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呢,就是整个的业果,总的来思惟。“及特思惟菩萨行所有胜利,及越诸行所有过患诸因果等”,特别的就是我们修菩萨道,总的因果要思惟,然后行菩萨道呢,修菩萨道的时候,有什么好处,犯了菩萨戒有什么坏处?这些因果要好好思惟,那么也能产生决定信。决定信生了之后,就能产生这个欲乐的心。就取那个好的;舍那个坏的,那么精进也就来了。
如是胜解大乘入大乘门,即是誓除自他一切过失,誓引自他一一功德。
“如是胜解大乘入大乘门”,你这样的胜解大乘,就入了大乘的门了。“即是誓除自他一切过失,誓引自他一一功德”,这就取舍,要发愿:一切自己的、有情的(“他”就是一切有情的)过失都要除掉。自己的、一切有情的功德都要修起来了,那么取舍的心有了。
然一一过及其习气究竟清净,一一功德毕竟圆满,必须经历多劫修习,不见我有净除过失引发功德一分精进,我实徒耗有暇之身,如是思惟自行策发。
“然一一过及其习气究竟清净,一一功德毕竟圆满,必须经历多劫修习”,那么我们信心有了,知道了,这个道理知道了,每一个过失还有习气呢,烦恼跟习气两个。学过《俱舍》知道,烦恼断了,习气还不一定断。简单地说,酒瓶子,烦恼是酒,酒倒完了,固然酒是没有了,但是酒的气瓶子里还有,这习气,一下还搞不完了。要习气也除掉,究竟清净,一切功德都要毕竟圆满,那时间要花很多了。必须经历多劫的修行,三大阿僧祗劫最少。三大阿僧祗劫还要真正够量的菩提心生起之后才算。在菩提心没有真正生起之前,那漫长的时间还要加进去,那么这个很多劫。
“不见我有净除过失引发功德一分精进,我实徒耗有暇之身,如是思惟自行策发”,回顾自己,看看呢,我有没有净除过失,引发功德的精进的有没有呢?一分也没有。那么我这样子的暇满的身体白白地浪费掉了。这样子思惟呢,自己来策励自己,要好好地修起来了。再不修的话,好容易得到暇满的身体就白白的浪费掉了,修行还没有上门的嘛。
如云:「我应除自他,无量诸过失,然尽一一过,须经诸劫海。未见我有此,断过精进分,堕无量苦处,我心何不裂。我应勤引发,自他众功德,然修一一德,须历经劫海。我终未能起,修此德一分,我将难得身,空弃实奇哉。」
《入行论》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。他说我发了菩提心的人,要尽除自他无量的过失:一切自己和一切有情的无量无边的过失我都要除掉。当然是烦恼业,这些都要除掉。但是要尽一个过,每尽一个过,要需经过多长时间呢?经过海那么多的劫数。那就是要经过很漫长的时间,才把它尽完。每一个过,都要经过劫海的时间,那么无量自他的过,都要尽完。那时间长何至?
但是到现在来看,“未见我有此”,我断过的精进,直到现在一点也没有。那么这样子不修的话,将来要感的果呢,“堕无量苦处”,到恶趣里边受无量的苦。“我心何不裂”?你怎么心里不感到紧张呢?痛心到要裂的情况怎么不生起来呢?将来要受恶趣的无边苦,怎么不害怕呢?这是从除过失方面来说。那么我是发了菩提心的,应当引发自己跟一切有情的一切功德。但是每修一个功德,也是同样经过海那么多的劫数,那么观察自己呢,到现在为止,还没有起一点点的、功德的一分都没起来。那么我看看我这个好容易得到的暇满身体,这样子白白浪费了,那是太可惜了。这是策劢自己,要起这个胜解心,一定要发起乐欲心,要修这个精进。那么发起之后,使它坚固。
午二 发坚固力
坚固力者,谓于何事发起精进,即于彼事究竟不退。
那么你说对那个事情,你要发起精进来干,或者修的话,那么这个事情一着手之后呢,“究竟”不退,决定不能退了。这个很重要。我们很多人开始做事情不加考虑,做了一半困难了,丢了。开始出家很感兴趣,拼命追求。一出家呢,感到很苦,还俗了。这个等流果很可怕,下面就要讲,千万不要这样做。
此初不应率尔而行,当善观察,见其能办,次乃进趣,若不能者则莫趣入,与其既行中间废舍,莫若最初不趣为胜。
我们说要办一个事情,要极精进,随你修那个事情。开始的时候,不要“率尔”,马马虎虎地一开始就开动了。要好好地观察,到底这个事情你修不修得起?能修得起的就修,修不起的慢慢修。昨天我们就有一个居士,还是一个博士生,他打电话说他想出家。我说你好好考虑吧,你的麻烦我知道,欲心很盛,我慢很高,你能放得下不?你如果能放下,那你修行出家很好。如果你这两个东西放不下,出家了之后又还俗,这个就是太糟糕了。不但是现世丢脸,下世的果报,下边要说,很可怕。所以说你要好好地观察,能办的就进,就办了。假使看到自己能力还不够,就不要盲目地去做,“则莫趣入”,与其你做了一半退了,倒不如开始不要做。就说你开始不做,还好一些;你做了一半退了更糟糕。有人说我做了一半比不做好嘛,不对,不做还好些。做了一半退,比不做更糟糕。什么道理,下边要讲。
其因相者,以于中间弃舍誓愿,若成串习,由此等流,则余生中亦弃所受学处等故。
它的道理就在这里,假使你在中间做了一半,把你发的愿舍掉了。开始做的时候,发了大愿的,中间把这个誓愿舍掉了。这个成了习惯之后,这个等流果,你下一辈子,也同样受了戒之后会舍戒,那么就不好嘛。这个也很现实的,我们以前认到一个居士,他开始分配工作分配东北去,他感到那里很苦,很冷啦,马路上,马走呢,出了汗之后,就像冰柱挂在马肚子上,害怕死了。他就不去了,回来了,那么后来的事情呢,都是做了以后就退,做了又退。反反复覆就这样子,就是现世等流果就出现了。这个就成功不了了。他成了习惯之后呢,这个等流果,到下一辈子,你受戒是受菩萨戒,也会退,也会舍戒。
于现法中增长众恶,于余生中增长苦果。
“于现法中增长众恶”,在现法,现在因为你退了嘛,做很多坏事,就破戒等等。“于余生中增长苦果”,现在做了恶行,将来就受恶果――苦果嘛,这是必然的。所以说与其中间退,不如开始就不要做。所以这要智慧嘛,你要观察:能做,一做到底;不能做,干脆不要做。所以说我们佛教就要靠智慧的,没有智慧盲目地去做,又退了,那就受很多的害处。
下边一段文,很费解,我们把这段文,依《入行论》的意思来解,就这样子解。否则的话,它的语法实在看不清楚。
又因先思作此事故,未修余善,退舍先作,其果下劣,即此一事亦未究竟,故其所作终无圆满。
这一段文呢,我们根据《入行论》的道理来讲 。“又因先思作此事故”,那么我们说做事情开始要不要做呢?就是他先决定了,要做这个事情,那么其它事情你没有修了。做这个嘛,其它当然没有修了。你先做了这个事了,那么其它的事没有修的善法呢,因为你这个事情,做了一半退掉了,影响到其它的事情呢,将来感的果也下劣,也没有好的果,等流果嘛。就是这个事情也没有究竟。这个事情,你做了一半退了嘛。其它的事情不好,影响了,这个事情本身也没有做好。所以做的事情,“终不圆满”,就是毫无成就。
总之誓作何事,其事未成亦障余事,由其等流,令其誓愿所受律仪,亦不坚固。
他总括地说,你要发愿做一个事情,这个事情没有成功,做了一半退了,那么其他事情都会受影响,受障碍的。因为他的等流果,令他的誓愿、所得律仪不坚固,其它事情也会受影响。那么我们就说修行呢,就怕退。很多人才来的时候,发心很好,久而久之,疲厌了,甚至于受了一些不正知见,产生一些不好的见地,退了。那么这样子呢,就成了这个果。这个退的,以后等流果下去,下一世还要受影响。
我们经常说,出家一天,佛在眼前;出家一年,佛在大殿;出家三年,佛在西天去了。这信心退掉了。这退掉了,是能避免吗?能避免。但是不下功夫的话,很多人就会走这条路。这是老生常谈,人家听都听厌了,就是很多人就是走这个路。开始的时候信心极好,中间慢慢松懈了,最后反其道而行之,退了。那么自己要检查,如果退了,赶快地要鼓起劲来了,不是好事情。这个善法不能退的,或是修行、或是念诵,这个东西不能退。发了心的话,以前发的那么好的心,你退的话,等流果下来,一退退完了,什么都没有了。这个修行也好,学法也好,等等,都是一样的,只要是善的事情,不要随便退。
如云:「先应观加行,应作不应作,未作为第一,作后不应退。余生亦成习,当增诸恶苦,障余及果劣,此亦未能办。」
就是前边说的,没有做之前,你要看一看,这个事情能不能有能力把它完成,该做不该做?能完成的,做。不能完成的,有困难的,顶不住的,干脆不要做。“未作为第一”,就是说假使你做不了的话,干脆不做好。就是说与其中间而退舍呢,“莫若最初不趣为胜”。与其中间退下来,倒还是不做好,所以“未作为第一”。“作后不应退”,一干起来了,死也不要退了。跟打战一样的,你要上阵冲锋之后,不能往后退了,只能往前了,死也好,活也好,就往前走好了。你想退的话,死路一条,后面的机枪把你扫死了,活不成的。你冲锋之前,后面机枪来扫的,往前还有胜利的希望,往后死路一条,给自己人扫死了。所以说这个事情呢,跟打仗一样的。你要不做就算了,你要做的话,只有进的,不能退的。出家也好,什么也好,这事情你要没有决定之前好好想,一决定了,千万不能退。有的人还劝人家退,岂有此理?!这些人就是魔!
“余生亦成习,当增诸恶苦,障余及果劣,此亦未能办”,你假使退的话,余生也成了习惯性,等流果成功了。那么下一辈子这个等流果下去,其它的好事也做不成了。你现一辈好事不做,退了,“增诸恶”,就做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