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?一切法空。跟支那堪布一模一样,方便道不要了,只要抓住一个空性就对了,而这个空性他也没有证到。他所谓空性,断空,那么这样子做呢,极遥远,成佛是极遥远。那就是自己抉择的东西,道理搞错了。我们说成佛要无错误的道,还要圆满的方便。这么你第一个错误了,那就做不到了。
如是若仅怯弱而住,全无所益,反渐怯劣,故应善知诸能修证菩提方便,策举其心,则办诸利如在掌内。
所以说我们单是胆小,不敢做,这样子呢,对我们修行毫无好处,反而把你的心生了怯弱了,要退下去了。所以说我们要避免这样的过患呢,“应当善知诸能修证菩提方便”,对那些能够证菩提的方便之道,要善巧的知道。然后“策举其心”,鼓励自己的心,要做起来,不要胆小。“则办诸利”,这样子的话,成办自利利他的事情,“如在掌内”,就是掌中解脱了。就掌里边一样的,很容易的。
如《本生论》云:「怯弱无益脱匮乏,是故不应徒忧恼,若依能办利聪睿,虽极难事亦易脱。故莫恐怖莫忧恼,如其方便办所作,智者威坚而策举,办一切利如在掌。」
“如《本生论》云:怯弱无益脱”,怯弱呢,对这个解脱匮乏,就是生死的衰损呢,是没有好处的。“是故不应徒忧恼”,就是你单是忧恼,不敢前进,毫无好处,不应当。“若依能办利聪睿,虽极难事亦易脱”,假使你能够依止,能够成办自他两利的智者,聪睿的人,那么虽然极难的事情,也很容易解脱、解除。所以说你要能够善巧地知道,修证方便,就要依靠这样子的善知识。依靠了他,你这个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很容易解决。
“故莫恐怖莫忧恼,如其方便办所作,智者威坚而策举,办一切利如在掌”,所以说不要是因为胆小,徒然地恐怖忧恼,应当积极地做起来。“如其方便”,根据成佛的修证的善巧方便,来干我们的,做我们该做的事情。那么有智慧的人,“威坚”,“威”——有威光,就是不害怕那些艰难,也没有恐怖;那么坚定,思想坚定。而策举自己的心,鼓舞自己的心努力去办。那么一切自他利的事情,那就可以很容易的做到。如在掌内,就在手掌里边,一举就成功了。这就是说不要畏难,我们现在的人都是看了难呢,而退。你要是看到难退的话,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的。是要做的事情,就是要做的。你畏难是没有帮助的,只有把怯弱的心去掉,而不是蛮干,要有善巧方便,该怎么做的要善知,然后以这个方法去做,决定能成功,而且不难,就在手掌里边一样。
圣者无着数数说为:「当具二事,一虽善了知于广大法学习道理,应无怯弱,二于下劣功德不应喜足。」
无著菩萨经常这样子说,两个事情要注意:一个,虽然你善了知广大法学习的道理,就是说成佛要广大的法要学要修,这个道理知道了,善巧的知道,但是不害怕。不要因为这个法很大、很广,自己做不了,没有能力,不要害怕,有善巧方便可以做得到的。“二于下劣功德不应喜足”,得到一点点小的功德不要以此为足。不要以这个得少为足。成佛是无边的功德的佛果,要证这样子的无边功德才能够达到圆满,不能厌足,不能喜足。少少的功德就喜足了,那就驻足不前了,佛的功德你怎么能够圆满证到呢?这是两个要点:一个是知道法的广大,要学要修,但是不要害怕;第二个呢,得了小小的功德,不要以此为足,还得要往前进。
然现在人,若生少分相似功德,或生少分真实功德,便觉已进极大道位,计唯修此便为满足。
现在的人呢――在宗大师的时候已经是这样子了,到现在就更不要说了。在宗大师那时的人,只要生起少分的相似功德,还不是真的功德,有一点点气味了,或者自证的功德,但是只有少份,并不多,只有一点点,他已经认为自己证了很高的位子,以此为足,不要前进,再不往前了。
若为智者知道扼要,依于教理善为开晓,谓此虽是一分功德,然唯以此全无所至。
假使说有智慧的人,知道修行的道的扼要心要的人,“依于教理”,根据教理来给你:根据“教”――佛的教;根据道理来给你好好地开示,说这个虽然也是功德,但是并不是我们要证到的全部的功德。假使说你以此为足的话,那么你毫无成就的。
果能了解意必怯退,是故能于一分功德不执为足,更求上胜,及知须学无边学处而无怯弱,极为稀少。
“果能了解意必怯退”,但是这些人,他因为证到一些小小的功德,以此为足,他也不怯弱。但是碰到一个智者,告诉他:“你这个才是一分的功德,还早得很,你要是停止的,这样子就此停步呢,将来毫无成就的。”他听了这个话,如果真正地把道了解,又那么广大的话呢,他心就退怯了。因为这些人心量小嘛,少少的得到满足了,他以为这个还是比较好做的,要做那么大的广大的道去修的话,他是害怕了。
“是故能于一分功德不执为足,更求上胜,及知须学无边学处而无怯弱,极为稀少”,所以说从这个上面的,无著菩萨的话来看,能够一分功德,则不以为喜足,而更求上胜的功德。同时知道成佛要学无边的学处。就是从戒来说,菩萨戒有很多,那么其他的功德,当然还更多了。而知道这些无边的学处,而不怯弱,不害怕。那么这样的人呢,确实是极希有了。既能够不以少为足,又能够知道要广大的学修,而不害怕。在宗大师的那个时候,就极稀少,在我们这个时候呢,是更难得了。那么有些人,他就是对佛的圆满道,没有学过。执了好象是修行很简单,这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成佛,这些就是对道呢,不清楚,不了解。他倒反而没有怯弱,但是他是错误的。“全无所至”,只要这样做的话,不会成就的。真正知道广大的学修的道之后呢,他就要怯弱了。如果能够知道广大的道,而不怯弱,又不执得少为知足的话,这样人极稀有。但是我们就要争取这样的人,要做这样的人。既不得少为足,又要知道广大的道,学修道理而不怯弱,就是无著菩萨说的话。那么这样的人,才能够真正修学菩萨道了。
巳二 修积顺缘护助资粮
我们修精进,很难。精进的顺缘资粮是什么呢?
第二积集顺缘护助资粮分四:一发胜解力,二发坚固力,三发欢喜力,四暂止息力。 今初
这四个得到之后,精进就不难了,就是顺缘。今初:
午一 发胜解力
诸论中说,欲为进依,此中胜解即是欲乐。
很多的论都这么说,“欲”――就是修行的善法欲,“为进依”,精进依靠什么,依靠这个欲乐心,要修行的欲乐心。这个欲是什么呢?就是胜解,胜解就是欲乐。我们所说的欲乐心就是胜解,对于好的道理知道之后坚定不移的了解,这个就是我们产生欲乐的一个来源。
须发此者,如云:「我从昔至今,于法离胜解,感如此困乏,故谁弃法解。佛说一切善,根本为胜解。」
“须发此者”,为什么要发这个欲乐心呢?《入菩萨行论》里边第七卷就这么说,“我从昔至今,于法离胜解,感如此困乏,故谁弃法解。佛说一切善,根本为胜解”,就是说我无始以来流转生死,一直到现在,对法没有胜解,“离胜解”就是没有胜解,不知道法决定如此的道理,不知道。“感如是困乏”,所以在生死里边感到很多的痛苦。“故谁弃法解”,什么叫“法解”呢?以善的法坚定的信解,相信这个胜解,就叫“法解”。所以说假使有智慧的人,哪个会把这个法的胜解会放弃掉呢?决定要求这个对法的胜解。胜解生起了之后,精进起来了,那就可以离苦的道也可以修起来了。
“佛说一切善,根本为胜解”,这是引一本经,叫《月灯经》里边一句话。佛说的一切善法,最根本就是胜解。前面说过这些善法的根本是精进,怎么是胜解呢?胜解就是精进的根本,有了胜解才能精进,有了精进才能生起善法。所以说一切善法的根本在胜解,这话一点也没错。
胜解如何而起者,如云:「又此之根本,恒修异熟果。」
胜解如何而起?那么胜解那么重要,怎样生起胜解?这个又引《入菩萨行论》,也第七卷的。“又此之根本,恒修异熟果”,要生起胜解心来,它的根本在那里呢?要经常修异熟果,黑白业果,下士道的。这个修了之后,对一切法胜解的道理就会生起了。
此说修习从黑白业,生爱非爱诸果道理。
什么叫异熟果呢?就是修黑业产生非爱果,白业产生爱果,这个道理要好好地思惟。这样思惟修习之后,就能产生胜解。
诸论又说信为欲依,以从二种深忍之信,能引取舍二种欲故。
经论里边又说,信心是乐欲心所依靠的根本。为什么说呢?“以从二种深忍之信”,二种黑白业果的:黑业感非爱果;白业感可爱果。这两种的道理,能够“深忍之信”,深刻忍可的这个信心。“能引取舍二种欲故”,它就直接能够引出两种的欲乐心,对白业要取,对黑业要舍。
所以说我们的欲乐心呢,亦从信心而来,这个信怎么信呢?我们说信有很多的信,前面讲过:清净的信、决定的信等等。这是讲决定的信。我们决定的信从何而来?从观察胜利和过患而来。一个法它有什么好处,它有什么坏处?我们明确的知道之后,就产生决定心了。这个好的要取;坏的、有过患的,就不要它,要舍。这里就是说白的业是该取的;黑业该舍的。这个决定的心生起之后,那么取舍的乐欲心也就生起来了。那么取舍呢,就是说我们要取这个、要舍那个呢?就是从信心而来的。这个信心就是说白业决定要产生可爱的果;黑业决定要产生不可爱的果。那么我们不要不可爱的果,决定要舍掉这个黑业;我们要可爱的果,决定要一个欲乐心去取这个白业。所以说这个乐欲心从信心而来,而这个乐欲心又能产生精进。所以说我们要精进呢,要培养这个胜解,胜解就是乐欲心。
此是思惟诸总业果,及特思惟诸菩萨行所有胜利,及越诸行所有过患诸因果等。
“此是思惟诸总业果”,这个黑白业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