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▪P5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退。“最初入时欢喜而入,已趣入时,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者”,就是欢喜力。我们开始做的时候很欢喜去做,做的时候,已经开始做了不给它断,永远没有饱足的,永远没有满足的意思的,这个就是欢喜力。这个欢喜力跟我们前面那个力量呢,再加一把劲。就是做事情呢,不但是能够发起,而且能够不满足的,欢欢喜喜的,从头到底。这个力量呢就是欢喜力。

  今天时间到了,下一次我们再补充。

  

  

  第九十讲

  

  上一次我们讲了要积聚护助精进的顺缘。第一个就是胜解力。那有发起决定的乐欲的心,有这个乐欲的心,才能生起精进。根本不想干,那这个精进是无从发起的。第二个坚固力,发起之后就要一干到底,不能退,这是要把这个事情要坚定地把它干下去。今天我们要讲欢喜力,第三个。只有这样子坚固地干下去,还是感到疲劳,但是欢喜力一生之后,不但是没有这个疲劳困难的感觉,而且没有厌足地要干下去。所以说这个欢喜力是非常重要。怎么叫欢喜力呢?

  “发欢喜力者,如是由其猛利欲乐胜解之力,精进未生能令生起”,前面我们讲了,第一个是胜解力。胜解力起来了,猛利的乐欲的心生起了。那么精进呢,本来菩萨道难行,生不起精进。乐欲的胜解力生起之后,精进没有生起的,能够生起来。所以第一个,要有猛利的乐欲,这个胜解力生起之后,使它没有生的生起来。已经生了之后,中间困难很多,要退。那幺使它不退的,那就是要坚固力。

  “又令已生不退之因,谓由成就坚固之力或我慢力”,三个慢,那这是把事情干到底,中间坚定不退,那就需要三个慢。下面就是说欢喜力了。

  “最初入时欢喜而入,已趣入时,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者,即欢喜力,故应引发”,欢喜有什么好处呢?最初投入精进的时候,不是勉勉强强地做,“欢喜而入”,很高兴地去做。“已趣入时”,正在进行的时候,“于其事业不欲断绝”,做事情不疲厌地不断要干下去,没有厌足的意乐心,这个就是欢喜力。所以说我们在修精进的时候,这个欢喜力应当要把它引出来。这样子干起来呢,不但是没有疲劳的感觉,而且是很欢喜地做,没有满足地做,做了不想停,这一个非常重要的,所以要引发。

  

  应发何等无饱之理,

  怎样子叫不满足的道理呢?就是说干了之后不想停下来了。

  

  如云:「此于所作业,如欲游戏乐,应着其事业,喜此业无饱。」

  我们说要该做的事情,就是说二利的善事。菩萨道行二利――自他二利。“如欲游戏乐”,就像小孩子搞游戏一样的高兴。我们就要把这个事情呢,用深深的爱乐,热忱地去投入这个事情,对这个事情起欢喜心,没有厌地,就像小孩子玩的时候,要停他也停不下来的,不愿意停下来的心。

  

  谓应励力发起喜心,如同小儿游戏之业,无饱足心。

  就是我们要努力发起欢喜心,就像小孩子搞游戏一样,他没有饱足,不想停下来的。不断地要干下去。那么家里有小孩子的就知道了,小孩子的游戏,固然时代不同,我们小的时候搞的游戏和现在的电子游戏不一样。但是这个游戏的劲道是一样的,你叫他玩了这个游戏之后,他就非常欢喜。停也停不下来了。你叫他干什么事他就不愿意了,他就要搞他的游戏。“无饱足心”,没有饱足的。那么我们干菩萨道二利之事呢,也要这股劲,精进呢才真正地生起来了。

  

  又如乐果无所饱满,其因之业亦应无饱,如诸俗人于安乐果能不能得,尚有犹预且策励转,况行此业决定能生安乐之果。

  这个从因果上看,这个乐的果,无所饱足。我们说成佛的这个果,是最大的安乐,没有饱足的。不会说厌了,不会的。既然果如此,这个因决定也没有饱足。如果因有饱足,果当然也有饱足。所以因果是相称的。那么因如果我们欢喜地去做,果也是很欢喜地。因上是不欢喜的,果也不会欢喜的。所以说这个因果决定是相符的。我们从果上看,果上,这个佛的果是没有饱足的。他的安乐是,哪个说我厌烦了,不会的。当然了,产生这个安乐果的因,也应当是没有饱足的因。这个应当这样做。

  下边举个例,“诸俗人”,一般的凡夫,于他干的事情。凡夫干的是一般世间上的事情,他能不能得安乐果,还不肯定的。这个事情干下去,假使做生意的话,能不能发财还没有肯定的。但是他拼命地干。“于安乐果能不能得尚有犹预且策励转”,他们这样子的不决定的安乐的果还拼命地干。何况我们菩萨道的,“况行此业决定能生安乐之果”,行菩萨道决定得佛果,这个佛果是无边的安乐之果,它是肯定的不会犹豫的,那我们为什么不拼命地去干呢?

  

  如云:「成乐否无定,尚为乐作业,若业定感乐,不修云何乐。」

  就是这两句话,论上的依据。这个能不能成快乐的果?还没有一定的。世间上为了追求快乐、追求幸福呢,他就拼命去干,做这个事情下了很大的工夫去干,甚至于牺牲生命的也有了。“若业定感乐”,假使我们说这个业,行的菩萨道,决定要感到安乐的佛果,那你为什么不修呢?不修,这个果上的乐怎么得到呢?所以说从世间上人,这样不决定的乐果,况且要拼了命干,而我们决定能感最大的安乐的佛果的菩萨道,这个不去修它。那你怎么感到乐?这个乐从何而来呢?

  

  又以此理亦不应饱足,

  这个道理呢,还不要饱足。下边还是以论来证明。

  

  如云:「诸欲如刀蜜,尚且无饱足,况福感乐果,寂静何故饱。」

  他说世间上的人贪着五欲,就像刀口上吃蜂蜜一样,如果一不注意呢,舌头会割掉的。为这样子的冒了险地尝一点五欲的味道。“尚且无饱足”,尚且拼了命不知足地去追求。世间上追求五欲哪有饱足的?这个得到了要追那一个,那个得到了那一个,从来没有一个人说发了财了,够了,不做生意了,不会的,越做越大。其他的色声香味触,财色名食睡,都一样的。过去的皇帝,他的皇后有了,还要妃子,妃子一个不够,还要十个八个。乃至秦始皇,几万个。从来没有满足的,他们对那些五欲的有危险的尚且没有饱足,而我们现在干的是福德的业,“况福感乐果”,做六个波罗蜜多的功德,都是感极大的福报的。感得安乐的果,成佛跟寂静涅槃,这样子的果,肯定是安乐,又是寂静,没有危险的,为什么要饱足呢?应当也要没有饱足地拼命地去做。这就是说我们行菩萨道呢,不要到此为止,就感到满足了。没有满足的,“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”,没有饱足的时候。

  

  如锋刀蜜虽亦略有甜味可尝,但若舔之必能割舌,可爱欲尘虽与现前少分安乐,然生现后极大痛苦,其受用者尚无饱足。

  那就是说世间上的人,他们贪着五欲呢就像在刀口上去尝一点蜜的味道一样,这个刀口上的蜜,虽然有一点点甜味尝得到,但是你去尝的时候舌头会割掉的。因为在刀口里,很危险。我们贪着欲尘,就是贪着五欲了,虽然可以现前得到一点点的安乐,但是会产生现前后来极大的痛苦。我们就在受乐的时候就是有痛苦,何况这个乐受了之后会带来很大的一连串的痛苦。后世感的果更痛苦。而世间上的人享受这样的五欲之乐,尚且没有饱足,从来没有够了停下来的,没有的,拼命地追求。

  

  况诸资粮能与无罪现前久远无边安乐,何应饱足。

  我们行菩萨道的,修福德智慧资粮,这些能够给我们无罪的,不会像五欲一样带来过失的。它没有过失的,那么感到的现前、将来永远的安乐,而且无边的安乐,那么这样子的果为什么不拼命追求呢?为什么要饱足呢?不应当饱足。

  

  如是思已,应当发生无饱意乐,故为圆满所修善业,乃至未生如日中时,日炽诸象趣向可意莲池之心,应善修习。

  这样子好好地思惟、修行,那么要产生没有饱足的意乐心。所以说要圆满所学的善业,我们要做菩萨道,善业,要使它圆满。“乃至未生”,就是说还没有得圆满之前。我们要怎样子呢?要像太阳,就是热带的(印度),太阳“日中时”,就是正午大太阳的时候。“日炽诸象”,这个象被太阳晒得非常之难过,它看到一个莲花池,它就拼命地跑过去要跳在水里去洗澡去了。这个心它是不要人催动的,太阳晒得是最难受的时候,看到个莲花池,没有人喊它就拼命自己跑过去,要跳到水里去,那么这阴凉一些嘛。这样子的心,就像象走向莲池的心,欢喜的心,应当要修行,我们要这样子地修。就是说我们对修善法呢,就像太阳晒得极热的象走向莲池的心一样,要好好地修。

  

  如云:「为圆满业故,如日中炽象,遇池而入池,亦应趣其业。」

  我们要圆满我们的事业,这个意乐心就像太阳里边晒得极烫的象,碰到一个清凉的池,它赶紧往池里跑。我们也要这样子地去做我们的事业,以这样子欢喜的心去圆满我们的事业。

  

  午四 暂止息力

  

  暂止息力者。

  一味地精进,有的时候过分了会疲劳。那么怎么办呢?要暂时地休息一下。我们修行的人一样的,你说精进是好的,但是精进地过分了,时间太长了,你不休息的话,那么后头的精进就生不起来了。在解放初的时候学马列主义,他说要向睡眠、昏沉斗争,向昏沉斗争呢,一般的想法就是拼命地把精神振作起来了,但他的答案呢,就是睡眠。你睡够了之后,自然没有昏沉了。你尽不睡觉,晚上不倒单,白天你昏昏沉沉的,那避免不了。佛示现的,中夜养息。那么我们真正疲劳的时候呢,也要暂时的止息,并不是说睡大觉,睡懒觉,不是。为了要以后的精进不断,要暂时地休息一下。

  

  发勤精进,身心疲劳,须暂止息,若不尔者,则极厌离,能障后时发精进故。

  “发勤精进身心疲劳须暂止息”,我们努力精进,象前面一样的,三个力生起来了,不断地干,没有厌足地干。假使得了定之后,当然轻安生起了,可以胜过疲劳。但是一般的,没有得禅定之…
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