無依之處”,也沒有什麼依靠的地方,生到那裏去了。“修習對治而正滅除”,你這樣子這…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