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▪P5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看到死了的毒蛇,烏鴉也要鼓起極大的勇氣,跟大鵬金翅鳥一樣來向這個毒蛇鬥。那麼這個死的蛇,你鬥它幹啥嘛,但是它看到它還是蛇的樣子嘛,它要起這個極勇的,起極大的勇氣。那麼就配前面的障品再小,也要起極大的勇氣。

  而在有的注解說,這個死毒蛇呢,並不是真的死毒蛇,那個毒蛇已經快死了,還沒死掉,還留一口氣。那麼這個快死的毒蛇,烏鴉碰到之後,這個烏鴉呢,就要奮起大大的勇猛心,就像大鵬金翅鳥咬龍一樣的勁來對付那個毒蛇。那麼就是要起極大的勇氣了,就是要起慢了。

  “若我太軟弱”,假使我自己起不了這個勇心,太弱的話。“小罪亦爲損”,那怕你小小的罪,它的危害性也極大。“怯劣棄功用”,你爲了成辦自他二利修菩薩道,假使你因爲膽小退掉了,把這個事業都放棄掉了。“豈能脫匮乏”?那你怎麼能脫的了生死的苦惱呢?現在我們要解脫一切衆生的生死苦惱――成佛,而你現在碰到一點點小的障礙就退掉了,你還能夠救?自己生死的苦都救不了,還能度衆生嗎?所以說呢,這是不行的。不要看到那個小的罪退,也不行,這危害性極大的。

  

  霞惹瓦雲:「棄法之樂,較往昔樂全無過上,于現法中若棄正法,應思當來所受諸苦無有邊際。若自不能勤加功用,煩惱亦必不覺悲愍,對治不說汝不能修,我自圓滿,諸佛菩薩亦不能救。」

  “霞惹瓦雲:棄法之樂,較往昔樂全無過上”,“棄法之樂”,“棄法”,修的正法棄了,有什麼樂?一般說棄了法最苦了嘛,但是有的人,他修法的時候很艱巨,他就不想修了。他想退下來,好象很安樂。不管你是學法也好,修苦行也好,念誦也好,什麼都有一定的困難,有一定的疲勞。如果你把法放棄了,好象我很安逸、快樂。這個快樂較往昔的一般過去的生死之樂不會超過的,就是說沒有什麼大快樂的,害處很多。“于現法中若棄正法,應思當來所受諸苦無有邊際”,“于現法”,現在假使你把正法拋掉了,你看看好象是松懈了,好象是有一點快樂,但是你要考慮一下,這個快樂並不大,過去的那些我們享受的樂,比起來根本比不上,而將來呢,要考慮將來感的苦卻是無邊的,退了嘛。就是前面說的,中途而退,感的果是無邊的苦。

  “若自不能勤加功用,煩惱亦必不覺悲愍,對治不說汝不能修,我自圓滿”,假使你自己不能努力修行的話,煩惱也不會給你起悲心的,還是要害你的。或者說煩惱不會感到你對它寬大,而對你就放松了。這是一樣的道理,總是說煩惱不會放過你的。“對治”,對治要你自己努力去對治了。這個對治的方法也不會說你不修,我自己來對治,我來幫你對治,這個也做不到的。那麼這樣子的話,這樣子的人,諸佛菩薩也不能救。佛菩薩也救不了,想想看,這個是極大的苦惱。我們在一切困難之中,歸依叁寶求佛菩薩救,而這樣的人,佛菩薩都救不了了,你該怎麼辦呢?就完了。所以說千萬不要這樣做。

  

  若能生起如前我慢,障品雖大,不能爲障,是故應須發起慢心。

  如果起慢了,這個所謂假的慢,感到自己有這個能力可以修,我不願意退,那麼這一點點事情,生死的苦都受得那麼多了,地獄的苦都受過了,這一些修行的苦什麼話呢?怎麼會退呢?一點也不苦嘛,苦啥東西呢?自己想的苦。所以說這個慢心一起的話,這個前面的叁個慢一起的話,再大的障礙,障不了我。所以這叁個慢還是需要的,再大的障障不了的,所以說我們在這個時候要起慢心。這個慢,念過《真實名經》的,或者修過密法的都知道這個道理,這個不是真的我慢,起這個慢就是增加自己勇氣,就要勝過一切煩惱、一切障礙主。

  

  如雲:「若起慢功用,障大亦難勝,故心應堅固,摧伏諸罪惡。」

  假使你起了慢的作用,就是前面叁個慢起了,那麼再大的障礙、再大的煩惱,也勝不了你。所以說呢,我們心要堅固,摧伏一切的罪惡,煩惱業都要摧伏它。這個總括是堅固,堅固的力量從何而來?起叁個慢。這叁個慢起了之後,就可以使你堅固,就可以使你不退。那麼這叁個慢呢,在修行的時候要用,而不是我們所說的煩惱的慢,這是修行的慢。

  

  若不爾者,修行之人爲罪所勝,猶願戰勝叁界煩惱,實爲智者所恥之處。

  假使你做不到這樣子,修行的人被煩惱、被業障所勝過了,“爲罪所勝”。你還要說你要出叁界,戰勝煩惱成佛,那是可笑之至的事情。“實爲智者所恥之處”,你這個大話說的是——人家看了是——可笑了。所以說呢,你們要麼不要修行,要修行的話,就要有點勇氣,不要太脆弱了,碰到什麼就退了,碰到什麼就退了。退了之後不會有好處,只有這個倒黴的苦,一切苦果從此而來。要避免苦果,不要造罪,造罪,退怯這個大罪,所以說,你要說不要受苦的話,第一個不要退。

  

  如雲:「我爲罪所勝,勝叁界可笑。」

  假使說自己被那些罪障所戰勝了,降,投降了,那麼你說你要成佛,超叁界那才是大大的笑話。你還修什麼行呢?一點點煩惱就勝不過,成了煩惱的奴隸、俘虜,還說什麼大話呢?要成佛度衆生不是談不上了嗎?

  

  此由輕毀諸煩惱故,欲爲摧伏,故假名爲煩惱我慢。

  這個我們說的煩惱慢呢,是要輕毀諸煩惱,就是要看不起煩惱,要戰勝它、摧伏他,所以假安個名字叫煩惱我慢,就是煩惱慢,並不是真正的憍慢。

  

  諸作釋者雖有異說,然覺此說與論相符。

  那麼注解,注《入行論》的注解很多,據說有一百多種。那麼解釋這個慢的也有很多的說法,但是宗大師認爲這個說法是跟原論是相符的,就采取這個。就是說什麼叫煩惱慢呢?就是說輕毀煩惱,要摧伏煩惱,這個假名叫煩惱慢,煩惱我慢。這一種解釋,宗大師說是最符合論的原義的。

  

  如是應斷希望于他,當擐誓甲願我自作,此複覺其非余所能,唯我始能自負其任。

  既然起了這個叁個慢之後,應當要斷掉希望:人家來幫我。有的人開始做事情,就是等待人家來幫我忙,沒有人幫忙我就不做,有人幫忙我就做。這樣的人呢,不會成就的。所以說我們要起這個叁個慢呢,應當開始就斷掉,人家來幫我的忙,自己不努力。“當擐誓甲願我自做”,應當披起那個精進的甲,這裏就是發這個誓言:“自己要自己做,不要等待人家。”這個自己做,同時要這麼想,人家也做不來的,人家是凡夫,都是隨煩惱轉的,我發了菩提心了,我不做哪個做呢?所以說“非余所能”,只有我才能做。我自己要負這個責任,不要去等待人家來做了。這個我們說就是一般的做事情,也要有這個勇氣。這樣子,人家幫助當然也可以接受了,才能夠得到圓滿的結果。如果你自己不努力,一味地叫人家來幫你的忙,那人家閑得自己事情不幹了,幫你忙幹啥?結果一無所成。所以說做什麼事情,自己要負的肩,自己責任心一點也沒有,那決定沒有成就。

  

  如是見已,正修之時令心堅固,唯應向外摧伏煩惱,不令煩惱向內摧伏,更思中途棄舍誓願所有過失。

  所以說我們這個道理明白以後,那麼修的時候呢,我們千萬心要堅定,堅固,不要隨便的搖動。只有向內把煩惱摧伏,不要讓煩惱反過來,把我自己摧伏了。所以我們在修行,哪個說沒有困難,哪個說沒有障礙?都有。就看困難障礙來的時候如何對待:還是在讓煩惱來降伏我呢?還是我去降伏他?這個就是兩條道路的選擇。宗大師,他告訴我們的只有一條路,只有是把外面的煩惱摧伏它,不能讓煩惱打進來,把自己打敗,只有這樣子。只有這一條道路,不能投降的。

  還要想一想,“更思中途棄舍誓願所有過失”,這個除了說,只有我們摧伏煩惱,不能使煩惱摧伏我們之外,還要想一想,如果我們中間退下來了,那麼有什麼過失?前面都講了,好好思惟,那麼多的過失,那就不要退呀。不但是這一輩子不成了,下一輩子等流果下去,萬事無成,這個很可怕。

  所以說我們講戒的時候,海公上師經常說,比丘就是勇士,比丘是打仗的,跟什麼人打?跟煩惱打,跟煩惱打的時候,就是要極大的勇氣,只能摧毀敵人,不能讓敵人摧毀自己的,而且不能中途而退的。這個跟打仗一模一樣的,只能往前沖,不能往後退的,一退就一敗塗地嘛。打仗還是這一輩子一敗塗地,而我們修行的退,後世的修行都要失敗的。這個關系極大。

  

  善思擇已,隨所作事,一切誓願悉願究竟,乃至未獲堅穩以來淨修其心。

  這樣子好好思惟之後,那麼我們做什麼事情,一切發的願都要成就,究竟地要完成。那麼這個心沒有堅定以前,要好好地修,就是把這樣的心穩固、修下來,等你碰到事情的時候,自己有這個能力,自己就跳出來了,不能退。不能是煩惱降伏我,要我去降伏,只有我降伏煩惱,不能等煩惱降伏我的,在中間再困難不能退的,這些概念生定解。在心裏穩了,什麼事情來了,都用這個去對付,那麼這才是有辦法了。所以說還沒有穩定之前,“淨修其心”,不斷地串習,道理不斷地思惟,要把這個力量養出來。養出來之後,這個修行才有辦法。否則的話失敗,要麼不修,修了就失敗。這個是非常重要的,堅固力。

  再一個歡喜力,堅固力還要加一個歡喜力,那就是一點也不難受了。堅固你拼命去幹,好象感到有點勞累。但是你再修個歡喜力的話,那就是做遊戲一樣的,那個勁越來越大了,不會的感到辛苦吃力,不會有這感覺了。所以還要修個法:歡喜力。

  

  午叁 發歡喜力

  

  發歡喜力者,如是由其猛利欲樂勝解之力,精進未生能令生起。又令已生不退之因,謂由成就堅固之力或我慢力。最初入時歡喜而入,已趣入時,于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者,即歡喜力,故應引發。

  那麼這裏就是說歡喜力是什麼呢?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,猛利的欲樂――勝解力是第一個。精進的事情沒有生的,生起來;已經生的精進不退。

  第二個堅固力,或者叫我慢力,這個可以使他堅固不…
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