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▪P5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退。“最初入時歡喜而入,已趣入時,于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者”,就是歡喜力。我們開始做的時候很歡喜去做,做的時候,已經開始做了不給它斷,永遠沒有飽足的,永遠沒有滿足的意思的,這個就是歡喜力。這個歡喜力跟我們前面那個力量呢,再加一把勁。就是做事情呢,不但是能夠發起,而且能夠不滿足的,歡歡喜喜的,從頭到底。這個力量呢就是歡喜力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下一次我們再補充。

  

  

  第九十講

  

  上一次我們講了要積聚護助精進的順緣。第一個就是勝解力。那有發起決定的樂欲的心,有這個樂欲的心,才能生起精進。根本不想幹,那這個精進是無從發起的。第二個堅固力,發起之後就要一幹到底,不能退,這是要把這個事情要堅定地把它幹下去。今天我們要講歡喜力,第叁個。只有這樣子堅固地幹下去,還是感到疲勞,但是歡喜力一生之後,不但是沒有這個疲勞困難的感覺,而且沒有厭足地要幹下去。所以說這個歡喜力是非常重要。怎麼叫歡喜力呢?

  “發歡喜力者,如是由其猛利欲樂勝解之力,精進未生能令生起”,前面我們講了,第一個是勝解力。勝解力起來了,猛利的樂欲的心生起了。那麼精進呢,本來菩薩道難行,生不起精進。樂欲的勝解力生起之後,精進沒有生起的,能夠生起來。所以第一個,要有猛利的樂欲,這個勝解力生起之後,使它沒有生的生起來。已經生了之後,中間困難很多,要退。那幺使它不退的,那就是要堅固力。

  “又令已生不退之因,謂由成就堅固之力或我慢力”,叁個慢,那這是把事情幹到底,中間堅定不退,那就需要叁個慢。下面就是說歡喜力了。

  “最初入時歡喜而入,已趣入時,于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者,即歡喜力,故應引發”,歡喜有什麼好處呢?最初投入精進的時候,不是勉勉強強地做,“歡喜而入”,很高興地去做。“已趣入時”,正在進行的時候,“于其事業不欲斷絕”,做事情不疲厭地不斷要幹下去,沒有厭足的意樂心,這個就是歡喜力。所以說我們在修精進的時候,這個歡喜力應當要把它引出來。這樣子幹起來呢,不但是沒有疲勞的感覺,而且是很歡喜地做,沒有滿足地做,做了不想停,這一個非常重要的,所以要引發。

  

  應發何等無飽之理,

  怎樣子叫不滿足的道理呢?就是說幹了之後不想停下來了。

  

  如雲:「此于所作業,如欲遊戲樂,應著其事業,喜此業無飽。」

  我們說要該做的事情,就是說二利的善事。菩薩道行二利――自他二利。“如欲遊戲樂”,就像小孩子搞遊戲一樣的高興。我們就要把這個事情呢,用深深的愛樂,熱忱地去投入這個事情,對這個事情起歡喜心,沒有厭地,就像小孩子玩的時候,要停他也停不下來的,不願意停下來的心。

  

  謂應勵力發起喜心,如同小兒遊戲之業,無飽足心。

  就是我們要努力發起歡喜心,就像小孩子搞遊戲一樣,他沒有飽足,不想停下來的。不斷地要幹下去。那麼家裏有小孩子的就知道了,小孩子的遊戲,固然時代不同,我們小的時候搞的遊戲和現在的電子遊戲不一樣。但是這個遊戲的勁道是一樣的,你叫他玩了這個遊戲之後,他就非常歡喜。停也停不下來了。你叫他幹什麼事他就不願意了,他就要搞他的遊戲。“無飽足心”,沒有飽足的。那麼我們幹菩薩道二利之事呢,也要這股勁,精進呢才真正地生起來了。

  

  又如樂果無所飽滿,其因之業亦應無飽,如諸俗人于安樂果能不能得,尚有猶預且策勵轉,況行此業決定能生安樂之果。

  這個從因果上看,這個樂的果,無所飽足。我們說成佛的這個果,是最大的安樂,沒有飽足的。不會說厭了,不會的。既然果如此,這個因決定也沒有飽足。如果因有飽足,果當然也有飽足。所以因果是相稱的。那麼因如果我們歡喜地去做,果也是很歡喜地。因上是不歡喜的,果也不會歡喜的。所以說這個因果決定是相符的。我們從果上看,果上,這個佛的果是沒有飽足的。他的安樂是,哪個說我厭煩了,不會的。當然了,産生這個安樂果的因,也應當是沒有飽足的因。這個應當這樣做。

  下邊舉個例,“諸俗人”,一般的凡夫,于他幹的事情。凡夫幹的是一般世間上的事情,他能不能得安樂果,還不肯定的。這個事情幹下去,假使做生意的話,能不能發財還沒有肯定的。但是他拼命地幹。“于安樂果能不能得尚有猶預且策勵轉”,他們這樣子的不決定的安樂的果還拼命地幹。何況我們菩薩道的,“況行此業決定能生安樂之果”,行菩薩道決定得佛果,這個佛果是無邊的安樂之果,它是肯定的不會猶豫的,那我們爲什麼不拼命地去幹呢?

  

  如雲:「成樂否無定,尚爲樂作業,若業定感樂,不修雲何樂。」

  就是這兩句話,論上的依據。這個能不能成快樂的果?還沒有一定的。世間上爲了追求快樂、追求幸福呢,他就拼命去幹,做這個事情下了很大的工夫去幹,甚至于犧牲生命的也有了。“若業定感樂”,假使我們說這個業,行的菩薩道,決定要感到安樂的佛果,那你爲什麼不修呢?不修,這個果上的樂怎麼得到呢?所以說從世間上人,這樣不決定的樂果,況且要拼了命幹,而我們決定能感最大的安樂的佛果的菩薩道,這個不去修它。那你怎麼感到樂?這個樂從何而來呢?

  

  又以此理亦不應飽足,

  這個道理呢,還不要飽足。下邊還是以論來證明。

  

  如雲:「諸欲如刀蜜,尚且無飽足,況福感樂果,寂靜何故飽。」

  他說世間上的人貪著五欲,就像刀口上吃蜂蜜一樣,如果一不注意呢,舌頭會割掉的。爲這樣子的冒了險地嘗一點五欲的味道。“尚且無飽足”,尚且拼了命不知足地去追求。世間上追求五欲哪有飽足的?這個得到了要追那一個,那個得到了那一個,從來沒有一個人說發了財了,夠了,不做生意了,不會的,越做越大。其他的色聲香味觸,財色名食睡,都一樣的。過去的皇帝,他的皇後有了,還要妃子,妃子一個不夠,還要十個八個。乃至秦始皇,幾萬個。從來沒有滿足的,他們對那些五欲的有危險的尚且沒有飽足,而我們現在幹的是福德的業,“況福感樂果”,做六個波羅蜜多的功德,都是感極大的福報的。感得安樂的果,成佛跟寂靜涅槃,這樣子的果,肯定是安樂,又是寂靜,沒有危險的,爲什麼要飽足呢?應當也要沒有飽足地拼命地去做。這就是說我們行菩薩道呢,不要到此爲止,就感到滿足了。沒有滿足的,“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”,沒有飽足的時候。

  

  如鋒刀蜜雖亦略有甜味可嘗,但若舔之必能割舌,可愛欲塵雖與現前少分安樂,然生現後極大痛苦,其受用者尚無飽足。

  那就是說世間上的人,他們貪著五欲呢就像在刀口上去嘗一點蜜的味道一樣,這個刀口上的蜜,雖然有一點點甜味嘗得到,但是你去嘗的時候舌頭會割掉的。因爲在刀口裏,很危險。我們貪著欲塵,就是貪著五欲了,雖然可以現前得到一點點的安樂,但是會産生現前後來極大的痛苦。我們就在受樂的時候就是有痛苦,何況這個樂受了之後會帶來很大的一連串的痛苦。後世感的果更痛苦。而世間上的人享受這樣的五欲之樂,尚且沒有飽足,從來沒有夠了停下來的,沒有的,拼命地追求。

  

  況諸資糧能與無罪現前久遠無邊安樂,何應飽足。

  我們行菩薩道的,修福德智慧資糧,這些能夠給我們無罪的,不會像五欲一樣帶來過失的。它沒有過失的,那麼感到的現前、將來永遠的安樂,而且無邊的安樂,那麼這樣子的果爲什麼不拼命追求呢?爲什麼要飽足呢?不應當飽足。

  

  如是思已,應當發生無飽意樂,故爲圓滿所修善業,乃至未生如日中時,日熾諸象趣向可意蓮池之心,應善修習。

  這樣子好好地思惟、修行,那麼要産生沒有飽足的意樂心。所以說要圓滿所學的善業,我們要做菩薩道,善業,要使它圓滿。“乃至未生”,就是說還沒有得圓滿之前。我們要怎樣子呢?要像太陽,就是熱帶的(印度),太陽“日中時”,就是正午大太陽的時候。“日熾諸象”,這個象被太陽曬得非常之難過,它看到一個蓮花池,它就拼命地跑過去要跳在水裏去洗澡去了。這個心它是不要人催動的,太陽曬得是最難受的時候,看到個蓮花池,沒有人喊它就拼命自己跑過去,要跳到水裏去,那麼這陰涼一些嘛。這樣子的心,就像象走向蓮池的心,歡喜的心,應當要修行,我們要這樣子地修。就是說我們對修善法呢,就像太陽曬得極熱的象走向蓮池的心一樣,要好好地修。

  

  如雲:「爲圓滿業故,如日中熾象,遇池而入池,亦應趣其業。」

  我們要圓滿我們的事業,這個意樂心就像太陽裏邊曬得極燙的象,碰到一個清涼的池,它趕緊往池裏跑。我們也要這樣子地去做我們的事業,以這樣子歡喜的心去圓滿我們的事業。

  

  午四 暫止息力

  

  暫止息力者。

  一味地精進,有的時候過分了會疲勞。那麼怎麼辦呢?要暫時地休息一下。我們修行的人一樣的,你說精進是好的,但是精進地過分了,時間太長了,你不休息的話,那麼後頭的精進就生不起來了。在解放初的時候學馬列主義,他說要向睡眠、昏沈鬥爭,向昏沈鬥爭呢,一般的想法就是拼命地把精神振作起來了,但他的答案呢,就是睡眠。你睡夠了之後,自然沒有昏沈了。你盡不睡覺,晚上不倒單,白天你昏昏沈沈的,那避免不了。佛示現的,中夜養息。那麼我們真正疲勞的時候呢,也要暫時的止息,並不是說睡大覺,睡懶覺,不是。爲了要以後的精進不斷,要暫時地休息一下。

  

  發勤精進,身心疲勞,須暫止息,若不爾者,則極厭離,能障後時發精進故。

  “發勤精進身心疲勞須暫止息”,我們努力精進,象前面一樣的,叁個力生起來了,不斷地幹,沒有厭足地幹。假使得了定之後,當然輕安生起了,可以勝過疲勞。但是一般的,沒有得禅定之…

《廣論講記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