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样观想呢,修持这个对治法,把这个贪着恶劣事业的懈怠,把它对治掉。
如云:「弃妙善正法,无边欢喜因,汝何故反喜,苦因散掉等。」
你把可以产生殊胜的喜乐的正法――能够产生现前、将来无边欢喜的一个因,你把它舍掉了;而你反而欢喜这个产生一切苦的因――散乱、掉举、狂谈等等,这些你反而欢喜它,这是什么原因呢?能够产生现今后来无边欢喜因素的正法――殊胜的正法,你把它舍弃掉,反而去欢喜那些能够产生无边苦的因――掉举、散乱的事情,这个有什么意思呢?毫无道理。这是叫我们要放下这些,好好修正法,把懈怠的心除掉。
三破除退屈或自轻者,如是破除推延耽恶事已,虽于正法能起勇悍,然非以此便为喜足,应于大乘精勤修学,故应除遣于彼怯弱,谓念如我何能修证。
“三破除退屈或自轻者,如是破除推延耽恶事已”,前面两个因素除掉了。“虽于正法能起勇悍”,对正法起勇悍的心生起来了。“然非以此便为喜足”,但是不要以为单这个心生起来就是满足了。“应于大乘精勤修学,故应除遣于彼怯弱,谓念如我何能修证”,单是起一个正法,起一个要修的勇悍的心呢,这个还不够了。要对大乘的法呢,真正地要精进地修起来、学起来。所以说在学修的时候,有很多的苦了,要除那个学修的时候产生的怯弱的心,要把它除掉。怎么的怯弱心呢?就是说“像我这样的人,怎么能够修证这样子的法呢?”自己就自暴自弃,说自己是很差。“这么高的法,我怎么修,怎么证呢?”那么就退下来了,不敢修了。这样的人有没有?很多。我们这里有一位,就是经常自己自卑感很厉害的,总以为自己是没有堪能的人。这个成佛就是众生――(佛)他自己过去也是众生而修成功的,为什么我们不能修呢?这个怯弱的心怎么对治呢?
此中分三,一于所应得破除退屈,二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,三于所安住修道处所破除怯弱。
分三种:“一于所应得破除退屈”,我们所应该得到什么?我们要求的是佛,“破除退屈”,要成佛,这个事情不要怯弱――“佛那么高,我怎么修的上去呢?”“二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”,要成佛的方便――菩萨道嘛。这个修起来有三大阿僧祗劫,牺牲头目脑髓。哦!这个害怕,退屈。要把它破除。“三于所安住修道处所破除怯弱”,修道安住的地方在哪里?就在这个轮回里边――生死里边。如果离开生死,你度哪个众生去呢?净土里边都是没有苦的众生,都是没有苦的,你度哪个呢?那你要度众生的话,要安住在生死轮回中度了。这个住的地方,要长时间安住在这里边,害怕、退怯,这个心也要破除。
下边就分开三个,一个个来说了。第一个:
所得佛者。谓是永尽一切过失,毕竟圆满一切功德,我修一德断一过失且极艰难,故我岂能获如是果。
这个呢,一般人都会说这个话。他说,佛呢,是一切的过失永远的断尽,断完了的。一切功德呢,毕竟是圆满了的,那么是这么高层次的佛陀。而我自己看呢,为了修一个小小的功德,断一个小小的过失,尚且感到极为艰难。那么要圆满那么大的功德,要断那么多的过失,我怎么做得到?“我岂能获如是果”,这样高的佛果,我怎能得到呢?
若实发起如此退怯,已舍发心过患极重,设未实起,亦应从初灭不令起。
假使说你真正的这样的退怯的心生起来,那你这个糟糕了。“已舍发心”,菩提心退掉了,这个过失极重。假使没有真地发起来,那么你开始也要防护,不要给它生起。这样的心要灭住它,灭掉它,不要给它生起来。一生起来的话,真正一生起来的话,退失菩提心的,这个是极大的过失。在佛菩萨的这个戒条里边呢,退菩提心是最重的罪。其它的罪还轻一点,菩提心退了,根子都烂掉了,那就没有,菩萨的菩萨道就修不成了,这个前面讲过的。
破除道理者,应作是念策举其心,佛薄伽梵定量士夫,是谛语者是实语者,不虚妄语不颠倒语,彼尚记说蚊虻等类能证菩提,何况我今生在人中身报贤善,有智慧力观择取舍。
“破除道理者”,如何破除这个道理?怎么说呢?“应作是念策举其心”,应当以这样子的想法来鼓励自己。“佛薄伽梵定量士夫,是谛语者是实语者,不虚妄语不颠倒语,彼尚记说蚊虻等类能证菩提,何况我今生在人中身报贤善,有智慧力观择取舍”,我们要看怎样子依下面的那些观想来鼓励自己的心,就是怎么说呢?佛――世尊,他是“定量士夫”。“定量士夫”,一般就是说呢,是标准的人物。也就是说能够正确认识到一切真实的人。就是说一切量是正确认识,定量―――就是一切都认识得清清楚楚。他的说话呢,是谛语者,就是他的话都是靠得住的,谛语是不颠倒的话,是实语者,真实者,不虚妄的,不颠倒的。这是《金刚经》里都讲的有。佛的话就是最绝对可靠的。因为什么?因为他一切真实都认识到的,他话不会错的。那么他,佛怎么说呢,他曾经对蚊虻这一类的有情,还给它授记能成佛的。何况我现在不是个虫,不是个蚊子,是一个人。“身报贤善”,就是说得了暇满身体的人。有一个“智慧力”,能够“观择取舍”,也能知好歹,哪些该取哪些该舍的?善恶分别的力量也有,这个智慧也有。我们这样的人,这样的人比蚊虻要好得多了,蚊虻尚且能成佛,我们这样的人为什么不能成佛呢?
故我若能精进不废,何故不能证得菩提。
所以说,假使我只要能够精进,不要懈怠的话,为什么成不了佛呢?自己要鼓励自己嘛。
如云:「不应自退怯,谓不证菩提,如来谛语者,作此谛实说。所有蚊虻蜂,如是诸虫蛆,彼发精进力,证无上菩提。况我生人中,能知利非利,不舍菩提行,何不证菩提。」
就是说不要自己太软弱、不要退怯,(以)为自己没这个堪能性证菩提的。佛是谛实语,说的话就是可靠的。他说这个谛实的话,就是踏踏实实的真实话。这个话怎么说呢?就是说所有蚊虻、那些蜂子、它们这个虫、蛆,它们只要精进好了,也能成佛证无上菩提。那么何况我现在生了人中,有这个智慧知道利、非利,哪些该取、那些该舍的都知道,有这个分别力, 智慧力。只要我不失菩提心,精进地修下去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呢?为什么不能证呢?
又于往昔过去诸佛及现在佛并未来佛,此等亦非先已成佛次修诸道,初唯如我,由渐升进而得成佛及当成佛。由如是思破除怯弱。
下边又一种观想,叫我们破除胆小的、怯弱的心。他说过去的佛、现在的佛跟未来的佛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的佛,都不是说已经修成了佛之后,再修菩萨道的。他开始修菩萨道的时候,都跟我一样,慢慢地从初到后,一点点升上去,最后提高到成佛的,这么过去成佛。及当来成佛,将来的佛也是跟我一样的,慢慢地从低的修起来,乃至慢慢的资粮道、加行道、乃至见道了之后,初地、二地、三地,慢慢地成佛的,当然也这样子成的。这样子思惟,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呢?把这个怯弱的心,把它破除。
《宝云经》云:「菩萨应念所有如来应正等觉,谓诸已现等觉,今现等觉,当现等觉,此等皆以如是方便,如是修道如是精进,已现等觉,今现等觉,当现等觉。」乃至说云:「此诸如来亦非皆是成如来已而现等觉,故我亦当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现等觉,我亦应发共同一切有情精进,普缘一切有情精进,如是如是策励寻求。」
《宝云经》里边也说过这个话,也是鼓励我们的,他就是说菩萨不要退却,应当这样地观想,应当这样地想。就是说所有的佛――“应正等觉”:“谓诸已现等觉”――过去的成佛的、“今现等觉”――现在成佛的、“当现等觉”――将来要成佛的。这些都是以这样的修菩萨的正等方便,这样地修道,这样地精进。而现等觉:就是过去成了佛了;或者现在正成佛;或者将来成佛。就是都是这么来的,都是以修菩萨道而来。以这样的方便,这样的修道,这样的精进而来的。
“乃至说云:此诸如来”,这些佛并不是说成了佛之后,再现一个成佛的样子给我们看看,那就不稀奇了。你本来成佛了,就是这个修的道就不困难了。他都是跟前面说的,跟我们一样,经过这样的方便,这样的修道,这样精进而来的,所以说并不说已经成了佛了,再做个戏一样给我们看看的。“故我亦当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现等觉”,那么我当然了,应当跟佛一样,发这个心,也要证到无上正等菩提,能够证到等觉。那么该怎么办呢?
“我亦应发共同一切有情精进”,我也发起精进,这个精进呢,跟一切有情共同的精进。第二个“普缘一切有情精进”,这个精进呢,缘一切有情为精进的这个精进。第一个精进呢,跟一切有情共同的;第二个精进呢,缘一切有情为境的。这是两种精进都发起来。“如是如是”,这样子慢慢地修,这样“策励勤求”,自己策励自己,追求这个成佛的道。
《无边功德赞》云:「虽诸已得善逝位,亦曾堕诸极下处,佛堕险时不自轻,不应自轻壮亦怯。」
《无边功德赞》它有一个偈,也是同样的意思。它说虽然佛已经成佛,得了善逝位。但是他没有成佛的时候,在因地修的时候,“亦曾堕诸极下处”,也曾经堕到最下的地方,地狱里也去过。“佛堕险时”,但是佛跟我们不一样,我们堕到这个地方呢,就感到自己很卑鄙,没有办法成佛的,就退了。佛却是即使你堕到恶险的地方之后,“不自轻”,并不自己自暴自弃,还是说他将来要成佛的。所以说我们不要自轻了。如果你自轻的话,即使你壮,很有力的人,也成一个懦夫,“壮亦怯”。
生此怯弱是由善知诸佛功德无有边际,果随因行,故修道时,须无量门引发功德,及无量门灭除过失,次观自身而生怯弱。
这个怯弱怎么生起来的呢?是知道,“善知”,他确实正确地知道佛的功德是没有边的。佛是果,既然佛果上的功德没有边,“果随因行”,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