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想赶快结束,解决这个问题。你想快,欲速则不达,反而慢了。所以说发心要极猛,越是猛的心成佛也快。你心不猛的话,成佛就慢,这个是必然的。
为何义故,如是擐甲发勤精进,其中有二。
巳二 摄善法精进
摄善法精进者,谓为正引发六种波罗蜜多故,修彼加行。
我们为什么要擐甲发这样子的精进呢,为什么事情要发这样子长时间的精进呢?这个为了两个事情了,有二:一是摄善法精进者,就是修六波罗蜜多,修它的加行,这是自利为主的,圆满自己的功德。
巳三 饶益有情精进
饶益有情精进者,谓于十一事,如其所应而发精进。
饶益有情精进,利他为主的。就是前面说的,十一个饶益有情的事情。“如其所应”,该怎么做就怎么做,发精进心。这里就是说,擐甲精进,摄善法精进,饶益有情精进,虽然是三个,但是擐甲精进呢,目的还是为了后边两个。要为了后边两个的事情,就要发长时期的,不怕一切苦的精进的心,这个盔甲要披起来。
辰二 发生精进之方便
第二发生精进之方便者。如前所说,二种资粮一切白法,由依此故生住增长,故修精进极为重要。
发精进的方便就是前面说的:要知道精进的好处;不精进就懈怠了。那么福德、智慧这两个资粮,一切的善法都依这个精进而能够生起,而能够住持增长。前面这个也讲过了,没有精进,一切白法都搞不成的。有了精进,白法能够生起来,能够继续下去,最后不断地增长,所以说修精进是极重要的事情。
此亦唯见寂天菩萨论说,易解便修最圆满故,当说此宗。
这个里边,寂天菩萨论里边说的,最容易理解,最容易方便我们修行,是最圆满的说法。所以我们这里解释的,就是以寂天菩萨的那个宗旨来讲这个精进的事情。那么下边就分了讲。
巳一 舍离障碍精进违缘
此中分四:一舍离障碍精进违缘,二修积顺缘护助资粮,三依上二缘发勤精进,四由此身心堪能之理。
“一舍离障碍精进违缘”,障碍精进的违缘,要把它舍离,如何舍离?“二修积顺缘护助资粮”,修精进的顺缘,“修积顺缘,护助资粮”,违缘去掉要顺缘,怎样把它积起顺缘来的一些资粮。“三依上二缘发勤精进”,“四由此身心堪能之理”。这个下面要细讲。
初中分二:一明所治品,二修断彼方便。 今初
怎么去掉违缘的障碍呢?“一明所治品,二修断彼方便”,障碍是啥东西呢?
午一 明所治品
不入道者略有二类,一虽见能修而不趣入,二怯弱不入,谓我岂能如是修习。
“不入道者略有二类”,不能够精进入道的有二种:“一虽见能修而不趣入”,虽然看到能够修,但是不想去修。“二怯弱不入”,他也想去,但是害怕,不敢修,“谓我岂能如是修习”,他说我这样子的能力的人,这样子艰苦的怎么能修得起呢?这样子起了这个怯弱的心呢,就不敢修了。
虽尚有余能不能修未尝思择而不趣者,然此是说求解脱者,彼非此说。
这两种:一种是虽然看到能修而不想修;一个想修但怯弱不敢进取。另外还有一种:能不能修他也没考虑过,他就不去修。当然还有这一种,就是能修不能修,没有经过思惟抉择过而不修的。我们这里说的呢,是说已经抉择过,知道要修的那些人来说的,求解脱的人来说的。那幺这个不加抉择,不求解脱这种说法呢,我们这里不谈了。“彼非此说”,这个第三种不是我们要说的,那就不去管他了。这里说要求解脱的,经过抉择的,这两种我们要说一下。
初中分二,一推延懈怠,谓念后时有暇能修,二虽非如是,然于庸常诸下劣事,贪着覆蔽。
“初中分二”,就是第一个,他虽能修,但是不想修。那么有两种,一是懈怠,“推延懈怠,谓念后时有暇能修”,他是懈怠,他知道这个该修的,但是现在不修。为什么?今天不修明天好修,明天不修后天好修,年轻不修老来能修,都往后推。那么就以后反正有时间好修,现在不必,这是一种。
第二种,“虽非如是,然于庸常诸下劣事,贪着覆蔽”,虽然他不是推,但是对一些普通的、世间上的一些无所谓的事情,没啥关键的事情,也可以说不好的事情,他贪着了,把他覆蔽掉了,把修行的事情就耽误掉了。这是知道要该修,因这些事情耽误,也修不起了。
如《入行论》云:「说其所治品,一懈怠,二耽恶事,三自轻而退屈。」
精进的对立面,就是所治品,它的违缘有三种。一个是懈怠;一个是说对下劣的一些不好的事情,把它执着了,修习善法就耽搁掉了。最后一种“自轻而退屈”,怯弱,自己感到自己没有这个堪忍性,而退。
能生懈怠之因者,谓诸懒惰味着微乐,爱睡眠乐,不厌生死。
为什么要生懈怠呢?有的人就是说,经常说修行修不起来,总是妄想很多。不知道精进,不精进就是懈怠。懈怠的因在那里呢?这里很明确地指出来了:一个是懒惰;一个对世间上的一些小小的快乐放不下;一个爱睡觉,总是念了两句经瞌睡来了,就要睡觉去了。再一个,不厌生死,对生死的苦没有深切的感受,对生死无所谓,那么就何必那么着急修行呢?假使你感到生死苦,就像关在监牢里,快杀头那样子害怕。那么你不修也不会的,挡也挡不住的。
如云:「一懒惰受乐味,二爱习近睡眠,三不厌生死苦,当生诸懈怠。」
生懈怠的原因呢,就是说懒惰,贪着世间的一些小小的快乐,“受乐味”;“爱习近睡眠”,欢喜睡觉,就是没有时间的要打瞌睡,要睡觉;最后就是对生死的苦不知道厌离。这样子就生懈怠了。
有释前二句文,谓明如何生起之相。
这里说的是评说的,懈怠的因有那么多。那么有的人解释说前两句就是懒惰,受乐味,爱习睡眠,这是这样子生起懈怠的那个行相。那么这两种解释也都可以用。
午二 修断彼之方便
修断彼方便分三,初破除推延懈怠者,略有三种,谓一已得之身速当坏灭,二命终之后堕诸恶趣,三如此人身极难再得。
“修断彼方便分三”,这是所治品,要对治的,我们要如何断它呢?方便分三个。“初破除推延懈怠者”,这个精进的对立面就是懈怠。那么懈怠分三种,一种是推延,今天不修有明天,今年不修有明年,乃至这世不修有下辈子。这样子推下去就没有底了。推延的懈怠大概又分三种:
“谓一已得之身速当坏灭”,要对治这个懈怠的方式方法呢,可以有三种方法来对治。“一已得之身速当坏灭”,现在我们得到这个暇满人生,你不要说它靠得住,年轻不修老来修,但是什么时候这个身体坏了,谁都不知道。“速当坏灭”,说坏就坏的。不是我们前面说了,“病法病、死法死”,你说死一定老来死吗?不见得,有的人很年轻就死掉了。所以说“速当坏灭”,不要把它看得可以推。
“二命终之后堕诸恶趣”,死掉之后,又投人天那关系也不大。但是死了之后,没有修善的话,你要堕恶趣去受苦去的。那你想一想恶趣的苦就害怕了,赶快要修,不能懈怠了。
“三如此人身极难再得”,这是人身难得。你说这一辈子不修,下一辈子再修。但是这个暇满人身一旦失掉之后,第二次再得的话,极难。这个我们在讲下士道的时候,讲了很多。回忆一下呢,就感到这个人身是可贵了。这一次失掉,下一次修,那就极难。像我们对正法一样的,好容易碰到正法,跑掉了不要听,下一世再要碰到,恐怕也极难。这是因果法,法尔如此嘛。你有法不要听,那么你感的果就是,要听法的时候也听不到了。
由修此三能除执为有暇懈怠,引发恒觉无暇之心,此三于前下士之时,已广宣说。
你这个三种方便修了之后,能够除掉“现在我很有暇,可以懈怠”――这个心可以除掉。引发什么呢?引发“经常感到无暇”――这个有暇的身是极难得的,一般都是无暇的。那无暇就不能修了,乘这个有暇身你就赶快修了,引发这样子的精进心了。这个三种去除懈怠的方便,在下士道里头已经广泛地讲过了,再回忆一下都知道了,前面都讲过了,这里略略地提一下。
二破除贪着恶劣事业者。
修倒想修,但是现在一些不好的事情,并没有大义利的事情,世间的事情把你执住了,你把它贪着放不下,这个正法就修不起来了。
应观正法,是能出生现后无边喜乐之因,无义狂谈,掉等散乱,是能失坏现前大利,引发当来无义众苦无依之处,修习对治而正灭除。
现世的一些不好的事情,尤其是贪着。他后面又举了,啥东西呢:“无义狂谈”,充壳子,没有什么意思的话拼命地说,说不完的说,掉举散乱等等,这些呢,一般人都会堕入这个漩涡里去的。那么出家人也欢喜充壳子,这也是不好的。这是无义的,耽搁我们修行的。所以这些事情,我们要怎么对治呢?应该观察正法是能够出生现在、后来无边的喜乐的缘,一个因素。你要修正法的话,现世能够产生很大的喜乐,后世产生更大的喜乐。增上生、决定胜都是由正法而来的。
而我们说现世的下劣的事情,像那些无义的狂谈、掉举等等的散乱这些,是能失坏“现前大利”,现前我们好容易得到个暇满的身体,能修大利的,修增上生、决定胜的那个大利的身体,你把它耽搁掉了,失坏了,把这个现前大利就失掉了。“引发当来无义众苦无依之处”,现世大利修不起了,暇满身就浪费掉了,下一辈子就要去受苦了,因为没有修行幺,“无义众苦”,那些――我们假使修行,为了度众生的苦――那是有义的,就是受了是该受的。而这个你造了恶业,受的苦呢,无义的。你本来不要造的,你自己无缘无故造了恶业了,受了这个苦,对自己没好处,对众生更没好处,这叫无义的。那么将来你要受很多无义的苦。“无依之处”,也没有什么依靠的地方,生到那里去了。“修习对治而正灭除”,你这样子这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