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哪怕你一刹那,也受不了,何況很久的時間呢?而反過來,沒有苦,菩薩行,菩薩道在生死裏邊菩薩,行菩薩道的話,並沒有苦,而反而有安樂,時間再長有什麼害處呢?
“此中身無苦,意苦從何有?唯悲世間苦,由此而久住”,在這個生死裏邊,菩薩的示現生死,他身不受苦的,爲什麼?惡因已經沒有了,不會苦果。身不受苦,心裏的苦從何而來呢?心也不受苦了。他爲什麼去流轉生死呢?“唯悲世間苦”,只有大悲心悲愍世間的那些有情的苦。“由此而久住”,他就願意長久地在裏邊住,度衆生嘛。
“故謂佛久遠,智者無退屈,爲盡過集德,恒勤修資糧”,所以說要成佛,時間要很長,叁大阿僧祗劫。有智慧的人不要因爲這個時間長而退屈了。這個時間長幹什麼用的呢?“盡過”,一切障,過失都要斷完;一切功德都要圓滿的積起來。那就要花很多時間了。“恒勤修資糧”,福德資糧,智慧資糧,要無邊地把它修起來。那麼需要很長時間。這不是受苦,在“修資糧”,在“盡過積德”,那麼根本就用不著害怕。
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第八十九講
上一次我們講了如何破除怯弱的一些方便,那麼講到《寶鬘論》的:“重苦雖時短,難忍況久遠,無苦而安樂,無邊時何害”,這個苦能不能忍,不是在時間的問題。假使是苦很厲害,雖然短時間也不能忍受,何況是時間很遠呢?但是假使沒有苦,而是安樂的,那麼時間再長,有什麼害處呢?就是沒有什麼不能忍的。
“此中身無苦,意苦從何有?唯悲世間苦,由此而久住”,這裏說的是菩薩行菩薩道,在生死中,要受長時的流轉,受很多的苦。這個當然不是造業的流轉,是返駕慈航,要度衆生。要長時住在生死之中,那麼時間很長。但是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,既沒有造罪,他沒有感到什麼苦果的,身不會受苦。身不會受苦,意、心苦從何而來呢?身上沒有苦,心也是知道一切法自性空,如幻如化的,這個苦又從何來呢?所以身心都沒有苦。但是爲什麼要住在這個世間的生死裏邊呢?“唯悲世間苦”,因爲大悲心,看見世間的有情,在生死裏邊受苦,爲了度脫這些受苦的有情呢,他願意長時地住在這個世間生死裏邊度脫有情。
“故謂佛久遠,智者無退屈,爲盡過集德,恒勤修資糧”,所以說成佛要很長的時間,那麼智者――有智慧的人,他不因爲時間久遠而退怯,因爲再長,他沒有苦麼,身不苦,心也不苦。那麼在生死裏邊僅僅是爲了大悲心,哀愍那些受苦的衆生,而住在裏邊的。“爲盡過集德”,在這個生死裏邊,要斷除一切過失,修集一切功德。所以說呢,“恒”――不斷地、恒長地、精進地去修福德智慧兩個資糧。在生死裏邊度衆生,就是利他;對自己說呢,集德盡過,也有自利。
又念成佛必須圓滿無邊資糧,此極難作故我不能,亦莫退怯。
這裏就是說時間很久,不要退怯。那麼又想成佛要圓滿無邊的資糧,那這個資糧呢,不是少少的。衆生無邊,那要集積的福德資糧也要無邊,才證到佛。這個佛的果也是無邊的,福德資糧才能積起來的。這個很難做,“故我不能”,恐怕做不到,又退怯了。這樣子的想法呢,也不要退下來。
若爲利益無邊有情,求證諸佛無邊功德而爲發起,住無量劫,欣樂修集無邊資糧而受律儀,則于一切,若睡未睡,心散不散,乃至有此律儀之時,福恒增長,量等虛空,故無邊資糧非難圓滿。
這裏就是說你要積聚無邊資糧,恐怕做不到而退卻,這個也不必。因爲我們做的事情呢,本來是無邊的。利益的有情無邊,求證的佛的功德也是無邊。以這樣子的發起,在生死裏邊住無量的劫。住無量的劫幹什麼呢?“欣樂修集無邊資糧”,因爲要修這個意樂心,要修習無邊的福德智慧資糧,“而受律儀”――受菩薩戒。這樣子受了之後,以這樣子發心受了菩薩戒之後,對于一切,一切時間你睡也好,不睡也好,心散的也好,不散的也好,乃至只要這個律儀在你身上沒有毀壞的話,這個福德資糧不斷地增長,“量等虛空”。“故無邊資糧非難圓滿”,你只要一受菩薩戒,菩薩戒沒有舍掉,那麼你睡也好,不睡也好,心散也好,入定也好,只要你律儀還在的話,福德就不斷地增長,無量無邊,“量等虛空”。這個我們學過《俱舍》就知道,受過律儀戒之後,他的福德呢,就刹那刹那無邊地增長,所以說既然你的福德也無邊的增長了,你要積聚那些無邊的資糧呢,並不是很難的事情。
即前論雲:「如一切諸方,地水火風空,無邊如是說,有情亦無邊。菩薩普悲愍,此無邊有情,欲度諸苦厄,安立于佛位。如是堅住者,從正受戒已,隨其眠不眠,及放逸而住。如有情無邊,恒集無邊福,無邊福非難,證無邊德佛。若住無量時,爲無量有情,求無量菩提,而修無量善。菩提雖無量,以此四無量,資糧非久遠,如何不得證。」
“即前論雲”,就是《寶鬘論》第叁品裏邊的話,“如一切諸方,地水火風空,無邊如是說,有情亦無邊”,我們說虛空,一切整個虛空裏邊,“諸方”,東南西北,四維上下,所有的地水火風空是無邊的,就是盡虛空都是有地水火風。如是說有情無亦邊,那麼這樣子呢,有情同樣也是無邊。
“菩薩普悲愍,此無邊有情,欲度諸苦厄,安立于佛位”,那麼菩薩呢,因爲大悲心,悲愍那些無邊的有情,要救度他們一切無邊的有情都出那個苦難,安立他們到成佛的地位。
“如是堅住者,從正受戒已,隨其眠不眠,及放逸而住。如有情無邊,恒集無邊福,無邊福非難,證無邊德佛”,那幺這樣子堅定的發心的那些菩薩來說,能夠堅住的,從他一受菩薩戒開始,發誓受菩薩戒了。那麼受戒之後,這個戒體在身了。這個戒體管你睡也好,不睡也好,放逸也好,不放逸也好。這個戒體裏邊不斷地增長福德。“如有情無邊”,有情固然無邊,但是我們也積了無邊的福。以無邊的福來證無邊功德的佛位也不是太難的。因爲佛的功德固然是無邊,但是我們積的福也是無邊的,那麼這樣子要證佛的功德呢,也不是很困難的。
下邊就有四個無量:“若住無量時,爲無量有情,求無量菩提,而修無量善。菩提雖無量,以此四無量,資糧非久遠,如何不得證”,那麼佛的果,功德是無量,很難證到。但我們的資糧,也有無量的資糧,有四個無量資糧。哪四個呢?“住無量時”,我們發心在生死裏邊,住無量的時間度衆生;“爲無量有情”;“求無量菩提”的功德;再麼修無量的福德智慧兩個資糧所攝的善法。那麼這樣子四個無量,雖然佛的功德是無量,難以證到,但是我們的資糧也是無量的。這樣子說的話,也不要很太長久,怎麼證不到佛呢?所以說不要因爲佛的功德,菩提的果很難證到,就退怯。因爲我們因地上的資糧,有四個無量,那麼要求無量功德上的佛果呢,也是做得到的。
是故若由最極猛利大慈大悲,及菩提心沖動其意,爲利有情,願于短時速成佛者,極爲希有。
所以說有的人,他最大的猛利的慈悲心。因爲看到衆生在受苦嘛,他的悲心極大,又是還有這個猛利的菩提心,要使一切衆生都成佛,自他都成佛。這樣的動機推動他的心,爲了有情要很快的時間成佛,這個動機是對的。這樣的人極稀有,就是說他菩提心、大悲心都極猛利。看到衆生受苦無邊,他就想快點成佛,把一切衆生都度出來。這樣的人極可貴、希有。這是對的,正面的話。
然若未近此之方隅,僅由見于極長時劫,須正修學無邊諸行及多難行,便作是念誰能如是,故妄說雲:求速近道,此于願心間接損害,正損行心,令大乘種漸趣劣弱,故于成佛反極遙遠。
但是還有一些人,他沒有“近此之方隅”,就是說,沒有前面所說的猛利的發心的動機。也沒有爲早一些使一切有情離苦的思想。他就是看到要極長的時間,要修無邊的菩薩行,即還要修很多的難行。他就這樣想,這樣做,哪個做得到呢?他就想一個,求一個近的快路、捷道,趕快成佛的“速近道”,那就是來一個方便,就是說捷徑,能夠成佛的捷徑,很快就成佛。那就不要經過那麼長時間,也不要修那麼多難行苦行,那就是說這樣子快快成佛嘛,不是很好嗎?
這個思想跟前面的不一樣了,你如果這樣想的話,就是害怕時間長,害怕修那些菩薩行,害怕行難行。你這樣子呢,對願心菩提呢,間接的損害。對行心的菩提心呢,直接的損害。令大乘的種的種性呢,本來堪能修一些六波羅蜜多的種性呢,使他的功能可以減弱,劣弱。這樣子你想的,要一種快的方便捷徑來成佛呢,“故于成佛反極遙遠”,不但是近不了,更遠。因爲成佛要很多的資糧麼,你想走一個很快的路,那你這個資糧就不夠。你這個心就發的不好,不願意長時地積聚資糧,不願意長時地度衆生,這個對願心間接的損害,對行心直接損害了。那你要成佛,不但是不近,反而遠。那麼這一句話呢,正對治我們現在的人,就是看到成佛太慢了,自己受不了那麼時間的苦。要想快快的成佛,找一個捷徑,簡單的方式。這個根據宗大師的說法呢,不但是成佛遙遠,把你的菩提心直接地、間接地都損害掉了,有害無益。所以這種的求方便的速近道是不好的。爲什麼這樣子呢?
以與龍猛、無著決擇如來密意,最極增長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極相違故。
因爲這樣子做,跟龍樹、無著,他們兩是深廣二派的祖師,他們抉擇佛的密意,佛的密意說,怎麼樣子可以最快的,增長菩提心力,最極增長菩提心力,這些道理,所抉擇的道理是相違背的。是極相違,完全是違背的。那麼這個道就是錯的,錯誤之道,那你要成佛,當然是遙遠。極遙遠,不是一點點遙遠。所以這一種設想呢,是不對的。我們很多人就是會走這個路。我記得我們在五臺山,以前有個法相學社的同學,我講過的嘛,他說他看了藏,閱藏,發現了一個成佛的捷徑,那就是不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,一下很快就成佛了。什麼呢…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