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果从因而来的,没有无边功德的因,怎么会产生无边功德的佛果呢?所以说要成佛,在修道的时候,因地的时候,要无量的门,要多方面地引发功德,以无量门来灭除过失。就是说引发的功德有无量无边,灭除的过失也是无量无边。因为佛的果如此呢,一点过失也没有的,那你无量无边的过失都要灭除,佛的功德是圆满一切功德的,那么我们要无量无边的门去引发功德了。那么再看看自己呢,我这么一个人,要灭除那么多的过失,要修那么多的圆满的功德。哪有这个堪忍性呢?退了。这样子呢,再自己一对照呢,就退掉了,这是产生怯弱了。
若谓诸佛无量功德于修行时,仅由专恳修学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,于道生此颠倒了解,则于现在全无所怯。
假使有一种人,他认为呢,佛的无量功德,这个在修道的时候,不要修那么多的。只要专门地、诚心诚意地修一部分的、少分的功德,将来这些所有的功德都能成就。这个我们汉地就很多了,“只要你证到佛的法身,一切功德自然都具足了。”所以一心想求一个空性,证到空性什么都有了,方便不要的,跟支那堪布差不多了。这些见到处泛滥,他们就认为只要修一个少少的功德,只要专心修这个好了,将来一切功德都会成就了。对于这个修佛的道,生了一个这样颠倒的了解,就是颠倒见。“则于现在全无所怯”,这样的人反而没有什么胆小,“这个成佛并不难嘛,我只要把少部分的功德证到了,以后一切功德自然就显了,那么就成佛了嘛。”这个是颠倒见,他这样的人虽然是不生怯弱,但是见是颠倒的。所以说呢。
然此非是贤善之相。
这个并不是贤善的相,不是好的现象,也不是明智的相。
是于修道之理未获定解,或虽少有散涣了解,然皆未曾亲切修持,总觉容易障覆所致。
这样子这些人,确是毫无退怯,怯弱的心,好不好呢?这并不是贤善之相,不是好相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对于修道的道理,没有获定解,还根本没有真实的知道,“修道要修那么多的功德,要断那么多的过失。”这些定解还没有生起来。或者虽然有一些少少的了解,散涣的了解,不是定解了。但是呢,了解是有一点了,真正的实践,亲切的修持还没有经过。“然皆未曾亲切修持,总觉容易障覆所致”,只是一个表面的认识,真正的修持呢,经历是没有的。他是一个被一层障所盖掉了。什么障呢?“唉,这个不难的。”总是感到很容易。这是一个障碍,成佛认为太容易了,并不困难,这个太觉容易、总觉容易的障碍把他缚住了,他就感到不怯弱了。这种不怯弱是不好的,并不是正规的。
若至实行虽略显示道之首尾粗概次第满分之体,生恐惧云:若须如是,谁复能修,而舍弃故。
前面是没有定解,或者是少数的,一点点散涣的了解。就是说表面的一点点认识,实际的经验是没有的。那么这样的人呢,他感到很容易,没有怯弱。假使真正的实行,真正地叫他实修,虽然告诉他,少少地告诉他修道的首尾,开始怎么行,将来要怎么到什么地方。他的大概的次第,怎么样子叫满分――就是怎么样子够量,这些东西少少地告诉他一点的话。他以前是毫无了解,真正修行的时候要经过怎么的次第,怎么样子叫做满分等等一告诉他的话,他感到:“这么难呵。”“若须如是”,“要这样子修的话,哪个能修的起啊?”就退了,就舍弃了不修了。所以说这些人表面上看到没有退、怯弱呢,实际上这个是不正确的,真正他知道道的,稍微知道一些的话,他就要退掉了。
霞惹瓦亦云:「未曾实行诸菩萨行,如看射箭,总觉甚易全无怯弱,现在之法无完善者,故不致到怯弱自轻之地,若善圆满恐必多起怯惧自轻。」此言极实。
“霞惹瓦亦云”,霞惹瓦就是他们三大昆仲之一,大善知识。他说,“未曾实行诸菩萨行,如看射箭,总觉甚易全无怯弱,现在之法无完善者,故不致到怯弱自轻之地,若善圆满恐必多起怯惧自轻”,霞惹瓦说,那些人他没有真正修菩萨道的时候,看人家修好象看了射箭,一下子射了的了,中的了。感到这是很容易的,他一点也不害怕,就认为这没什么困难的。那么现在的法呢,“无完善者”,就是现在,霞惹瓦说话的时候呢,他那时候的法都不完整,不圆满了。所以看到少数的法嘛,他感到不难了。“故不致到怯弱自轻之地”,他也不会怯弱,自己认为不能修,没有到这个。“若善圆满恐必多起怯惧自轻”,假使法是圆满了,那么你看到圆满的法前后次第那么多,他就恐怕都会起怯弱之心的,(怯弱)心要生起来了。那就是说真正圆满的法看到的时候而不害怕,这个才是真正能修的人。只看一些不圆满的法,感到很容易,而不怯弱,这不是真的精进了,这是错误的看法。
所以说我们经常的看到有些人对格鲁的教法害怕,念经要念那么长,学法要学那么多,不如修一个简单法门,很快就成佛了。这些想法都会有吧?那么从这里边我们知道之后,那就是说这些人的见解呢,本身有误。成佛不是那么简单的,修一个简单法门就成佛了。成佛的果要那么大的功德,要断那么多的障――烦恼障、所知障断得光光的,一个也没有的。那么你修行的时候,怎么不费大气力呢?如果很轻易的,果上有那么多功德是哪里来呢?因果是相称的嘛,不会一个小小的因成一个极大的果,也不会很大的一个因成一个小小的果,不会的。所以说从因果门来看,不要害怕。佛果是无量无边的功德,断了无量无边的过失,我们修行的人,就要修无量无边的功德才能修得起。你看了小小的功德,以为能成佛,这是颠倒的见解。这样子不怯弱,不是贤善之相,是不明智的。
于能得方便破除怯退者。
那么就是成佛的果,有的看到太高了,感到怯弱,这一段就把它破了。那么下边要修菩萨道,要修很多艰难的难行,使他害怕了,退了,那么忍的方便,这样子对治这个呢。
谓念成佛须舍手足等,我不能尔,如此之苦应须堪忍。
有的人就说,成佛的方便是修菩萨道。要修菩萨道要三大僧祗劫,要牺牲头目脑髓,头要割下来,手要割下来,这个我做不到了。“我不能尔”,我做不到的,那么他就退了。那么宗大师说了,“你不要害怕,这些苦要忍得过去。”
即不修行自任运住,流转生死,亦曾多受斫裂刺烧此等大苦,不可说数,然亦未能成办自利。
他说你不要害怕,你说成佛要牺牲头目脑髓,他说你即使不修行,那你不修行,“自任运住”,就是根据你自己的自在去做,流转生死了。成佛修行就是出生死了,既然你就不要修行,你就自在地去流转生死好了。那么流转生死不受苦了吗?你流转生死的话,不要说将来,过去就曾经多次地受到斫――砍、裂――撕开、刺、烧这些大苦,不晓得受了多少了,比修行要牺牲头目脑髓的数字不晓得要多多少。过去那么多,如果你不修行的话,将来还不晓得更多的要受。那么这样的受,有没有好处呢?“然亦未能成办自利”,不但不能利他,对自己都没有好处,这是徒然的无益的受苦。假使你过去受了那么多了,你都不害怕,现在要成佛,利益自他这个大事情,牺牲头目脑髓就害怕了,这个不必。
为求菩提难行之苦,较其前苦尚无一分,然能成办自他大利。
现在我们要修行成佛,要修难行苦行,这个苦比我们流转生死的苦,这个恒河沙的一分都不到。因为流转生死的苦不晓得多少嘛,我们成佛的修道,最大三大阿僧祗劫,是有限的嘛。那个苦呢,它里边的一份都不到。而果呢,“能成办自他大利”,既能自利又能利他。自利:圆满菩提;利他:众生一切离苦,也使他成佛,解脱一切众生的苦恼。这个自他的大利都成办了,受的苦又这么少,为什么胆小呢?
如云:「若谓舍手等,是我所怖畏,是未察轻重,愚故自恐怖。」
假使说有的人修菩萨感到要牺牲头目脑髓、手、脚,他是害怕。这个我的手把它砍下来,不是很可怕吗?砍下来不会再长一个,如果砍下来再长一个还可以。砍了就没有了,你以后怎么办呢?这样子害怕,他是说,“是未察轻重”,你就没有好好地观察轻重的份量,是愚痴而害怕的。怎么观察轻重呢,下边就要给你说了:
「无量俱胝劫,曾多受割截,刺烧及解裂,然未证菩提。我今修菩提,此苦有分齐,为除腹内病,如受割身苦。诸医以小苦,能治令病愈,故为除众苦,小苦应堪忍。」
那他就轻重给你比出来了。他就说我们无量俱胝劫以来,曾经在地狱里边受了多少的割截、刺、烧、解、裂,这些苦受了无数次,无数的俱胝劫数的苦。受那么多苦有什么啥好处呢?我们说受了苦,总有代价吗?毫无代价!也没证菩提,反而增长烦恼。一点好处没有,没证菩提。我现在修行,虽然也修菩提的道,修菩萨道,虽然也受些苦了,为众生而受苦嘛。这个苦“有分齐”,是有数量的,不是无边的。那么就像什么呢?“为除腹内病”,就像一个病人,他肚子里有病,那么他受一点,“如受割身苦”,因为要治肚子里病,医生给你打针,或者是针灸之类的,这些小小的苦。
“诸医以小苦,能治令病愈”,医生小小给你受一点苦,乃至开刀,开刀也是,比那个病的苦总要小一些,小小的苦把病治好了,这个轻重你要观察:这个小苦是轻的,重的病治好了,所以说“为除众苦,小苦应堪忍”,为了除大的苦,把你病治好,小小的针刺的那些苦,你该要忍下去,为了自己的好处。那就是说你这个轻重你份量要知道,这个行菩萨道的舍头目脑髓、手足等,可以成办自利利他的大事,把一切生死的流转的苦全部治掉了,这些苦都全部都烧完了,只受一点点小苦,这个轻重一比的话,是非常划得来的。就像医生以小苦治重病一样的,重病治好了,受点小苦有什么不能受呢?
又舍身者初怖畏时,非可即舍,先于布施渐次学习,至于自身全无贪着,大悲心力开发之时,若有大利方可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