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施舍,故正舍时全无难行。
这里又叫我们放心,就是说行菩萨道要舍身,初舍身的时候开始恐怖,这个时候你不要舍。“非可”就是你还感到恐怖的时候叫你不要舍。“先于布施渐次学习”,那么“先于布施”,布施,布施那些物质的东西,慢慢学了。一直到布施到什么,对自身跟物质一样看待了,没有贪着了。这个是大悲心已经开发的,开发起来的,大悲心开了。这个时候,对众生有大的利益的时候,才可以施舍,不是大利益还不能。即使大悲心开了,, 不是大利益也不要随便施。所以说“正舍时全无难行”,所以这样子慢慢练习,真舍的时候一点也不难的,这里还没讲清楚。下边引了个《入行论》更清楚地说。
如云:「如此治疗法,胜医且不用,以柔和仪轨,治无量大病。导师先令行,惠施蔬菜等,习此故而后,自肉渐能施。若时于自身,觉如诸菜叶,尔时舍肉等,于此有何难。」
这是《入行论》的话,它说前面的说的医生以这个小的苦治大病,这是衡量轻重呢,感到划得来了。但是这样子的治疗法,佛还不用的。“胜医”,“如此治疗法”,就是前面的普通的世间的医生,以小的苦治大病的这个疗法。“胜医”:无上的医王——佛,而且还不用的。佛用什么道来治病呢?用安乐道,用安乐的道得安乐的果,这一种方便来治的。所以说呢,以柔软、柔和的、不痛苦的方法,“仪轨”,这里指的是最殊胜的法,来治无量大病,流转生死的这个生死大病。所以说佛治病,哪怕医生的用小苦来治大苦的方法都不用的,而用无苦的方法来治这个最大的病。那么什么叫无苦的方法呢?
“导师先令行,惠施蔬菜等”,“导师”――佛叫我们先布施,布施什么?蔬菜。蔬菜布施,这个哪个都不害怕。拿碗菜布施人家,也没有痛的,也不痒,钱也没有好多,那么这个大家搞得来了。“习此故而后”,这样子练习练习,久了,而后到自己的肉慢慢能施了。施的时候就怎么样呢?
“若时于自身,觉如诸菜叶,尔时舍肉等,于此有何难?”要练习到怎么样子呢?自己的肉去布施的时候,好象布施菜叶子一样不在乎了。那时候再允许你去布施这个肉,假使你感到害怕的时候,还不要你布施。你既然布施肉跟布施菜叶子一样了,有什么难呢?“于此有何难”?这个就不难了。所以说佛教我们的方法,不是教我们受苦的方法,教你安乐的方法。这样以菜叶子布施练习起来,将来头目脑髓跟布施菜叶子一样了。这个时候大悲开了,智慧、空性智慧有了,当然就菜叶子一样了。那么这个时候有什么难呢?不要害怕。
是故有说波罗蜜乘,须舍身命故生逼恼是难作道。今此教典善为破除,谓于发生难行想时不须即舍,如与菜等极易舍时,方可舍故。
“是故有说波罗蜜乘,须舍身命故生逼恼是难行道。今此教典善为破除”,那么所以说呢,有的人说大乘道要舍身命,头目脑髓,产生很大的苦恼,是难行道,这个不好修。
“今此教典”,现在我们讲的道理呢,已经告诉你了。“善为破除”,这不是难行道。已经把这个难行的恐怖,给你破除掉了。“谓于发生难行想时不须即舍”,他说怎么不是难行道呢,你感到难行的时候,你不要舍。你感到要布施身肉的时候很难、很痛,那就不要舍。一直到什么施呢?“如与菜等极易舍时,方可舍故”,那么一直等到你锻炼到把身体上的肉跟菜叶子一样,那么容易地布施了,这个你再去布施,那么这有什么困难呢?所以说行菩萨道的时候,因为怕牺牲手足而感到退怯的,用这个道理一说呢,你就不要感到害怕了。等到你已经达到这个高度,布施身肉跟布施菜叶子一模一样了,那也不难了,这个时候才可以布施。没有得到这个的时候,还不叫你布施。所以说佛的悲心呢,确实使我们修菩萨道的人,不要使他感到痛苦了。所以说你还感到困难的时候,不要布施的,一直等到你跟菜叶子一样了,才去布施。
这一段就是说如何行菩萨道的时候,要牺牲头目脑髓,对这些害怕的退怯如何破除。
于所安住修道处所破除怯弱者。
第三个,“于所安住修道处”,我们修菩萨道,在哪里修呢?要在生死里边修了。那么他看到生死有苦,他要退怯了,要害怕了。这个如何破除呢?
谓念成佛须于生死受无量生,尔时生死众苦逼恼,故我不能修如是行。
他就是说这个退怯怎么来的呢?他是要成佛,要度众生。众生哪里度呢?生死里边度了。你出了生死,在净土里度哪个去呢?所以说要成佛呢,要生死里边。要度一个众生,要受无量生,何况要度无边的众生呢?所以说生死里边,要“受无量生,尔时生死众苦逼恼”,你堕在生死的流转里边,这个生死的苦不是很厉害么?前边我们在下、中士道就学过,这样子修不是很苦吗?“故我不能修如是行”,这个菩萨道在这些地方修,我是吃不消了,我不敢修了,不能修了。
应如是思。
你这样产生怯弱的人,该怎样子思惟呢?应当这样子想。
菩萨由其已断诸恶,以因遮故,必不能生苦受之果,坚固通达,生死如幻悉无自性,故心无苦,若其身心安乐增盛,虽处生死无厌患义。
就以这样的观想。他说菩萨已经断诸恶。我们生死流转呢,因烦恼造恶,流转生死。而菩萨他恶已经断完了,烦恼已经断掉了,恶业也不造了。“以因遮故”,恶的因已经遮掉了,没有了。“必不能生苦受之果”,恶的因没有,那么苦受的果当然不会生了。有因有果嘛,因都没有了,生苦受的果哪里来呢?这个就是说不要害怕,众生受苦就是造恶而感的果,要受苦。而你说现在菩萨恶都没有了,苦的果从何而来呢?不会有了。“坚固通达,生死如幻悉无自性,故心无苦”,前面说的苦受之果,是身苦。你心里边坚固通达,很坚定的通达了,甚至证到了“生死如幻”,空性证到了,一切生死,缘生如幻的,没有自性的。那么是假的,像梦里一样的,心里也不会苦嘛。“若其身心安乐增盛”,那么身也不苦,心也不苦。身心没有苦就安乐了,这个“安乐增盛”,不但是一点点安乐,很大的,不断增长的安乐。那么这样子,“虽处生死无厌患义”,虽然你处在生死流转里边,但是你不受苦,心也不受苦,身也不受苦,反而“身心安乐增盛”,那么你怎么会厌患害怕呢?不要害怕了。那么这个道理呢,《入行论》也说了:
如云:「断恶故无苦,善巧故无忧,谓由邪分别,罪恶害身心,福令身安乐,智故心亦安,利他处生死,悲者何所厌。」
“如云:断恶故无苦,善巧故无忧,谓由邪分别,罪恶害身心”,我们修菩萨道的人,虽然生死里边受生。因为我们恶已经断掉了,烦恼断掉了,恶的业不造了。无苦,这是身的苦没有了。“善巧故无忧”,心不悦就是忧,心不舒服叫忧,身不悦苦,这是《俱舍》里说的。因为恶思、恶因没有了,苦的果就没有了,那么身不受苦了。那么心里面通达法,一切法、补特伽罗都无我的,善巧通达了,心也不会忧了,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的,缘生无自性的,有什么忧呢?
“谓由邪分别”,这个凡夫呢,因为有执着一些人、法,什么我所,什么法有自性等等。造了“罪恶害身心”,造了很多的罪恶,把自己身心受苦了。菩萨来度众生,却不是这样子的,所以不会受苦的。
“福令身安乐,智故心亦安,利他处生死,悲者何所厌”,“福”,因为我们修广大的福德,怎么会得受苦呢?身就安乐。行菩萨道,菩萨要修广大的福德资粮。智慧――广大的智慧资粮就是能够知道取舍,也知道空性无我,那么身也安――福德资粮,心也安――智慧资粮。这样子为利他,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处生死的,“悲者”――有大悲心的人,又怎么厌患退却呢?不会的。所以说,虽然处于生死,实际上身心都不受苦。不但不受苦,还极大的安乐。那么怎么会得厌患,生死地方去度众生怎么会起厌患心呢?
又云:「故遍除疲厌,骑菩提心马,从乐而趣乐,有智谁退屈。」
这是接下去的。“遍除疲厌”,所以说我们要全部除掉这个疲厌的心,前面所说无所厌了,这个疲厌心不要有。“骑菩提心马”,这是一个法喻同时说的。我们古代乘马是最快的。现在我们这个马就是菩提心。你靠了菩提心这个马,“从乐而趣乐”,走的路安乐道,修的安乐行,得的安乐果。就是前面说的,佛的医王,不用世间法的医生,以小苦除大苦,他是以安乐得安乐的。“从乐而趣乐,有智谁退屈?”有智慧的人怎么会退屈?所以说你感到害怕怯弱,那是没有智慧,不懂。你真正智慧懂了道理之后,怎么会退?不会退,不会怯弱的。
如是虽延无量时劫不应怯弱,唯时长久非厌因故,谓苦极重虽时短促亦生厌离,无苦安乐时虽久远无所厌故。
“如是虽延无量时劫不应怯弱,唯时长久非厌因故”,所以说这个道理明白之后,虽然在生死里边度众生,时间延长到无量的时劫,那么也不要害怕了。因为你在里边并不受苦,只是受安乐,没什么可怕的。那么也是我们上次提的,提婆达多即使在无间地狱里边,他也感到三禅一样的安乐,那这个害怕什么呢?行菩萨道的人就不会受苦的。这个时间长久不是我们厌恶的因。时间长久而受安乐,怎么会厌离呢?那什么是厌离的呢?“谓苦极重,虽时短促亦生厌离,无苦安乐时虽久远,无所厌故”,真正厌的因素在苦:苦――极重的苦,哪怕很短的时间也不要受,也厌离的;那么没有苦,而有安乐的,再长的时间,也不会厌的。所以说时间不是厌恶的因素,真正厌恶的是苦。而我们菩萨道,在生死里边并不受苦,所以不会厌离的。
《宝鬘论》 云:「重苦虽时短,难忍况久远,无苦而安乐,无边时何害。此中身无苦,意苦从何有,唯悲世间苦,由此而久住。故谓佛久远,智者无退屈,为尽过集德,恒勤修资粮。」
“重苦虽时短,难忍况久远,无苦而安乐,无边时何害”,就是前面那个道理,很重的苦,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