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▪P4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哪怕你一刹那,也受不了,何况很久的时间呢?而反过来,没有苦,菩萨行,菩萨道在生死里边菩萨,行菩萨道的话,并没有苦,而反而有安乐,时间再长有什么害处呢?

  “此中身无苦,意苦从何有?唯悲世间苦,由此而久住”,在这个生死里边,菩萨的示现生死,他身不受苦的,为什么?恶因已经没有了,不会苦果。身不受苦,心里的苦从何而来呢?心也不受苦了。他为什么去流转生死呢?“唯悲世间苦”,只有大悲心悲愍世间的那些有情的苦。“由此而久住”,他就愿意长久地在里边住,度众生嘛。

  “故谓佛久远,智者无退屈,为尽过集德,恒勤修资粮”,所以说要成佛,时间要很长,三大阿僧祗劫。有智慧的人不要因为这个时间长而退屈了。这个时间长干什么用的呢?“尽过”,一切障,过失都要断完;一切功德都要圆满的积起来。那就要花很多时间了。“恒勤修资粮”,福德资粮,智慧资粮,要无边地把它修起来。那么需要很长时间。这不是受苦,在“修资粮”,在“尽过积德”,那么根本就用不着害怕。

 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。

  

  

  

  第八十九讲

  

  上一次我们讲了如何破除怯弱的一些方便,那么讲到《宝鬘论》的:“重苦虽时短,难忍况久远,无苦而安乐,无边时何害”,这个苦能不能忍,不是在时间的问题。假使是苦很厉害,虽然短时间也不能忍受,何况是时间很远呢?但是假使没有苦,而是安乐的,那么时间再长,有什么害处呢?就是没有什么不能忍的。

  “此中身无苦,意苦从何有?唯悲世间苦,由此而久住”,这里说的是菩萨行菩萨道,在生死中,要受长时的流转,受很多的苦。这个当然不是造业的流转,是返驾慈航,要度众生。要长时住在生死之中,那么时间很长。但是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,既没有造罪,他没有感到什么苦果的,身不会受苦。身不会受苦,意、心苦从何而来呢?身上没有苦,心也是知道一切法自性空,如幻如化的,这个苦又从何来呢?所以身心都没有苦。但是为什么要住在这个世间的生死里边呢?“唯悲世间苦”,因为大悲心,看见世间的有情,在生死里边受苦,为了度脱这些受苦的有情呢,他愿意长时地住在这个世间生死里边度脱有情。

  “故谓佛久远,智者无退屈,为尽过集德,恒勤修资粮”,所以说成佛要很长的时间,那么智者――有智慧的人,他不因为时间久远而退怯,因为再长,他没有苦么,身不苦,心也不苦。那么在生死里边仅仅是为了大悲心,哀愍那些受苦的众生,而住在里边的。“为尽过集德”,在这个生死里边,要断除一切过失,修集一切功德。所以说呢,“恒”――不断地、恒长地、精进地去修福德智慧两个资粮。在生死里边度众生,就是利他;对自己说呢,集德尽过,也有自利。

  

  又念成佛必须圆满无边资粮,此极难作故我不能,亦莫退怯。

  这里就是说时间很久,不要退怯。那么又想成佛要圆满无边的资粮,那这个资粮呢,不是少少的。众生无边,那要集积的福德资粮也要无边,才证到佛。这个佛的果也是无边的,福德资粮才能积起来的。这个很难做,“故我不能”,恐怕做不到,又退怯了。这样子的想法呢,也不要退下来。

  

  若为利益无边有情,求证诸佛无边功德而为发起,住无量劫,欣乐修集无边资粮而受律仪,则于一切,若睡未睡,心散不散,乃至有此律仪之时,福恒增长,量等虚空,故无边资粮非难圆满。

  这里就是说你要积聚无边资粮,恐怕做不到而退却,这个也不必。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呢,本来是无边的。利益的有情无边,求证的佛的功德也是无边。以这样子的发起,在生死里边住无量的劫。住无量的劫干什么呢?“欣乐修集无边资粮”,因为要修这个意乐心,要修习无边的福德智慧资粮,“而受律仪”――受菩萨戒。这样子受了之后,以这样子发心受了菩萨戒之后,对于一切,一切时间你睡也好,不睡也好,心散的也好,不散的也好,乃至只要这个律仪在你身上没有毁坏的话,这个福德资粮不断地增长,“量等虚空”。“故无边资粮非难圆满”,你只要一受菩萨戒,菩萨戒没有舍掉,那么你睡也好,不睡也好,心散也好,入定也好,只要你律仪还在的话,福德就不断地增长,无量无边,“量等虚空”。这个我们学过《俱舍》就知道,受过律仪戒之后,他的福德呢,就刹那刹那无边地增长,所以说既然你的福德也无边的增长了,你要积聚那些无边的资粮呢,并不是很难的事情。

  

  即前论云:「如一切诸方,地水火风空,无边如是说,有情亦无边。菩萨普悲愍,此无边有情,欲度诸苦厄,安立于佛位。如是坚住者,从正受戒已,随其眠不眠,及放逸而住。如有情无边,恒集无边福,无边福非难,证无边德佛。若住无量时,为无量有情,求无量菩提,而修无量善。菩提虽无量,以此四无量,资粮非久远,如何不得证。」

  “即前论云”,就是《宝鬘论》第三品里边的话,“如一切诸方,地水火风空,无边如是说,有情亦无边”,我们说虚空,一切整个虚空里边,“诸方”,东南西北,四维上下,所有的地水火风空是无边的,就是尽虚空都是有地水火风。如是说有情无亦边,那么这样子呢,有情同样也是无边。

  “菩萨普悲愍,此无边有情,欲度诸苦厄,安立于佛位”,那么菩萨呢,因为大悲心,悲愍那些无边的有情,要救度他们一切无边的有情都出那个苦难,安立他们到成佛的地位。

  “如是坚住者,从正受戒已,随其眠不眠,及放逸而住。如有情无边,恒集无边福,无边福非难,证无边德佛”,那幺这样子坚定的发心的那些菩萨来说,能够坚住的,从他一受菩萨戒开始,发誓受菩萨戒了。那么受戒之后,这个戒体在身了。这个戒体管你睡也好,不睡也好,放逸也好,不放逸也好。这个戒体里边不断地增长福德。“如有情无边”,有情固然无边,但是我们也积了无边的福。以无边的福来证无边功德的佛位也不是太难的。因为佛的功德固然是无边,但是我们积的福也是无边的,那么这样子要证佛的功德呢,也不是很困难的。

  下边就有四个无量:“若住无量时,为无量有情,求无量菩提,而修无量善。菩提虽无量,以此四无量,资粮非久远,如何不得证”,那么佛的果,功德是无量,很难证到。但我们的资粮,也有无量的资粮,有四个无量资粮。哪四个呢?“住无量时”,我们发心在生死里边,住无量的时间度众生;“为无量有情”;“求无量菩提”的功德;再么修无量的福德智慧两个资粮所摄的善法。那么这样子四个无量,虽然佛的功德是无量,难以证到,但是我们的资粮也是无量的。这样子说的话,也不要很太长久,怎么证不到佛呢?所以说不要因为佛的功德,菩提的果很难证到,就退怯。因为我们因地上的资粮,有四个无量,那么要求无量功德上的佛果呢,也是做得到的。

  

  是故若由最极猛利大慈大悲,及菩提心冲动其意,为利有情,愿于短时速成佛者,极为希有。

  所以说有的人,他最大的猛利的慈悲心。因为看到众生在受苦嘛,他的悲心极大,又是还有这个猛利的菩提心,要使一切众生都成佛,自他都成佛。这样的动机推动他的心,为了有情要很快的时间成佛,这个动机是对的。这样的人极稀有,就是说他菩提心、大悲心都极猛利。看到众生受苦无边,他就想快点成佛,把一切众生都度出来。这样的人极可贵、希有。这是对的,正面的话。

  

  然若未近此之方隅,仅由见于极长时劫,须正修学无边诸行及多难行,便作是念谁能如是,故妄说云:求速近道,此于愿心间接损害,正损行心,令大乘种渐趣劣弱,故于成佛反极遥远。

  但是还有一些人,他没有“近此之方隅”,就是说,没有前面所说的猛利的发心的动机。也没有为早一些使一切有情离苦的思想。他就是看到要极长的时间,要修无边的菩萨行,即还要修很多的难行。他就这样想,这样做,哪个做得到呢?他就想一个,求一个近的快路、捷道,赶快成佛的“速近道”,那就是来一个方便,就是说捷径,能够成佛的捷径,很快就成佛。那就不要经过那么长时间,也不要修那么多难行苦行,那就是说这样子快快成佛嘛,不是很好吗?

  这个思想跟前面的不一样了,你如果这样想的话,就是害怕时间长,害怕修那些菩萨行,害怕行难行。你这样子呢,对愿心菩提呢,间接的损害。对行心的菩提心呢,直接的损害。令大乘的种的种性呢,本来堪能修一些六波罗蜜多的种性呢,使他的功能可以减弱,劣弱。这样子你想的,要一种快的方便捷径来成佛呢,“故于成佛反极遥远”,不但是近不了,更远。因为成佛要很多的资粮么,你想走一个很快的路,那你这个资粮就不够。你这个心就发的不好,不愿意长时地积聚资粮,不愿意长时地度众生,这个对愿心间接的损害,对行心直接损害了。那你要成佛,不但是不近,反而远。那么这一句话呢,正对治我们现在的人,就是看到成佛太慢了,自己受不了那么时间的苦。要想快快的成佛,找一个捷径,简单的方式。这个根据宗大师的说法呢,不但是成佛遥远,把你的菩提心直接地、间接地都损害掉了,有害无益。所以这种的求方便的速近道是不好的。为什么这样子呢?

  

  以与龙猛、无着决择如来密意,最极增长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极相违故。

  因为这样子做,跟龙树、无着,他们两是深广二派的祖师,他们抉择佛的密意,佛的密意说,怎么样子可以最快的,增长菩提心力,最极增长菩提心力,这些道理,所抉择的道理是相违背的。是极相违,完全是违背的。那么这个道就是错的,错误之道,那你要成佛,当然是遥远。极遥远,不是一点点遥远。所以这一种设想呢,是不对的。我们很多人就是会走这个路。我记得我们在五台山,以前有个法相学社的同学,我讲过的嘛,他说他看了藏,阅藏,发现了一个成佛的捷径,那就是不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,一下很快就成佛了。什么呢…
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