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▪P5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前呢,自然地身体会疲劳。这个时候该怎么办?“暂止息”,暂时地休息一下。“若不尔者,则极厌离,能障后时发精进故”,如果你不休息的话,筋疲力尽了,那么就产生疲厌之心。厌离的心,就不想干了。以后要发精进,就发不起了。所以说“欲速则不达”:你想拼命地干下去,结果反而是停下来了。

  

  休息无间仍发精进,前事究竟不应以此便为喜足,应于上胜更发精进。

  “休息无间仍发精进”,休息之后,不是说睡懒觉,躺下去就算了。“无间”,休息的气力养起来了,疲劳除掉了,马上就要精进,不能懈怠。这个睡眠是养精神,并不是叫你舒服。“前事究竟不应以此便为喜足,应于上胜更发精进”,前面的一个事假使做完了,不是说该休息了吗?但是不行,“不应以此便为喜足”,这个善的事情做完了,不要以此为足,还要向上地更发精进。后边还有嘛,更好的事情还要做嘛,所以这个精进是没有厌足的,就是前面说的。不要说做了一个事情做够了就算了,这是我们发起精进来呢,无疲厌的,不断地要向上做上去的。

  

  如云:「若时力衰乏,为后故暂舍,为趣后后故,善竟即应舍。」

  假使说精进的时间久了,这个身心的力量都衰乏,疲劳。为了后头持之以恒地不断地精进,就要暂时地停一下。就是暂止息。“为趣后后故”,因为我们这个事情,一个善事做了之后,还要不断地做其他的善事,后后的善事不断地要做。“善竟即应舍”,一个事情,好事做完了之后,马上要舍掉,不要以此为足,就停下来了。这个事情做好了放下,跟着做后头的。后头的还要做下去,不要以此得少为足。

  

  此后所说极为重要,若以前德而为喜足,则能障碍修证众多胜功德故。

  “此后所说极为重要”,这个此后什么?就是后两句,为了要后边的很多善事要做的话,第一个善的事情做好了,不要喜足,这个句话呢,极重要。假使说“以前德而为喜足”,前面这个功德做好了,满足了。“则能障碍修证众多胜功德故”,那么还有很多殊胜的功德你就顶住了,障住了,修不上去了。因为得少为足,后头的不想修了。意乐心没有了,就不能修了。所以说我们修行的话,意乐心必定要生起的。凡是善的法,一定要对它生意乐心,不要说这个事情我不要,不修,那就完了。没有意乐心,再精进也进不起了。这个到此为止,自己划断了。所以说一个事情做完了,决定不能以此为足;假使以此为足的话,感到自己这样子满足了,那么以后的很多的殊胜的功德就顶住,障住了,证不到了。

  

  此又显示发精进规,谓应俱断,太为炽然,功用过猛,及太散缓,当恒相续如瀑流水。

  这个里边我们也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出来。修精进的时候要断两个极端。第一个是太炽然,太过分地用功,结果筋疲力尽,一垮垮下来,就干不起来了,就停下来了,后边就算了。那么太缓慢的话也不好,太缓慢进步没有了,就是慢吞吞的了不精进。那么这两个极端:太过分的、不及的都要去掉。那么该怎么做呢?“当恒相续如瀑流水”,就像流水一样地,不断地流。不断地,不是冲一下,停一下,冲一下,停一下,这个没有用的。就是水,我们到康定去就看到,这个大渡河的水非常急,但是不停的,前面过去了后面跟着就来了,前面过去了后面跟着就来了……,中间也没有说这个特别急,那个特别缓,没有的。同样的速度,“哗”,不断地流,这个是精进的,应当要这样子的方式才能够持之以恒,不会产生那些退堕的事情。

  

  吉祥敬母 云:「修殊胜德时,尊曾无急缓,故尊诸胜德,前后无差别。」

  以佛的榜样来告诉我们,修这个殊胜的功德的时候该怎么修?他说世尊在因地上修这个殊胜的功德的时候,就是修菩萨道的时候,“曾无急缓”,没有说一会儿时候猛得很;一会儿时候懈怠、放松,没有的。就是像前面的“恒相续如瀑流水”,所以说佛的果上的功德呢,也是前后一味的,没有什么优劣差别的。因为因地上是一味的,相续的;因果的德也是一样的。因果是相称的。所以说因上有毛病,果上就要显出毛病出来。因地上是非常和谐的,那果也是同样。所以说前后无差别。

  

  博朵瓦亦云:「如席摩主巴之逐盗者无益,应如绛巴之逐盗者,初先预备,次乃至未及盗处而追,如是缓追,又须耐久。譬若全不停息,速猛而进,走至极乏,坐不能起,等同未进。」

  “博朵瓦亦云:如席摩主巴之逐盗者无益,应如绛巴之逐盗者”,据说这是两个地方,一个地方的人呢,假使说要抓这个土匪强盗的时候呢,他们的方式是太急了,没有用的。绛巴这个地方呢,他们的方式是如法的。他们是怎么追逐呢?

  “初先预备”,开始的时候准备工作做得好好的。“次乃至未及盗处而追,如是缓追,又须耐久”,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去追赶那个盗了。但是他的追的时候不是一猛劲地追,就是保持一定的速度的,也不是慢吞吞的,不是全部的力量都拿出来追,他才耐得久。这个搞运动的人都知道,跑长跑的时候,一开始的时候,不能马上就拼命跑的。开始的时候稍微要放慢一些的,跑到中间越跑越快,越跑越快,越跑越快,那就是维持的时间长。如果一开头拼命跑的话,跑不到一半,气力没有了。跑不动了,后来再也跑不动了。所以说呢,这样子耐久,才能够把盗追到。

  “譬若全不停息,速猛而进,走至极乏,坐不能起,等同未进”,那就是说前面那个地方的追盗太急了。他们就是说,一点也不停,听说有盗,马上就追,拼命地追,“速猛而进”。但是走到一段的时间,疲劳了,走得是精疲力竭了,那时一坐坐下呢,再也站不起来,“坐不能起”。那么“等同未进”,等于没有追一样。走了一半你停下来了,再也走不动了,那就没追一模一样的。这样的方式是没有用的。也就是说我们修精进的法,也就是要像后面那个一样,准备工作做好了,然后一点点地加速度,不要一开始就拼命。就是要像“相续如瀑流水”,这样子没有两个极端的,这样子做才是合适的。这些不但是修佛法,乃至长跑,乃至做世间的事情都一样的。不能一开始拼命地干,到了中间气没有了,就泄气了。那么这些我们都可以,修行一定要采取这个方式。

  

  

 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三

  

  如是了知精进三种违缘,修习对治。

  前面我们讲过的精进三个违缘:一个是推懈;一个是做世间的事情耽搁;一个是怯弱、胆小不敢做。那么要修习对治。

  

  其未生修持,能令生起之顺缘,谓胜解力;若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,谓坚固力;修彼业时不欲断绝者,谓欢喜力;更以息舍力勤发精进。

  “其未生修持,能令生起之顺缘,谓胜解力”,精进还没有生起来,要它能够生起四个顺缘了,就是胜解力,一个乐欲心把它长起来;“若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,谓坚固力”,中间绝对不能停下来;“修彼业时不欲断绝者,谓欢喜力”,修的时候,没有一个喜足的不断地要干下去的这个力量就是欢喜力;在精进疲劳的时候还要暂息力,“更以息舍力勤发精进”,中间万一有太疲劳的时候还是要止息一下。这四个力是产生精进的顺缘。

  

  若于此理已得善巧,则于精进当发欣乐之力,兹当宣释。

  假使这些道理已经能够善巧地掌握,能够产生定解,那么对于精进决定能够发起“欣乐之力”,欢喜地去干,不要看到难了就退了,这些不会有了。就是“欣乐之力”就生起来了,这个情况是怎么样的呢?这里就要讲一下了。

  

  巳三 依上二缘发勤精进

  

  第三发勤精进断所断时。

  当我们发起精进力,断我们所要对治的,该断的东西的时候。

  

  如云:「如与惯战敌,斗剑于阵前,当避烦恼剑,返击烦恼敌。」

  这个打个比喻,《入菩萨行论》里边很善巧。“惯战”,就是有智慧的,经过多次的打仗的,对战术非常精通的一个老将。他跟敌人打的时候,“斗剑于阵前”,在这个前锋斗剑的时候。古代的打仗不像现在,远远地开枪打炮,过去是人碰上了就斗剑。两个人交锋的时候,他有两个要点:一个是避烦恼剑,对方的剑刺过来你要知道,善于避开;避开之后不是永远避剑了,自己还要反击烦恼敌。一方面避他的剑;一方面自己要攻。又要守又要攻的时候。攻的时候,你自己剑要把烦恼敌把它打败它,把它刺伤,刺死。那么这是两方面都要的。

  

  如惯战智者与诸怨敌斗剑等时,不应专谋害他,当善二事,谓须善避他来击刺,及返害他。

  “如惯战智者”,经过百战的善巧战术的,有智慧的大将,与他的怨敌斗剑的时候,不能够专门一猛地想把它刺死,应当善巧两个事情。“当善二事,谓须善避他来击刺,及返害他”,那么他决定两个事情都照顾到,不能一味地要把他对方消灭掉,就是说第一个,对方的攻击要知道避开,然后避开之后又反击他。那么这样子两个一起来,既能守又能攻。如果你只能攻,不能守的话,你还没有攻到他,他把你刺死了,你就来不及了。

  

  行者亦尔,与烦恼斗时,一须善防避烦恼来伤自心,二须依止对治更进害他。

  我们修行的人跟烦恼斗的时候,也是一样的,两个方面都要注意。一个是说烦恼来害自己的时候善于防护,不要使它害我。第二个,进一步我们“依止对治”法来消灭烦恼。这两个都要注意的,单做一个效果是不好的。

  

  若不尔者,虽以对治灭除一分烦恼作用,然余烦恼,则又劫夺一分善法,或令心中起一大罪,损利平均,则诸善行极难生故。

  假使不是这样子的话,那就是要有危害性了。有什么危害性呢?假使不这样的话,“虽以对治灭除一分烦恼作用”,他就说你一味地对治,不防护烦恼来侵害自己的话,固然你对治烦恼一部分是对治掉了,但其它的烦恼来害你,你没有防护他,其它的烦恼产生了,把你的善法破坏了,劫夺去了。那么心中造了个大罪,或者心里起一个大罪。这样子固…
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