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然一方面是得了点利,就是把烦恼消灭了一部分,但是其他的烦恼攻你的时候,又把你的善法劫夺了很多去,或者心里起一个大罪。“损利平均”,损也有,利也有,这样子做法,“善行极难生故”,要修善行就不容易生起来了,很困难了。下边宗大师很慈悲,很具体的例给我们举出来了。
喻如欲修法者。
我们修法的人呢:
觉以先知为要,唯于了解执为坚实极力寻求。此以多闻虽能除遣无知之愚,若不防慎诸余烦恼,即于尔时染多恶行,致令身心极不调顺。
这里就说,他说有的人――修行的人感到“先知为要”,学习佛法,知道道理是重要的。他这样子呢,“唯于了解执为坚实极力寻求”,那么先要知道嘛,就要了解了。那么认为了解佛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,他就拼命去追求了,专门求法去了。“此以多闻”,那么追求了解么就要去求多闻,多闻呢有什么好处?“虽能除遣无知之愚”,愚痴的一个烦恼灭掉了。懂了很多东西呢,不会愚痴了嘛。“若不防慎诸余烦恼”,但是你只对治愚痴的无知的烦恼业,其它的烦恼不防它的话。“即于尔时”,就在这个时候,做了很多的坏事,“身心极不调顺”。
这个我们这里有嘛,很现实的。历来的学法的人都有这个感觉:他认为学法最重要,其他事情是一个障碍,最好全部投了学法去。事情也不要干,经也不要念,一天到晚看书。固然你多看书,懂一些道理,无知的愚去掉了,但是事情不干了。甚至事情很多,起烦恼了。那么这个时候呢,造了很多的罪。“身心极不调顺”,那么弄得这样子呢,因为你对其他的烦恼不防慎呢,其它烦恼来了之后,使你身心不安了,要么睡不着了,要么是摇头了,这都来了。这个就是说单顾到一边,是不够的,两边都要顾。我们就是说的,前面一开始就有了,要学开广大智慧,先要有广大的福德资粮。你没有福德资粮,单是拿一本书,智慧开不了的。最多开出来是狂慧,错误的智慧,是带了我执的智慧,那就是不是真的智慧,没有用。所以说“身心极不调顺”,这是自己造出来的。
又如念云。
有的人他这样想了,这是另一个极端。
调伏身心要于多闻,若专重其修不防愚敌,不闻不学正法,即自所受律仪进止之处,亦极愚蒙,则亦恒为众罪侵害。
有的人又这么想,调伏身心要修行,调伏身心就是戒定,调伏我们的身心。“要于多闻”,比多闻还要重要一些,那么就是说另一个极端,多闻是不重要的,还是要修行为要,这是老修行。他说不要多闻的,好好修就对了。这样子“专重其修不防愚敌”,他这个愚痴的敌人不去防它,随它去嘛。不求多闻,“不闻不学正法”,正法也不学也不闻,这些一些丛林里的老修行都这样子,他学法不大学的。他一天到晚坐禅、修定、参禅、念佛,很用功,但是正法不学。“即自所受”,那么其它的不说了,最起码的,你自己受的戒,菩萨戒,“进止之处,亦极愚蒙”,菩萨戒怎么取舍,什么时候要怎么做,什么时候要开,什么时候要遮,这些都不知道。“愚蒙”,就不了解了,这样产生很多的罪,戒都持不好了,其它的不要说了。那么你这样子不学也不行。
所以说宗大师的教从头到底都是这样子的,学修并进的,就在学的时候就是修。修的时候不能离开我们的学。比如说念诵就是修。我们的《上师供》在“时轮金刚”里边,就把菩提道次第总的修一遍。在《上师供》的最后一个颂,又是把菩提道次第修一遍。《五字真言》也是修菩提道次第。里边还有什么《入中论》、《现观》,这些大论都在里头。如果你这个不修,单是学了,你懂了很多,不串习,力量从何而起呢?我们说多闻之后要多思惟,多串习。多串习,就在念诵里边。离开念诵你怎么多串习呢?念诵的时候还有加持,供品什么东西,都现成的摆好的,这个加持力极大。自己房间里,想想,想想打瞌睡了,就完了,也没人管嘛。所以说,这个不能偏一边。
又如临阵手剑失落,恐被他杀,无间拾取。
又打个比喻,“临阵”,两个人交锋的时候,两个拿剑交锋的时候,如果你手中的剑掉下去了,掉掉了,那你危险了。你是空手了,“恐被他杀”,那么他的剑来了,绝对死掉了。那就怎么办?“无间拾取”,马上就把剑拾起来了。这个我们就想起以前小孩子的时候,看这个《王子复仇记》,他的那个要害他的那个人,交锋的时候,剑掉在地下了,那就给他刺了一刀嘛。刺了一刀就换了一把剑再打,那个毒剑,王子拿到了,那个敌人就吓死了。这个就是说在交锋的时候,不可避免两个剑碰到的时候,太猛了会掉到地下。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?马上把剑拾起来。你再慢一点的话,他剑来了,你就死了。所以说“无间拾取”。
如是与烦恼斗时,若失明记取舍进止所缘行相忆念之剑,恐堕恶趣,亦须无间依止正念。
同样我们跟烦恼斗的时候,假使说你这个宝剑掉了,什么宝剑呢?正念。失掉“明记取舍进止”,我们要记住,哪些该取的,哪些该舍的?这个进止嘛:取的就是进;舍的就是止。这些取舍进止的所缘行相,如果忘掉了,这个忆念的剑――就是正念,如果失掉了,那就危险了,失念了。失了念的话,就会犯罪。一犯罪之后,恶道去了。那么这是很危险了,正念马上要把它提起来了。提正念呢,就像我们打仗的时候,剑掉了地下一样,赶紧地把正念提起来,把剑拾起来。如果不拾起来的话,烦恼给你一攻击,你就死掉了,就是堕恶趣了。所以说呢,无间地依止正念,这个剑马上要拾起来一样的。
如云:「临阵剑失落,畏怖速拾取,如是落念剑,畏地狱速取。」
这个道理书上就有。“临阵”就是打比喻,假使两个人临阵交锋的时候,斗剑的时候,偶尔一不注意,剑失落了,那么怖畏人家把你打死了。剑来了你手无寸铁你怎么抵抗呢?害怕对方把你杀死的话,赶快地把剑拾起来。那么这是必然的,否则的话你必败了。这个我们修行一样的,“如是落念剑”,假使我们正念这把宝剑失掉了,就是忘念,失去正念了。“畏地狱速取”,你失了正念就是做错事了,做错事地狱苦就会来了。你恐怕地狱的苦要受的话,不想受呢,那赶快把这个正念提起来嘛。所以说,我们修行正知正念不放逸,不能失掉的,随时随地要提起正念。这个正念要无错的正念,错误的正念不是正念,是妄念,所以说学法是很重要。既要记住,还要没有错。要抉择明辨,不要错的。搞错了就糟糕了。
龙猛菩萨亦说此念极为重要。
龙树菩萨同样说这个正念极重要的。
如云:「大王佛善说,念身为共道,故应勤守念,失念坏诸法。」
“如云”,这是《亲友书》里边的话。“大王”,《亲友书》是龙树菩萨写给一个他的亲戚,作国王的,是劝解他的一篇文章。他就劝解他的亲戚呢,他说:“大王,佛是这样善巧地和我们说的。”佛是很好地和我们那样说,说什么呢?“念身为共道,故应勤守念,失念坏诸法。”
这个《亲友书》 我们中国义净三藏翻过,他翻的文是这样子的:“于身住身念”,这个念身,我们开始就不敢肯定了,他这个原文是“于身住身念”,那就是身念处。“兹路善修常”,这个解脱的路要好好修,恒常地修。“如其亏正念,诸法尽沦亡”,假使正念亏了,就是丧失了,一切善法就都没有了,都失掉了。
这个里边就是说,“念身为共道”,身念处,观身不净,观这个三十六物等等,这个是解脱的共同的道路,也是唯一的道路,必经的道路。要求解脱,一定要从身念处下手。“故应勤守念”,所以说正念呢,我们说一定要应勤,努力地、经常地守护正念。那么开始从身念处下手,前面我们讲过的,常住正知嘛,不管行住坐卧,对于身口意,都以身业来防止不做坏事。这个要“应勤守念”,使正念经常守住。“失念坏诸法”,假使正念失掉了,那么一切善法都坏掉了。就是正念很重要。
又所念境先以慧别,次乃念取,以念无择境力故。
这里说了,你的正念先要智慧去拣别一下。“次乃念取”,然后去念。因为这个到底是正念,还不是正念,没有智慧拣别的话,你还搞错了。不是正的把它当正的,是正的你当错的,那就糟糕了,颠倒了。那么这个智慧很重要,一定要是真正的智慧去拣别,再把这个念把它举起来。因为什么原因呢?念没有择境力故。这个境到底是正的,是对的,是错的,念本身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择别的,只有靠智慧的。所以说我们提起正念呢,先要智慧去简别一下:是正念,提起来;不是正念,放下。
慧须分别何法者,谓总诸经中所说一切应进止之处,尤以自所受律仪中应取应舍。
“慧须分别何法者”,慧怎么分别呢?“谓总诸经中所说一切应进止之处,尤以自所受律仪中应取应舍”,那么慧怎么去简别呢?所有的经里边所说的一切,哪些是该进的――要做的,哪些该止的,要搞清楚。不要模糊了,搞模糊了正念就不是正念了。尤其是受的菩萨戒,该取的,该舍的,菩萨戒里该做的,该不能做的,都要清清楚楚,要慧嘛。以慧简别之后该做的,记住,那就做。该舍的,记住就要舍。所以说慧在前嘛,然后正念才起作用。
若能于彼住念正知,其所修法乃能圆满,若唯于住心所缘修念正知,全无所益。
假使这样子做了,就是像前面说的,经里面说的该进该止的地方,自己受的律仪,哪些该取,哪些该舍,能够这样子“住念正知”,那么你修的法决定圆满。“若唯于住心所缘修念正知”,这是支那堪布这一类的,把这个止在心里边,其它的法不去管它了。把心住在里边,提起念,正知,就是说提起念头,要缘在心里边,不要缘其它的。这样子修正念的话,“全无所益”,毫无好处,一无是处。就是支那堪布这一类,只住心好了,其他的法不要去分别了,把心管到就对了,这样子“全无所益”,没有好处的。
…
《广论讲记(六)(上士道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