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▪P4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呢,就是整個的業果,總的來思惟。“及特思惟菩薩行所有勝利,及越諸行所有過患諸因果等”,特別的就是我們修菩薩道,總的因果要思惟,然後行菩薩道呢,修菩薩道的時候,有什麼好處,犯了菩薩戒有什麼壞處?這些因果要好好思惟,那麼也能産生決定信。決定信生了之後,就能産生這個欲樂的心。就取那個好的;舍那個壞的,那麼精進也就來了。

  

  如是勝解大乘入大乘門,即是誓除自他一切過失,誓引自他一一功德。

  “如是勝解大乘入大乘門”,你這樣的勝解大乘,就入了大乘的門了。“即是誓除自他一切過失,誓引自他一一功德”,這就取舍,要發願:一切自己的、有情的(“他”就是一切有情的)過失都要除掉。自己的、一切有情的功德都要修起來了,那麼取舍的心有了。

  

  然一一過及其習氣究竟清淨,一一功德畢竟圓滿,必須經曆多劫修習,不見我有淨除過失引發功德一分精進,我實徒耗有暇之身,如是思惟自行策發。

  “然一一過及其習氣究竟清淨,一一功德畢竟圓滿,必須經曆多劫修習”,那麼我們信心有了,知道了,這個道理知道了,每一個過失還有習氣呢,煩惱跟習氣兩個。學過《俱舍》知道,煩惱斷了,習氣還不一定斷。簡單地說,酒瓶子,煩惱是酒,酒倒完了,固然酒是沒有了,但是酒的氣瓶子裏還有,這習氣,一下還搞不完了。要習氣也除掉,究竟清淨,一切功德都要畢竟圓滿,那時間要花很多了。必須經曆多劫的修行,叁大阿僧祗劫最少。叁大阿僧祗劫還要真正夠量的菩提心生起之後才算。在菩提心沒有真正生起之前,那漫長的時間還要加進去,那麼這個很多劫。

  “不見我有淨除過失引發功德一分精進,我實徒耗有暇之身,如是思惟自行策發”,回顧自己,看看呢,我有沒有淨除過失,引發功德的精進的有沒有呢?一分也沒有。那麼我這樣子的暇滿的身體白白地浪費掉了。這樣子思惟呢,自己來策勵自己,要好好地修起來了。再不修的話,好容易得到暇滿的身體就白白的浪費掉了,修行還沒有上門的嘛。

  

  如雲:「我應除自他,無量諸過失,然盡一一過,須經諸劫海。未見我有此,斷過精進分,墮無量苦處,我心何不裂。我應勤引發,自他衆功德,然修一一德,須曆經劫海。我終未能起,修此德一分,我將難得身,空棄實奇哉。」

  《入行論》把這個道理說得很清楚。他說我發了菩提心的人,要盡除自他無量的過失:一切自己和一切有情的無量無邊的過失我都要除掉。當然是煩惱業,這些都要除掉。但是要盡一個過,每盡一個過,要需經過多長時間呢?經過海那麼多的劫數。那就是要經過很漫長的時間,才把它盡完。每一個過,都要經過劫海的時間,那麼無量自他的過,都要盡完。那時間長何至?

  但是到現在來看,“未見我有此”,我斷過的精進,直到現在一點也沒有。那麼這樣子不修的話,將來要感的果呢,“墮無量苦處”,到惡趣裏邊受無量的苦。“我心何不裂”?你怎麼心裏不感到緊張呢?痛心到要裂的情況怎麼不生起來呢?將來要受惡趣的無邊苦,怎麼不害怕呢?這是從除過失方面來說。那麼我是發了菩提心的,應當引發自己跟一切有情的一切功德。但是每修一個功德,也是同樣經過海那麼多的劫數,那麼觀察自己呢,到現在爲止,還沒有起一點點的、功德的一分都沒起來。那麼我看看我這個好容易得到的暇滿身體,這樣子白白浪費了,那是太可惜了。這是策劢自己,要起這個勝解心,一定要發起樂欲心,要修這個精進。那麼發起之後,使它堅固。

  

  午二 發堅固力

  

  堅固力者,謂于何事發起精進,即于彼事究竟不退。

  那麼你說對那個事情,你要發起精進來幹,或者修的話,那麼這個事情一著手之後呢,“究竟”不退,決定不能退了。這個很重要。我們很多人開始做事情不加考慮,做了一半困難了,丟了。開始出家很感興趣,拼命追求。一出家呢,感到很苦,還俗了。這個等流果很可怕,下面就要講,千萬不要這樣做。

  

  此初不應率爾而行,當善觀察,見其能辦,次乃進趣,若不能者則莫趣入,與其既行中間廢舍,莫若最初不趣爲勝。

  我們說要辦一個事情,要極精進,隨你修那個事情。開始的時候,不要“率爾”,馬馬虎虎地一開始就開動了。要好好地觀察,到底這個事情你修不修得起?能修得起的就修,修不起的慢慢修。昨天我們就有一個居士,還是一個博士生,他打電話說他想出家。我說你好好考慮吧,你的麻煩我知道,欲心很盛,我慢很高,你能放得下不?你如果能放下,那你修行出家很好。如果你這兩個東西放不下,出家了之後又還俗,這個就是太糟糕了。不但是現世丟臉,下世的果報,下邊要說,很可怕。所以說你要好好地觀察,能辦的就進,就辦了。假使看到自己能力還不夠,就不要盲目地去做,“則莫趣入”,與其你做了一半退了,倒不如開始不要做。就說你開始不做,還好一些;你做了一半退了更糟糕。有人說我做了一半比不做好嘛,不對,不做還好些。做了一半退,比不做更糟糕。什麼道理,下邊要講。

  

  其因相者,以于中間棄舍誓願,若成串習,由此等流,則余生中亦棄所受學處等故。

  它的道理就在這裏,假使你在中間做了一半,把你發的願舍掉了。開始做的時候,發了大願的,中間把這個誓願舍掉了。這個成了習慣之後,這個等流果,你下一輩子,也同樣受了戒之後會舍戒,那麼就不好嘛。這個也很現實的,我們以前認到一個居士,他開始分配工作分配東北去,他感到那裏很苦,很冷啦,馬路上,馬走呢,出了汗之後,就像冰柱挂在馬肚子上,害怕死了。他就不去了,回來了,那麼後來的事情呢,都是做了以後就退,做了又退。反反複覆就這樣子,就是現世等流果就出現了。這個就成功不了了。他成了習慣之後呢,這個等流果,到下一輩子,你受戒是受菩薩戒,也會退,也會舍戒。

  

  于現法中增長衆惡,于余生中增長苦果。

  “于現法中增長衆惡”,在現法,現在因爲你退了嘛,做很多壞事,就破戒等等。“于余生中增長苦果”,現在做了惡行,將來就受惡果――苦果嘛,這是必然的。所以說與其中間退,不如開始就不要做。所以這要智慧嘛,你要觀察:能做,一做到底;不能做,幹脆不要做。所以說我們佛教就要靠智慧的,沒有智慧盲目地去做,又退了,那就受很多的害處。

  下邊一段文,很費解,我們把這段文,依《入行論》的意思來解,就這樣子解。否則的話,它的語法實在看不清楚。

  

  又因先思作此事故,未修余善,退舍先作,其果下劣,即此一事亦未究竟,故其所作終無圓滿。

  這一段文呢,我們根據《入行論》的道理來講 。“又因先思作此事故”,那麼我們說做事情開始要不要做呢?就是他先決定了,要做這個事情,那麼其它事情你沒有修了。做這個嘛,其它當然沒有修了。你先做了這個事了,那麼其它的事沒有修的善法呢,因爲你這個事情,做了一半退掉了,影響到其它的事情呢,將來感的果也下劣,也沒有好的果,等流果嘛。就是這個事情也沒有究竟。這個事情,你做了一半退了嘛。其它的事情不好,影響了,這個事情本身也沒有做好。所以做的事情,“終不圓滿”,就是毫無成就。

  

  總之誓作何事,其事未成亦障余事,由其等流,令其誓願所受律儀,亦不堅固。

  他總括地說,你要發願做一個事情,這個事情沒有成功,做了一半退了,那麼其他事情都會受影響,受障礙的。因爲他的等流果,令他的誓願、所得律儀不堅固,其它事情也會受影響。那麼我們就說修行呢,就怕退。很多人才來的時候,發心很好,久而久之,疲厭了,甚至于受了一些不正知見,産生一些不好的見地,退了。那麼這樣子呢,就成了這個果。這個退的,以後等流果下去,下一世還要受影響。

  我們經常說,出家一天,佛在眼前;出家一年,佛在大殿;出家叁年,佛在西天去了。這信心退掉了。這退掉了,是能避免嗎?能避免。但是不下功夫的話,很多人就會走這條路。這是老生常談,人家聽都聽厭了,就是很多人就是走這個路。開始的時候信心極好,中間慢慢松懈了,最後反其道而行之,退了。那麼自己要檢查,如果退了,趕快地要鼓起勁來了,不是好事情。這個善法不能退的,或是修行、或是念誦,這個東西不能退。發了心的話,以前發的那麼好的心,你退的話,等流果下來,一退退完了,什麼都沒有了。這個修行也好,學法也好,等等,都是一樣的,只要是善的事情,不要隨便退。

  

  如雲:「先應觀加行,應作不應作,未作爲第一,作後不應退。余生亦成習,當增諸惡苦,障余及果劣,此亦未能辦。」

  就是前邊說的,沒有做之前,你要看一看,這個事情能不能有能力把它完成,該做不該做?能完成的,做。不能完成的,有困難的,頂不住的,幹脆不要做。“未作爲第一”,就是說假使你做不了的話,幹脆不做好。就是說與其中間而退舍呢,“莫若最初不趣爲勝”。與其中間退下來,倒還是不做好,所以“未作爲第一”。“作後不應退”,一幹起來了,死也不要退了。跟打戰一樣的,你要上陣沖鋒之後,不能往後退了,只能往前了,死也好,活也好,就往前走好了。你想退的話,死路一條,後面的機槍把你掃死了,活不成的。你沖鋒之前,後面機槍來掃的,往前還有勝利的希望,往後死路一條,給自己人掃死了。所以說這個事情呢,跟打仗一樣的。你要不做就算了,你要做的話,只有進的,不能退的。出家也好,什麼也好,這事情你要沒有決定之前好好想,一決定了,千萬不能退。有的人還勸人家退,豈有此理?!這些人就是魔!

  “余生亦成習,當增諸惡苦,障余及果劣,此亦未能辦”,你假使退的話,余生也成了習慣性,等流果成功了。那麼下一輩子這個等流果下去,其它的好事也做不成了。你現一輩好事不做,退了,“增諸惡”,就做…
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