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▪P4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果從因而來的,沒有無邊功德的因,怎麼會産生無邊功德的佛果呢?所以說要成佛,在修道的時候,因地的時候,要無量的門,要多方面地引發功德,以無量門來滅除過失。就是說引發的功德有無量無邊,滅除的過失也是無量無邊。因爲佛的果如此呢,一點過失也沒有的,那你無量無邊的過失都要滅除,佛的功德是圓滿一切功德的,那麼我們要無量無邊的門去引發功德了。那麼再看看自己呢,我這麼一個人,要滅除那麼多的過失,要修那麼多的圓滿的功德。哪有這個堪忍性呢?退了。這樣子呢,再自己一對照呢,就退掉了,這是産生怯弱了。

  

  若謂諸佛無量功德于修行時,僅由專懇修學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,于道生此顛倒了解,則于現在全無所怯。

  假使有一種人,他認爲呢,佛的無量功德,這個在修道的時候,不要修那麼多的。只要專門地、誠心誠意地修一部分的、少分的功德,將來這些所有的功德都能成就。這個我們漢地就很多了,“只要你證到佛的法身,一切功德自然都具足了。”所以一心想求一個空性,證到空性什麼都有了,方便不要的,跟支那堪布差不多了。這些見到處泛濫,他們就認爲只要修一個少少的功德,只要專心修這個好了,將來一切功德都會成就了。對于這個修佛的道,生了一個這樣顛倒的了解,就是顛倒見。“則于現在全無所怯”,這樣的人反而沒有什麼膽小,“這個成佛並不難嘛,我只要把少部分的功德證到了,以後一切功德自然就顯了,那麼就成佛了嘛。”這個是顛倒見,他這樣的人雖然是不生怯弱,但是見是顛倒的。所以說呢。

  

  然此非是賢善之相。

  這個並不是賢善的相,不是好的現象,也不是明智的相。

  

  是于修道之理未獲定解,或雖少有散渙了解,然皆未曾親切修持,總覺容易障覆所致。

  這樣子這些人,確是毫無退怯,怯弱的心,好不好呢?這並不是賢善之相,不是好相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對于修道的道理,沒有獲定解,還根本沒有真實的知道,“修道要修那麼多的功德,要斷那麼多的過失。”這些定解還沒有生起來。或者雖然有一些少少的了解,散渙的了解,不是定解了。但是呢,了解是有一點了,真正的實踐,親切的修持還沒有經過。“然皆未曾親切修持,總覺容易障覆所致”,只是一個表面的認識,真正的修持呢,經曆是沒有的。他是一個被一層障所蓋掉了。什麼障呢?“唉,這個不難的。”總是感到很容易。這是一個障礙,成佛認爲太容易了,並不困難,這個太覺容易、總覺容易的障礙把他縛住了,他就感到不怯弱了。這種不怯弱是不好的,並不是正規的。

  

  若至實行雖略顯示道之首尾粗概次第滿分之體,生恐懼雲:若須如是,誰複能修,而舍棄故。

  前面是沒有定解,或者是少數的,一點點散渙的了解。就是說表面的一點點認識,實際的經驗是沒有的。那麼這樣的人呢,他感到很容易,沒有怯弱。假使真正的實行,真正地叫他實修,雖然告訴他,少少地告訴他修道的首尾,開始怎麼行,將來要怎麼到什麼地方。他的大概的次第,怎麼樣子叫滿分――就是怎麼樣子夠量,這些東西少少地告訴他一點的話。他以前是毫無了解,真正修行的時候要經過怎麼的次第,怎麼樣子叫做滿分等等一告訴他的話,他感到:“這麼難呵。”“若須如是”,“要這樣子修的話,哪個能修的起啊?”就退了,就舍棄了不修了。所以說這些人表面上看到沒有退、怯弱呢,實際上這個是不正確的,真正他知道道的,稍微知道一些的話,他就要退掉了。

  

  霞惹瓦亦雲:「未曾實行諸菩薩行,如看射箭,總覺甚易全無怯弱,現在之法無完善者,故不致到怯弱自輕之地,若善圓滿恐必多起怯懼自輕。」此言極實。

  “霞惹瓦亦雲”,霞惹瓦就是他們叁大昆仲之一,大善知識。他說,“未曾實行諸菩薩行,如看射箭,總覺甚易全無怯弱,現在之法無完善者,故不致到怯弱自輕之地,若善圓滿恐必多起怯懼自輕”,霞惹瓦說,那些人他沒有真正修菩薩道的時候,看人家修好象看了射箭,一下子射了的了,中的了。感到這是很容易的,他一點也不害怕,就認爲這沒什麼困難的。那麼現在的法呢,“無完善者”,就是現在,霞惹瓦說話的時候呢,他那時候的法都不完整,不圓滿了。所以看到少數的法嘛,他感到不難了。“故不致到怯弱自輕之地”,他也不會怯弱,自己認爲不能修,沒有到這個。“若善圓滿恐必多起怯懼自輕”,假使法是圓滿了,那麼你看到圓滿的法前後次第那麼多,他就恐怕都會起怯弱之心的,(怯弱)心要生起來了。那就是說真正圓滿的法看到的時候而不害怕,這個才是真正能修的人。只看一些不圓滿的法,感到很容易,而不怯弱,這不是真的精進了,這是錯誤的看法。

  所以說我們經常的看到有些人對格魯的教法害怕,念經要念那麼長,學法要學那麼多,不如修一個簡單法門,很快就成佛了。這些想法都會有吧?那麼從這裏邊我們知道之後,那就是說這些人的見解呢,本身有誤。成佛不是那麼簡單的,修一個簡單法門就成佛了。成佛的果要那麼大的功德,要斷那麼多的障――煩惱障、所知障斷得光光的,一個也沒有的。那麼你修行的時候,怎麼不費大氣力呢?如果很輕易的,果上有那麼多功德是哪裏來呢?因果是相稱的嘛,不會一個小小的因成一個極大的果,也不會很大的一個因成一個小小的果,不會的。所以說從因果門來看,不要害怕。佛果是無量無邊的功德,斷了無量無邊的過失,我們修行的人,就要修無量無邊的功德才能修得起。你看了小小的功德,以爲能成佛,這是顛倒的見解。這樣子不怯弱,不是賢善之相,是不明智的。

  

  于能得方便破除怯退者。

  那麼就是成佛的果,有的看到太高了,感到怯弱,這一段就把它破了。那麼下邊要修菩薩道,要修很多艱難的難行,使他害怕了,退了,那麼忍的方便,這樣子對治這個呢。

  

  謂念成佛須舍手足等,我不能爾,如此之苦應須堪忍。

  有的人就說,成佛的方便是修菩薩道。要修菩薩道要叁大僧祗劫,要犧牲頭目腦髓,頭要割下來,手要割下來,這個我做不到了。“我不能爾”,我做不到的,那麼他就退了。那麼宗大師說了,“你不要害怕,這些苦要忍得過去。”

  

  即不修行自任運住,流轉生死,亦曾多受斫裂刺燒此等大苦,不可說數,然亦未能成辦自利。

  他說你不要害怕,你說成佛要犧牲頭目腦髓,他說你即使不修行,那你不修行,“自任運住”,就是根據你自己的自在去做,流轉生死了。成佛修行就是出生死了,既然你就不要修行,你就自在地去流轉生死好了。那麼流轉生死不受苦了嗎?你流轉生死的話,不要說將來,過去就曾經多次地受到斫――砍、裂――撕開、刺、燒這些大苦,不曉得受了多少了,比修行要犧牲頭目腦髓的數字不曉得要多多少。過去那麼多,如果你不修行的話,將來還不曉得更多的要受。那麼這樣的受,有沒有好處呢?“然亦未能成辦自利”,不但不能利他,對自己都沒有好處,這是徒然的無益的受苦。假使你過去受了那麼多了,你都不害怕,現在要成佛,利益自他這個大事情,犧牲頭目腦髓就害怕了,這個不必。

  

  爲求菩提難行之苦,較其前苦尚無一分,然能成辦自他大利。

  現在我們要修行成佛,要修難行苦行,這個苦比我們流轉生死的苦,這個恒河沙的一分都不到。因爲流轉生死的苦不曉得多少嘛,我們成佛的修道,最大叁大阿僧祗劫,是有限的嘛。那個苦呢,它裏邊的一份都不到。而果呢,“能成辦自他大利”,既能自利又能利他。自利:圓滿菩提;利他:衆生一切離苦,也使他成佛,解脫一切衆生的苦惱。這個自他的大利都成辦了,受的苦又這麼少,爲什麼膽小呢?

  

  如雲:「若謂舍手等,是我所怖畏,是未察輕重,愚故自恐怖。」

  假使說有的人修菩薩感到要犧牲頭目腦髓、手、腳,他是害怕。這個我的手把它砍下來,不是很可怕嗎?砍下來不會再長一個,如果砍下來再長一個還可以。砍了就沒有了,你以後怎麼辦呢?這樣子害怕,他是說,“是未察輕重”,你就沒有好好地觀察輕重的份量,是愚癡而害怕的。怎麼觀察輕重呢,下邊就要給你說了:

  

  「無量俱胝劫,曾多受割截,刺燒及解裂,然未證菩提。我今修菩提,此苦有分齊,爲除腹內病,如受割身苦。諸醫以小苦,能治令病愈,故爲除衆苦,小苦應堪忍。」

  那他就輕重給你比出來了。他就說我們無量俱胝劫以來,曾經在地獄裏邊受了多少的割截、刺、燒、解、裂,這些苦受了無數次,無數的俱胝劫數的苦。受那麼多苦有什麼啥好處呢?我們說受了苦,總有代價嗎?毫無代價!也沒證菩提,反而增長煩惱。一點好處沒有,沒證菩提。我現在修行,雖然也修菩提的道,修菩薩道,雖然也受些苦了,爲衆生而受苦嘛。這個苦“有分齊”,是有數量的,不是無邊的。那麼就像什麼呢?“爲除腹內病”,就像一個病人,他肚子裏有病,那麼他受一點,“如受割身苦”,因爲要治肚子裏病,醫生給你打針,或者是針灸之類的,這些小小的苦。

  “諸醫以小苦,能治令病愈”,醫生小小給你受一點苦,乃至開刀,開刀也是,比那個病的苦總要小一些,小小的苦把病治好了,這個輕重你要觀察:這個小苦是輕的,重的病治好了,所以說“爲除衆苦,小苦應堪忍”,爲了除大的苦,把你病治好,小小的針刺的那些苦,你該要忍下去,爲了自己的好處。那就是說你這個輕重你份量要知道,這個行菩薩道的舍頭目腦髓、手足等,可以成辦自利利他的大事,把一切生死的流轉的苦全部治掉了,這些苦都全部都燒完了,只受一點點小苦,這個輕重一比的話,是非常劃得來的。就像醫生以小苦治重病一樣的,重病治好了,受點小苦有什麼不能受呢?

  

  又舍身者初怖畏時,非可即舍,先于布施漸次學習,至于自身全無貪著,大悲心力開發之時,若有大利方可…
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